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星期一

C 觀點 : 內地稅制難以想像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892.aspx

可能由於習慣了香港式的簡單稅制,所以初到內地做生意的時候,覺得很難適應。發生在我們公司的一些事情,對香港人來說,真是難以想像。

 

中原是比較快在內地取得盈利的公司。我們開始要交利得稅的時候,內地的稅局竟建議我們不要交這麼多的稅。

 

原來內地的地方稅局是有任務指標的。上級稅務單位,每年都會對下級單位提出一個任務指標,要他們想辦法起碼收到一定數字的稅款。收得多,就會被表揚;收不足,就會被責難。

 

地方稅局怕被責難多過想被表揚,通常都是收足就算,不會自找更多的工作去做。中原一下子交稅太多,雖可以幫助他們早日完成任務,但亦可能引起上級單位的注意,因而提高他們下年度的任務配額,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所以他們教我們,如何把盈利分一部分,留待下一年度繳交。這樣,他們明年就不會加太多的配額,而且可以預知有一定的收入。

 

以上當然是比較罕有的例子,我們遇到更多的是故意的留難,弄到你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們就介紹一些可能與他們有利益關係的稅務顧問公司給你。只要你肯任用這間公司為你重整帳目,原先的麻煩就可以不成問題。

 

此外,查稅工作原來也可以有任務指標的。金融海嘯後,企業盈利大都下降,地方稅局可能無法完成任務,於是成立查稅工作組,四出追稅,專向仍有現金在手的公司埋手。

 

這類工作組一旦看中了你,就非要查出不罷休。來一次查不到,就來第二次,要不然就長駐在你公司,煩到你投降為止。最後你只好與他們商量,多少補交一點稅,好讓他們回去有得交代。

 

最匪夷所思的,是這類查稅工作組,有些竟不是稅局的常任職員,而是接稅局外發工作的私營單位,收得多是有得分帳的,難怪他們工作起來比正式的稅局職員還要落力。

 

中原在內地屬少有的主動交足稅的守規公司,地方稅務單位都想爭取我們去他們那裡開設公司。原因是內地的稅收不是全部上繳中央的,有一定的比例是留給地方政府支配的。那個地方政府能爭取多點交稅大戶去他們那裡註冊成立公司,他們的財政收入就會上升,就可以有更好的政績,甚至有更多的油水。

 

有些大城市,本身就分成多個行政區,各區都想拉我們轉戶過檔,弄到我們順得哥情失嫂意。原本所在地區的政府當然不想我們走,當然會盡力挽留。有些還會借用政府的政策給我們優惠。金融海嘯後,就有稅務單位主動給我們退稅,要我們協助穩定就業市場,不要隨便辭退員工。

 

在這件事上,我們雖是得益者,但我寧願內地的稅務單位,實事求是,一視同仁。這樣的營商環境,對我們這類守規的公司會更為有利。

(轉載自2009831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C 觀點 : 內地正醞釀徵收房產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867.aspx

內地自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的交投量有減慢的趨勢,比高峰期下跌了接近20%交投量雖然跌了,但樓價依然高企,未見有向下調整的跡象。因為,即使以現時的交投量,仍不足以影響地產商推新盤的速度,只是要加價不似上半年那麼容易罷了。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銀行對按揭的態度的確收緊了很多,另一方面是中央正醞釀要徵收房產稅。前者主要用來阻止買家入市,後者則用來增加投資者的持貨負擔。據消息人士透露,中央領導人前些時,曾召集專家聽取有關房地產市場的意見。專家的意見有兩派:一派認為樓價上升,有助人民建立對後市的樂觀情緒,可以刺激內需,減輕外需不足的壓力;另一派則認為,樓價升幅過大,已影響民生,妨礙社會和諧,中央應出手打擊炒風。按消息人士的說法,中央領導人似乎傾向第二種說法。此之所以,會後有學者出來散播消息,中央正醞釀要對房地產的擁有者徵收房產稅。凡擁有房產的人,每年都得按房產的價值,徵收一個比例的稅款,作為房產稅。

 

在香港,我們也有類似的稅項,如差餉與地租便是。過去,一般的慣例是:差餉由房屋的使用者負責;地租則由房產的擁有者負責。但自從上一次樓市的低潮開始,很多租客都不肯負責交差餉,以至兩者皆由業主負責,成了擁有房產者每年都得繳交的稅項。

 

香港有這類稅項,並不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活躍度,原因是它徵收的比例合理而穩定,投資者可以早有預算。但內地今次的考慮,似乎把它視作調節樓市的工具,多少帶點懲罰性。那就可能會出現,徵收的比率因市場的波動而要不斷調整的情況。這會增加市場的變數,令樓市有更多的消息可供炒作,導致市場更不穩定。

 

我不反對內地徵收房產稅,這可令政府有一個穩定的收入,而稅項本身亦有其公平性──擁有房產多的人要交多一點稅,有劫富濟貧的作用。不過,我反對向房地產擁有者徵重稅,這樣打擊面太大,會產生很多副作用。

 

有消息說,房產稅的徵收比率,可能高達房產價值的一至四個巴仙,這就會比香港高很多。香港的地租與差餉都以房產的出租能力徵收。差餉物業估價署會先為物業的收租能力作評估,藉此為差餉估值。地租按此收3%,差餉則收5.5%,加起來也只有8.5%。而香港的租金回報,一般只有樓價的4%左右。擁有房產者每年要交的稅項,加起來也不過是樓價的4%之中的8.5%,即樓價的0.34%。如果內地每年要收樓價的1%2%作房產稅,豈不是要比香港多收三至六倍?在國際層面來說,這也是一個很高的比率。如果真的實施,一定會對投資房地產的意欲造成嚴重打擊。因此,我相信這只是當局在推行新稅例前,叫高收低的醞釀手法,真正徵收這樣高的機會不多。

(轉載自2009828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7日星期四

名鑄 The Masterpiece

http://hk.centanet.com/icms/template.aspx?series=540&pid=160

地址:尖沙咀河內道18號
預計入伙日期:2009
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市區重建局
物業設施:住客會所提供世界級的特色玩樂設施,尊貴會籍唯住客獨享。
物業特色:聳立於尖沙咀優越地段,前臨維多利亞港,獨特流線型設計,確保絕大部份單位均能盡覽維多利亞海港景致,同區罕布,盡顯至尊豪宅地方。建於鐵路交匯點旁,連接整個市區鐵路網,得享交通樞紐優勢。

C 觀點 : 內地別墅空置嚴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842.aspx

中央為了減少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衝擊,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有批評認為,這種政策令資金大量流入股市與樓市,對實體經濟幫助不大。

 

然而,資金流入股市與樓市所造成的浪費,不一定比流入實體經濟大。因為,實體經濟早已產能過剩,原有的生產設備早已使用率不足,根本沒法吸收新的資金。難道叫那些已局部停產的工廠,再去加建幾條新的生產?

 

以現時科技發展的速度,生產空置35年,可能已變成過時;在沒有實際需要時加建,可以造成很大的浪費。因此,不如任由資金流入股市與樓市,以製造財富效應,改善民間的情緒,以便增加內需。

 

中國的股市尚未對外開放,升升跌跌只屬內部的零和遊戲,既不會製造出新的財富,亦不會讓財富被外國騙走,就讓它一時炒上,一時炒落算了。

 

至於房地產,可以使用的日子數以十年計,某段日子建多一些,空置一段時間後,一樣可以拿來用,不會造成太大的浪費。現時巴黎就有大量的房屋是拿破倫三世時興建的,相信當年一下子也消化不了這麼多,但現時都有人住,真正空置的日子不多。中國的人口正大量由農村流入城市,預先建多一些房屋,不愁將來會沒有人用。不過,現時開發商興建的,很多都是豪宅與別墅,並非入城工作的農民工最需要的房屋類型,多建可能造成錯配,造成資源浪費。我去過一些內地的別墅區,雖已完工多年,入住率仍只有兩三成,大量空置的情況估計今後也沒有多大機會得到改善。因為,內地的財富大量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人住得起別墅。別墅的需求,主要來自投資的需要,而非用的需要。

 

擁有財富者,喜歡以買房產的方式儲存財富。他們自己有錢,於是選擇買豪宅、買別墅。他們在全國各地四處置業,又不能同時使用,於是造成大量空置。

 

在外國,房產多的人都會把部分拿來出租,但在中國,擁有房產的人似乎不太關心空置成本。原因是中國的樓價升得快,升幅多過租金收入,變成空置一樣有得益。

 

此外,中國的別墅,大部分都是以毛坯房的方式交付給買家的,除了四壁間格外,內裡連座廁也沒有。要出租的話,還得添置潔具、爐灶,以及廚櫃、冷氣,可能收幾年租也沒法收回裝修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別墅的擁有者,寧願選擇任由別墅空置,也不傾向出租。興建別墅佔地多,土地使用效率低,空置的浪費更大。把農地變成別墅後,不但不可以耕種,還要投入大量鋼材、水泥、供水、供電,得物無所用,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中央限制別墅發展不是沒有道理的。可惜,近期地方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又再鬆手批別墅地。這種發展,實在令人擔心。

(轉載自2009827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6日星期三

C 觀點 : 憑良心去做就夠了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825.aspx

昨文談及我對獨立思考的看法,有朋友看後對我說,他做人從來都沒有想得那麼深入,總之一切憑良心去做,做後覺得心安理得就可以了。

 

我相信社會上持這種看法的人,為數不少,不過我仍然覺得,這種只講個人心之所安,不講客觀標準的看法,並不完全足取,有時甚至可以變得很危險的。

 

人的良心其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客觀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聖經「申命記」就認為,通姦的女人該被石頭擲死。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人的良心一定與現代人不同,他們在擲石頭時,會覺得對得住良心,覺得這樣做是符合神的旨意的。

 

在中國的雲南、太平洋的新畿內亞、南美亞馬遜森林區,至今還有一些停留在母系社會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女性很自由,根本沒有通姦的觀念,她們做這種事的時候,怎會覺得違背良心?

 

中國在封建時代,君臣、父子的階級關係非常嚴格,人的良心。無不受孔孟之道影響。到了五四運動之後,人們才敢挑戰「孔家店」的權威。

 

今天的香港人,一方面受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的正面影響,但另一方面亦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所衍生出來的商品經濟思潮影響。一個人如果不獨立思考,他就會這頭剛參加完支持民主的遊行,那頭就去追求個人物慾上的享受,忘記了世上尚有大量既沒有民主又衣食不足的人,正等待他們伸出同情之手。

 

人的良心,無不受到客觀環境影響,腦袋會受屁股的位置影響,而且會想出種種理由去維護屁股的選擇。此之所以有時憑良心去做事,並不怎樣可靠。

 

我所認識的香港人,他們的良心都很不一樣。在為己與為人,為眼前與為將來,為個人與為民族,為理性與為靈性之間,人的良心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可作不同的選擇,每個人的定位都可以不一樣。

 

這些定位上的差異,可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意見分歧與行為上的衝突。人若是不顧客觀現實,單憑主觀的良心做人,就很容易令人與人之間的分歧與衝突變成一發不可收拾。此之所以,人類歷史上的悲劇,都與意識形態上的衝突有關。

 

同一個宗教內的教派,亦可能因對某部分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而鬥個你死我活。佔上風的一方,可以憑良心把異己的一方殺到一個不留。可見人的良心可以變得多可怕。

 

因此,我認為,良心亦應有客觀標準,人不能純憑主觀感覺去做事。我認為,人的行為,首要是不對他人的自由造成妨礙,進而應盡量幫助多一些人可以得償所願。如果大家都願意以這個標準去衡量自己的行為,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轉載自20098256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C 觀點 : 如何才能獨立思考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809.aspx

在殖民地時代,港英政府從來都不強調要港人學會獨立思考。因為,人一旦學會了獨立思考,就會抗拒做殖民地的子民,那麼英國人就難於在香港去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了。

 

由於香港人大部分都是在殖民地教育下長大,所以大部分都不太懂得獨立思考。由不懂獨立思考的人教育出來的新一代,自然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高。其主要表現是喜歡跟隨意見領袖的看法,人云亦云。當不知意見領袖有何具體看法時,就隨大流,跟大多數人的意見走,總要身邊有其他羊群,才有安全感。

 

近年,教育界雖然強調獨立思考多了,但得個講字。教師們根本不懂得用甚麼方法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單是要按標準答案去回答問題的做法,已扼殺了不少學生原有的獨立思考能力。

 

人腦本來就有自我審查的能力,對外來的訊息,會先行分析、判斷,才決定是否接受,以決定以後是否加以應用。但香港的教育制度,就是要學生放棄這種自我審查,只能仿照權威所制訂出來的標準答案去看問題。誰在回答試題時,用上了自己的看法,就會因不符合標準答案的要求,而失去分數。久而久之,學生都不敢有自己的獨立看法。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的老師,亦甚少教導學生知識的真正來源。很多學生都誤以為知識是來源於書本,來源於偉人與學者。我讀書的時候,就從沒有老師向我強調,這些都是二手知識,不一定是全部可靠的。

 

有些教師雖然會提醒我們,「盡信書不如無書」。但只是教我們不要盡信,沒有教我們如何去分辨那些可以信,那些不應該信。我是在離開學校之後,通過自學才認識到,原來知識是我們對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自己的認識。不用讀書,我們亦可以利用上天賜予我們的感覺器官與思維能力,透過接觸自然、社會,以及自我反思,去不斷掌握知識。

 

這是知識的最可靠的直接來源,至於書本上的知識,則是其他人在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時學會的知識的文字記錄。他們在接觸客觀世界時,可能會理解錯誤;在記錄自己的體會時,又可能出現表達上的誤差;因此不可盡信。我們在讀他人的書時,必須聯繫實際,把書本上的知識,拿到客觀世界上對照,以測試這些知識是否可以用來解釋自然與社會上的各種現象。

 

這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尺,沒有這把尺,我們的獨立思考,就會失去基礎;變成形式上的為反對而反對;只能做到與別不同,不能做到更接近真理。當然,有了這種分辨能力之後,我們還得有道德上的勇氣,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不然的話,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難產生獨立思考的社會效益。香港的教育界,在這方面仍需加倍努力。

(轉載自2009825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C 觀點 : 先獨善其身 再兼顧社會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775.aspx

我曾多次在本欄提醒讀者,與其整日怨天尤人,不如按社會現有的條件,憑一己的努力,先自行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鼓勵讀者這樣做,並非因為我支持建制,企圖減少社會上的反對聲音。我其實一樣對現有的制度存在著諸多不滿;一有機會,我亦不會吝嗇我的反對意見。

 

我只是覺得,現時社會上有些人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他們誤以為,非要透過社會改革,才足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現實卻是,要改變社會,遠比要改變個人的生活難得多。如果你投入社會改革工作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大眾,那倒沒有所謂;因為在「我為人人」的過程中,你已經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如果打從一開始,你參與社會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己的生活改善,那透過改革社會,試圖改善自己的生活,則絕不是一條容易的途徑,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我年輕的時候,也參加過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革工程。我很清楚,參與這類活動是要付出代價的。除非你有心理準備,打算犧牲小我,去完成大我,否則都不宜輕率作這方面的嘗試。

 

在現實世界裡,要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一定比要改革教育制度來得容易;要為自己找份工作,一定比要降低社會的失業率來得容易;要為自己作好退休安排,一定比要解決整個社會的人口老化問題來得容易。因此,如果你的目的只在於為一己改善生活,那就沒有必要非透過改造社會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

 

香港近期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關心」社會的人愈來愈多,肯為自己努力的人卻相對減少。但如果我們回想過去香港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香港其實並非這樣發展起來的。

 

香港自二次大戰後的高速發展,靠的並非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是靠人人先行「獨善其身」。香港的一般民眾,當年都不敢妄想有能力改變生存的環境,而只是想在環境中生存。因此,大家就只好調節自己去適應環境,結果大部分人的生活卻因而得到改善。

 

現在,香港人卻反過來,總是覺得自己的不幸乃環境造成,光去提升自己的技能也沒有用。於是捨易取難,企圖透過改革社會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最令人擔心的是:他們要求的社會改革愈來愈深入徹底,大大增加了改革成功的難度。

 

《開放社會與它的敵人》一書的作者卡爾波普認為,以理想主義的方式去作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都對人民造成了重大的傷害。因此,他贊成”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寧願食散餐也好過一下子把社會搞到天翻地覆。

 

因此,社會上若有太多的人都各有一套社會改革的藍圖,只會造成過多的爭拗,妨礙成員之間的協調,導致個人「獨善其身」的空間更小,對社會發展不一定有好處。

(轉載自2009824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

C 觀點 : 你欠世界,還是世界欠你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743.aspx

黑社會有句話,叫做「出來行,遲早要還。」這顯示,黑社會中也有人懂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平時所作所為,從世界中拿了不少理應不屬於自己的好處,自己又沒做過甚麼有益於社會的事,感到自己可能對社會有所虧欠,所以會有遲早要還的感覺。

 

我說這句話有自省的含意,因為它已形而上至一個抽象觀念,而不著重還的具體對象與形式。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欠了誰的錢,負了誰的心,就不難找到償還的途徑。只有當一個人實在欠得太多,才會意識到,這回得把性命也賠上了,才足以清還自己的孽債。人需要對人生有點省悟,才會進入這種心理狀態。

 

可惜我們社會的人,並非人人都有這種反省能力,他們總是覺得世界欠他們實在太多,很可能到他們要死的那天,仍未有機會還清給他們。於是他們無時無刻都處於一種怨憤狀況,甚麼都不能令他們滿意。

 

他們怨政府借錢給他們讀書也要收利息,累他們剛出社會就背了一身債。他們怨入住公屋後也要按管理成本上升而加租;一旦入息超出上限,還會被列作富戶,要交市值租金。他們怨公營醫院管理局輪候時間長,發的藥不是最新、最好、最貴的那種。他們怨生果金只夠買生果,累他們要不斷動用積蓄,退休後失乏安全感。總之,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有得怨。

 

人處於這種精神狀態下,心情一定不會好過。人覺得這個世界欠他這麼多,就會想報復,傾向破壞,不傾向建設。在這種情意結之下,人生就很容易進入惡性循環。由於不斷地想討回世界欠他們的,自然不肯為世界先作付出。然而,人若是不肯先作付出,又怎能在世上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一定沒法在世上拿到太多。

 

其實,我們有今天這樣的生活,都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可以達到的。英國科學家牛頓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這麼高。」這巨人就是前人的積累,與世上其他人的分工合作。沒有這個基礎,個人根本沒有條件過今天這樣的生活。能看到這一點,人才會有感恩的感覺,才覺得自己欠社會的,比社會欠自己的更多,才有多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責任感。現實是有這種心態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上天的眷顧:他們在社會上處處受歡迎,大家都樂於予以援手,人生路上自然走得更為暢順。

 

我非常贊同社會應設立安全網,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多一點福利:我只是覺得,即使在時運不濟的時候,人也不宜只會埋怨,不應總是覺得世上所有人都虧欠了他,這樣子生活,實在辛苦。

 

人要取得多少才能滿足,沒有一個容觀標準。滿不滿足只是一種心理境況,願意多為他人作付出的人,就較容易達到一種自己已經有多的感覺。所以聖經說:「施比受更有福。」

(轉載自2009821am730C觀點)

 

2009年8月20日星期四

C 觀點 : 青年人,你們醒醒吧!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723.aspx

昨日建議家長,對子女應該要求得嚴格一些,不要在物質生活上照顧得他們太好,以免他們逐漸失去靠自己去生活的動力。有朋友提醒我,這種意見政治不正確。因為,現時社會的主流意見認為︰青年人出問題,既不可歸咎家長,更不可歸咎青年人自己,問題是香港的社會制度不好,政府又無能,令青年人感到努力也改變不了命運,才弄到今天這個田地。不改變青年人所處的宏觀環境,只曉得怪青年人,就是政治不正確。

 

這個我怎會不知道。早前,我就因為批評青年人不應嫌政府提供的實習計劃工資低,應把握進入社會工作的機會。結果在互聯網上給憤青窮追猛打,指我是無良僱主,一味只曉得剝削青年人;要大學畢業生接受四千元一個月的待遇,簡直是一種侮辱。有些憤青,罵得興起,不但無限上綱,還進行人身侮辱,連家人也被拖了下水。我看了當然不會高興,這樣深刻的教訓,我怎會這麼快就忘記。我之所以又去批評青年人,不是為了泄私憤,而是為他們著緊,擔心現時這種發展,對青年人沒有好處。

 

青年人,你們醒醒吧!生命是你們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們若果自己也不珍惜,誰也幫不了你們。我勸你們不要完全相信政客的那套,不要甚麼事都向政府問責,向社會問責,而是應該首先向自己問責。

 

政治制度、社會環境,不可能一下子出現重大改變。政客是為了突顯自己的功能,才把一切問題歸咎在社會與政治這兩個根源上,以吸引青年人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可以獲取更多的選票,以便在政壇上換取更多的權力與地位。

 

政客告訴青年人,你們的學業成績不好,是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問題;你們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僱主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不肯承擔社會責任;你們濫藥,是因為家庭沒有溫暖,社會沒有為你們提供一個美好的前途。

 

試想一下,你們聽了這樣的話會有甚麼結果。甚麼都是別人的錯,難道你們自己就沒有責任?是不是大環境未能改變時,我們自己就不用在自己身上找改善空間?

 

我的意見是︰肯努力學習的話,在不完美的教育制度下,一樣可以學到知識;肯在待遇上遷就一點的話,在失業率高的環境下,一樣可以找到工作;肯在工作崗位上全情投入的話,即使老闆不懂欣賞,你也有機會悟出提升業務能力的方法,在其他地方換取更好的前途;肯自愛的話,在心情苦悶的情況下,也不一定會去吸毒。

 

我的要求或許對青年人太苛刻了,青年人聽了心裡不舒服。然而,若果不要求青年人在自己身上找問題,難道就讓青年人在大環境未改變的情況下自行淪落。我絕不反對社會改革,但希望提醒青年人,不要放棄自強不息。

(轉載自2009820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

C 觀點 : 應讓子女自食其力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701.aspx

有調查顯示:香港的父母都非常照顧子女。未成年前,當然供書教育,讓他們食在家裡、住在家裡。出社會工作後,一樣擔心收入少,沒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不時在財政上接濟他們。

 

我見過有位朋友,自己辛苦剛供完自己那層樓,又得為子女的居住問題張羅。他不只為子女的房屋付首期,還為他們分擔部分每月供款。我問他為甚麼不讓他們自己供。他說,子女尚未有這種能力,要他們自己供,不知道要等到甚麼時候,才有能力擁有自己的自住樓宇。

 

我心想,難怪香港的樓價升得與青年人的購買力脫節了,原來是他們的父母,令地產商誤會了他們的負擔能力。如果他們的父母不接濟他們,地產商就只能按銷售對象的購買力來訂價。現在他們供不起樓,可得到父母的援手,地產商當然不會放過賣貴一點的機會。香港的父母現時都不傾向對子女有太多的要求。常聽到朋友說,他不寄望子女將來會供養他們,能不依賴他們已很不錯了。真是老竇養仔,仔養仔,不敢再提仔養父母。

 

不過,我仍認為仔養父母,是盡孝道的主要模式,我自己就不會輕易放棄在這方面的要求。正所謂,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如果連要求也不敢提出,那就連得乎其下的機會也不會有了。

 

子女感到自己有未完成的責任,可增加他們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的動力。父母太過照顧子女的結果,只會令子女養成依賴的習慣,以後都無法自食其力。

 

一般而言,青年人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收入都不會太高。父母應讓他們感受到,靠份微薄的收入,是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這樣他們才會做然後知不足。父母不給子女額外的經濟援助,他們在這方面的感受會強烈一點。如果父母在子女成年後,還處處予以接濟,反會令子女失去獨立意識,往後都無心工作。

 

當子女習慣了父母的照顧之後,他們會發現,即使他們肯努力工作,也不容易升職、加薪至既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有父母一樣的生活水平。這會使他們失去工作的動力。因此,我傾向心狠一點,在他們開始出社會工作之後,就要求他們按自己的收入,來過恰如其份的生活。這樣,他們以後每一次在工作上的進步,都可以帶來生活水平的改善,他們才容易有努力工作的動力。

 

我見過有些年輕人,工作總是做不長,不是因為僱主忍受不了他們漫不經心的工作態度,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嫌工作辛苦又看不到前景,不肯堅持下去。這種發展對青年人的成長沒有好處。人必須有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使人生感到有意義。因此,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照顧到子女不用工作也可以生活。

(轉載自2009819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8日星期二

C 觀點 : 補選變公投 確有難度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690.aspx

社民連想透過「五區總辭」搞「變相公投」,的確並不容易。除了因為其他泛民黨派不肯全力配合外,還因為補選無可避免滲入了補選的內容,以致議題無法單一化,最終會扭曲了公投的性質。

 

主辦補選的是特區政府。政府是一定不會配合社民連的需要的。因此,政府的宣傳、制度的設立、結果的公布,必定只說補選、不談公投;傳媒在引用這類內容時,也得如實報道。在這種情況下,究竟選民中有多少人在投票時視自己在補選,多少人在視自己在公投,就很難決定;只要其中有一部分公開表示(建制派不難找到支持者這樣做),他們是以補選的性質去投票的,就是以令這次「變相公投」變成一場並非所有選民都認同的公投,其投票的結果,就無法被視作公投的結果。

 

補選有補選的內容,社民連要把議題只談普選絕不容易。原因是泛民自己內部也往往重視議席多過重視議題。結果,當競爭對手在議題上開闢新戰線時,泛民自己也可能為了保持議席不得不作回應,那單一議題的目標就會被破壞。

 

上次馬力過身後的補選,本已有機會讓泛民搞一次變相公投。但泛民一見何秀蘭有機會輸給葉劉淑儀,就為了議席,放棄議題,改派陳方安生出戰。難保今次不會因議席受威脅,而不得不回應競選對手的攻擊,而自亂議題單一化的原則。

 

本來,要把議題單一化,最好是減少補選中的個人因素,最好是派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泛民成員出選。如果一樣可以勝出,那泛民就可以振振有詞地宣稱,選民是為了支持2012雙普選來支持候選人的。否則就很難判斷,選民是被候選人的魅力所吸引,還是為了支持候選人的政綱,削弱了「變相公投」的功能。不過,若要現任議員辭職,而派一個在黨內位置不如他的人去補選,肯犧牲的人就很難湊得夠。

 

更麻煩的是,一有空缺議席出現,泛民內部自己也會鬼打鬼。辭職的議員當然想泛民的其他成員都不要爭,讓他一個人作為「變相公投」的代表,在原區出戰。但其他的成員亦可能覺得自己更有機會勝出,可以為公投立功,因而不肯退讓。那「變相公投」就會發展成一場「變相爭奪議席戰」,與原意背馳。現實是若果每個選區有多過一個泛民的代表出選,一定會分薄票源,如果建制派因而勝出,那又可以如何解讀「變相公投」的結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可能又得出動泛民的教父,去勸退一部分候選人。上次補選只有一個選區,搞勸退已不容易,今次要搞五區,談何容易。弄得不好,有人不服,泛民還得背上以教父的選擇來取代民意的「黑鑊」。在教父眼中,最簡單的方法,不如勸社民連不搞「五區總辭」算了。因此,今次變相公投多數搞不成。

(轉載自2009818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7日星期一

C 觀點 : 公民黨應積極支持「總辭」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660.aspx

社民連倡議:泛民在立法會的議員,五大選區中各找一個議員一起辭職,然後在補選時,把普選作為單一議題,這樣就可以把普選變成一次變相公投。

 

泛民內的其他政黨雖沒有公然反對,但看來對此並不熱衷。他們似乎覺得社民連這樣做的目的,並非真的想搞公投,而是想在姿態上顯得比其他兄弟黨更堅持民主原則,以為下屆選舉鋪路。

 

因此,他們表面上雖表示支持,卻透過不同的途徑懷疑「變相公投」的作用。不過,他們提出的某些理據卻難以成立,甚至有自打嘴巴的嫌疑。他們認為,即使投票的結果顯示,大多數港人支持民主,中央也不會理會。然而,泛民一向都不甚考慮行動的成果,而只在乎展現自己勇於為港人爭取民主,敢於與中央對著幹,今次又何需理會中央會否接受變相公投的結果?

 

中央早已明確表示,不會隨便提前普選的時間表,泛民既然決定要爭取2012雙普選,「變相公投」不失為一種更清楚地展示民意的有效途徑。泛民沒有理由因給社民連搶先了一步,而不全力支持。

 

其實,泛民陣營外的其他政黨若是有點政治智慧的話,應「打蛇隨棍上」,全力支持社民連的方案,以考驗社民連自己是真的想搞「變相公投」,還是只是一種向兄弟黨爭取票源的謀略?

 

公民黨大可以乘機響應,派港島的余若薇與九龍東的梁家傑一起參與「總辭」行動。這樣,連同社民連的黃毓民(九龍西)、陳偉業(新界東)與梁國雄(新界西),就可以湊夠「五區總辭」。那社民連就沒有理由打退堂鼓,非一起跳上戰車不可。

 

這樣,公民黨只需冒喪失兩個現有議席的風險,而社民連卻要冒喪失三個議席的風險,算落公民黨都有著數。再者,公民黨的路線比社民連大路,而社民連則有過度偏激的趨向。在一般小市民之中,持中庸之道的人應佔多數。補選只有一個議席,不用搞比例代表制,社民連就難有機可乘。因此,我估計,余若薇與梁家傑在補選中連任機會很大,反而黃毓民、陳偉業與梁國雄則未必十拿九穩。

 

平時立法會選舉,行多議席單票制。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社會上反對社民連的人,比支持社民連的人多,社民連只要有十餘個巴仙的選民支持,已可分得一個議席。但補選只有一個議席,那就可能要爭得近半數選民的支持,才有機會勝出。這對社民連無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若果泛民陣營的其他政黨能取得協議,在每個選區只派一個代表與社民連較量。那泛民的票就不會分得太散。公民黨大有機會一報上次立法會選舉輸給社民連之仇。此之所以,我認為最應該積極支持「五區總辭」作「變相公投」的,該是公民黨。可惜,公民黨似乎並不懂得利用這個大好形勢。

(轉載自2009815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C 觀點 : 社民連的確有謀略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630.aspx

不管你是否認同社民連的政治路線,你也得承認,它在謀略的運用上,的確比其他政黨高明。

 

社民連手上的資源雖然不多,但發揮出來的影響力卻十分大,彷彿已成了泛民的領導者。

 

以今次倡議「五區總辭」為例,泛民的其他政黨就顯得十分被動。由於社民連旗幟鮮明,提出的方案亦有一定的可行性,泛民陣營裡的其他政黨都不得不表態附和。這樣,最先倡議者就成了領導者,其他附和者就成了跟隨者,突顯了社民連在泛民中的領導地位。

 

相反,其他的民主黨派在這件事的表現,就使人覺得口是心非,明明是不想配合,卻不敢把反對的原因向市民解釋。司徒華拋出的五人辭職名單,很明顯事前並未與五人有任何溝通,可能只是為了應付傳媒的查詢,隨便拿來說說而已,說後根本不見民主黨有任何跟進性的行動。

 

華叔這種自以為可以轉移傳媒視線的虛招,實質上中了黃毓民的圈套。社民連今次倡議「五人總辭」的目的,是否真的想搞一次「變相公投」,現時還未完全看清楚;但他們很明顯還另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告訴選民,社民連才是真正堅持民主的政黨,其他的民主黨派都不夠社民連那麼徹底地堅持民主。我相信,社民連在推出這個方案之前,已預計到其他的民主黨派是不會真心配合去做好這件事的,司徒華的回應,可謂正中下懷。

 

社民連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已清楚表示,他們自己的立法會議員都可以辭職。這樣,其他的民主黨派就顯得有點小家子。社民連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因為,他們之前之可以有成員進入立法會,全靠比例代表制。從整體社會的層面來看,反對社民連的人應該比支持他們的人還要多。如果是以單議席單票制的方式選舉,社民連可能沒有一個代表有機會當選。

 

然而,如果今次真的「五人總辭」成功,那跟著而來的補選,就變成只有一個議席,社民連就沒法再享受比例代表制的好處。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全軍覆沒;辭職容易,復職難。

 

因此,社民連今次可謂兵行險著,是要有犧牲精神的。亦正是因為有這種心態,他們才能把民主黨比下去。過去,社民連曾成功地從公民黨身上搶走了不少票;今次他們似乎在部署向民主黨身上搶票。以黃毓民的謀略,民主黨現有的班底,仍不足以應付。下屆選舉一定會有好戲看。

 

我相信,社民連的立法會代表,應有自我犧牲的心理準備。但這不要緊,因為經此一役,社民連激進派心中的地位一定可以提升一級;民主黨內的左翼,也有機會改投社民連,令社民連可以壯大得更快,下次立法會選舉,社民連很有機會在五區都有代表勝出。他們的辭職是會有回報的。

(轉載自2009814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C 觀點 : 泛民真肯五區總辭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610.aspx

社民連倡議:透過「五區總辭」,去達到為普選進行「變相公投」的目的。若果政府推出的政改方案中,沒有2012年雙普選的內容,泛民主派就得在五大選區中,各選一名議員辭職,迫政府在五區(即全港)進行補選。泛民會把這次補選的議題單一化,要選民在是否支持2012年雙普選問題上進行「變相公投」。

 

這樣的建議,我多年前已在本欄提出過,我自己就很想知道,香港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嚴肅地透過投票去表態支持2012雙普選。這樣得出來的效果,當然勝過做一次抽樣的電話訪問。因此,我不贊成某些學者的意見,認為民意已充份表現,無需再搞一次變相公投。即使在過往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的得票率都高過建制派,但因為競選時的議題繁多,加上還有個人魅力因素,所以不易把選舉結果完全解讀為市民支持在2012舉行雙普選。

 

泛民向來在民主的議題上立場鮮明、原則堅定,但今次在面對社民連這麼鏗鏘有力的建議時,卻展現出口是心非、畏首畏尾。民主黨的司徒華雖然亦為總辭提出了具體的名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只屬虛晃一招,無心真的配合。因為,民主黨作為大黨,沒有理由在五區中只揀得一個新來的、未知是否養得熟的劉慧卿辭職,反要其他比民主黨小的黨去承擔責任。這豈不是想透過辭職人選的爭拗,最後累到總辭難產?反而社民連在姿態上就做得遠比民主黨漂亮;社民連在五區中只有3個議員,但社民連卻說,他們3個議員都願意辭職。如果其他泛民成員再找多兩個出來都沒法子的話,那就真是羞家了。

 

泛民中的其他政黨,就有人私下埋怨社民連「搞串個派對」,目的並非為了爭取普選,而是為了在下屆選立法會時「五區總贏」──每區都有一個社民連的代表勝出。他們最不滿意的,是社民連不去敵對陣營拉票,卻專門撬自己「兄弟」牆腳。受傷最重的是泛民光譜的右翼──公民黨,社民連不斷使出的種種姿態,尤其是在撐民主與護基層方面,都輕易把公民黨比了下去。經今次「五區總辭」一役,社民連有機會把民主黨也比下去。

 

這種發展,勢必逼使泛民中的其他政黨聯手,一致對付社民連。最近,我已發覺有一些向來支持普選的學者及意見領袖,都在不同的傳媒上,對社民連「五區總辭」的倡議冷嘲熱諷,一時說它效果成疑,一時擔心會丟失議席,其至懷疑社民連動機不良,總之要令「五區總辭」胎死腹中而後快。

 

在我看來,這些議論都理據牽強,自暴其醜。民主派一向都只講原則,少理效果。如果擔心做了也沒法改變2012年都不會有雙普選,那連七一遊行也搞來沒意思。原來搞來搞去,最終在於保住自己黨在立法會內的議席。曾蔭權說要做好這份工,我們的政黨,亦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轉載自2009813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C 觀點 : 應有針對性地強制驗毒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581.aspx

香港社會有各走極端的趨勢,連防止青少年濫藥,這類政治性不高的問題,也會變成兩大陣營的鬥爭,以至正反雙方都失去了理性地去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發展並不健康。

 

我是一個相對理性的人。所以,我雖然在昨天的文章中指出,純以私隱權或學生有在學校就讀權利去反對驗毒是不成立的,但我亦認為,現時香港仍未具備足夠的條件,在校園全面驗毒,政府在推行前,宜作更審慎的部署。

 

香港現時的戒毒學校明顯不足,一旦全面驗毒,問題就會充分暴露,如果善後的部署做得不足,可能把政府弄得措手不及,引來社會更多的詬病。因此,政府在推行上,緩進好過急進。

 

以現時情況估計,被驗出有問題的學生,很難有機會獲得特殊照顧,可能仍得留在原校接受輔導。然而,駐校的社工有限,一定無法應付;這項工作勢將落在老師身上。

 

本來,誘導學生如何做人,可視作老師的本職工作;但香港的老師,只著重傳授知識,不善於做思想輔導,要他們承擔他們認為應由社工負責的工作,很可能招致工業行動。此之所以,有辦學團體問政府,是否會撥更多的資源,讓學校去處理驗毒所衍生的問題。

 

然而,若因為資源不足,就放下青少年濫藥問題不管亦不成立。學校裡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遠比社工與學生的比例高,要輔導青少年不要濫藥,非設法動員老師的力量不可。政府宜先與辦學團體與教師組織溝通,說服他們在沒有太多額外資源配備的情況下,為了青少年的前途,也要一起去做好這份工作。

 

就我接觸,大部分家長都支持驗毒計劃。在他們看來,驗了起碼有個「知」字;知道實際情況後,再決定如何去應付,不是更好嗎?因此,反對派不宜對驗毒計劃一味阻攔,而不在配合上作出積極的回應;否則一定失分。

 

不過,作為政府,亦不能不對實際的困難作出評估,然後量力而為。我認為在現階段,不宜把驗毒計劃全面鋪開,寧願集中力量先對付一些問題特別嚴重的學校。

 

這樣做雖然會被指有標籤作用,但如果政府有先作調查,掌握到一定的證據,那就可以為自己的針對性行動有所解釋。打擊不當行為,當然要有針對性,這個不難叫人理解,沒有理由非去全面擾民不可?

 

我認為,要驗就得強制地驗。讓學校、家長,以至學生,都可以自願參加,效果成疑。沒有強制性,很難有阻嚇作用。一如驗酒後駕駛,如果可以自願參加,怎會有今天那樣的效果?

 

因此,我贊成當警方收到線報,得悉那間學校有毒販活動時,就可以要求全校學生接受強制驗毒。當發現個別學生濫藥時,就可以要求全班學生驗毒。這樣做,不是為了侵犯人權,而是為了救救孩子。

(轉載自2009812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1日星期二

C 觀點 : 驗毒與學生該有的權利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567.aspx

由警方緝毒轉變為校園驗毒,需要打破常規,為某些人帶來不便,當然有人不想。不過,以此舉會侵犯學生的私隱,妨礙學生的人權,最終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的理由來反對,似乎有點牽強。

 

就我接觸,學校至今仍存在著不尊重學生私隱的情況。譬如:班內有人遺失了東西,教師就要搜書包,無需理會書包內有沒有學生的私隱。有些學校甚至會自定違禁品類別,不外是漫畫書、手提電話、遊戲機、以至首飾、化裝品之類,遺害性遠不如毒品;但學校也可以抽樣檢查,搜到「違禁品」還可以隨意沒收,不用考慮學校是否真的具有這樣的權力。

 

此外,學校裡還流行「連坐法」,教師稍有對學生有所不滿,如上課時喧嘩或多人未完成作業等,就可以全班罰抄,或全班罰留堂,不理會當中可能有很多無辜者。這類行為明顯侵犯人權,妨礙私隱,但社會對此卻相對容忍,為何偏偏在校園驗毒的問題上以此作為反對理由?實在難以理解。我個人讚成學生也應該有一定的人權與私隱權,我就不讚成隨便搜學生書包及動不動就全班一起受罰。不過,若果知道校內有學生吸毒,就不應為了涉及學生的私隱而不告知家長及警方。

 

家長對子女在學校的表現應該有知情權,不然,家長就沒法扮演家庭的角色,履行家長的責任。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很難獨力去應付現時社會上這股歪風。

 

至於警方,學校亦不應為了擔心校譽受損,而不去報告。學校肯報警,有利於警方去追查毒品的來源,阻止毒品進一步擴散。學校不應假設警方的行動一定會對學生重納正軌造成不良影響,因而不與警方合作。相反,學校應主動與警方商討,以便攜手合作去挽救這批誤墮毒網的青少年。把警方與防止青少年吸毒對立起來,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有人擔心,一旦有警方參與,就算不把學生告上法庭,亦起碼要學生接受警司警戒。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對抗或者逃避,如果因而產生標簽作用,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警方早已明言,對學生可以特殊處理,不一定全部都告上法庭;但吸毒始終是一種犯法行為,社會無可避免要以某種形式對此表示否定,否則不易喚起人們的警惕。由此而產生的標簽作用,不能全怪社會,犯法者自己有一定的責任。

 

當發現有學生染上毒癮的時候,問題嚴重的當然要送去戒毒,接受特殊的輔導。但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標簽他們,更不是為了剝奪他們在學校受教育的權利。恰恰相反,如果我們任由青少年吸毒的歪風盛行,將會令更多的青少年失去正常學習的機會。因此,遏止吸毒的風氣在青少年中蔓延,需要社會各方面一起努力。

(轉載自2009811am730C觀點)

 

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C 觀點 : 美國經濟真的在復甦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0536.aspx

金融海嘯後,我對全球經濟都持悲觀的態度,認為今次將不祇是一次周期性的低潮,而是一次結構性的崩潰,其嚴重性將不下於三十年代的那次大蕭條。我曾揚言,全球經濟將進入冰河時期。

 

這種預期,當時看來似乎得有理據,但事實的發展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先是中國的經濟因中央的政策恰當,而出現保八有望的形勢;繼而連美國也出現失業數字見頂回落的現象。人們估計,美國的七月份工業生產,可能會出現去年十月以來的首次回升。

 

中國經濟率先回穩,大眾仍認為不無機會。因為,中國經濟近年的確動力十足,有條件在政府的大力投資與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重新納入上升軌。但美國卻是今次金融海嘯的發源地與重災區,怎有條件這麼快就重現生機?人們對此多少有點懷疑。

 

我原先估計,美國的經濟復甦起碼要等三至五年。如果按美國政府的說法,美國是07年開始衰退的,以最快三年計,那就是過了09年,即2010年才開始復甦。但現在剛踏入09年的下半年,失業率就由9.5%,回調至9.4%;這究竟只是一次短暫的反彈,還是可以一路持續好轉,現時還不易確定。

 

不過,以投資市場的反應來看,投資者似乎都傾向把今次這麼微小的好轉都看成是一次轉角訊號。標普500指數上周五就升了1.3%,升至十個月的高位。實際上,自今年三月美股回升以來,標普500指數已升了接近50%,是七十多年來,升得最急的一次。

 

一般人都相信,股市會走在經濟的前面。股市有這麼大的升幅,好友自然更加振振有詞。對一般人來說,不管是甚麼分析,都不及股價上升那麼有說服力。人們眼看自己的投資開始有錢賺,當然樂於相信經濟已開始復甦。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都樂於齊齊唱好;提醒人民危機可能未過的經濟學家,反會被認為政治不正確,連傳媒都不喜歡報道他們的見解。之前教股民「Sell in May. Go away」的專家,都被股民視作「阻人發達」。傳媒當然不想自己變成股民埋怨的對象。

 

在這種情勢下,經濟是否真的復甦,雖然還不太確定,但股市卻仍有繼續上衝的後勁。很多投資銀行,雖然明知股票已與盈利前景脫節,卻依然建議投資者入市增持。看來,無論是政府、銀行、抑或投資者,都樂於看到市場出現一次新的資產泡沫,以遮蓋泡沫爆破後的爛攤子。

 

或許,這真是治療金融海嘯所造成的創傷的最佳辦法,但我仍是建議讀者在投資時審慎一些;走失幾次賺錢的機會不要緊,這種事情天天都在發生,但千萬莫讓自己踏進一個足以沒頂的陷阱。在現階段,我不會沽空,但亦不會加碼;賺少一點不要緊,最重要是睡得安樂。

(轉載自2009810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