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C 觀點 : 中共的黨內民主先天不足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342.aspx

昨文預期,中國民主發展的道路,將會是先有中共的黨內民主,然後才會有社會的全民民主,先以黨內民主制約高層的權力集中,待建立起一定的法制後,才向全社會推廣。這樣可以暫不挑戰中共的執政地位,行起來阻力較小。

 

其實,民主制在希臘城邦開始的時候,亦是小規模地先在精英分子中試行的。西方先進國家最初也只是有土地有財產的人才有權投票,然後才發展到成年男性、再到女性,最後才是少數族裔。中國的情況特殊,先在中共黨內行民主,不失為可以一試的選項。

 

然而,要在中共內部先行民主也絕不容易,民主在中共可謂先天不足,缺乏歷史經驗。民主的理念本來並不與共產黨的理念相阻,馬克思要爭取的就是工人的民主權利。所以中共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斷高叫民主口號,直到當權後才叫少了。

 

事實上,中共在管治蘇區(中共的佔領區)的時候,為了發揮基層的積極性,的確曾樂於聽取下級的意見,實施過小規模的民主。當年很多去蘇區探訪的海外知識分子,也以為中共在蘇區已落實民主。

 

當年,中共是革命黨,加入中共是會殺頭的,共產黨人很多確是有理想的,他們相信民主應該是真心的。然而,當時的客觀環境並不容許中共在黨內實施民主。

 

在當時執政者眼中,中共是叛黨,故中共的黨員只能隱蔽地進行地下工作。黨員四散東西,互不認識,很難進行全國性的選舉。當年的革命領袖,要麼是打出來,要麼是由蘇聯老大哥相中委任的。兩派人馬經常有矛盾。黨內的權力鬥爭嚴重扭曲了黨內的民主建設。

 

在遵義會議之前,中共名義上的領導人是王明、博古。他們因為曾留學蘇聯,受蘇共賞識。中共奉蘇聯為革命先行者,又接受蘇聯援助,不得不受蘇聯影響,但當年在農村打游擊的土共,根本連這兩個人的名字也未聽過,心中當然不服氣。

 

由於在王明領導下,中共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損失慘重。毛澤東利用民意在貴州遵義開了一次擴大會議,成功奪取了王明與博古的權力。所謂擴大會議,實質上是請了一批非正式代表一起來開會,表面上是聽取更多人的意見,實質上是破壞既有的會議規章,不依法辦事,先滲入「自己友」,然後強行要「少數」服從「多數」。中共的「民主傳統」就是這樣承繼下來的。

 

再者,在革命戰爭時期,一切講求效率,民主的成本實在太大,革命黨無法負擔得起。加上革命領袖都是強人,下屬容易因崇拜而盲從。在這種氣候環境下,民主的種子根本不容易萌芽。因此,中共現在即使真的想推行黨內民主,需要克服的困難仍有很多。

(轉載自2010831am730C觀點)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C 觀點 : 內地貪官何其多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321.aspx

早前出外公幹,回港閱讀舊報才得悉,原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已被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開除黨籍與公職,移交司法機構法辦。

 

在內地,官員一旦被開除黨籍,表示已無可挽回,法庭多會按黨的取態,治以應得之罪。相反,若黨籍得以保留,之前所犯之事,法庭亦會網開一面,暫且(或者永遠)不予追究。

 

這分明是把黨的位置放在司法機構之上,以至在法律面前,也不是人人平等,只要找到黨內高層庇護,法庭也沒奈何。

 

這種社會環境,是導致貪污愈來愈普遍的主要原因。人們即使目睹有人貪贓枉法,也不敢輕易告發,擔心犯事者有高官做後台,反而惹禍上身,以至社會上缺乏正氣。

 

近年,內地不是沒有捉貪官,而且被抓的官員職位愈來愈高,連直轄市的市長也一樣給拿下來,不能說只拍蒼蠅,不打老虎。但人們仍會問,為何這些被抓的官員,長期劣行纍纍,絕非初犯,之前竟一直不被察覺?

 

這說明,貪污在內地已十分普遍,人們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要去告發也告不得那麼多了。我真擔心,人們已視貪污為國家機器運作時必須施加的潤滑劑,缺此,機器就不能有效運作。

 

經過長年累月的適應,貪污已進入了中共黨員的DNA,成為遺傳因子的組成部分。難怪有中共元老說:「不肅貪會亡黨亡國,一肅貪先會亡黨。」可見黨與貪污已結合得難分難解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內地社會缺乏獨立的監察機構,黨的權力缺乏制衡。中共鼓吹一元化領導,黨委書記無處不在。法律由黨解釋,法官按黨的決議辦事。在這種情況下,黨員若有不當的行為,老百姓怎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以貪污風氣一發不可收拾。

 

現時中共的官員,尚不至於只貪污,不做事;更多的應是邊做事,邊貪污;有些辦事能力還不錯,如陳良宇便是。因此,內地仍不至於民不聊生,並不存在著民眾揭竿起義,重建民主政制的客觀條件。要解決貪污問題,主要還得靠黨內部的進步力量。

 

中共黨內雖存在大量入黨為做官的貪污腐敗分子,但亦存在著一批希望帶領中國走向富強的民族主義者。他們為了令中國在全球崛起,為了中國可以有與其他先進大國並行競爭的能力,不得不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有效的國家體制。

 

中共革命時代的第一批領袖,都已紛紛去世,像毛澤東,鄧小平這類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已不會出現,黨中央也得行集體領導制。這種形勢已有助黨內民主的建立。我相信,中國在行全民民主之前,須先行精英民主。

 

有黨內民主,中央領導人的權力就會受到一定的制衡;全面黨代表會議就有權成立有獨立權力,類似ICAC的反貪腐組織,肅貪才會真正見到成效。

 

我相信,香港要有民主,先得要中國有民主;中國要有民主,先得有中共黨內的民主。除此之外,別的路都不易行。

(轉載自2010830am730C觀點)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C 觀點 : 內地法律完美難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286.aspx

毛澤東說,中共賴以成功的一項優良傳統是實事求是,在革命戰爭時期的確如是,但當權之後,卻愈來愈假大空。中國人愛面子,共產黨又要講教條,行起事來自然無法切合實際。

 

我在內地營商,又從事一些環保與扶貧的工作,所以接觸到不同層面的內地法律,發覺毛澤東所說的優良傳統已經蕩然無存。內地的法律在起草時都寫得很完美,卻不考慮客觀上的可行性,結果必然是沒法全面落實,只好表面上說一套,行起來又是另一套。

 

以內地的勞工條例與環保要求為例,立法時,標準訂得比香港還要高,連香港的勞工團體與環保人士也說訂得好,常以此向港府施壓,要求香港的法例也應向大陸睇齊,說大陸做得到的,香港怎會做不到!但現實是,大陸的法例只是虛有其表,有些根本從未落實過。大陸的勞工,在法律上可享有的福利比香港還要多,既有退休保障,又有教育與醫療補貼;既有最低工資,又有最高工時;若被解僱,還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賠償。但訂法例的人卻不考慮業界的實際情況,不明白以中國的生產力根本負擔不起這麼多的工人福利。業界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若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遵照這樣的要求去做。唯一的出路,就是買通有關官員,過得關就算。而官員們又樂於有這些無法執行的法律,好讓他們隨時找到業界的痛腳,方便收取「通行費」。

 

現時內地抓貪官抓得多了,官員不敢隨便收陌生人的賄款,於是市面上就出現了專門提供勞務的公司。企業可以把自己的員工掛在勞務公司的名上,當員工是勞務公司聘請的,福利由勞務公司負責。企業與勞務公司之間只有商業性質的合約關係,因而不受勞動法管轄。至於勞務公司如何去遵守勞動法,企業就可以不理了。這樣的安排,不但民間如是,連一些國企也有利用。久而久之,勞動法已虛有其表。

 

又如物業買賣的增值稅,一般要收價格升值的30%,升幅逾倍的要收60%。大陸近年樓價升幅何只逾倍,理論上大部分二手樓宇轉讓時都得交大額的增值稅。然而,買賣雙方為了避稅,都不把樓宇真正成交的價錢報給政府。於是陰陽合同就普遍起來,即一份「陰」合作是拿來交易用的,另一份「陽」合同是拿來產權登記用的。陽合同上的價錢,有些還一直停留在十幾年前的價錢。所以,內地的增值稅例雖已有了很多年,但有些地方卻從來未收到過增值稅。這分明與事實不符,但上級稅局卻可以任由下級稅務局長期收不到稅。

 

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就是內地存在著太多不切實際的法例,大家都接受有些是沒法執行的,都早已習以為常了;只要能蒙混過關,沒有人想無事生非。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又何來會有尊嚴?因此,今後內地在立法的時候,寧願標準定得低一些,但一旦法例制訂後,就必須嚴格執行。如果繼續容許有法不依,那法例訂得再好也沒有意思。

(轉載自2010)827am730C觀點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C 觀點 : 內地有條件法治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271.aspx

香港人去內地工作或做生意,最不習慣的是那種沒有法治的社會環境。他們講關係,不講合約;講情義,不講法律。他們要有了關係才和你講情義。為了建立關係,你就得一起去飲酒唱K,花費大量精神時間於業務無關的事宜上。

 

香港也有人靠拉關係來做生意,但不拉也可以,只要簽好合約,就可以透過法律去解決中途的波折。然而,在大陸打官司絕對不是一條可以依靠的途徑。官司的輸贏,與法律上的理據無關,而是看訴辯兩方誰有較深厚的社會關係網。你有朋友認識主審法官,他就找朋友去託主審法官的上司去施壓。如果你自己沒有關係,也會有自命有關係的人為你穿針引線,教你如何透過送禮,去扭轉訴訟形勢。以至有時候,明明是對方違約,法庭竟判對方得直,還可以得到不合理的賠償,令守約一方反而吃虧。

 

這種文化,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破壞了市場機制的基礎──在自願自利前提下進行公平交易。這是內地經濟發展虛耗偏高的基本原因。內地如果還不下決心扭轉這種狀況,經濟發展將很快遇到瓶頸,不容易在人均生產值方面,追上西方國家。

 

有人認為,內地若想有法治,先得建立民主政制。這當然最理想,但現實上並不易行。中共的執政地位,是以打江山的方式得來的,怎會肯輕易放棄。現時亦不覺有透過革命推翻中共的客觀條件,比較值得參照的是台灣與南韓所行的途徑。

 

台灣與南韓原先亦行軍人專政,但隨著經濟起飛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知識水平較高的中產階級,他們手上已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自然希望有法律為他們提供私有產權的保障。這是推行法治須有的客觀基礎;否則,即使出現開明的領袖,民主也只能夠是菲律賓式的。

 

內地經過這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民間積累起來的財富已不少。這批第一代的財富擁有者,當中確有相當一部分,是靠權力與關係,趁社會未有法治,乘機掠奪公產而致富的。但他們不難發覺,他們嬌生慣養的第二代,一定不如他們那麼善於掠奪。此外,當他們自己不再是一無所有,他們亦不想再去鋌而走險。他們為了已經在手的財富,為了下一代的保障,一定會樂於看到法治的建立。社會有一套穩定的運作秩序,他們才有安全感。他們不想看到有權力的人可以繼續無法無天。

 

此之所以,近期內地已放權傳媒,在非政治議題上,對地方政府進行一定的監督;消費者遇到不公平待遇,也可以透過傳媒進行申訴。此外,地方若出現重大事故,主要官員亦得辭職,作政治問責。政府在施政時亦增加了透明度,行事需依照一定的程序。另一方面,被捕的貪官,級別已愈來愈高。這些雖然還做得很不夠,但已展示出官方的權力正受到制約。希望日後量變質變,法治真的可以在內地出現。

(轉載自2010826am730C觀點)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C 觀點 : 內地體制可如何改革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249.aspx

深圳特區成立三十周年,總理溫家寶特來巡視。他在視察後表示:「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三十年來,深圳由一個只有幾萬人口,以農業為基礎的小市鎮,發展成一個逾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會,成績有目共睹。我手頭沒有統計數字,但我相信,深圳的生產力已不只翻了幾個番,而是翻了幾千個番,甚至過萬個番。世上應很難找到另一個城市,曾如深圳這樣高速增長過。

 

那深圳是憑甚麼這樣高速地增長起來的呢?簡單地說,就是靠政策開放──開放地引入外資,開放地容許全國人才來深圳工作,開放地容許企業按市場的需要去自行運作,開放地容許社會的成員憑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深圳的動力,主要來自企業,來自民間。它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模式,令民間的積極性不再受到束縛,深圳的成功,已促使全國都得仿效,從而令中國的經濟體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表面上,這些變化是經濟性質的,但實質上,這些變化都是極具政治意義的,而且是屬於根本性的。如果在文革時期,這些改革一定會上綱上線地被指控為想復辟資本主義。因此,不能說現時大陸只有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

 

香港的政治評論員,常把政治體制的改革局限於選舉制度上,這是非常狹隘的看法。世上往往先得有經濟發展,才能導致政治改革;當個人有獨立生活的經濟能力後,才可能有個人投票權的確立。急不及待地在內地推行民主選舉,只會令政治矛盾激化,對人民沒有好處。

 

我認為目前內地最需要的,並非形式上的民主選舉,而是經濟運作上的有法可依。英國的法治是早在民主制度建立之前就逐步建基的;大憲章實質上是皇帝與貴族之間的協議;大家各付出一些,以換取對方的好處。法治的起緣就是為共處制定遊戲規則吧了。

 

中共作為執政黨,需要重新定位,並自行約束自己的權力,以讓民間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政府的權力範圍,必須有明確界線。這樣,民間才知道自己有多少空間,可以恰當地早作規劃。

 

此外,民間在從事經濟活動時,亦需要一套一貫的遊戲規則作依循,不用沿用殘酷的森林定律,否則又會導致交易成本高昂,生產效益比不上其他文明社會。可見建立一套法治系統,並不與中共維持執政的利益相衝突。

 

目前就想中共放棄所有特權並不實際,但中共應該縮窄特權的範圍,讓更多的人可以在法律面前得到公平的裁決。這樣,不但可以改善營商的環境,還可以令人民有正常的申訴渠道,減少貪污腐化,令社會更為和諧。

(轉載自2010825am730C觀點)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C 觀點 : 投資九龍將勝港島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227.aspx

長期以來,地產投資者都喜歡投資港島區的物業,認為港島區的物業,檔次高過九龍區。在人同此心,並在行為上反映出來之後,港島區的物業,過去在升值幅度上,的確比九龍區優勝。然而,我認為,這種情況今後可能逆轉,投資者應加以留意。

 

港島勝九龍,有其歷史因素,但這些因素已起了變化。以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先奪港島,雖然再奪九龍新界。在時間上,港島佔了先行發展的優勢。

 

殖民地統治者,屬外來的入侵者,自知不受當地人歡迎,缺乏安全感。早期的港督府就設在維多利亞山頂,極不方便,怕得要死是也。九龍連接大陸,清兵可以一擁而下;但港島則有海港作天然屏障,安全性較高。所以,英國從一開始,就把政府總部與核心商業區設在港島,而殖民地官員,亦大都住在港島。在這種情況下,港島的地位自然高過九龍。華人為了方便做生意與辦事,只好向權力核心靠攏,在富者的追捧下,港島的樓價自然升勢凌厲過九龍。

 

不過,香港的殖民地時代已經結束,權力核心已轉移去了北京;加上近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香港的經濟動力,亦主要來自北方。九龍比港島更靠近內地,明顯在地理位置上已比港島更為佔優。

 

英國看中香港,是因為它的海港。當年的商務以海運為主,船泊在港島與九龍分別不大,英國人為安全計,才選擇優先發展港島。但現在海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在人員的流動上,空運與陸運比重遠超海運。內地人來港,無論是坐飛機還是坐火車,皆先至九龍後至港島,九龍怎不近水樓台先得月?

 

過海隧道經常塞車,去港島已變成了一種不方便。即使不計內地來客,純計香港本身人口,住在九龍新界的也遠比港島的多。去九龍返工遠比過海去港島方便,假以時日,九龍區的寫字樓當顯現出更多的吸引。近期,九龍區寫字樓的吸納速度已快過香港島,租金上升的速度也比港島快。這些都反映著用家的心態已有所改變。投資者一定會跟隨用家,故價格上很快亦會反映出來。

 

現時,西九龍新發展區的豪宅,價格已可媲美山頂南區,主要原因是不斷有大陸客捧場。大陸客不受太多的傳統地區觀念影響。他們見高鐵站與西九文化藝術區都放在九龍,而九龍望港島的風景,比港島望九龍還要漂亮,自然捨港島取九龍。

 

至於零售業方面,現時生意最好的是尖沙咀廣東道一帶,生意額已好過銅鑼灣。連旺角油麻地一帶,亦盡是大陸客。大陸客的消費增長已遠超歐美日本客。港島區過去做歐美日本客為主,現在已不是一種優勢。已有迹象,商舖投資者把注意力由港島轉往九龍,這種發展,在今後將會更加明顯。

(轉載自2010824am730C觀點)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C 觀點 : 我為何支持遏抑樓市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200.aspx

有地產投資者對我上周五的文章非常不滿,致電公司質問我,為何身為地產代理也不維護地產界的利益,竟推動政府對樓市落重藥,好讓樓價下跌的幅度增加,難道是為了賺取更多佣金?

 

其實,大部分地產代理都樂於向樓市火上加油,而不會推動政府向樓市潑冷水。因為,樓價升的時候,交投一定同步上升,代理賺取佣金一定會更為容易。我之所以支持政府遏抑樓市,完全是基於社會的整體利益,而不是純粹著眼於公司的佣金收益,讀者可不要誤會。

 

過去,我一直不贊成政府對房地產市場作過多的干預。我認為,政府的責任只在於協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而不必理會市民的投資問題。買樓有投資性質,應讓市民自行取捨,量力而為。政府無需特別照顧。所以,我既不贊成自置居所貸款計劃,也不贊成以折扣價賣居屋與夾屋。

 

我始終覺得,凡需要動用公帑的褔利政策,其優惠的對象,首先應是經濟環境最困難的社會基層。如果認為政府有責任幫市民買樓,那就沒有理由只幫中產,不幫基層。中產階層總不能一方面認為基層如果沒錢就不要學人買樓,另一方面卻認為政府該責無旁貸地協助自己成為業主。如果認為凡人皆有權擁有物業,那就人人平等好了,沒有道理中產就可以住大一點的居屋,基層就只能住差一級的公屋。因此只幫助中產置業,而不幫助基層置業是說不過去的。

 

因此,我認為中產要置業,應克勤克儉,自己儲首期,分期付款慢慢供。香港現時已有超過一半的家庭自置居所,可見這條路以前是可以行得通的。不過,這只是過去的情況,但近期形勢已變,大陸先富起來的人都喜歡來港投資房地產,以至樓價的升幅已嚴重與本地人的收入增長脫節。

 

更要命的,這似乎不會是一時的現象,人民幣自由流通後,從內地來港的資金只會更多。香港的中產要與十三億中國人之中的精英鬥賺錢賺得快,勝出的機會甚微。香港的物業相比內地的,有較佳的產權保障,內地人投資香港地產的偏好,短期裡不易改變。

 

本來物業由內地人持有,香港人一樣可以租他們的物業來住。問題是香港人努力工作,令香港的樓價上升,香港人自己卻分享不到。所以我覺得,香港人想擁有物業,以分享物業增值的好處,本身亦是合理要求,內地政府現在也開始注意:需要讓人民有機會分享到資產增值的得益,特區政府亦需要有適當的政策,以協助香港中產擁有自己的居所。否則香港未買樓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一定會十分不滿。

 

此之所以,我提議政府,今後不單要增撥土地,而且要規定部分土地建成樓宇後,只能賣給香港人。這樣,樓價就只能反映香港人的購買力,不會被外來資金扭曲,以改變新樓不斷落在非香港人手上的現象。

(轉載自2010823am730C觀點)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C 觀點 : 調節樓市需時 新政未必無效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168.aspx

上周推出的遏抑樓市措施剛起了一點作用,本周的賣地成績又將炒風重燃。有評論指政府推出的措施已被證明無效,但我覺得不宜太快作結論。

 

樓宇是生產期最長的商品,政府企圖透過調節土地供應去影響樓宇價格需時甚長,不可能立竿見影,現時未見效的政策,不等於將來也不會見效。

 

情況等同2003年,當政府決定停止賣地的時候,我已撰文指出,土地供應一旦「斷層」,可導致將來價格暴升。但政府只著意指出供應不會真正「斷層」,而不肯面對供應在某階段必會偏低的現實。其實,我之所以說「斷層」,目的只在把警告形象化,並非說會有一段時間,市場上將完全沒有供應,但供應偏低已足以導致樓價暴升。過去幾年,私人住宅市場樓價上升,與土地供應不足,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只是這種影響在當時不會立即出現,而是會滯後三五年罷了。

 

如果土地供應減少對樓價的影響會滯後,那土地供應增加對樓價的影響也一樣會滯後。政府增加賣地,只能令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增,今年政府賣地的收益一定破歷史紀錄,但要樓價回落,可能要等三五年,待土地上的樓宇真正建設落成之後。才能為市民感覺到。

 

因此,我們不能這麼快就斷言政府的措施沒有用。當年「八萬五」政策就一度令樓價下跌七成,足見增加土地供應可以產生多大威力。

 

現時,政府政策已相對靈活;沒地產商勾地,政府也可以主動推出土地拍賣;地產商已失去控制土地供應量的主導權。因此只要政府有決心,政府是不愁沒有能力,以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去平抑樓價的。

 

如果今次政府增推三塊土地市場覺得作用不大,我建議政府立即從勾地表內再拿五塊地出來賣,而且安排在同一天內,連同之前的三塊土地一起拍賣,合共賣八塊。在這種情況下,地產商一定不會搶得那麼激烈——第一塊買不到,還有第二塊、第三塊……第八塊。不用出高價去搶,地價自然會回落,市民就會預期樓價亦會跟著下跌,政府亦可以提前達到冷卻樓市的目的。

 

其實要壓低地價並不難,關鍵是政府敢不敢出位,用新藥、用猛藥、施重劑罷了。政府只需在賣地條款上作多一些限制,已足以影響土地的價值。譬如規定某些土地只可建500呎至700呎的單位,那就可以減少建出來的樓宇賣給有錢人的機會,樓價就又能反映中小型單位買家的購買力。此外,政府還可以提高樓宇的環保要求,譬如規定要用一定的比例用太陽能,以及要配備污水循環再用系統等。這些都足以增加地產商的興建成本,令他們在拍地時不敢出高價。

 

我建議政府,要麼不出手,要麼一出手就要夠重,才能起震懾作用。這樣見效一定更快;好過劑量不足,以致要不斷下藥,到藥力齊齊發作時,經濟反而承受不起了。

(轉載自2010820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C 觀點 : 南海緊張危言聳聽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149.aspx

有讀者指我昨天的文章危言聳聽,因為中國極需要一段和平發展的時間,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去發動戰爭。再者,一旦與這些侵佔中國領土的東南亞國家開戰,必然引起美國的介入,後果十分嚴重,這個風險不應去冒。

 

我當然明白,誰也不喜歡打仗,但有時「樹欲靜而風不息」,戰爭局面一旦形成,就不一定按人的主觀意願轉移。我上一篇文章的用心,就是提醒香港人,對當前的形勢不要掉以輕心。

 

今年3月,中國向訪華的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表示,南海問題關係到中國領土完整,中國視之為核心利益。首次明確向美國表示,中國在這個核心問題上不容退讓。美方視此為中國將在南海有所行動的警號。

 

美國十分明白,一旦中國的國力增長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設法收回現時被東南亞諸國侵佔的南海眾珊瑚島的主權。這不但會影響美國在這區水道的通行權,還會影響美國在這個地區參與資源開採的機會。故美國亦旋即表示,南海的利益美國非關心不可;美國不支持任何一國對南海擁有主權。這種取態分明衝著中國而來。

 

美國的利益遍布全世界,美國建立這麼多的艦隊,就是要保護他的全球利益;為了航道暢通,美國會不惜一戰。中東戰爭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保障蘇彝士運河的暢通。美國亦曾為了控制巴拿馬運河,把巴拿馬的總統也捉回美國。因此,不可低估美國保護航道暢通的決心。美國若不能保護東南亞諸國的利益,他們勢將選擇倒向中國。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將會被衝破一個大缺口。

 

此外,南海的石油與天然氣藏量豐富,估計藏油500億噸,藏氣15萬億立方米,是全球能源的新希望。東南亞諸國自己的開採能力低,需與美國合作。但一旦主權落在中國手裡,中國一定不肯讓這麼多的利益予美國分享。

 

此之所以,美國雖曾與越南打生打死,現在卻樂於與越南合作。美國上周就與越南搞了一次聯合軍事演習,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也有參加。中國剛反對華盛頓號去黃海,但它已入了南海,分明要給中國難看。

 

美國雖多次表示:「歡迎中國作為一個繁榮昌盛的大國登場」;但實質上作為全球的霸主,美國是不容自己的一哥地位受威脅的。中國近日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全球的原有勢力平衡已被打破,原先被遏抑的矛盾勢將爆發。

 

前兩次世界大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二哥崛起的衝突。英國不容奧地利與德國的興起,才聯合其他國家予以打擊,以免英國在全球所控制的資源被威脅。因此,除非中國放棄興起,否則難免與美國有利益衝突。最好當然是中國和平崛起,美國知難而退。但美國國內已有趁中國未真正崛起就先下手為強的聲音,中國不得不對戰爭有所準備。

 

(轉載自2010819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C 觀點 : 南海戰爭形勢緊張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135.aspx

我有時不明白香港人,為何同屬中國領土,他們只關心釣魚台,卻不關心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為保衛釣魚台,他們不但組織示威遊行,還租漁船親臨釣魚台去宣示主權;但當南海形勢如此緊張的時候,他們卻好像事不關己一樣。我曾與八十後談及南海的局面,他們大都不甚了了,我真擔心,一旦戰爭爆發,香港人將如何去面對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保衛分子常埋怨北京軟弱,只敢在言文上宣稱釣魚台是中國領土,卻不敢以實際行動去保衛他。為了逼北京出手,他們不惜租漁船到釣魚台與日本艦艇對峙。我當時心想,為何時機未到就想逼中國與日本開戰,我們打得贏嗎?如果打輸了,結局會不會對中國更為不利?所以,我有時會懷疑,香港保釣分子的動機,究竟是否真的出於愛國?

 

其實,與中國有領土紛爭的,不計歷史上的,只計現時的,也還有印度北部與西藏交界的大片土地,以及南中國海,靠近越南與菲律賓的大量島嶼—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這些領土的主權,中國政府至今仍堅稱屬中國所有。

 

五十年代,中印曾為領土開戰,現在雖已停火,但邊界尚未劃定,紏紛尚未解決。至於,越南與菲律賓,過去屬法國與西班牙殖民地,自己本地問題都未解決,無能力與中國搞領土紛爭。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們才紛紛獨立,並趁中國的國力鞭長莫及,佔據了部分這些島嶼。

 

這些島嶼,大部分屬珊瑚島,有些要潮退時才露出水面。唯一有水源,並適合人長駐的,是太平島,現在由台灣管轄。台灣在太平島有機場與軍事基地。但台灣過去並沒有以實際行動阻止越南與菲律賓佔領南海的島嶼。

 

當年,以北京的軍事實力,這些島嶼都不在中國空軍戰機的航程範圍之內,而中國海軍則連巡洋艦都沒有,只有少數舊式炮艦,根本缺乏壓到性的優勢。即使中國海軍拼死一戰,最多只能奪回這些領土一時,但亦沒法長期阻止鄰近國家趁中國軍撤走時,再次佔領這些島嶼。中國當時尚未有足夠的震懾力,令這些國家知難而退。

 

自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中國已有能力建造十萬噸級的巨型油輪,估計也很快可以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另一方面,中國自己生產的戰機質素已大大提升,並掌握了空中加油的技術。從實力上來說,中國已有條件奪回這些島嶼的控制權。

 

由於中國的崛起,原有的勢力平衡已被打破,戰爭已無可避免。要對付越南與菲律賓,理應比對付日本容易,因此我估計首戰將發生在南沙或西沙。美國雖擺出會干預的姿態,但美國的國力正在走下坡。中國應在十年之內,就可以收回這些島嶼的主權。

 

(轉載自2010818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C 觀點 : 怎樣才會有好的工作態度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118.aspx

常聽到人們對新一代的青年人的工作態度有所不滿,說他們常有「公主病」,吃不得苦,工作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我覺得此乃人之常情,世上那有人喜歡吃苦,喜歡遭遇困難,只是為勢所逼才「頂硬上」吧了。

 

上一代相對這一代刻苦耐勞的基本原因,是當時的普遍經濟環境比現時差,大部分家庭都沒有太多的積累,手停口停,連活下去也可能出問題,所以大家對工作都不敢怠慢,生怕上司不滿,會連賴以維生的工作也失去。

 

現時,不單止家庭的積累已普遍提升,社會更設立了安全網,在香港已不用怕會餓死。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慵懶傾向就充分暴露出來。獵食動物在食物豐富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只會懶洋洋地躺著,年紀大的就連嬉戲也懶得嬉戲。由此可見,說綜援養懶人,雖然政治不正確,但事實如何,大家都心裏有數。

 

我不是反對富裕社會對處於弱勢的不幸者施以援手,但設計福利制度時,應盡量避免出現漏洞,以讓慵懶的人性有機可乘。把福利制度遏制在僅夠基本生活的水平,才能鼓勵人們靠努力工作去改善生活。如果把綜援的水平訂得比最低工資還要高,那就很難奢望社會有好的工作態度。

 

同樣理由,作為父母的,亦不宜過早地為子女作好各種生活上的保障,否則只會令子女失去工作的動力。我見有些富裕家庭,一早為子女提供信用卡,買定樓等子女結婚,安排好工作等子女上位,那他們的子女又怎可能有好的工作態度?

 

對一般人來說,匱乏才能感到工作的需要;擔心失去工作,才會戰戰兢兢地去爭取工作成績。但這只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只能做到不過不失,有所交代算了。我見過一些工作態度積極,不斷精益求精的人,他們大都有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想達至一個怎樣的人生目標;這樣他們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會赴湯蹈火,不輕易向困難屈服。

 

人人都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被指令去做別人想做的事。若希望青年人有良好的工作態度,關鍵是要協助他找到人生的目的,並令他感覺到,他可以透過他的工作,達至他的人生目的。這樣,他一定不會覺得工作辛苦,不會害怕工作中可能遭遇困難;相反,他會主動去挑起責任,使出看家本領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年輕時也有一段時間不思進取,無所事事,但當我樹立起人生目標後,就一改自己的懶散習慣,主動找工作來做,有病也不輕易請假。以我寫這個專欄為例,我每天都很有紀律地六點半起床就寫,五年來沒有一次脫稿。別人都覺得要做到這樣很難,但我一點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我自己想做的。所以,我覺得要新一代青年人有良好的工作態度不難,只要他們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行了,而且工作起來還可以樂在其中呢!

(轉載自2010817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C 觀點 : 不宜為隱蔽青年解脫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090.aspx

近年,青年人中出現了隱蔽一族。他們讀完書之後,不積極出外找工作;有時找到,也做不長;大部分時間閒在家裡,把自己的房門一關,就沉醉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裡,既不關心外面的真世界,亦不關心自己的家人與自己將來的命運。

傳媒在談論這種現象時,都傾向把它視作一種社會問題,從各種社會因素,去解釋出現隱蔽青年的原因。有些傳媒更把問題歸咎政府,認為是政府的政策失當所造成。

傳媒的這種取態,有時會令青年人把自己的選擇合理化,覺得一切都是社會的錯,自己反而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曾問過一個隱蔽青年,為何不嘗試去找工作?他卻埋怨社會歧視年輕人,不請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即使肯請的,也只留給有關係的人,他出生寒微,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好工。餘下來的,工作死板,又沒有發展前途,五千元一個月,根本不可能養活自己。社會沒有理由逼他去接受老闆剝削。他說,得政府設立最低工資後,他才考慮是否值得出社會工作。

我並非說社會沒有責任,但我不想附和這個青年的想法。我勇於出來做醜人的原因,是這種想法會耽誤青年人的生命,我是關心他們才去說這些他們聽來刺耳的話的。

青年人可要明白,社會總是不完美的,任何時候,都可把問題歸咎給社會;難道我們在社會問題解決之前就放棄自己的生活嗎?人只能調節自己去適應環境,不能妄想環境改變去適應自己。等適合的環境出現後才去生活是不切實際的。

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即使你相信還有來世,但那也只會是一個人的生命。因此,我們必須把握好當下還屬於自己的生命,即使在客觀環境不盡如意的情況下,也得盡可能令自己活得有價值一些,莫讓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覺中隨時間溜掉了。

我們不難看到,即使生活在同一樣的客觀環境下,一樣有人活得好,一樣有人活得不好,關鍵是肯不肯去博一鋪吧了,生命只能在奮鬥中才能產生光輝;年輕時就隱蔽,很容易導致年長時的懊悔。

青年人可能會問,在現時的環境下去奮鬥會有成果嗎?這當然沒有人可以保證,但正因為沒有保證,才需要我們去奮鬥。我年輕時讀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深被這個故事所啟發。

老人出海,釣到一條大馬林魚,幾經搏鬥才把魚拉近小船邊,但魚太大沒法拖上船,只能繫在船邊拖回去,回程中不斷受到鯊魚的攻擊,馬林魚的肉全被鯊魚扯食,只剩下一副魚骨。老人花了這麼多氣力,好像一無所獲,但海明威描寫老人與海的搏鬥過程中,卻讓我看到生命的真諦。

人死的時候,一樣也甚麼都帶不走,因此,生命不在乎你有多少收穫,而在乎你選擇如何過你的生活,生命的價值是在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雖只剩下一副魚骨,老人的搏鬥,才令他不枉此生。

(轉載自2010816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C 觀點 : 無法升上大學 不如及早工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055.aspx

會考放榜,友人的孩子成績欠佳,問我如何是好。

 

我說,孩子的成績好不好,做父母的應該早已心裡有數,到派了成績表才來考慮前途問題,是否遲了一點。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升上大學,但大學學額有限,必然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被淘汰。

 

有人認為,政府應該增撥資源,多設大學學位,以讓更多的中學生可以升上大學,無需一畢業就要受打擊。但據我觀察,現在的問題不是出在大學學額不足,而是中學畢業生質素不足,勉強讓程度跟不上的中學生也升上大學,既辛苦大學的老師,又浪費學生時間。

 

據一些在大學工作的朋友告訴我,現時有些非一流的大學,要收齊合資格的新生學額也有困難。大學為了避免收生不足,被政府削減撥款,不得不接受一些,在他看來不符合資格的學生入大學。他認為,如果中學教育的質素不提高,再增加大學學額也沒有用。

 

不過,要提升中學教育的質素似乎並不容易,其他發達國家都有這個問題,相對來說,香港已算做得不錯。

 

事實證明,讀完文法中學再升大學這條路並非人人可走,家長應及早衡量自己的子女是否讀書的材料,否則拉牛上樹,大家都辛苦。若果決心要讓子女升大學,那就得從小就培養好子女用功讀書的習慣,花多一些精神時間去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這些都是要肯犧牲作付出的。不然的話,就得接受子女很可能沒有機會升上大學的現實。

 

若然子女的成績不好,我傾向早點讓他們出社會工作,而不是再去讀甚麼副學士課程。因為透過讀副學士升上大學的機會率,比讀中學的時候更低。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之所以不斷再報讀不同的課程,只不過是為了逃避出社會工作罷了。這樣花時間去「讀書」,不如早點出社會工作,積累多些經驗好了。

 

其實,社會上的工作,並非全部都需要大學生才可以做的。社會上的工種,基本上可分成兩類:一類是以學校裡學習得來的知識為基礎的,如律師、醫生、工程師之類;另一類是主要靠經驗積累的,如技工、推銷、體育教練、娛樂表演等。第一類工作有認可的專業資格,工作比較穩定,一開始就有比較高的收入,第二類的工作的好處是門檻比較低,沒讀過大學也可以入行,但不代表沒有前途。隨著經驗的增長,技術能力就會不斷提升,一樣可以行行出狀元。

 

我以前有個學生,讀書成績不怎樣好,初中畢業就去了學做廚師,由做茶樓,轉而做酒店,後來更自己創業,成就不比其他有機會升學的同學差。中學成績欠佳的同學,無需以為自己再沒有前途。社會上的大學生,很多都是替中學生打工的呢!

(轉載自2010813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C 觀點 : 編輯自主與政治角力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034.aspx

am730,我一向強調要讓員工有更多的自主空間,但我甚少附和編輯自主的論調,因為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並非絕對的。

 

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樂於讓自己的自由意志盡情舒展。因此,好的營運系統應予每一個成員都有盡量多的自主空間,而不是某一類崗位上的人才有。編輯要自主,記者要不要呢?美術設計要不要呢?當然是人人都想要。

 

然而,編輯由於職責的關係,需要有一定的主導權。當大家有不同意見時,最後得由編輯來拍板,否則工作就無法進行。編輯的這項權力,是工作崗位賦予他的,並不代表做編輯的人一定是對的,其他人非聽他的話不可。當機構內大多數人都不認同他的時候,他作為編輯的職位就會不保,他從崗位上得來的權力也會失去。

 

既然編輯並非必然正確,那編輯的自主權就沒有理由不可受到挑戰。既然編輯的權力來自工作崗位,並非天賦,那他的權力亦沒有理由不受制約。他的權力既然是他的工作機構授予的,那他的工作機構當然可以把這權力撤回。

 

近年,編輯自主之所以會被強調得那麼絕對,其實是各派政治力量角力所造成的。不同的政治力量都想借助傳媒作為自己的宣傳工具,都想安插自己的同路人做上傳媒編輯的位置。因此,每當這些屬於自己友的編輯,工作受到干擾,或職位可能不保時,就打出不可干預編輯自主的旗幟,向各敵對的政治力量施壓。相反,若果當敵對立場的編輯被制約的時候,他們不但不會維護他的編輯自主,而且還會覺得理應如是呢。

 

由此可見,即使是那些經常強調編輯自主的人,其實也只是視此為一種政治角力的工具,並非真的想賦予編輯高於一切的自主權。

 

一般而言,編輯自主的口號都是拿來針對資方的,因為最有能力干預編輯工作的就是公司的老闆。然而,編輯的權力來自老闆的委任,在現有法律基礎上,用這個理由去抗拒老闆的干預,只能造成輿論上的壓力,並不能真正削弱老闆手上的權力。

 

現實是老闆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思想取態,也應該有權參與政治活動,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財政狀況就剝奪他的政治權利。這樣的想法豈不是與文革時限制資本家參加政治活動如出一轍?因此,我們不應排除傳媒的投資者,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利用他手上的資源與營運能力,去利用傳媒去追求他的政治理想。說到底,要辦傳媒,也總得有資本家的參與。

 

在西方社會,其實不同的報紙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背後有相應立場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都會在不同的程度上參與編輯方向的制訂工作,所謂編輯自主亦只是相對而言吧了。

 

我在am730甚少干預編輯的工作,是因為我「無為而治」的理念,而不是因為我認為編輯的工作是完全不受制約的。

(轉載自2010812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C 觀點 : 香港的所謂編輯自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008.aspx

傳媒界雖然經常強調編輯自主的原則,但在香港現時的資本主義產權制度下,這只是一句空話。因為,香港的傳媒大都以股份制的有限公司形式運作,產權屬投資者所有,並受到法律的保護。

 

公司的權力來自股東大會。股東在股東大會上選出董事會,代理公司的日常營運,以維護股東的利益。傳媒機構的編輯,只是董事會聘請回來的公司政策執行者,在職權範圍之內,才有一定的自主空間,但如果董事會認為編輯的意向與董事會的取態不一致,董事會仍有權向編輯發出指令,要編輯履行董事會的決議。

 

這是現行法律賦予董事會的權力,傳媒界的朋友不高興也沒有用。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的基本原則,除非能夠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否則都沒有機會剝奪董事會在這方面的權力。所以,這些年來,雖然不斷有編輯被替換,但傳媒工作者實質上都無可奈何。

 

再者,香港的傳媒機構,股東大都集中在個別老闆手裡,以至股東大會與董事會都形同虛設,老闆基本上可以一個人說了算。在這種情況下,編輯所面對的,不是董事會的集體領導,而是老闆的獨裁管治。

 

據說,某大報的老闆,平時雖然標榜民主,但在自己的機構內,卻獨斷專橫;編輯們一見老闆落場,都只好靠邊站,一切聽從老闆的指引。或許,老闆認為,只要自任為總編輯,那他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符合編輯自主的原則了。

 

有些老闆,平時雖不會落場作總指揮,但只要在關鍵時刻作些表態,編輯部就懂得主動配合。譬如今次政改,很明顯就有張報紙,原先的立場並不支持民主黨的修正方案,但當老闆表態支持後,編輯旋即跟著轉軚,連一些平時罵得很兇的專欄作家,也曉得自動歸隊,真是一點骨氣也沒有。

 

其實,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機制去保障編輯自主,但亦不會有人可以有權力逼使其他人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任何個人仍有權堅守自己的價值信念,按自己的良知去辦事。作為公共知識份子,仍可以選擇,「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個人應首先敢忠於自己的信念,才有條件講自主。如果自己的想法,這麼容易就隨風而變,還有甚麼編輯自主可講。做編輯的,大可以告訴老闆:「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你聘我做編輯,我就會按我的信念去完成我的工作。」老闆只能選擇不用他,但也沒有辦法非要他跟老闆的意願做不可。

 

當然,一個編輯要這樣做是有代價的,但不外是「炒魷」吧了,無需拋頭顱灑熱血。若然連這點犧牲也不願付出,那編輯自主就更加沒有內容了。

(轉載自2010811am730C觀點)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C 觀點 : am730在競爭上的定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6987.aspx

am7302005730試刊,81即公開發行。當時市場上已有兩份免費報紙:一份是都市日報,另一份是頭條日報。

 

都市日報的後台是一個瑞典財團,他們是免費報業的先行者,在世界各地都有發行免費報紙。香港的免費報紙亦是由他們引進的。因此,都市日報無論在財力上,還是在經驗上,都比am730強。加上都市日報一早奪取了地鐵幹線的獨家發行權,優勢明顯,不容我們立即挑戰他們的地位。

 

至於頭條日報,雖然發行的時間只比我們早約三個星期,但背後的實力遠比am730雄厚。頭條日報是星島報業的分支機構。老闆何柱國先生的家族早期從事煙草生意,累積了不少財富,有能力在發行初期,但求成效,不計成本。不似我們那樣,處處都要量力而為。再者,星島報業本身已有一個健全的班底,較易抽調人手去支持頭條日報;且兩報的資源可以協調,訊息亦可以共享,競爭形勢亦比我們有利。

 

因此,am730在創辦初期,已深知自己實力最差,排位只能在最後。有了這樣的定位,我們才不會甚麼都與他們鬥。我們不會與他們鬥發行量。都市日報每日發行三十萬份,頭條一開始就發行四十萬份。如果我們要發行得比他們還要多,我們的財政資源很快就會「乾塘」,沒有能力捱到可以自負盈虧的階段。

 

我勸我們的同事要低調,不要刺激我們的競爭對手,以免他們聯手欺負我們這個弱者。幸好,他們兩個都看不起我們,以為他們無需出手,市場也會把我們淘汰。在這一點上,我要多謝那些不斷中傷我們快將關門的行家。若非他們不斷散播謠言,我們可能一早被對手扼殺在搖籃之中。

 

由於我們甘心排在最後,我們不但在發行量方面不與對手爭,我們的員工也比對手少,各式配備也比對手差,亦花不起錢做太多的市場推廣。我告訴管理層的同事:不要與對手的高層比待遇,你們選擇加入am730,就注定要艱苦奮鬥,注定要付出額外的代價;不然,我們還可以憑甚麼在夾縫中生存下來。你們可得到的,是與公司一起,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功感。對人生來說,這遠比高收入更為珍貴。

 

由於我們自行定位該排在榜尾,我們在廣告收費上也不與行家爭鋒。我有時雖嫌廣告部的同事過度保守,經常向客戶妥協,予客戶較大的折扣;但每當我想到我們的定位時,我知道不宜對我們的同事過度苛求。

 

由此可見,我們的策略,皆取決於我們的定位;定位正確,才能制訂正確的策略。無論做人、做事,皆應如是。

 

經過五年的始創階段,我們已找到生存的模式,亦積累了三年的利潤,每日的發行量已比開辦初期翻了一番。因此,在下階段,am730可以重新定位,部署一套新的競爭策略。

(轉載自2010810am730C觀點)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C 觀點 : 辦am730初期的資金考慮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6959.aspx

在籌辦am730的初期,慫恿我「去馬」的人說,有五千萬元起動資金已經足夠,之後應可以以戰養戰。不過,亦有持否定態度的朋友企圖勸阻我。他們認為,想埋班的人想拖我落水,等我「洗濕個頭」之後,就會叫我增資,將來就多多都唔夠蝕。

 

經過一番盤算,我亦覺得五千萬可能只是僅僅夠,要出現事事順利的最佳景況,才有機會成功。但我知道,一份報紙由創辦到收支平衡,絕非一年半載可以做到的事。始創期愈長,中途出現波折的機會就愈多;我們做預算,就不能單以最佳的景況去推算;必須為突如其來的意外,額外預一筆應變基金。

 

我以前雖常在傳媒上業餘玩票,對傳媒如何運作亦有一定的了解,但這始終不是一門我認識的生意,我寧願預得鬆一些,好過中途出現資金短絀,以至打亂陣腳,功虧一簣,白白把之前打好的基礎也浪費掉。

 

我見過不少朋友,就是因為對困難預算不足,以至本來有機會成功的生意,亦不得不中途放棄。因此,我決定把原先建議的五千萬股本翻一番,變成一億,作為我這次新嘗試的上限。

 

我明白,做生意最好破釜沉舟,全力以赴。我創辦中原時,就是持這種心態的。然而,中原是我當時唯一的事業,是我人生的希望所在,我不得不這樣做。但am730只是我本業之外的另類嘗試,不應該讓這類嘗試去拖累我的本業與我的家庭。因此,我必須為我的投資作上限,一億就是一億,若果不成功,就不再加碼,以免拖得愈久,就愈捨不得抽身。

 

我的打算是先用五千萬作首階段嘗試,測驗一下原先的預期是否不切實際。我知道五千萬是不夠的,但起碼可以看到是否值得再博第二注資金。如果全無起色,那加碼也沒有意思,不如早日自我了斷,起碼不會弄到破產時,連欠下員工的薪金也付不出。

 

我告訴員工,必須在頭五千萬用盡之前,讓我看到,公司的業務是在不斷進展的,而且在用完第二個五千萬之前,公司就可以進入持續盈利的狀態。不然的話,我不保證我會投入第二個五千萬。

 

有公司的管理人員勸我,不宜把這種取態告訴員工,怕會影響士氣。事實上,當時的確有行家藉此來中傷我們,說我們快彈盡糧絕,離關門不遠矣。但我不想用謊言去欺騙員工,我寧用高透明度的方式,讓員工知道公司的財政實況,以決定自己未來的取向。由於我們的員工對公司知道得多,謠言反而起不了作用。

 

相反,當員工知道公司在財政上的局限後,都主動為公司節省成本,善用資源,亦不會在不當時刻向公司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正因為有員工的主動配合,am730才得以用低消耗的模式,短時間裡到自己的存活之道。

(轉載自201089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