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C 觀點 : 樂施會出了甚麼事?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4166.aspx

我雖已沒任樂施會董事,但仍屬樂施會成員,對樂施會的發展仍十分關心。所以當我聞說樂施會被內地封殺時,心裡吃了一驚。

 

我第一個反應是這個消息真確嗎?據我所知,樂施會這一刻還在內地進行工作,怎可以稱作封殺呢?香港的傳媒用詞但求刺激,不問準繩,可能已給受眾一個不符合事實的印象。

 

觸發今次事件的,是有人發現中央民族大學的網站上,貼出了一份中共教育部黨組的通告,要各高等院校的黨委,抵制樂施會所搞的「大學生志願者」培訓活動。

 

內地政府機構,基本上都由黨組織領導。因此,黨組的通告已差不多等同教育部的決定,只待各院校的行政部門落實吧了。不過,即使通告是真的,也只是針對樂施會所搞的某一個項目,未必等同要在全國範圍封殺樂施會的所有活動。

 

不過,由於通告把樂施會描述為「向內地滲透的非政府組織,且其負責人是反對派骨幹」,有人擔心,若果中共真這樣為樂施會定性,樂施會今後在內地的工作一定會阻力重重。

 

其實,被中共視作向內地滲透,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所有信念與中共有別的組織,如果去內地活動,就會被視作滲透活動。大家的DNA不同,必然會有一定的排斥;關鍵是信念的差異有多大,是否已發展成對抗性?樂施會的現任主席是盧子健,他曾是民主黨中常委成員,可能因此被視作反對派骨幹。不過,盧子健屬民主黨內的溫和派,應是中共的統戰對象,沒有必要為盧子健這個身份而封殺樂施會。

 

我相信今次樂施會出事的原因,是近年樂施會在進行具體的扶貧工作的同時,還加入了很多他們稱作"advocacy"性質的工作。所謂advocacy"就是要鼓吹或倡議某些理念或價值觀。樂施會認為,貧窮可能源自某些錯誤的理念,所以有需要倡議一些新的價值觀,以改變某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在中共看來,這等如要在意識形態領域與他們搶陣地,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我相信樂施會在內地進行倡議性工作時已非常小心,盡量倡議一些中共也認可的理念。但這條界線並不容易拿捏,不同的人在落實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差池,可能因而觸動了中共的某條神經。我相信這才是引起今次事件的主因。

 

不過,長期以來,樂施會在內地做了不少對國家有益的工作,中共對樂施會所做的扶貧與救災工作應該還是持肯定態度的。照我所知,去年九月,樂施會就獲中共中央的一個分支機構頒發了一個「中華公益事業功勳機構獎」。因此,樂施會應該依然可以在內地開展扶貧與救災工作,只是某些牽涉敏感題材的工作,將得不到官方機構的配合,距離被全面封殺仍很遠。

(轉載自2010226am730C觀點)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C 觀點 : 公投勝負如何判斷?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4092.aspx

我在本欄曾寫過多篇支持搞變相公投的文章,有人以為我支持社民連的立場。其實,我與他們的政見相距甚遠,我是因為很想了解香港人對政改問題的真正想法,方便自己在面對這項重大社會改變時,可以作出恰當的定位,才認同來一次以補選為名的公投的。

 

照我觀察,建制派中,亦有部分少壯派,視今次補選為他們提前上位的好機會。他們認為,公社盟搞變相公投,不得民心,他們有機會在補選中起碼奪取兩至三席。如果民主黨不肯全力配合公社盟的話,他們甚至想全取五席。所以,在中央表態前,建制派是戰意高昂的。

 

可惜,公社盟在定位上拿揑不準,本應明補選、暗公投,但他們卻把「暗」的也「明」做,而且還升格為全民起義,因而觸動了中央的神經,限令建制派不得參與這場遊戲,令變相公投可能成了公社盟的獨腳戲。

 

有民意調查顯示,今次補選的投票率可能只有三成左右,距離公社盟期望的五成甚遠。有些地區,若果沒有競爭者,候選人可能會自動當選,連投票的機會也沒有,那變相公投就不知從何說起。

 

為此,社民連認為可以自行組織另一支參選隊伍出賽,以免變相公投沒有機會進行。但如果兩隊都是自己人,又如何分誰是正方,誰是反方,變成分明造假,這樣得出來的投票結果怎有公信力?因此,我認為此路不通;此外,公民黨看來亦不會認同這種做法。

 

民主黨雖不支持搞變相公投,但民主黨的前主席李柱銘卻積極為公社盟站台。他以打擂台作比喻,若對手不敢挑戰,就可以假設對手認輸,勇於站出來的人,自然可以不戰而勝。

 

這當然沒有錯,此之所以補選的結果一定會讓沒有挑戰者的候選人自動當選,亦即是李柱銘所說的不戰而勝。然而,若把這樣的補選結果引申為公投的勝利,那就十分牽強,只能自說自話,不能爭取到一般人的認同。

 

我認為,如果公社盟真的有心把今次變相公投搞下去的話,就應該勇於接受挑戰,制訂一套社會可以認同的勝負準則,然後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隨便找一個藉口,慳水慳力就把自己描述成勝利者,只會把本來有意義的變相公投變成一場鬧劇。

 

公社盟最能令人心服的勝利,當然是爭取到超過一半人以上出來投票,而且投票支持他們的佔大多數。若果投票率不足一半,那亦應以過去最低的一次補選投票率作基準,把它與今次的投票率作比較,大方地把今次沒出來投票的人(與過往比,而不是與全體有登記的選民比),都視作投反對票者。如果把這個數字加上真正投反對票的數字,都不及公社盟的支持者,那公社盟就可理直氣壯地宣告勝出。

(轉載自2010225am730C觀點)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C 觀點 : 步向加息有條件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4070.aspx

美國聯儲局突然宣布加貼現率四分之一厘,由0.5%加至0.75%。市場一度出現恐慌,以為美息已見底回升,新一輪的加息潮已經開始。為此,港股曾在上周五急劇下跌528點,但本周一又立即反彈483點,收回了大部分的失地,可見市場對加息是否已成趨勢有不同的解讀,而且情緒反覆。

 

我自己的解讀是:加息的訊號反映美國已有條件逐步退市,但加息沒條件成為趨勢。

 

任何人都看得出,當前的形勢已沒有雷曼兄弟剛爆煲時那麼緊張。美國雖然不斷仍有地方性的小銀行倒閉,但全國性的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穩定下來,有些已開始盈利,並有條件逐步償還政府的貸款。有部分在緊急時期推出的救市策略,已沒有實際需要。政府逐步收回是正常不過的事。

 

不過,現時的情況只是大企業已不用政府再出手打救,但整體經濟全面復甦的條件仍未成熟。美國的失業率仍靠近10%人民仍未敢放膽消費,市場氣氛仍傾向悲觀,在這種形勢下,低息的環境仍極之需要,否則經濟復甦很快會失去動力。

 

再者,聯儲局一定還記得07年連續加息導致次按危機的惡果。前一個階段,美國的實體經濟尚未真正好起來,但股市卻率先回升,靠的主要是低息環境。若果加息變成趨勢,那麼不但實體經濟會受壓,連投資市場相對良好的氣氛也將維持不住,這是民意支持每況愈下的奧巴馬政府不想見到的。

 

因此,我認為,聯儲局只能間中加息一次半次,並沒有機會接連加息。當美元太弱,投機過於熾熱,或通脹苗頭出現時,美國或會擺出想加息的姿態;但只要情況略受控制,聯儲局就會盡量不用加息這個必會有副作用的工具。

 

美國政府與美國人民都欠債纍纍,加息會加重他們的負擔,令他們更難轉身。此外,奧巴馬政府很想增加出口,減少貿赤,但加息會令美元趨強,不利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因此,聯儲局只會在美元下跌失控時,才出來維持秩序,絕不會加完又加,加到低息環境也沒法維持。再者,美國的通脹絕不嚴重,人們怕通縮多過怕通脹。在這種情況下,聯儲局根本沒有需要加息去壓通脹。因此,聯儲局加息只是調較市場情緒的需要,目的只在於要世人不會對美元一下子失去信心。這樣,美元才可以在不引起災難的前提下慢慢下跌,令美國的經濟更有條件復甦,令美國在還債的時候,還得較為輕鬆一些。如果純看實體經濟,美國是沒有條件形成加息潮的。

(轉載自2010224am730C觀點)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C 觀點 : 未來會通縮還是通脹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4036.aspx

每逢過年,都有投資者去寺廟求籤,希望上天指點迷津,來年財路亨通。我從來不相信求籤會對投資帶來甚麼幫助,所以每年當朋友相約去上香拜佛時,我寧願留在家裡,思考一個投資者最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來年宏觀的經濟環境將會是走向通縮,還是走向通脹?只要在這個問題上得到正確的答案,來年的投資一定順利很多。

 

如果預期宏觀經濟會走向通縮,就應該盡量持現金算了,因為通縮會導致資產價格下滑,有現金在手,不愁將來買不到廉價資產。相反,如果預期宏觀經濟會出現通脹,那就要增加手上的投資,因為樓價與股價都會因通脹而上升;手頭現金即使有高息,也抵銷不了購買力的蒸發。然而,要預期未來走向通縮還是通脹,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

 

按正道去推論,世界需出現一段很長的通縮期,才足以糾正前人先使未來錢的所造成的惡果。不少先進國家,包括美國,過去都是靠借債度日,現在已經債台高築,他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勒緊褲頭,減少支出,儲錢還債。但這樣一來,社會的整體需求就會下降,經濟活動自然跟著萎縮,貨幣流通亦會跟著減少,亦即是說會通縮。

 

然而,在民主制度下,執政黨是很難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而不顧選民的短期取向的。政府一說要削減開支,選民就會不滿,社會就會有動亂;希臘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樣,反對黨亦乘機會蠢蠢欲動,令執政黨很難擇善固執。

 

相反,對債務國而言,他們寧願看到通脹而不是通縮。因為通脹會令銀紙貶值,那他們就可以用不再那麼值錢的錢,去還過去欠下來的債。此之所以,大部分政府仍在行低息政策,藉此把銀行裡的存款趕出市場加快流轉。此外,他們仍會不斷舉債,以新債還舊債。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通脹已經在所難免。

 

因此,我估計在未來幾年裡,通脹應該是主流,但間中會有反覆。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債務國就會出來擺擺姿態,告訴債權國他們是有心還錢的,他們已在部署,縮減開支,使將來財政出現盈餘。奧巴馬與希臘政府最近就多番強調這一點。這時,市場又會出現通縮的擔憂,資產價格就會出現調整。不過這樣的日子不會長,通脹很快又會變成人們的主要憂慮。

 

由於我認為未來會以通脹為主導,因此我打算在投資上採取較為進取的策略,我打算只持有生活所需的現金算了,其他的都拿來投資,兩成持黃金,五成持地產。那一類升快了,超出既定的比例,我就會減持,把套回來錢,押在比例不足的資產上。我會把每一次加息,視作通脹已沒法避免的訊號。我會趁大市調整,而增持資產;而不會因債務國的某些虛假的姿態,而嚇至增持現金。

(轉載自2010223am730C觀點)

 

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

C 觀點 : 定位恰當事事如意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4019.aspx

過年最多人用的恭賀說話,是「恭喜發財,萬事如意。」高鐵事件後,社會輿論轉向後物質主義,崇尚比「發財」更有意義的追求。不過,就我所見,大部分的80後一樣習慣難改,見面時還是互相「恭喜發財」,反而我這個40後,即使從商之後,依然我行我素,一直拒絕用這個恭賀詞。

 

事實上,要發財並不容易,單靠講幾句吉利說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若然真的人人都因而發了財,實質上等如大家都沒有發財。因為,只有比別人發財更多,才有機會佔用比別人更多的社會資源。如果人人都擁有過億身家(在惡性通脹的國家就是這樣),那擁有過億身家的人也並不會因此而感到高興。因此,我還是不談「發財」,談談如何才能「萬事如意」算了。人生當然不可能「萬事如意」,但只要我們懂得調較自己的心態,我們是有條件把不如意的機會,由十之八九降低至十之一二,關鍵是能否作出恰當的定位。

 

我認識有些朋友,他們總埋怨人生在世不稱意,原因是他們做人經常以主觀願望出發,而不太考慮客觀環境的局限。世上的白馬王子有限,想嫁給白馬王子的少女,自然十之八九都會失望。如果肯接受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那找到如意君的機會一定增加。出來創業也是一樣,創業前,應先考慮自己是否已積累起足夠的資本,對所從事的行業是否有充分的認識,經濟大環境是否配合,然後才可以作出適當的定位,知道甚麼樣的目標較容易達到,甚麼樣的目標在現階段不宜奢望。這樣,做起事來就會較為如意,不會處處受挫折。

 

我們在定位的時候,應先弄清楚長遠理想與短期目標的差別。理想不妨訂遠大一些、高超一些。這樣,我們在工作時才能維持一貫的方向,不會一時轉東,一時轉西,以致前功盡廢,沒法累積過去的努力的成果。成功的事業,都得有遠大的理想作指引。然而,當我們在制訂短期目標時,就得觀察客觀的環境,衡量自己的能力,不會只顧理想,不顧現實,否則一定處處碰壁。香港的民主派,空有民主理想,卻不肯思考達至理想的途徑,妄圖一步到位,結果二十多年的努力都未能取得寸進,令人感到十分不如意。

 

我自己習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利用物理學上的槓桿與滑輪的原理,主動在效率與時間作出犧牲,以達到最終的效益與成果。我們又要肯把一時未能達到的大目標,分拆成幾個較小的目標,分期逐一去完成,那難事亦會變成易事,一個手動的滑輪,以一個人的力量,也可以吊起上千斤的貨物,靠的不外是拉多幾把,花長一些時間吧了。我們又要肯在定位上作出恰當的調節,就可以把不如意的事,變成如意的事。

(轉載自2010222am730C觀點)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C 觀點 : 「歐豬」危機如何解決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998.aspx

平時少關心環球經濟動向的讀者,可能不知道「歐豬」是甚麼,所以先得解釋一下。我想是因為某些經濟評論員,日益發覺自己對未來茫無頭緒,在真正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閒來只好把問題國家名字的字母湊合一下,弄出一些諧音,以娛樂受眾。他們先把Brazil(巴西)Russia(俄羅斯)India(印度)China(中國),合稱「BRIC」,即「金磚四國」;繼而把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Greece(

),以及Spain(西班牙),合稱「PIGS」,中譯「歐豬」。其實有財政困難的歐洲國家,何止這四個,愛爾蘭、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家,問題一樣十分嚴重。

 

這些國家的財政之所以會出問題,其實與一般家庭財政出問題的原因一樣,就是沒有按照「量入為出」的原則來理財。政客為了討好民眾,於是在任的時候就拼命花錢,最終弄到債台高築,以後難以償還,除了破產之外,已很難有甚麼結局。

 

現時世上的政府,大部分都喜歡搞赤字預算,認為這樣有助推動經濟發展。這種策略其實只是權宜之計,只能間中使用,若經常如是,怎會不出問題?

 

一個國家,最好平時有累積盈餘,那就可以有條件在經濟困難的時候搞赤字預算,只要沒把盈餘花盡,當然不成問題。如果國庫已沒有盈餘,那就應該把赤字控制在經濟增長的速度之內,這樣就有條件利用明年的增長來償還今年的赤字。不過,這一樣有風險,因為明年究竟有多少增長,並非確定之數。最壞的情況是:多年來已累積了大量財政赤字,而未來的經濟又看不到大幅增長,來年不但沒有條件還本,可能連息也還不起,唯一的方法是借新債去還舊債。「歐豬」各國現在就處於這種情況。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以前的放債國自身也出了問題,沒有條件繼續大量放貸。有些更擔心債仔可能連利息也還不出,不肯再借。

 

然而,歐洲的富國若果真是見死不救的話,那「歐豬」國家只好逐一破產,結果連累整個歐盟。於是大家就向債仔開出借貸條件,要求「歐豬」國家節省開支。但歐洲人講個人主義,不似亞洲人那麼崇尚集體觀念。南韓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人民把自己私藏的黃金也捐給國家。但希臘的公務員卻因為政府要削減開支而威脅要罷工。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開支怎有條件降下來?

 

由此可見,國家與個人一樣,一旦慣了先使未來錢,就像吸毒上癮一樣,很難把壞習慣改掉。因此,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要量入為出是有必要的。可惜,「歐豬」各國的「毒癮」已不容易戒;戒一定會很辛苦,人民不肯辛苦,政客也沒有膽識;叫人民面對現實;結果只能把問題拖下去,希望出現神蹟,全球經濟復甦,那就可以用經濟增長加通脹的方式去解決今天的問題。不然的話,問題只會愈拖愈嚴重,結果要由獨裁者出來收拾殘局。

(轉載自2010219am730C觀點)

 

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C 觀點 : 資源貧乏年代 過年尤為喜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972.aspx

或許因為天雨,今年沒有與家人一起去逛年宵市場,所以總覺得今年的過年氣氛不及往年熱鬧。但想深一層,過農曆年的氣氛日益淡薄的感覺,並非今年才有。我年輕的時候,父母根本不會帶我們去逛年宵市場,但新年一樣過得比今天高興。

 

在那個年代,由於資源遠較今天貧乏,尤令過年的日子與別不同。無論是衣食住行哪個方面,過年都可以為我們那一代的童年,帶來莫大的喜悅,這是今天的孩子沒法去感受得到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比今天的孩子幸福。

 

今天的孩子,由於想要的東西太容易得到,所以不懂珍惜。但我們年輕的時代,平時根本不會買新衣,非要等到過年前,父母才會為我們添新裝。買新衣服需要錢,媽媽會自己為我縫。媽媽說,小孩子穿甚麼不要緊,縫得不好,別人也不會見笑。

 

我記得,有一年,媽媽為我織了一條絨線短褲,冬天穿起來尤為別緻;連陌生人行過,都會望多我幾眼,問我可覺得冷?媽媽為此感到非常驕傲,我心裡亦感到非常溫暖。所以,童年時我常盼望,媽媽又會為我造一件新衣服。

 

我在發育時期,身高長得特別快,未到十六歲,已差不多有六呎,所穿的褲子一早就吊腳,但父母都會等到新年的時候才添置。有時候雖然一早買好,但亦會留待過年的時候才穿。所以我們會特別期待著春節的到來。

 

至於在吃的方面,過年也會特別豐富。平時,家裡甚少會買雞,但過年一定有雞食。現時的孩子,吃雞當然沒有甚麼大不了,但當一年也沒吃上幾次雞的時候,人的味覺神經,會對雞的味道,感覺特別強烈。現時即使有更好的雞,也吃不出當年那種味道。

 

對小孩子來說,過年最吸引的,是有大量的糖果,可以開懷痛吃。父母很遵守傳統的習慣,在過年的時候,會盡量不罵我們。所以我們可以偷吃全盒裡,原是留作招呼客人的巧克力與軟糖。這些都是平時沒有機會吃得到的。

 

父親是一個很實際的人,過年我家是不會買年花的,不要說桃花,連桔也不會買一盆;唯一會做的是來一次大掃除,把全屋上下都清洗一番,有時還會買罐油,把過於陳舊的傢俬翻新一次。所以過年的時候,家居會特別明亮,空氣中還帶著油漆的味道。

 

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雖遠不如今天,但由於我們平時生活得十分克制,把資源留在過年的時候集中使用,反令新年過得特別歡愉。現代人不願意在平時自我遏抑,當然沒法感受到過年時的奔放。

(轉載自2010218am730C觀點)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C 觀點 : 市場機制還可信賴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932.aspx

出席某電視台的烽煙節目,與家庭觀眾一起討論高租金的問題。我早有心理準備,知道大部分觀眾都不是喜歡高租金的。如果我要討觀眾喜歡,我大可以附和他們,與他們一道埋怨大業主的貪得無厭,不理租客經營困難,還要強行加租,令很多人失去生計。

 

老實說,我自己也是高租金的受害者。我屬下的分行全部都是租回來的,租金是我們機構最大的固定支出,每逢樓市衰退,害到我們差點無法轉彎時,就是這筆昂貴但不會立即按市況作出調整的租金支出。誰不想有辦法可以令業主不要這麼狠心,肯順應租客的願望,把租金調低一點?

 

然而,當我聽到一個又一個觀眾,把高租金的成因歸咎為業主為富不仁,指控政府偏幫大業主時,我又覺得這樣的觀點實在把事情簡單化,訴諸情緒並不一定有助問題的解決。因為按這類觀眾的意見,租金是不用按市場的供求關係去定斷,而應該按他們的感覺去定斷。這等同要改變香港一向以來的遊戲規則,效果可以是十分嚴重的。因此,我不得不提出一些相反的意見,寧被觀眾唾罵,也在所不惜。

 

一向以來,香港商用樓宇的租金都是按市場機制去制定的,政府不會插手干預。所謂市場機制,就是任由業主開天殺價,又任由租客落地還錢。雙方只顧自己的利益,而無需照顧別人的需要。如果雙方肯妥協,那就有機會簽成租約;如果雙方都不肯讓步,那就只好拉倒。這時,雙方都得付出機會成本。業主可能要讓物業空置,將來也未必一定租得更高的租金;而租客亦不一定可以用同樣的租金租到更理想的物業,甚至因而被逼停業。

 

這種各自謀取自身利益的較量,市場無時無刻都在進行,政府甚少干預,社會亦不會隨意作道德批評。但近年社會的氣氛出現了很大的改變,業主維護自己利益的行為已被視為不道德。那麼,業主應怎樣去訂定租金呢?難道又搞公投?但如果擁有業權的業主也不可以釐定自己的物業的租金,那又有誰肯去買物業做業主呢?

 

此外,社會上亦有意見認為,高租金乃政府政策失誤所造成。在住宅市場,政府確可以透過增加土地供應,去調節租金。但在商業樓宇市場,供應已相當足夠。有些地方免租半年,業主貼裝修費也租不出。大家想租的不是這些地方,而是核心旺地。但這些地方已不能再有新供應,叫政府還有甚麼辦法?難道要政府指令業主減租,一定要租給某個租客,而不是租給其他肯出更高租金的租客?是否政府不這樣做就等同官商勾結?

 

歷史的事實證明,合理的租金,只能透過市場的機制去達至。如果把訂租權交給政府或是交給群眾,只會造成更嚴重的資源錯配,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對基層群眾也沒有好處。

(轉載自2010212am730C觀點)

 

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

C 觀點 : 天道不仁 專欺小戶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889.aspx

有中小企的朋友,看到我昨日的文章後,非常不滿;覺得我對受盡高租金剝削的中小企毫無同情心,反而助紂為虐,把業主任意加租合理化。有位朋友甚至斷言,今天在香港做生意,如果無力自置舖位,遲早被高租金逼死。

 

我其實怎會不了解高租金對經營者所造成的壓力與危害,我自己也有捱過做中小企的日子,為時約近十年,每月都得為沉重的租金負擔而頭痛。即使到了今天,我們的所有分行,全部都是租回來的,一樣要與其他經營者一道面對加租的威脅。

 

照我所知,除小部分企業外,大部分經營者的舖位與寫字樓都是租回來的,一開始就擁有家族留下來的物業作經營的人,可謂少之又少,這類「得天獨厚」的經營條件,對創業不但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害處。因為,人的潛力是逼出來的,沒有惡劣環境的鍛鍊,中小企很難發展成真正具生命的行內長存者。有家族留下來的物業,在沒有租金壓力下,當然容易生存;但實質上,經營所得的利潤可能不如把物業出租所得收益。此之所以,這類家族生意,要麼沒法擴展,要麼自己不做,改為收租算了。因此,中小企如果真是想發展的話,就得迎接高租金的挑戰,而不是依靠政府的政策照顧,以獲得一個特殊的低租金的經營條件。不要去羨慕那些自置物業的幸運兒,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壯大的機會。

 

老子說:「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小企應該明白。創業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八成以上的生意,會在創業的頭兩年裡倒閉。過去如是,今天亦如是,不存在夭折率可以大幅減少的機會。上天對中小企不會特別照顧,而是毫無同情心地讓中小企接受惡劣環境的篩選。只有那些願意付出比別人更多努力的人,才有機會逃過中途夭折的厄運。在現實世界裡,小戶從來不會有優勢,不斷被欺壓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歷,給予他們特殊照顧,能否改變天意,仍是未知之數。

 

有位專替人做人工受孕的醫生私下對我說,他對他做的工作,心裡有點不安,擔心違背了上天的旨意。他說男性射精,每次射出的精子數以億計,能令卵子受孕的機會非常低,絕大部分都會被犧牲,每次射出的精子少於五千萬者,已難令雌性受孕。這是上天的安排。但現在他卻用人為的方法,讓精子與卵子在試管內相會,結合後才放入子宮。這樣的精子未經過在陰道裡的力爭上游的考驗,是否好「種」可能有問題。他擔心自己的工作會有後遺症,會令弱種流傳,最終影響人類的命運。他說幸好至今為止,未有證據證明在人工受孕下的出生者有任何不妥,他只是心裡有種不安吧了。

(轉載自2010211am730C觀點)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C 觀點 : 中小企如何面對加租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852.aspx

有中小企的經營者向我訴苦,樓市興旺,肥了地產商及一些相關行業,但對大部分中小企而言,租金上升已令他們的經營環境愈來愈差;不但利潤被業主奪去,連成本也差點沒法收回。為此,他們已感到十分沮喪。他們希望我能找機會向政府說項,制訂一些政策,以讓他們可以有一個低租金的生存空間。

 

我告訴他們,這種心態要不得。做生意就得靠自己去找空間,不能依賴政府的照顧。若是政府的政策有誤,我們當然可以提出,要求政府修正。但現時商業樓宇,不管是寫字樓,工廠大廈,還是商舖,都不存在供應不足的問題,空置的比例接近雙位數字。因此,不存在政府刻意削減土地供應的問題。我不知道可以叫政府做些甚麼,以令他們可以找到符合他們理想的平租商用物業。

 

現在社會上不是沒有平租的商用物業;我知道有些業主願意減租,一樣沒法把物業租出。但中小企的經營者都嫌它們位置偏僻,或大廈的質素過差。他們想在旺區以二三線的租金租到自己合用的商業樓宇,這當然沒有可能。

 

現在,香港商業樓宇的租金高昂,大部分是由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造成的。有租客願意出更高的租金,難道我們可以強迫業主不要接受肯出高租金的租客,而寧願接受在經營上出現困難的租客?

 

在自由經濟體系裡,我們若不用價格去分配資源(即不看誰出的租金更高,去決定誰有租賃權),我們還可以有甚麼更好的分配方法?難道要走後門,去唆擺有權在手的官員?做生意的人可能更不喜歡這樣的營商環境。

 

我常對我屬下的區域經理說,不要嫌人家的租金要得高,如果別的行業,或自己的競爭對手,有能力付得起這樣的租金,而我們卻感到負擔不起,這只顯示我們的競爭力不如人,已跌近該被淘汰的邊緣。我們不應幻想,可以輕易租到生意易做,但租金偏低的樓宇。這只能靠運數,非我們可以自控。我們可以主動去做的,是提升我們的生產能力,令我們在付出昂貴的租金後,卻一樣有可觀的盈利。

 

高租金雖對經營者產生很大的壓力,但可以逼使企業提升他們的競爭力。現實是:愈是營商環境理想的地方,租金一定愈高。就我所見,敢於搶貴租的租客,大都是成功的經營者。反而是經常埋怨租金貴的,才與競爭環境脫節。當然,我們不能排除租金有時確會升至超越經營者負擔能力的情況,但這樣的情況不會長期維持。因為,一旦大部分經營者都無力承擔租金,業主就會找不到租客,最終就會向市場讓步,自動削減租金,以吸引經營者。作為商人,我寧願等市場調節,也不想促使政府作出行政干預。

(轉載自2010210am730C觀點)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C 觀點 : 人民幣升值 救不了美國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806.aspx

美國政府不好好地檢討自己的政策失誤,而把經濟衰退的責任歸咎於人民幣幣匯價偏低,這樣推推諉於事無補,反會令美國更加無法扭轉敗局。

 

我之前常在本欄介紹我的一個觀點──成功乃失敗之母,美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美國成功地令美元成了世界最主要的流通與儲存貨幣,令美國只需開動印刷機,就可以用美鈔換取全球的產品與服務,還可以利用美金去全世界投資。美國優以為之的金融業,其強項就令以上的剝削變得合情、合理、合法。

 

試想想,自八十年代以來,美國基本上處於輸出少,輸入多的貿赤狀況;那麼,他是憑甚麼去換取別國的物資的呢?美國的80後青年,發覺原來不用辛勤工作,一樣可以過豐裕的生活,當然無法承繼開發西部時的創業精神。真不知道,當戰後嬰兒潮的那一代退下火線後,80後的新一代可以憑甚麼去支撐大局。

 

美國人欠下世人那麼多的債,他們可有決心,勒緊肚皮,刻苦工作,去清還債項嗎?他們不但沒有這樣打算,還埋怨債主陷害他們,以低息引他們借錢,以廉價引他們花錢,真是虧他們連這樣的藉口也想得出。

 

其實,過去他們曾用同樣的理由埋怨過日本。八十年代中,美國曾成功迫使日圓升值,希望藉此增加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短短的3年內,美元兌日圓的匯價,由一美元兌262日圓,跌至只可以兌121日圓,近期更跌至90日圓左右。然而,美國對日貿易的逆差卻一樣無法改善,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餘一樣有增無減。足見美國的問題是自己的競爭力衰退,而不是別國的匯價偏低。

 

美國自己的學者就指出過,即使中國的產品今後因人民幣的匯價上升而難再輸入美國,但世上仍有很多國家可填補中國的位置。屆時,美國的消費者會轉買墨西哥的產品,越南的產品,印尼的產品……一樣不會買美國的產品。其實際結果是:美國的產業工人一樣繼續失業,而美國的消費者則被迫要買一些價格比中國產品貴,但品質卻比中國產品差的別國產品;而美國人民的生活只會比現在更苦。

 

人民幣升值雖然會減弱中國的出口能力,但會締造一個環境,促使中國非以內需去帶動經濟不可。屆時,美國人就再難有機會買到這麼多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了,美國人可能會懷緬中國貨充斥市場的日子。

 

一個國家的國運一旦從高峰回落,可能要衰到另一個極端,才有機會出現真正的復甦。美國可能要等美元真正破產,美國的金融界再沒法玩弄財技的時候,美國人才會因為無依無靠,非腳踏實地努力工作不可,以美國人今天的心態,仍未有條件扭轉國運。

(轉載自201029am730C觀點)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C 觀點 : 讓人民幣升值的結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737.aspx

美國總統奧巴馬承認,他上任後,美國並未出現他所承諾的轉變。為了轉移視線,平復人民的怨氣,他把美國的失業問題歸咎中國,他指控中國操控人民幣匯價,令人民幣的匯價偏低;這樣,中國的產品就能行銷美國,摧毀了美國的本土工業,令美國的生產業工人大量失業。

 

我覺得這個指控並不成立,中國自改革開發後,以人民的血汗勞力,不惜污染了自己的河山,為美國提供了大量廉價商品,令美國人可以在低通脹的情況下,不斷改善生活。美國所付出的,只是用印刷機便可以大量印刷的美鈔,中國除了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外,並沒有真正的得益,誰吃虧?誰著數?一點不難明。

 

中國是生產商,美國是消費者,世上哪有消費者埋怨生產商所供應的產品訂價過低的道理?因此,我認為美國只是在嚇唬中國,並非真的想中國的產品全面加價,否則美國人民的生活會更難過。

 

讓人民幣升值,間接等如讓美元貶值。這樣雖有助美國賴掉部分欠下中國的債,但亦可以令中國以後不要美元。中國可以在出售產品時以人民幣計價;這樣,美國就不得不賣產品給中國去換取人民幣,美國就不得不放寬對中國的禁售範圍。

 

如果美元持續在兌人民幣時貶值,中國就大有道理拒絕再買美債,而寧願把賺來的外匯拿出來,買黃金或其他中國有用的原材料。因此,我認為,美國若是再逼中國把人民幣升值,每講一次,就拋售一批美元債券。美國這麼贊同自由市場,沒有理由只許別人買美元債券,不許別人賣美元債券。

 

有人擔心,中國一賣美元債券,美元就會大幅貶值,屆時吃虧的,只會是持美元債券最多的中國。但中國手上的美元債券,早已注定大部分收不回;早賣,或許還可以收回一部分權益;遲賣,一定損失更多。

 

現時,中國還不斷地增持美元債券;這樣只能在帳面上保住現有的財富,但實質上承擔了更大的風險。因此,中國是不應再付出代價去維護這筆「死錢」了;橫豎已是「死錢」,不如拿一部分出來「兇」美國一下,要美國嘗嘗人民幣升值可衍生出來的滋味。美元崩盤雖可助美元賴債,但因而衍生出來的副作用,卻足以令美國的經濟全面破產,長期無法恢復。因此,中國只要擺出一副已打算把外匯儲備撇帳的姿態,我不相信美國敢輕率對待中國的要求。

 

中國有13億人口,只要肯調整現有的分配制度,讓廣大的基層群眾也可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就可以增加自己的內需,無需過分依賴海外市場。這種重大的改變,通常是環境所逼之下才會出現的。中國應借助當今的環境,逼中國的經濟踏上一個新台階。

(轉載自201028am730C觀點)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C 觀點 : 玩弄權術 沒好結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688.aspx

我在中原提倡「無為而治」,但在中原工作的一些管理人員,卻並非人人理解甚麼是「無為而治」,有些人甚至習慣使用完全相反的理念來處理他的日常工作。

有同事問我,是否知曉有這種情況?為甚麼會容許這樣的人坐上高位?

 

我當然知道有這種情況,這是「無為而治」的必然結果。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我親自提拔的,與我的理念不一致是很正常的。我一向主張在提拔幹部時,主要看他們在市場上能取得甚麼業績,因為這是不會有花假的,人人都看得到的,其他人無話可說的。我不會在提升幹部時考查他們對「無為而治」有何認識,這只會提供弄權者任人唯親的機會,妨礙能對公司有貢獻的人上位。

 

因此,中原的管理人員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不過,由於我們已形成了一套主導文化,進入管理層的人會逐漸被「無為而治」的文化潛移默化。那些無法被同化的,亦會慢慢沒法適應,而只好選擇離開。事實證明,明白「無為而治」的管理人員,業績往往做得更好,以至他們更不容易被市場淘汰,而且更容易上位。遵循天道的人,當然會得到上天更多的眷顧。這叫做「天擇」。

 

不過,靠「天擇」是需要時間的,短期裡是看不到功效的。因此,加入中原的人要有心理準備,你的上司甚麼人都可能有,並非個個像施永青那樣,行「無為而治」的。

 

近日,我就多次在電話中,收到不明來歷的短訊,投訴他們的上司忌才,運用權術,處處為難他們,不讓他們有發展的機會。有些甚至會刻意給他們穿小鞋,設局讓他們犯錯,以逼他們離開中原。

 

由於這類投訴往往只是一些猜想,拿不出確實的憑據,我不能在聽到小報告之後,就立即把那些被指控的管理人員革職。我只會勸那些不相信他們上司的人,良禽擇木而棲,轉投集團內其他頭目的系統工作。

 

我相信,那些喜歡玩弄權術的管理人員,最終是不會得到下屬的擁護的。他們或許可以在短時期裡壓制住下屬的不滿,但一定沒法避免人才流失。中原不是國企,瞞上壓下是沒有用的;我們最終是要看業績的。沒法凝聚人才的人,最終是會在市場上吃虧的。屆時,他的上司就會被迫找人收拾他的爛攤子。

 

為了加快他們的問題暴露,我在中原提倡轉組自由。凡想轉區或轉組工作的人,只要所投靠組別的上司願意接受,原有部門的上司不得提出異議。這樣,集團內部就可以形成一個自由的人力市場,以加快那些弄權術的管理人員的人才流失。我想不用親自出手,也可盡快令他們沒有好結果。

(轉載自201025am730C觀點)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C 觀點 : 選接班人當然「嫌老」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632.aspx

有傳媒以我沒有安排公司的老臣子作我的接班人,常指我「嫌老」。我直言,在選接班人的時候,「老」的確是一個極值得嫌的因素。如果接班人的年紀輕不了我多少。那豈不是不需多久,公司又要搞一次接班工程?對公司的正常運作沒有好處。

 

這類工程等如做一次大手術,風險很大,做得不好是足以致命的。我見過有些機構,由於接班工程失誤,機構從此走下坡,未等到下一代人接班,已經被市場淘汰。因此,我在找接班人的時候,會選擇一些起碼可以在位十五至二十年的人。

我自己是在六十歲時籌備退休的,因此我的接班人必須在四十五歲以下,如果能找到四十歲頭的就更理想。這樣的接班人,在位的時間可以長一些,公司就不用因經常交班接班而受折騰。

 

西方的選舉制度,通常每四至五年就改選一次國家領袖,好處是讓人民可以有得選擇,有機會更替一些不稱職的領導人,減少獨裁的機會;但壞處是政策經常變動,舊政未見成效,新政又出爐,人民不勝其煩;日本近年的情況就是這樣,以日本現時所處的惡劣環境,不給領導人五至十年時間,根本不易扭轉敗局,但現在是新政成效未出,已要大選,選民換來換去,結果都是失望。這不一定是領導人力有不逮,而是容許他推行政策的時間不足。

 

因此,我打算給中原的接班人起碼有十年的時間去展示他的實力,亦建議他的下屬耐心予以配合。我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全力保護我選擇的接班人在公司內的領導地位。我深切相信,有了這種權力上的保障,他的領導能力才有機會充分發揮,他才有機會為公司作較長遠的部署,這對他與公司內的其他成員都有好處。

 

因此,我勸那些有意問鼎中原的人,起碼要十年後才好去翻皇曆,如果屆時已超過四十五歲,那就只能怨阿媽生你不著時,來世揀個更好的日子出世。

 

有人或許會認為,我在選接班人的時候設年齡上限,等同年齡歧視。但年紀大了,的確會精力不足,而更要命的是會思想守舊,不接受新生事物。此之所以,毛澤東未死之前,在老人政治的制約下,中國的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而美國人現時最擔心的,就是當戰後嬰兒潮的出生者步入退休年齡後,美國的國力將會進一步下降。可見年齡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我剛回內地的分公司走了一個圈,發覺我們在內地的管理人員大部分都很年輕,很多三十都未出頭;相反,我們港澳區的管理人員,很多都四十尾,五十頭。我估計我們集團下一代的領導人,很有機會仍是來自內地的分公司。

(轉載自201024am730C觀點)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C 觀點 : 中原不容易搞內鬥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579.aspx

我宣布從日常的崗位上退下來之後,引起傳媒捕風捉影,以為中原地產內部必會掀起一場權力鬥爭。他們把電視劇中的宮廷鬥爭的情節也套用在我們公司之上,幻想能力的確不錯。

 

有同事問我,為甚麼不要求有關傳媒作出澄清,因為他們的報道完全與事實不符。我說不用煩了,香港的傳媒早已公信力不高,受眾只會「八卦」一下,不會完全當真。再者,我們公司之內,同事對我的安排已十分清晰,並且廣泛獲得認同,外間的報道不會對我們有任何影響。

 

我揀黎明楷做接班人,是大勢所趨,不由我另作他想。他管轄的中國部,無論是覆蓋範圍、統領人數、促成交易的宗數,以至業務性質的多樣性,都佔了整個集團的絕大部分;由他來兼管香港的業務,乃自然而然的選擇,在公司內從未有任何異議。

 

我設計出來的中原發展模式,根本不會出現內鬥文化。因為在中原進行內鬥,只會枉費心機,不會取得任何成果。跟我的人,都會有一塊清晰的領地。他只能在自己的領地裡耕作,不容去爭奪已有中原人在開發的肥地。我會立場鮮明地保護領地主的利益。

 

凡是能有盈利,並在所屬地區內不輸蝕給競爭對手的領地主,只要能同時獲得下屬的擁護,即他的地位就「雷打不動」。我不會因為有人打小報告,就懷疑他的忠誠(我從來不要求下屬忠誠,留在中原工作只是一種自利的選擇)。我亦不會因有人善於拍馬屁,而特別厚愛於他,讓他可以揀一個肥區,去取代原本做得好地地的領地主。

 

市場經濟的發展基礎是私有產權有充份的法律保障;中原發展的基礎,是領地主的權益有充份的保障。沒有這種保障,就很難誘發領地主為領地的長遠利益努力不懈。有些管理人員喜歡令下屬有一種地位隨時不保的危機感,以逼他們出盡全力去工作。我不喜歡這種手法,這與我的自組織理念不一致。事實證明,我選擇的方式,一樣可以令中原有很強的對外競爭能力,同時還可以減少內鬥。

 

在中原,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並不會因為我保護領地而失去發展的機會。他們在自己的崗位做出成績後,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去接收爛攤子。有人做得不好,長期沒改善,我會收回領地,改由能者居之。二是去開荒。中原還有很多地方未插旗,有本事可以去台灣、新加坡,不一定需要跟原有的人搶地盤。三是可以自創新品牌。只要不用中原的名字,那就去上海去北京也沒所謂,原有的領主不容反對。在這種安排下,中原人不愁沒有發展機會,不必花心思去搞不會有成果的內鬥。

(轉載自201023am730C觀點)

 

 

 

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C 觀點 : 上下級報酬的差距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561.aspx

我認識有一班朋友,每月都搞一次美食聚會。我不經常參加,因為我吃美食,喜歡隨緣,不喜歡四處尋覓。再者,他們吃一頓飯,常花三、四個小時,我負擔不起。不過,我們在席間談天說地,有時也會觸及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譬如,最近一次聚會,我們從金融界的超高花紅,談到上下級之間應有報酬上的差異,相信做管理的人都會思考過這個問題。與會者來自不同的機構,他們的報酬制度差異很大。有些機構,上級的待遇只比下級多三、四成,有些則可以多幾倍,視乎業務性質與老闆作風而定。

 

我起初以為,差異小的主要是規模較小的公司。因為這類公司多有一個親力親為的老闆。他在公司裡無所不知,無所不管。公司裡的管理人員,都變成虛有其表,無從發揮他們的功能。老闆會覺得,既然甚麼都是由自己去做,其他人就不必報酬太多。不過,這類型的公司多數做不大,因為老闆廢了其他管理人員的武功。

 

在最近一次美食聚會中,我才知道原來規模大的機構,一樣會有上下級之間待遇差異不多的情況。原因是這類機構已十分制度化,他們的員工,即使是做管理人員的,也甚少自主空間。公司早已把營運系統,程序化,制度化。所謂上司,其主要職責就是監督下屬按公司的規章制度來辦事,不用自行作判斷,故很難有機會為公司立大功,公司亦對他們沒有太多的期望,所以認為他們的報酬不用比下屬高太多。

 

不過,這類公司通常有數名最高負責人,由於他們是公司營運系統的設計者,在公司內起關鍵作用,所以可以拿到極高的報酬。他們的收入,往往達到第一線員工的幾百倍。這種過度的差異,很容易引起下屬的不滿,甚至引起社會的干預。歐美政府對金融業的報酬制度,最近就有行政干預的意圖。

 

我自己則不太喜歡把權力過度集中在中央,因為我認為,公司的營運系統是演變出來的,而不是設計出來的。權力過度集中反而有礙系統按實際環境不斷進化。因此,我會傾向讓每個級別都有一定的自主權,讓他自己按實際的情況作出判斷,以調節公司的營運模式。這樣,管理人員才有機會發揮創意,為公司增值。

 

我除了會給他們基本工資外,還會有與績效掛的花紅。能為公司作出貢獻的,公司一定重重有賞。我不是一個金錢掛帥的人,但我知道做老闆的就絕不能與員工只講心,不講金。

 

我覺得管理的竅門就是差異,有報酬上的差異才能誘發出行為上的差異,才能使事情出現變化,並令這些變化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基本上是贊同上下級之間是有報酬上的差距的,每級的差距在三倍之內,我都可以接受。 

(轉載自2010)22am730C觀點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C 觀點 : 不起義 難達標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3521.aspx

公社盟把「五區總辭,變相公投」重新定位為「五區公投,全民起義」,引起北京的強烈反應,以至一些本來支持總辭的傳媒亦因此而轉軚。

 

從策略上而言,這句新口號確有過火之嫌。利用五區補選,變相去搞公投,始終是一種走法律罅的行為,一旦明言為「五區公投」,反而會名不正「行」不順,徒惹咬文嚼字的人,諸多挑剔;至於發動「全民起義」,更有號召人民起來與現政權全面對抗的含意,徒惹中央政府的警惕,引來全面的打壓。

 

公社盟似乎已知道這句口號確有訂得不當之處,因此,余若薇亦推說這是負責廣告的人設想出來的宣傳口號,旨在吸引注意,公社盟絕無搞武裝起義的意思。公社盟的一些支持者,雖然在不同的場合堅持「起義」一詞可另有解釋,但激進如黃毓民,亦已在近期的言論中避用「起義」一詞;可見這句口號的確有問題,公社盟也不得不把它偷偷地收回,不再大張旗鼓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公社盟提出「全民起義」是言實相符的。因為他們所做的,基本上是與現有政權對著幹,他們要達至的政治目標,是非起義不可能達標的。

 

北京擺出來的姿態十分明確,就是絕不會放棄對香港的話語權。而公社盟卻想奪取香港政制改革的「Final Say」。

 

北京認為特首應由中央政府任命,港人只能選中央可以接受的人;但公社盟要阻止中央政府有機會事前篩選特首候選人。北京認為保留功能組別有助平衡社會各方力量,令香港更能安定繁榮;但公社盟卻認為功能組別不符合公平與普及的原則,堅持非取消不可。現時雙方都看不到有妥協的打算,矛盾必會進一步激化。

 

在北京心目中,天下是他們用槍桿子打回來的,這是已獲人民認受的具體證明。要他們放棄對國家的領導權,除非有人能成功號召人民起義,以槍桿子把他們手上的權力奪取過來。這套信念是中共經過革命戰爭的殘酷洗禮而總結出來的,他們並不相信西方那套普世價值。

 

一涉及信念問題,就無法透過辯論或投票去解決。美國是派兵去阿富汗,而不是叫塔利班在阿富汗搞公投。因為無論公投的結果如何,只要與某方的信念不符,這一方亦一定不會接受公投結果;即使明知自己是少數派,也一樣會抗爭到底。

 

這是人類的悲劇,卻是歷史的事實。在人類歷史上,凡屬於基本性的信念上的矛盾,都甚少能夠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的,最終多是訴諸武力,直到把反對派壓服為上。

 

因此,香港人在考慮未來香港的政制發展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不同的持份者的取態,考慮到時空的局限,不然的話,就得有付出代價的準備。

(轉載自201021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