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C 觀點 : 先獨善其身 再兼顧社會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775.aspx

我曾多次在本欄提醒讀者,與其整日怨天尤人,不如按社會現有的條件,憑一己的努力,先自行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鼓勵讀者這樣做,並非因為我支持建制,企圖減少社會上的反對聲音。我其實一樣對現有的制度存在著諸多不滿;一有機會,我亦不會吝嗇我的反對意見。

 

我只是覺得,現時社會上有些人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他們誤以為,非要透過社會改革,才足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現實卻是,要改變社會,遠比要改變個人的生活難得多。如果你投入社會改革工作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大眾,那倒沒有所謂;因為在「我為人人」的過程中,你已經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如果打從一開始,你參與社會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己的生活改善,那透過改革社會,試圖改善自己的生活,則絕不是一條容易的途徑,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我年輕的時候,也參加過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革工程。我很清楚,參與這類活動是要付出代價的。除非你有心理準備,打算犧牲小我,去完成大我,否則都不宜輕率作這方面的嘗試。

 

在現實世界裡,要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一定比要改革教育制度來得容易;要為自己找份工作,一定比要降低社會的失業率來得容易;要為自己作好退休安排,一定比要解決整個社會的人口老化問題來得容易。因此,如果你的目的只在於為一己改善生活,那就沒有必要非透過改造社會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

 

香港近期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關心」社會的人愈來愈多,肯為自己努力的人卻相對減少。但如果我們回想過去香港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香港其實並非這樣發展起來的。

 

香港自二次大戰後的高速發展,靠的並非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是靠人人先行「獨善其身」。香港的一般民眾,當年都不敢妄想有能力改變生存的環境,而只是想在環境中生存。因此,大家就只好調節自己去適應環境,結果大部分人的生活卻因而得到改善。

 

現在,香港人卻反過來,總是覺得自己的不幸乃環境造成,光去提升自己的技能也沒有用。於是捨易取難,企圖透過改革社會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最令人擔心的是:他們要求的社會改革愈來愈深入徹底,大大增加了改革成功的難度。

 

《開放社會與它的敵人》一書的作者卡爾波普認為,以理想主義的方式去作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都對人民造成了重大的傷害。因此,他贊成”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寧願食散餐也好過一下子把社會搞到天翻地覆。

 

因此,社會上若有太多的人都各有一套社會改革的藍圖,只會造成過多的爭拗,妨礙成員之間的協調,導致個人「獨善其身」的空間更小,對社會發展不一定有好處。

(轉載自2009824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