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

C 觀點 : 勾心鬥角與友好合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423.aspx

有讀者指出,我把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說成是在勾心鬥角,這好像與北京的口徑不一致,因為官方今次似乎在強調友好合作,而非勾心鬥角。

 

我同意讀者的觀察。其實,勾心鬥角與友好合作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中同時存在的兩個面;公開強調的當然是友好合作,背地裏進行的則是勾心鬥角。一如荷李活的間諜片中特務人員進行的勾當,大部分是西方價值觀所不容的——偷錄、色誘、插贓嫁禍、傷及無辜,甚至是殺人滅口;但這種事情難道只是編劇幻想出來的,而不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我寫的是時事評論,著重的是透過分析讓讀者看到表像後的真正情況,當然有別於官方言論。

 

事實證明,我的分析基本上沒有錯。我曾在本欄指出︰今天兩國的對話,主因是美國要作戰略退卻,非在重新定位上與中國取得默契不可。為了向中方示好,美方代表才會在發言時,引用孟子,以至姚明的說話,以拉近與中國的關係。美國財長蓋特納在接受中國記者訪問時,刻意洩露自己以前改過中文名;還以普通話把今次對話的目的概括為「同舟共濟」。這些都可以視作美方在退卻的表現。

 

當美國一國獨大的時候,美國那有「存異」的心胸?在美國的心目中,他們的價值觀是有普世意義的,不認同的就是邪惡勢力,可發動「十字軍」,去之而後快。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才意識到,自己尚未有足夠的國力,一次過把異己排除,於是只好改唱「求同存異」的調子。

 

於中國而言,美國要做戰略退卻,當然是求之不得。中國現時的策略,似乎是盡量讓美國安心,好讓美國根據新的形勢一次過退盡,這樣對中國最為有利。如果中國擺出步步進逼的姿態,美國就不得不抽調一部分力量作防範,盡量退少一點;這樣中國可獲得的空間只會更小。此是中國在今次對話中不斷強調友好合作的原因,目的就要讓美國放心。

 

外交關係已超越日本,成為美國在作戰略退卻時非與之取得默契不可的國家。

 

沒有實力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名義上是戰勝國,但美蘇英三國一樣可以私相授受,把中國的利益瓜分,完全沒有道義可言。1949年之後,美國的基本戰略是圍堵中國,不惜在中國的鄰國搞政變,支持軍事獨裁政權去抵制中國。後來見圍不死中國,才接受現實,與中國搞乒乓外交。即使到改革開放之後,美國仍長期不想中國加入世貿,以配額方式限制中國出口。去年中國主辦奧運,美國借西藏問題搞了很多小動作,傷害了很多中國人的感情。因此,中美之間若要友好合作,不再勾心鬥角,美方還需大量工作,以讓中國感到她的誠意。

(轉載自2009731am730C觀點)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C 觀點 : 美中貿易逆差的底因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412.aspx

中美展開戰略與經濟對話,相信一定會談到兩國貿易的不平衡問題。坊間認為,美國可能又會迫人民幣升值,以減少中國的出口能力。不過,我認為這個可能性在目前的環境下已降得很低;原因並非美國體諒中國在金融海嘯後的處境,而是為了美國本身的利益著想。

 

美國,作為中國產品的最大買家,當然希望買到平貨,沒有理由希望買到貴貨。然而,若果人民幣升值,就會迫美國的消費者買貴貨。在金融海嘯後,美國人民已不似以往那樣容易靠借錢去消費,中國的廉價產品的供應,對美國已顯得比前更重要。人民幣升值,只會令美國人民的生活更為拮据。

 

過去,美國政府經常指控中國操控人民幣的匯價,除了是向美國的工會組織作點交代之外,還是希望以此作為一種籌碼,方便與中國展開討價還價。現在,可能反過來怕弄假成真,害美國人民要買貴貨,生活質素被迫進一步下降。現實是,近月中國輸美產品的總值雖大幅下降,但貨量卻下降得相對少,顯示美國人花的錢少了,但買到的中國產品,卻少不了太多。但若果人民幣升值的話,中國產品的價格就不容易在價格上有太多的調整了。

 

美中貿易逆差的基本原因,是美國自己的出產少,消費多,故非向別國進口不可。美國若是不改變這個現實,美國的外貿一定有逆差,問題只是誰的產品更價廉物美吧了。現在是中國的產品相對最價廉物美,因此雖然出現毒狗糧、有危險的玩具,以及一片抵制中國貨的聲音,中國產品依然行銷美國,兩國貿易依然不平衡。

 

其實,美國亦不是完全沒有東西可以賣給中國,中國對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就很有興趣,只是美國不肯賣給中國罷了。美國在這方面的禁運,執行得比禁運毒品還要嚴厲,不時都有洩露技術的科學家與促成交易的中間人被捕,判以重刑。反映美國對減少美中貿易逆差的問題並不那麼重視,美國更重視的,是盡量抵制中國,以免中國太早崛起。美國作為科技強國,但賣給中國最大宗的竟是農產品──小麥、大豆等,而不是高級電腦與太空產品,由此可見,美中貿易逆差是美國自己一手造成的。

 

美國自己不賣,還禁止歐洲國家賣,結果反而逼使中國自己研發,令中國可以有獨自的創新,形成競爭上的優勢。中國自行發展出的發射商用衛星的技術,已反過來可以賣給外國,搶走了傳統上被美國佔據的市場。

 

發展高新技術,前期投資的費用非常龐大,美國在這方面作了不少投資,但研發出來的產品卻不可以面向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相反,中國研發出來的產品,除了自己用之外,還可以賣去全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科研上的投資回報就可以比美國更高,吸引資金與人才的能力就會比美國更大。美國想減少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就會更加困難。

(轉載自2009730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C 觀點 : 美國得重新定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385.aspx

中美正為兩國的戰略與經濟展開對話,從雙方公開發表的言論來看,大家似乎都有良好地合作的願望。漂亮的話,大家一定會盡講,但這只是表面;背地裡,大家一定會實力地位作較量。以當前的形勢來看,即使中國不刻意採取攻勢,美國亦不得不作戰略退卻。

 

美國的國力,在蘇聯解體後發展至最高峰,成了全球都沒國家敢挑戰的強國。然而,事物都會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說「壯則老」就是這個道理。沒有對手的結果是狂妄自大,美國曾自稱有條件同時在世界各地展開多場戰爭,結果在阿富汗問題尚未解決好的情況下,又去入侵伊拉克。「勞師以襲遠」,自然要虛耗大量國家財富,導致國力不斷積弱。

 

在一般情況下,當一個國家不斷入不敷支時,人民應會警惕起來;但美國卻可以憑著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四處向別人借貸,先使未來錢,以致人民根本沒有危機感,還以為只要懂得財技,全世界的錢都可以為美國所用。有美國學者還發展出諸多理論,去解釋這種現象,說這種發展對美國有利,叫人民不用擔心。

 

這種發展,令美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虛擬的金融經濟上,而忽略了實體經濟,以致國力日益衰退也不自知。金融海嘯出現後,美國的問題就充分暴露出來。一個國家怎可以長期靠借貸來消費去保持繁榮?現在把別國都借窮了,還可以如何繼續下去?

 

長期以來,消費佔美國的GDP70%以上,次按危機爆發後,美國人靠借貸去消費的能力就大減,加上美國人開始意識到儲蓄的需要,能撥作消費的收入就更加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消費,自然疲憊不興,美國的經濟怎不走向衰退。

 

一般估計,美國今次衰退,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八年。奧巴馬應心知自己手上的籌碼不多,故決定從伊拉克撤軍,撇下爛攤子不理了,先把力量處理了阿富汗問題再算。這種取捨,顯示美國已因國力不足而需要重新定位,不得不作戰略退卻。小布殊不自量力,搞出了個「大頭佛」,奧巴馬知道不可再步小布殊的後塵,知道需要「睇食飯」,降低美國在全球想達致的目標。否則只會進一步泥足深陷,今後更難自拔。

 

在國力衰竭,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美國不但要削減軍事開支,其他如太空計劃、情報計劃、美式價值推廣計劃等,一樣都得縮小規模。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是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全球戰略,以把力量抽調回國,先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否則難作他想。

 

此之所以,我認為在今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國不進,美國也會主動想退。美國願意對話的目的,就是要為自己的退卻作好安排。因此,中國在今次對話中,根本不用步步進逼,被動地協助美國作有秩序的退卻,效果將會更好。

(轉載自2009729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C 觀點 : 中美角力入新階段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367.aspx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正率團到華盛頓,與美方進行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們預期,今次對話無可避免會涉及中國對增持美債的立場與中美在亞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重新界定。在此消彼長的新形勢下,雙方都得重新定位。

 

中國持美國國債已逾八千億美元,已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中國對美債的取態,足以左右美國的經濟前景。若然中國不肯增持美債,美息就得上升,以吸引中國以外的投資者。這必然會阻慢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

 

不過,中國並沒有藉此去要脅美國,只是謙卑地表示正為自己在美債上的投資有點擔憂,期望美國有一個負責任的態度,不會令買了美債的人蒙受損失。

 

在美國雙赤日益嚴重的形勢下,中國有此擔憂,可謂合情合理,並沒有恃勢凌人。然而訊息已非常清楚,中國隨時有權為了自保而停購美債,美方如果不希望中國這樣做的話,就得「識做」。

 

美方當然不想讓中國以為,美國會為此就甚麼都肯就範。美國一定會不斷測試中國的底線,以爭取自己的最佳利益,但總趨勢將是中國進,美國退,分別只是程度而已。有人認為,中國為了保住已作出在美債上的投資,以及不想美國衰退連累中國的出口市場,最終不會做出損害美國經濟前景的事。我則認為,這只是美方的一廂情願。中國有這麼明顯的優勢是不可能不加以利用的。

 

明要美國認低威,中國當然不會這樣做。但美國中央情報局無時不在世界各地與中國對著幹,中國怎會不知道。中國以前不開聲,是知道講都無謂;現在有籌碼在手,就可以討價還價,以利益作交換。美方是否有讓步,明眼人很快會看得出來。中國不會高調宣揚,好讓美國有下台階。在中國政府的心目中,八千億既是大數,又是小數。中國政府一定會在今次談判中,讓美方意識到,為了更高的利益,這八千億中國是可以不要的。不願棄的東西,怎可以拿來交換?那些認為中國為保住以往的投資而會不斷買入美債的言論,可能是志在協助美國推銷國債罷了。

 

我估計,中國今後仍會時不時買入一點美國國債,以顯示中國仍願意這樣做,這樣美國才會做一些中國樂於看到的事情,以吸引中國繼續買入美債。但總體而言,中國新買入的美債會比到期贖回的少。這是美元不可靠的必然結果。中國會讓美國知道,要中國不減持美債是不切實際的,但中國可以控制減持的速度,如果美國願意配合中國的需要,中國亦會在如何減持上配合美國的需要。

 

另一方面,美國亦會比以前更高調地指責中國的種種管治上的不是,以增加中國得到美國合作的需要。但這只會是一種虛張聲勢,隨著美國國力的下降,美國將不得不放棄在亞太地區的某些角色,靠美元吃飯的人,將最快感到這種壓力。

(轉載自2009728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

C 觀點 : 銷售程序不宜太繁複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338.aspx

雷曼迷債出事後,監管機構收緊了銀行業銷售金融產品時的程序,弄得非常繁複,卻沒有太多的實際作用。我最近在認購東亞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時,就吃過苦頭。整個程序花了我兩個多鐘頭,打亂了我原先安排好的工作日程。

 

銀行職員先寄認購章程給我好好研究,然後在電話裡詳細解釋,到我表態願意購買後,就約我去銀行面見,要我填寫一份有多頁的表格。其作用主要在於證明銀行已盡力了解客戶的財政情況,以及對所購買的金融產品的風險有充份的了解。銀行職員告訴我,如果想買得到,最好填有蝕掉一半或以上的心理準備。我心想:買人債那有這麼大的風險?這與我的預期有很大的差距,不過我趕著有其他事要做,不想糾纏下去,就按他的建議填寫算了。我本以為快快填好,再簽好名字,程序就算完成,誰知銀行職員還得請來一位上司,把表格上的關鍵問題重問一次,以確認我沒有填錯。這還不夠,還得把過程再搞一次錄音。

 

我算是一個脾氣相對好的人,但也忍不住告訴那位職員,下次如果亦要經過這麼繁瑣的程序,我甚麼也不會跟他買。我是該家銀行的十多年客戶,我的情況他們應該清楚不過,為甚麼還要經過這麼複雜的程序,他們不可以自行判斷的嗎?他們解釋是上頭的指令,他們不得不依著做。

 

我整體的感覺是銀行這樣做只有形式上的作用,我感覺不到銀行是在關心客戶,在為客戶的投資利益著想。銀行這樣做的目的,除了是為了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外,最主要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以便將來出了甚麼事故,就可以盡量減少銀行方面需負的責任。

 

銀行這種銷售程序,貌似很認真、很專業,實際上卻徒具形式,沒有發揮好前線員工的判斷力。一切都是上頭的指定動作,前線員工明知其中某些步驟沒有必要,但也沒有選擇跳過的自主權。結果只會把顧客都煩到以後也不敢幫襯。

 

雷曼迷債問題爆發後,立法會內那些為民請命派議員,為了幫苦主爭取賠償,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向負責銷售的銀行問責上。好像只要銷售程序改善之後,以後就不會出問題了。這是現時的銷售程序變得這麼複雜的原因。但我認為問題的根源並非純在銷售上,而是在產品設計上。這麼複雜的衍生產品的組合,不要說銀行前線員工沒法理解,就算銀行的高層,若不事先做好功課,也很難說得清楚。產品的設計者,很明顯從一開始就有意隱藏風險,志在騙小投資者上釣。負責銷售的銀行被人利用了,事前也不察覺。現時,我們不去解決根源問題,只曉得在銷售程序上糾纏,下次有新產品出現時,即使照足程序,一樣無法避免有人上當受騙。複雜程序所帶來的,是交易成本增加,最後要消費者(投資者)付出更多的代價。

(轉載自2009727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C 觀點 : 「o靚模」也有出書權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315.aspx

美少女出寫真集已流行多年,不見社會上有太多的負面評論,大部分報章的娛樂版都樂於主動採訪報道。我未見有那位文化人與這類報道內容為伍,因而拒絕在這報章開專欄。事實上,即使是有「叫雞指南」的報章,一樣有「高級」文化人樂於長駐。所以,我不太明白,為何今次書展會有人花精神去召集力量去難為那些出寫真集的o模。

 

香港是自由社會,舉辦書展的貿發局,沒有要求參展的書商,把展出的書籍先交主辦單位審查。這種他者審查豈不是比自我審查更可怕?因此,我相信香港一定沒有人支持參展的書都得先通過審批,「o靚模」的書也不應例外。事實上今次反「o靚模」的人也不是反對「o靚模」出書,而只是不想書展時有「o靚模」出現在他們的攤位附近,搶了他們的風頭。結果主辦單位也得讓步,另設分隔的展廳予「o靚模」活動,以免干擾了「真正」文化人的「高品味」活動。

 

或許「o靚模」在書展中只屬「弱勢社群」,所以任由擺布,如果他們也有維權意識,可能會指控反對者有職業歧視,否則為何要刻意隔離他們?不許他們與其他作者一起搞簽名會,與「粉絲」一起握手、拍照?有人或許會說:「o靚模」在書展活動所帶來的意識不良,有違搞書展的原本目的。讓年紀輕輕的小女孩,在公開場合賣弄性感,實在過份;以挺胸露腰翹屁股的方法去打造前程,更非正路;實在不值得鼓勵。然而,o靚模」的出現,有其複雜的社會背景,與大眾傳播平時鼓吹的娛樂新聞觀很有關係,書展出現「o靚模」,只不過是社會現象在書展時的具體反映吧了。單是限制這種現象的出現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現實是,其他在書展中展出的書,內容亦不見得很健康,誨淫誨盜的一樣存在。主辦單位過去的做法是不搞甚麼內容審查,讓讀者自己去辨別,用真金白銀去投票。香港人多已習慣這種處理方法,並不覺得需要作太多的限制。

 

因此,我雖然不贊同在書展中高調地搞「o靚模」活動,但對某些反對者的行為亦不認同。不喜歡在書展中出現「o靚模」的人,當然有權提出反對意見,甚至予以嚴肅的批判。但這種批判只應停留在理論層面,讓接觸到這種意見的人去自行反省,然後為自己的行為作出選擇;不宜四處煽風點火,糾集群眾,以示威遊行的方式向對方施壓,在法治社會裡,不應該動不動就訴諸群眾,以支持者的多寡去決定真理在誰的一方。這種發展絕非香港社會之福。

 

我相信,經過今次事件,主辦單位下次一定會勸退「o靚模」參展,或對她們的活動進行諸多的限制。然而,青年人中那股不顧個人尊嚴,為追求物質享受與個人名利而不擇手段的風氣,並不似會因而有所改變。我不敢指導青年人應過怎樣的生活,我只想提醒青年人,生命只有一次,走錯了路,可以轉向,但沒有機會從頭再來,因此,一定要珍惜生命,三思而行。

(轉載自2009724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C 觀點 : 買美債不如借錢給農民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293.aspx

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突破二萬億美元,儲備太多反而成了國家的包袱,因為要把這麼大的一筆錢保管好並不容易,不要說增值,單是要避免貶值也不容易。

 

我一向不贊成用外匯儲備買美債,因為美國政府任由雙赤惡化,美元遲早會貶值。然而,若果中國不再借錢給美國,美國的經濟就更難持續發展,美國就更加沒有能力向中國訂購產品,中國的出口就會失去市場,原先建立起來的產能就會過剩。

 

因此,中國不能一下子就停止借錢給美國,但我主張借錢也要用人民幣結算,讓債仔來承擔匯率的風險,沒有理由反要債主去承擔這類風險。最簡單的做法,是中國借出人民幣,讓外國用人民幣來買中國產品,將來要還的時候,亦得還人民幣。外國沒有人民幣,就得賣中國需要的產品給中國,以賺取人民幣。一時間外國未有那麼多的產品出口的,可以掛帳,但欠款亦得以人民幣來結算。這樣,中國就可以減少外匯貶值的風險。

 

當然,這樣做一樣沒法解決債仔沒法還債的風險;但支持債仔借錢消費,起碼可助中國的產業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生產可以繼續,工人就有工做,經濟就不會衰退,危機就可以延後。

 

以上是我一直主張的做法,但現在我又有另一種想法:與其借錢給外國人,協助他們來買中國貨,那就不如借錢給中國的農民,協助中國的產品可以開闊內銷市場。這樣做,一樣可以令中國的工廠繼續有工開,而且得益者將會是中國的農民,而不是那些外國的胡亂揮霍者。表面上,中國的農民比外國的消費者窮,但他們的還款能力不一定比外國的消費者差。外國的消費者早已入不敷支,欠債纍纍;他們連舊債都未清,怎有能力還新債?繼續借錢給這樣的債仔,注定收不回。況且,他們多是借錢來消費,不會增加他們的還債能力。

 

相反,中國的農業生產依然相當落後,無論在科技應用、生產模式,以致在市場效益上,都與國際的先進水平有一定的距離,存在著大量發展空間。因此,把資金投在中國的農村,可生產的回報,絕對不會比投在外國的消費市場差。

 

過去,中國的農村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主要是農民的科技知識不足,沒有餘力作資本積累,以致惡性循環,長期沒法突破。現時,中國已不缺錢,與其讓農民用原始的方法去作資本積累,不如透過國家的政策,令金融機構的資金可以大量流入農村。

 

我剛去過一些中國的偏遠地區的農村視察,看到中國農村缺錢的地方真是很多,有了錢,他們可以引入更多的優良品種,試用更多的先進生產模式,改進不方便的運輸系統,掌握更快的市場訊息等。這些都可以令農村的生產力提升,令借給農民的錢不致無得還。中國與其借錢給外國消費,不如借錢給自己的農村,協助農村走向現代化。

(轉載自2009723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

C 觀點 : 有點積累才敢試新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273.aspx

上星期到雲南視察我在中國農村展開的一些扶貧項目,發覺中國農村的情況雖仍相當落後,但已有不錯改善。我最高興看到的一點是:個別農戶手上已積累起一定的資金,令他們有條件作一些新的嘗試。

 

九十年代中,我曾跟隨一些NGO去中國農村考察(應稱作瀏覽),發覺一些窮的地方,農民真是家徒四壁,除了幾件農具,一個爐灶外,家裡一件傢俬也沒有。他們日常的努力,都是為了兩件事:一是要為冬天的到來準備糧食,二是要為兒子娶媳婦作點積累。除此之外,他們已沒餘力作其他的考慮。

 

當我們提議他們種一些新品種的農作物時,他們都不敢嘗試。他們傾向因循的原因,是他們無法承擔失敗的風險。他們沒種過新品種,不知道新品種是否適合當地的土壤與氣候,不知道會有多少收穫,亦不知道收穫能否在市場上賣到好價錢;一旦失預算,後果可以嚴重到,害兒子娶不到媳婦,甚至一家人性命不保。因此,任由我們如何鼓勵,他們都不肯嘗試。非要我們先提供金錢上的承擔,確保他們的收入不會少過以前,他們才願意嘗試。

 

今次看到的情況已有不同,農民已開始有點積累,他們不用擔心會因某項決定失誤就累死全家,故比較願作新的嘗試。我們推動的一些項目,雖不是人人都肯參與,但總能找到一些熱心分子。

 

我們所推動的項目,除了有小部分是無償的支援外,大部分是貸款的,到期是要償還的。此外,純是靠我們的貸款還不夠,農戶自己也得有自己的資金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仍可以找到積極的參與者,顯示部分農戶已有冒風險的能力。

 

我們選擇開展工作的農村,每年的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但參與我們的發展項目,農民自己負責的資金,卻要三千至二萬元不等,反映農村中已有個別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的資金,有些是家庭的成員出城打工賺回來的,有的是在市場上做小買賣賺回來的。他們有了積累後,取態自然愈加積極,更願意冒險去作新的嘗試。

 

看到這種情況,我心裡非常高興,因為積累是改革與創新的客觀基礎;有農民敢於去試新,中國的農業才有機會出現新的突破。當有積累的農戶達到一定的關鍵量(critical mass)的時候,就會衝破臨界線,出現大規模湧現的景象,令中國農村一下子就耳目一新。

 

除了看到中國的農村開始有資金積累外,還有另一個原因,使我對中國農村的脫貧比前有信心,就是流動電話正高速普及。資訊流動,不但可以使成功的經驗可以很快四處流傳,還可以大大提升市場的效率,令資源分配可以產生更大的效益。這些都是過去其他國家的農村在起步時所缺乏的。此之所以,我相信中國農村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比一些只看到負面因素的中國專家所預期的快。

(轉載自2009722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C 觀點 : 農村需要有合作社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257.aspx

毛澤東的人民公社路線,其實從未成功過。劉少奇為了避免禍患惡化,只好背地裡搞三自一包——讓農民有「自留地」,解決自己的生活所需;讓農村有「自由市場」,農民可以互通有無;農民需要「自負盈虧」,減少國家的補貼;同時把集體的生產任務具體地分配給每個農戶,稱為「包產到戶」。這些做法實質上就是要減少人民公社中的集體經濟的成分,與毛澤東的原意背道而馳。毛澤東要發起文化大革命,把劉少奇拉下馬,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到鄧小平進行改革開放時,他做得更為徹底。表面上土地雖為集體所有,但實體上已全部分給農民自由使用。農民除了不可以把土地自由買賣外,可以自行決定在土地上種甚麼、養甚麼,收成全歸農民所有。這種安排的確大大地調動起農民的個人積極性,令中國農村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因此,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農民的生活的確大有改善,成效比城市裡還要明顯。

 

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個體生產的缺點也就日漸暴露出來。土地由個人承包之後,為了分配公平,不得不進行不規則的切割,分得十分零散,令機械化與自動化的優勢沒法展現。人民公社縱有諸多不是,但卻集合了農戶的力量,搞了很多農村的基本建設,尤其是水利設施。個體戶根本沒有條件自己去建水庫,搞引水道網絡。現時這些水利工程都日久失修,缺乏管理,若要匯聚集體的力量去加以重建,已沒有公社時代的那種條件,在基建問題上,很多農村都在吃老本,但這些老本已所餘無多了。

 

右派的經濟理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是讓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樣,土地就會落入少數有辦法善用土地的人的手上。他們就有條件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有資源去搞水利工程,令農業生產可以走上自動化,科學化的康莊大道。

 

不過,這樣一來,大量教育水平不足的農民,就可能因一時的經濟困難,把國家分給他的土地賣了給別人,變成沒有土地的農民。平時或許尚可以出城打工,但經濟一差,那就想返鄉下耕田也沒有機會,勢必造成社會問題。因此,中央政府一路在農村的土地問題上,一直堅持不許隨便轉讓的原則。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的生產力,最好是協助農戶自行組織起來,成立一些合作社性質的組織,以維護大家的共同利益。這種情況在荷蘭與以色列都很普遍,值得拿來借鏡。

 

農民有了合作社之後,就可以集中資源做一些對大家都有利的公共建設,在生產上作一些合理的分工統籌,並以統購統銷的方式進行集體談判,避免給大財團欺負。此外,合作社還可利用集體的力量進行財務安排與科技研究等。這些都是中國農村所急切需要的。我希望我的基金可以參與這方面的推動工作。

(轉載自2009721am730C觀點)

 

 

 

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

C 觀點 : 農村貸款不易為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236.aspx

我的慈善基金想效法尤努斯,在中國農村,透過貸款給農民,去協助他們脫貧。不過,中國農村的情況與孟加拉不一樣,他的經驗不能完全照搬,行起來難度很大。

 

尤努斯的農村銀行,貸出去的金額都很低,少到可以只是十餘美元,約一百元人民幣。但一百元人民幣,即使在中國最窮的農村,借回來之後也起不了甚麼作用。只能用來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拿來做生意則完全不會有優勢。

 

況且,尤努斯的貸款方式很複雜,要貸款者四至五人自行組織起來,互相協助,互相監督,一起負責還款。批出貸款前,銀行職員還得向貸款者進行口試,測試他們是否真正明白貸款的功用與責任。這項工作其實不易做,在中國請人做這樣的組織與教育工作,成本可能比貸款還要高。結果可能是花了大量的行政費用,得益的人卻很少。

 

尤努斯的農村銀行,從不引導貸款者從事哪種類型的經濟活動。據他們的年報反映,生意的種類超過500種,有修補輪胎、醃泡菜、造香料、賣凍飲……應有盡有。但如果在中國農村,有生意頭腦的,很多已開展了自己的生意;剩下來的,多是因循守舊的人,如果不是為他們事先設想好一些有商機的生意,不容易叫他們借錢做生意。大部分農民都不想冒風險,對借錢有心理障礙。

 

其實不要說是偏遠地區的農民,就算是我們的上一代,也不習慣借錢;不要說是借錢做生意,連分期付款買樓也不敢。農民往往只注意到借了錢,會有額外的利息負擔,而沒有意識到,有了錢可以做生意產生利潤。為了鼓勵他們勇於借錢,我的基金大部分借出去的錢都沒有收利息。

 

這種做法其實不健康。對我的基金來說,這表示:即使將來全數收回貸款,亦可能因通貨膨脹,令收回來的資金沒法發揮原先一樣的作用,以致業務只會愈做愈縮,沒有自行持續的能力。另一方面,對農民來說,他的生意可能本身沒有賺錢能力,他賺的只是我免收他的利息。他的生意若果要扣除資金成本的話,可能並不賺錢。我作為一個生意人,當然明白以上的道理,但我派去農村工作的人,都是從事社會工作出身,認為給農民一定的資助是應該的,這正是他們願意做這份艱苦工作的出發點。因此,當我表示,以後有條件的時候,我們應向農民徵收貸款的利息時,他們的眼睛就呈現出懷疑的目光。他們還向我表示,其他NGO的農村貸款,其實也有很多都是收不回的。可見他們不但覺得不應收利息,將來更不應該追收壞帳。這種想法其實與我想助農民自力更生的初衷並不一致。我要收利息,並非是為了錢,而是想看到農民經營的生意,能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也有生存能力。要真的做到這樣,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行。 

(轉載自2009720am730C觀點)

 

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C 觀點 : 大山包放貸建民宿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212.aspx

我名下的慈善基金,自零八年第四季開始,改變了它的營運模式;由撥款資助其他N.G.O的工作,到直接開展自己選擇的項目。目前,我們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農村。

 

負責這項任務的執行總監非常能幹,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在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湖南五個省裡,開展了十多個項目,類別包括教育、醫療、與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的工作。在一些實在太貧困的地區,我們會直接資助;但在一些較有條件的地方,我們會向他們提供一些增收的概念,引導他們自己也作些投入(不一定是資金,精神時間也可以),如果他們資金不足的話,我們就貸款給他們,到他們在收入增加後逐步償還。我們不希望他們養成依賴的習慣,而是透過自己的營運,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今次上內地視察的項目中,其中一項是在大山包貸款給農民建農家樂民宿。我非常看好這個項目,相信不用兩年,當地的村民生活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香港的讀者可能對大山包仍不太熟悉。它其實是一個新發展的旅遊景點,位於雲南昭通市附近。那裡的濕地是國家一級保護的黑頸鶴的棲息地,對觀鳥人士很有吸引力。此外,這裡既有遼闊的草原,亦有落差超過二千米的大峽谷,地理環境非常獨特。

 

現時,國家已重修由昭通到大山包的公路,車程已由六小時縮短至兩個半小時,未來遊客很快會激增。為了保護環境,國家嚴禁在景點的核心地區作新發展,以至遊客在景點附近不容易找到食宿服務。我們的項目,是貸款給當地的村民,擴建他們的村屋,把居住的條件略向城市的標準靠攏,但仍保護農村的風貌。這樣他們就可以向遊客提供食宿,收取一定的費用。

 

在城市生活得久的人,在旅遊的時候,有時亦會想嘗試一下在農村生活的風味。因此,這些民宿雖然設備簡陋,但亦很有特色。民村還可以讓遊客一嚐當地的粗糧、有機蔬菜、以至走地雞等,晚上還可以搞篝火會,對遊客有一定的吸引力。

 

當地政府亦看好這個項目,願意把原來用作地震後的重建基金,每戶撥款一萬二千元,作為起動資金。這筆錢當然不夠,故我們就為他們提供額外貸款,每戶二萬,不收利息,三年後才逐步攤還。

 

這麼優厚的條件,我們起初以為農戶一定會積極參與,但農民從來沒有借過這麼大筆的錢,他們現時的年均收入才八百多元,根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還款。我們要經過動員教育,才有一部分農戶願意嘗試。我們也不便強人所難,相信當第一批起步者做出成績之後,願意加入的人一定會增加。

(轉載自2009717am730C觀點)

 

 

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One LaSalle

http://hk.centanet.com/icms/template.aspx?series=540&pid=156

地址 九龍塘喇沙利道1E號

預計入伙日期 2010
發展商 新高發展有限公司

物業設施 住客會所、健身室、流水園林、花園、休閒雅座

物業特色
1. 大堂取名"The Gallery",擺放世界各地名畫及藝術雕塑
2. 玻璃升降機可飽覽水簾瀑布
3. 分層單位:4套房、多用途套房連約100呎露台 及工作平台
特色單位:4套房、多用途套房連逾1,200呎天台花園/平台
4. 樓層高度:3.5米

領都 Le Prestige

http://hk.centanet.com/icms/template.aspx?series=540&pid=155

地址 日出康城第二期A發展項目

預計入伙日期 2010 第3季
發展商 長實,南豐,港鐵

物業設施 豪華星級住客會所‧內擁12萬呎「芊葉庭園」,外迎20萬呎日出公園

物業特色
1. 全港最大港鐵上蓋高尚居域
2. 基建級交通規劃:*4站直達港島、地標式跨海大橋
3. 140萬呎綠化尊區:20萬呎日出公園、14萬呎動感公園
4. 逾350萬呎龐大版圖:330米海濱長廊、50萬呎國際級商場
5. 藝術級建築設計
6. 山、海、園林三景匯聚
7. 嶄新視覺美感尊道
8. 全巨宅堂皇設計:全為三房或四房,約900呎或以上
9. 三梯四戶高尚格局
10. 獨有雙子內外花園
11. 「銀河王國」園林會所 - 「芊葉庭園」
12. 港鐵Premier Management Services
** 「康城」站將於09年年中正式通車

THE ICON

http://hk.centanet.com/icms/template.aspx?series=540&pid=157

地址 港島半山干德道38號

預計入伙日期 2010
發展商 Hong Fok Corporation Limited , Winfoong International Limited

物業設施 設住客會所 設Wi-Fi上網、逾100呎長戶外泳池、跳水池、日光曬台、池畔燒烤天地、健身室、桑拿浴室、男女更衣室、翩然舞蹈室/藝術廊/卡拉ok閒逸閣/廚藝天地/私人宴會廳/視像會議室/高爾夫球練習場等

物業特色
‧毗鄰中環至半山行人自動電梯
‧智能家居系統
‧窩心禮賓司服務
‧貴族地段 傳承顯赫
‧異國美饌、消閒玩樂近在咫尺
‧便捷交通網絡

中原公關新聞稿 :「THE ICON」獲中東客承接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22-20179.aspx

最新成交單位包括THE ICON 26樓B室,單位面積781平方呎,成交價1213.7萬元,每呎平均造價15540元。買家為中東客,得悉「THE ICON」提供服務式住宅配套,加上會所設施,有條件吸引優質租客承租,預期租務回報十分理想,故拍板購入單位作收租之用。以區內同類型物業呎租約50元計算,租金回報率可達4厘。

C 觀點 : 中國式管理勢將稱雄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184.aspx

去年初我本就安排自己從生意的第一線退下來,抽多一點時間去關注一下我名下的慈善基金會的工作;金融海嘯令我不得不改變初衷,繼續在火線上與同事們一起並肩作戰。到今年初:生意的環境才出現較明顯的改善,令我又有條件前往觀察一下我的基金會在中國農村正進行的項目。

 

由於是慈善性質的出勤,基金會的同事沒有安排我住星級酒店,而是安排我住在一間一般內地人出差時住的非星級酒店。使我吃驚的,是這家酒店原來規模非常大,在全國近百個城市都有業務,加盟的酒店有六百多家。

 

這是在中國做生意的一個特色:要麼不成功,一成功就可以在一個特大的市場環境裡高速繁殖,變成一間可以與跨國集團媲美的超巨型機構,規模大到令習慣以香港式思維的人難以想像。

 

我住的那間酒店管理得不錯,陳設簡潔,員工熱情有禮,收費非常大眾化。我心想,要把一間有六百多家成員的酒店管成這個水平絕不簡單,內裡需要有複雜的訊息系統,資源調配系統,營銷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財務系統,安全系統……,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演進出來的。

 

游泳的方式,應該是由水的物理性質來決定,而不是由專家的智慧來決定。因此,中國的管理模式,亦是由中國市場的特殊環境打造出來的,而不是從世界甚麼名牌大學的管理學院裡抄襲回來的。中國近年的經濟增長皆達雙位數字,中國式的管理,必有其值得參照的地方。

 

實踐往往走在理論的前面;只有透過實踐,舊的理論才有機會得到豐富與提升。中國有自己的文化與偏好,即使是外國搬回來的理論,在中國應用時,也會異變,發展出新的內容。這些新內容遲早會被總結成一種新的管理理論,成為世界流行的主導營運模式。

 

學術界其實也很功利,誰在實踐上有成績,誰的理論就會受到推崇。英國的工業革命取得成效,英國的理論就成了主導性的理論。到美國興起後,又輪到美國式的理論來領導風騷。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時,日本的管理模式也一度被大事鼓吹。到日本衰落後,日本的管理模式,已少見再被人提起。可見趨炎附勢乃學術界的常態。

 

如果中國能夠在今次國際金融海嘯中首先走出谷底,並對全球的經濟復甦起積極的帶動作用,那中國的管理模式,很快就會被拿來作樣板,很快就會有學者把它發展成高深的理論,並且很快就會在世界範圍裡流行起來。

(轉載自2009716am730C觀點)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C 觀點 : 為何樓價升個不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164.aspx

自農曆年以來,香港的樓價就升個不停。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由低位56.71點,升至68.42點,升幅達20.65%

 

起初,人們多把它看成是熊市中的一次反彈,稱之為小陽春。然而,小陽春一般只維時三數個星期,但今次卻持續了超過半年,實在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

 

過去,即使是牛市,樓價的持續上升,一般也不過維時一個季度左右,之後就需要歇一歇,整固一下,待積累足夠的力量之後,才有條件作第二輪的上升。一升就持續升半年的情況並不多見。

 

最令人無法明白的,是在這段時間裡,實體經濟可謂乏善可陳,真不知道,為何人們會在工作前景不明朗,工資水平趨跌的情況下,仍這麼熱衷於置業?很明顯,現時入市置業的人,並非基於對未來的入息有樂觀的預期,才作出這樣的決定的。他們所動用的,大多數是過去積累起來的財富。這筆積累起來的財富,數量非常龐大,比每年本地經濟增長的力量大得多。因此,擁有財富者的心態一旦轉移,其對市場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每年生產總值的起跌為大。這種情況導致樓市在經濟衰退期間一樣可以出現可觀的升幅。

 

問題是甚麼原因,令手上積累起財富的人的心態出現這麼大的轉移?以及這種心態會不會在未來突然逆轉?我覺得,近期人們一項最大的心態轉變,是對現金偏好的轉變。零八年,大家都以為Cash is King,故紛紛賣掉資產,轉持現金。現在又嫌持現金收不到利息,還要承擔貶值的風險,故又紛紛轉持資產--買樓,買股票。

 

由於金融海嘯的威嚇力實在太大,去年轉持現金的數量可謂非常龐大,一旦回擺,力量也難以估計。據我從一些私人銀行所得來的消息,很多財富擁有者,在今次樓市及股市的回升中,皆來不及上車,眼白白錯失了機會。他們手上依然持有大量現金,正等待著下次上車的機會。他們預期,即使樓市在第三季放緩,它的調整亦主要反映在交投量的減少上,但樓價方面的調整,將會是微不足道。我基本上認同他們的看法。

 

我本是一個理性的人,一直不肯接受樓市會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出現牛市,但市場並非由少數理性的人組成的,當大部分人不理性的時候,市場亦只能按著不理性的方向轉變。現實是價格上升所產生的積極影響,遠遠大過基礎因素的負面拖累。在這種情勢下,我也不敢再堅持己見,認為樓市的上升是沒有基礎的。現實是中央政府的救市措施已成功地令內地大多數人的情緒由悲觀變成樂觀。他們的積極投資與消費,正對香港產生正面的感染作用。中央為了保八,在下半年仍會有新的救市措施出台,樓市不容易在下半年就出現逆轉。

(轉載自2009715am730C觀點)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C 觀點 : 職場上位竅門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145.aspx

曾參加過一些大學的師友計劃,收過一批跟我的大學生,他們現時都已出社會工作。最近,我們搞了一次聚舊的活動。會上有人埋怨職場黑暗,有得升職的都是一些肯埋堆的「擦鞋仔」。他已轉了兩份工,但發覺到處楊梅一樣花。他說來有點憤世嫉俗。

 

我問他是否有自己創業的打算,但他卻不想承受太多的風險。我告訴他,在不想自行創業的前提下,他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升職的追求,或是接受現實,研究一下別人的升職之道。若是把升職的人都看成壞人,不想行他們的升職之路,那升職的機會一定很渺茫。

 

一個人在一處地方工作,如果他對這處地方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那他的上司就不可能視他為升職的對象,怕他上位後會導致更多的內部不協調。因此,一個人在一處地方工作,必須設法了解老闆或上司的意願,然後加以配合。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可以在機構內發揮一定的功能。若果視這樣做是擦鞋,又對這樣做的人諸多鄙視,那就等於自絕自己的升職之路。

 

其實,在職場,不但要體會老闆與上司的意願,還要了解身邊其他同事的意願,盡量與人為善,協助他人完成他們的意願。如果你的存在,可以令更多的人得償所願,大家就更加支持你升職。因為,你的權力增加之後,你就會更有條件去幫助他們。

 

此外,我發覺現時的年輕人很怕蝕底,怕去承擔一些額外的或難度較高的工作,這其實都不是職場上位之道。

 

所謂額外的工作,就是非職責範圍之內的工作。其實要上位,就是想不再只是做原先的工作,那有得做額外的工作,正正就是實質上已上位。因此,願意做額外工作的,往往可以佔據更多的實質的位置,公司遲早會為你正名。如果視這樣的做法為甘心被上司利用,那就一世留在原有的位置算了。

 

其實,升職的結果,就是要做更多的工作,承擔更重的責任,接受更多的壓力。若然升職的目的只是為了要一個更漂亮的銜頭與更高的工資,而不願拿額外的付出作交換的話,試問機構又怎會選擇由你去升職呢?

 

一個機構在物色升職的對象時,除了會看升職的對象是否願做更多的工作外,還會看他是否有能力解決更困難的問題?因此,一個人如果想升職的話,首先要設想一下老闆或上司正遇到些甚麼難題,然後自動請纓。先不要望老闆把工作交給你去辦,而只是提供你自己的想法,如果覺得老闆也認同的話,才表現自己願意承擔責任,那升職就自然水到渠成。然而,想升職的人亦應該有自知之明,找一些能力所及的任務來承擔。若然自暴其醜,讓老闆留下壞印象,那就弄巧成拙了。

(轉載自2009714am730C觀點)

 

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C 觀點 : 生命的兩種選擇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115.aspx

我少年的時候,物資貧乏,沒有甚麼玩具可言,閒時喜歡去海邊或附近山溪捉點小魚小蝦之類回家飼養。這種經驗使我很早就察覺到生命的基本需要是自由地活下去,但不同的個體在自由與活著之間,有時會作出不同的取捨。

 

我把捉回來的小魚養在舊面盆裡,餵以冷飯菜渣。有些魚會吃,有些會不吃。肯吃的,我知道牠會活下去,不肯吃的,我知道牠已選擇不想活了。

 

我起初只知道人會自殺,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才明白,原來其他生命也會選擇自殺的。我見那些不肯吃的魚,會拼命地在面盆裡四處游動,像是在尋找出路。當牠們發覺走投無路之後,牠們會不惜跳離水面跌落在硬地上,我把牠們放回水裡,牠們仍會一跳再跳,好像真的在找死。即使那些不再跳的,也會四處亂撞,撞到頭崩額裂,直到死亡為止。

 

我把牠們的這種行為,視作生命的一種基本選擇──不自由,無寧死。即使不是高等生物,在自我意識還不成熟的情況下,仍會有這種選擇。由此可見,追求自由乃生命本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我在觀察這些被捉回來飼養的小魚的時候,還看到生命本質的另一面,就是要設法活著。我看到有些捉回來時已受傷的小魚,也會開口吃我餵飼的食物。我知道只要牠肯吃,就表示牠還想活下去,表示牠的求生意志還很強。果然,沒有多久,牠的傷勢就逐漸復元,而且愈長愈大。牠們似乎並沒有因被困在舊面盆裡而放棄要爭取活下去的努力。

 

魚是一種未有思想意識的動物,不會讀過斐多菲關於自由可貴的詩,我們很難以人類的道德價值去認為:選擇為自由而不惜放棄生命的魚是高尚的;而那些苟且偷生的魚則是卑微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都屬生命本體的一陰一陽,有量子力學中同樣的不可測性,但兩者皆應像生命一樣被尊重。

 

引申到我們社會裡,有人會覺得現有的建制,限制了他的自由發展,故奮起反抗,非與建制鬥過你死我活不可。但社會上亦有人選擇活著,那就只好接受現實,逐漸調節自己,以適應環境。

 

我年輕時非常激進,對於不讓人民民主參與的建制非常不滿,認為有骨氣的人都應行動起來,去改造這個不合理的建制。我甚至會視那些不願一起行動的人背叛了人民的利益,成了建制的勾結者。

 

然而,我日漸發覺,我身邊的人之中,接受建制的始終都是多數;中大最近的民調就顯示,參加七一遊行與沒有參加遊行的市民,對建制的取向迥異。選擇接受建制的人,只不過像養在面盆裡的魚那樣,選擇活下去吧了。他們的選擇,一樣應該被尊重。追求活著與追求自由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難言輕重。

(轉載自2009713am730C觀點)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C 觀點 : 尊重差異 毋須優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092.aspx

中國政府可能覺得,自己對國內的少數民族已經不錯,不明白他們為何還要暴亂,不願意留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外來的挑撥離間或許是一個原因,但不應是根本原因。要國內的民族融和,關鍵是既要尊重差異,又要一視同仁,毋須特別優待,亦不用強調鼓吹。這樣境外力量才無機可乘。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有些民族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會抗拒被同化,這是正常的,我們必須尊重少數民族在這方面的意願。如果我們在潛意識裡不想看到這些差異的存在,很容易令少數民族感到,我們正企圖改變他們,那就容易產生對抗情緒,相互間就更不信任,要融和就更加困難。

 

因此,應容許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信自己的宗教,辦自己的學校,不要去滲透,不要去干預,讓他們覺得可以一如既往地生活,他們才不會處處防範,盡量避免被我們同化,不斷地引起對抗。

 

因此,愈是自我意識強的民族,我們就愈要不去干預他,讓他有更多的自主空間。他們自己的組織,自己的活動,只要不犯法,都不要去插手,甚至連防範的意識也不宜讓他們感覺到。這才叫做真正的尊重。

 

現時國內有些民族意識強的少數民族,就是因為感到我們不喜歡有差異,企圖改變他們,於是就愈加對我們抗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央政府給予少數民族各式各樣的優惠,也會被視作一種引誘他們就範的手段,很難產生正面的良性效果。

 

另一方面,漢族成員亦會覺得他們被不公平對待,覺得這種優惠政策分薄了他們應有的資源。我接觸內地的同事,就經常聽他們埋怨,地方官員都好像怕了少數民族,他們犯了法,也不敢去執法。他們覺得政府縱容了少數民族,以致他們經常偷東西,動不動就打架,故業主有房出租也不肯租給少數民族。結果,少數民族就更加覺得自己被歧視,只好聚居在一起,互相照顧,不願意融入社會。

 

因此,我認為政府是不用特別去照顧少數民族的;既然視他們為同胞,就應該一視同仁。政府是照顧處於落後地區的人民,而不是照顧某一個特殊的民族,各族的待遇一樣。大家才有同胞的感覺。不然,太多的優惠,只會被視作另一種性質的歧視。

 

此外,政府對少數民族做功夫時,不要做得太過著跡,不宜一時鼓吹這個,一時鼓吹那個,令少數民族懷疑政府在做他們的功夫,那他們自然會設法不受政府的功夫影響。在猜忌已經形成的情況下,政府還是少做為妙,現時最關鍵的,是要讓少數民族真正感受到,我們尊重他們的存在,接受他們的差異,容許他們有自行發展的空間。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才有條件講民族融和。

(轉載自2009710am730C觀點)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C 觀點 : 疆藏問題一時難解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072.aspx

新疆烏魯木齊發生嚴重暴亂,導致百多人死亡,使人意識到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實在不易解決。在中國政府看來,中國對少數民族已賦予大量優惠政策,經濟上有補貼,升學更容易、生育更自由,還可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宗教,以及風俗習慣,唯一限制的是搞分裂獨立,很多漢人都覺得政府厚此薄彼,有不少怨言。然而有些少數民族依然不願成為中華民族的成員,千方百計的想分裂出去。

 

中國的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之中,回族散居全國各地,除了信回教及不吃豬肉外,基本上已與漢族同化,漢人對他們亦不會有歧視。而滿、蒙兩族,則由於曾入主中原,較容易視自己為中國人。滿清入主的時間長,可謂已徹底融入中國;元朝的歷史較短,但外蒙古已獨立,餘下的問題不突出。唯有藏族,因地處偏遠,自行聚居,加上文化上的差異,未算融合得太好。

 

至於今次出問題的新疆維吾爾族,問題與西藏有近似的地方,一樣地處偏遠,長期獨自生活,民風與漢族的差異更大。加上歷史上的恩怨,矛盾不易解決。

 

維吾爾族之前稱回紇,歷史上常與漢人有衝突,至清朝才被征服,不得不歸順中國。新疆自1762年開始由中國管轄,比美國立國的時間還要早,已成歷史事實。因此,若果說新疆應屬於維吾爾族人的,那豈不是說美國也應是印第安人的?只是西方對中國的崛起有顧忌,下意識中希望中國分裂,才這麼熱衷支持中國國內的民族分裂活動。

 

現實世界到處都有民族問題,較受世人關注的有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問題,土耳其與庫爾德族的問題,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問題,盧旺達的圖西族與胡圖族問題。無不是強族想佔主導權,弱族不肯臣服的問題。

 

想知道西方自己是怎樣處理民族問題的,找一部五十年代荷李活出的西部片看看就知道了。都是用槍炮去殺戮、掠奪、驅趕,然後圍困在不毛之地,讓其自生,實是自滅。中國對少數民族的政策,遠比西方以前王道。即使是今天,以色列人在對付巴勒斯坦人的建國要求時,手段絕不文明。

 

長期以來,英俄都有積極參與西藏與新疆的分裂活動,近年則以美國最為積極,一些分裂分子的大本營都設在美國。然而,這些外國勢力真是這麼為中國的少數民族著想嗎?當這些少數民族真的獨立後,他們會願意像中國政府那樣花這麼多的資源去援助這些落後地方嗎?他們明知中國政府決心維持領土完整,這些少數民族全無機會獨立,卻仍要支持分裂分子去瞎搞,作無意義的犧牲,難道真的是為這些民族的利益著想?他們不外是想為中國添煩添亂吧了。此之所以,疆藏問題一時都不易解決。

(轉載自200979am730C觀點)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C 觀點 : 政府應否唱好經濟前景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056.aspx

近日,政府高官紛紛發表了一些對經濟前景較為樂觀的預測;有逢官必反的傳媒訪問我,要我對高官這類言論作出回應。訪問我的記者立場十分清晰,在問題中已暗示,政府官員不應隨便唱好經濟前景,誤導市民。

其實,年初當一些官員發表一些對經濟前景較為憂慮的看法時,傳媒一樣群起而攻之,說官員不應在市民信心不足的時候還要出來「嚇鬼」,這樣對帶領市民度過金融危機沒有好處。
 
我問訪問我的記者,究竟你們認為政府應發表樂觀的意見好呢?還是作最壞的估計好呢?還是一概不予置評?為甚麼不訪問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是否與官員的看法一致,卻要引導我指責政府的做法不應該?
 
其實,對於未來,任何人都沒法作絕對準確的預測。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都是憑直覺先產生一個大體的想法,然後再去搜集理據去支持自己的想法。我只能說官員對形勢的估計與我不一樣,不能說官員的看法是錯的,更不能說官員罔顧事實,刻意唱好,欺騙市民。傳媒若真是這樣看,應在他們的社論中發表這種意見,不應引導被訪者去說這種意見。這才是誤導受眾。
 
我是一個從來不隱瞞自己意見的人,亦不怕自己的意見與某些權威衝突,但我不喜歡逢官都罵。在當前的環境下,官員根本不可能對經濟前景永遠保持沉默。傳媒一定追著官員要他們表態。怎可以自己去問人,人家回答了,卻說人家不應該答。事實上,從奧巴馬到白高敦,西方的官員一樣都要經常向人民發表他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我們不可能因為特區政府的官員發表一下這方面的意見,就指責他們踩過界,企圖誤導市民。
 
香港的傳媒,一時要求我們的官員扮演摩西的角色,要負責帶領我們出紅海,但一時又要求官員「下知有之」,「無為而治」。官員怎不動輒得咎。我是一個傾向先作最壞打算的人,我不介意政府把最壞的可能性都告知人民,好讓人民早點自行打算。但我很明白,社會上大多數人都不傾向政府這樣做。他們希望政府可以給他們希望,並為他們指出前面可行的路。在社會出現危機的時候,人民在這方面的期望就尤為強烈。
 
事實上,當經濟出現衰退的時候,如果人們過度悲觀的話,就會只顧積穀防饑,不肯消費,不肯投資,那麼只會令衰退延續得更長久,人民更加沒有好日子過。羅斯福總統在上一次大蕭條的時候,就全憑為美國人帶來新希望,才令美國經濟走出谷底。
 
經濟雖然不能單憑信心就恢復增長,但信心確有助人們在困難的時候減輕痛苦。因此,政府官員應該把握每一個唱好的機會,這是無可厚非的。至於傳媒,則沒有這方面的責任,他們有權唱反調,不時潑點冷水,好讓人們保持頭腦清醒。
(轉載自2009年7月8日am730C觀點)

2009年7月7日星期二

C 觀點 : 全民起動勝中央指揮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036.aspx

無可否認,中國政府在金融海嘯後推出的措施,成效比美國政府推出的好。美國政府推出的措施,基本上屬「救火」及「填」,救的都是一些大企業,廣大人民直接獲益的不多。反之,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已成功地令人民相信,金融海嘯並不足以把中國的經濟拖向衰退,人民對前景普遍都相當樂觀,依然樂於消費,勇於投資,成功地抵消了外需不足的負面影響。

 

這本來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不過我卻擔心,中國政府今次的成功,會令執政者過度自信,以為只要政府懂得善用手上的資源,附以及時的正確政策,就可以操控經濟發展的步伐,把中國的繁榮富強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但這種想法恰恰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總方向背道而馳。

 

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有連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基本上是靠中央做少一點,讓地方做多一點;國家做少一點,讓民間做多一點。這樣才能做到全民起動,百花齊放,令中國人民的智慧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若然現在又走回頭路,改為中央與國家做多一點,地方民間做少一點,中國的經濟動力就會被破壞,對中國的長遠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全球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形勢可能迫著中央非出手不可。這時中央可能需要反應夠快,用力夠猛,出手夠準,才能動用全國的資源,在短期裡穩住局面,以免形成惡性循環,以後得花更大的氣力,才能扭轉負面的趨勢。

 

然而,中央出手也有很多壞處,就是容易一刀切,照顧不了地方的具體情況;而且一旦做錯,就會全國都錯,風險比讓地方各自去嘗試更大。此外,要求速度快就容易疏忽失誤,容易投錯項目,貸錯對象,日後還需承擔後果。更要命的是官僚架構的效率不高,貪腐難免,結果層層自肥,部分資源可能會被少數人私吞,不能全部令社會受益。

 

現時,有些地方政府,惟恐響應中央政策不力,有配合不了地方情況的也不敢提出異議,結果中央就得不到正確的訊息去作新的決定。有些地方的傳媒,連「金融海嘯」與「通貨膨脹」兩個詞語,都視作敏感字眼,用的時候都得自我審查,看看有沒有與中央的取態不符。這樣發展下去,民間的智慧將無從發揮。

 

因此,我希望中央領導人在積極救市的同時,仍要保持警惕,不要讓自己變得過度自信,以為可以指揮一切,調動一切,這樣只會扼殺地方與民間的積極性,令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無法持續。中央應該在危機緩和一點的時候盡量忍手,逐步退居幕後,好讓中國經濟可以重回全民起動的局面。

(轉載自200977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