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C 觀點 : 東非正發生人道大災難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020.aspx

有在國際救援組織工作的朋友,傳送了一些有關東非旱災的資料給我,看得我觸目驚心,無法安眠。

 

香港人這兩天最關注的是恒生指數跌了多少點,但這只影響我們財富的抽象統計,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基本生活。然而,在東非洲,由於遭遇六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一場人道大災難正在世人不加關注的情況下殘酷地展開。

 

營養不良的嬰兒,瘦得只剩下一個大頭,手臂只有我們的拇指那樣粗,面部表情呆滯,因為已餓到連表情痛苦的氣力也沒有了。在這裏,每分鐘就有三條生命被奪去。可惜,有些平時高叫人權無疆界的人,今次卻視若無睹。難道他們的心目中,只有政治圖謀,卻缺乏對自己同類的同情心?

 

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對他們敵視國家的人道失誤;常大張旗鼓地組織力量圍攻,認為是文明國家應有的責任,但對今次東非的人道大災難,他們卻眼不見為淨,盡量設法減少援助上的承擔。

 

無疑,很多富裕的西方國家,現在都有財政赤字,好像真的沒有太多的餘力去援助非洲國家。但與此同時,世人卻見他們每日在利比亞等國花掉數以億計的軍費去支持他國打內戰,互相屠殺。為甚麼到可以拯民出水火的時候卻不肯花費了?在他們心目中,究竟是政治利益為重?還是人道利益為重呢?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現時世界的饑荒,正是發達國家胡亂花費所造成。世界上的糧食近年突顯不足,是因為有部分糧食被挪用去提煉乙醇作為燃料。香港人可能不會想到,原來我們耗費能源的時候,正間接搶走了窮人的口糧,逼他們要離鄉別井去尋求食物,弄到家破人亡。

 

現時,約有九十萬索馬里難民逃往鄰國,而國內的災民人數更高達一百五十萬。他們住在擠迫的難民營裏,缺乏乾淨的食水,食物沒有保障,衛生環境惡劣,傳染病流行;肺炎、腹瀉、麻疹、瘧疾等不斷奪走弱者的生命。雖然不乏救援組織在那裏開展工作,但他們的工作受到很多阻撓,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

 

事緣索馬里是一個沒有統一政府的國家,軍閥割據,內戰不斷,令救援工作沒法得到當地政府的配合。加上西方政府支持埃塞俄比亞軍事介入內戰,敵對派系對同以西方人為主的救援組織常起疑心,以至救援組織在開展工作前,須先與當地掌權的派系溝通,取得互信之後,才能安全地展開工作。

 

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的地區,明顯對東非的災難關注不足。尤其是那些強調地球村內一家人的政治團體,平時雖強調生命的價值重於一切,但現在面對大量生命的不幸,卻無動於衷,不見他們出來呼籲援手。

 

香港的父母,常說不知以甚麼題材去教育子女珍惜生命,今次東非旱災正好用來引導子女去關注其他人的生命,透過關懷其他人的命運,有助我們反思自己存在的價值。香港的青年人需要有多些這方面的體現。

(轉載自2011930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C 觀點 : 家長不應放棄管教子女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019.aspx

近年常有青少年自殺的新聞,為的都不是甚麼重大事情;有時,父母只是要求教得嚴格一些,譬如不准玩電腦,不許太夜回家之類,子女就不知為甚麼會走上絕路。難道這小小不如意,人就不再值得活下去嗎?

 

遇到這類新聞,我會乘機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反應。我問他們,為何新一代的青年會有這麼極端的行為?

 

他們相信,這可能是因為新一代的青年慣了不受管束,所以沒法接受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竟被人阻止,以至覺得不自由就毋寧死。

 

我問他們可曾出現過這類念頭,他們都說沒有。他們叫我不用擔心,他們在家裏被管得這麼嚴,要自殺的話,早就死了。他們只會望自己快些長大,成長後才可以有更多的自由。

 

我覺得這是一項重要的概念,必須從小就讓子女清楚,成年與未成年的區別。可惜,近年社會意識有變,往往主張父母要平等對待子女,讓子女有申訴機會,不可強權壓制。這往往被青少年誤以為,父母無權限制他們的行為。

 

我同意讓子女有申訴的機會,但子女必須自小就明白,父母與子女之間是有尊卑之分的,尤其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子女是要聽從父母的決定的。即使按西方的法律,父母作為子女的合法監護人,也有權規定子女的作息時間。怎會沒有權不准子女出夜街?

 

法律之所以容許家長有這樣的威權,是因為子女未成年,不懂判斷得怎樣才對自己最好。再者,子女靠父母養育,經濟上沒法獨立生活,怎能不接受養育者的要求。

 

有些青年以為離家出走之後就會有自由,結果為了生活,被惡勢力操控,這時才知道真正失去自由的滋味。

 

因此,青少年在未成年之前,應該明白自己是不可以樣樣事情都自作主張的;而做家長的則必須自小就對子女做規矩,以養成他們必須聽從父母指引的習慣。這種遵從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子女不管是否認同,也得執行。

 

可惜,我們今天只強調要用說服的方式,一用壓服的方式就覺得是不對的。但我認為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壓服的手段也是需要用的。若果事事都要子女認同才可以做,規矩就做不成了。青年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意志被挫的經驗,否則出到現實社會,就會無法適應。

 

香港的父母,很多日間都要工作,陪子女的時間少,內心常有虧欠之心。所以與子女一起的時候,就傾向盡量令他們如願以償,以至子女自小就養成不可逆其意的習慣。這樣,一旦遇到父母覺得非阻止不可的事情,矛盾就變得沒法調和,最後走向極端,釀成種種悲劇。

 

現時每有青少年自殺,輿論都會提議家長要多與子女溝通,不要用簡單的強制手段。我當然贊同平時應多與子女溝通,但另一方面亦得自小就規範子女的行為。即使是一些生活小節,如待人禮貌,起居習慣,都得有規有矩,那子女才會養成尊重父母意願的習慣,不會父母一管就強烈反彈。

(轉載自2011929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C 觀點 : 香港應徵「巴菲特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001.aspx

最近與一些基層的民眾接觸時,都不約而同地聽到一種聲音,就是香港也應該像美國一樣徵收「巴菲特稅」──向富人徵多點稅。

 

我告訴他們,美國其實尚未開始徵收這種稅,奧巴馬只是有這個構思,還待變成具體的法案,再交國會通過。但以現時國會內共和黨議員佔優的情況來看,這個方案獲通過的機會不高。所以我們尚不能說要學美國那樣。

 

其實,巴菲特提出意見,煽情有餘,理據不足。他以為自己交稅的稅率比他的員工還要低作例子,認為美國對有錢人過度溺愛。但現實是美國在薪酬稅與利得稅方面已行累進制;即是說,工資收得愈多的個人,與盈利能力愈高的公司,就得交愈高的稅。巴菲特交稅的稅率低,是因為他的收入主要不是來自工資,而是來自股息與資產增值。而向股息與資產增值所徵的稅,一般都會比工資與利潤為低。巴畢菲特可以用較低的稅率來交稅,應是他的稅務顧問為他作的安排(美國稅制太複雜,普通人不靠顧問,不懂得填稅表)他只要在公司出多一點工資,少拿一點認股權,就可以交高稅率,不用搞到要改整個國家的稅制。

 

再者,他的建議十分模糊,根本不清楚他是想增加薪俸稅與利得稅累進的跳幅,還是想把股息稅及增值稅的稅率加到與薪俸稅及利得稅一樣。如果是前者,有錢人一樣可以用慣常的伎倆來避稅;但如果是後者,則會對稅務概念造成嚴重的衝擊。

 

在稅務概念上,工資與利潤應屬於第一性的稅務,而股息與資產增值則是第二性與衍生性的。一般國家的稅制,會先對第一性的經濟活動徵稅,當徵了一次之後,就會對衍生性的收益徵少一點。香港就只行單一性的稅制,即對第一性的收益徵稅後,就不再向衍生性的收益徵稅。

 

香港的富人,個人交的稅不多,是因為他們持有的公司已交了很多稅。於社會而言,他的投資已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如果要在他們收取股息時再徵多一次稅,他們就會問,為何同一項經濟活動,徵了一次稅還不夠,還要徵第二次?這會打擊他們的投資意欲。

 

代表基層利益的團體可能會說,社會不應只顧資本家的投資意欲,而不理貧苦大眾的死活,香港已貧富懸殊得這麼嚴重,政府若不透過徵稅的手段去加以平衡,只會造成社會動亂,對營商的環境更加沒有好處。再者,香港的稅率現時尚很低,資本家在香港仍很容易賺錢,不用擔心加多一點稅他們就不在香港投資。

 

社會上很多人都接受這套想法,於我個人而言,我也不介意交多一點稅。問題是並非所有的有錢人都這樣想。根據統計數字,香港的再投資比例有減弱的趨勢,若進一步惡化,對窮人更沒有好處。有錢人可以到別處去賺錢,但窮人只能在本地謀生,若本地經濟增長放緩,窮人一定是受害者。

 

況且,香港現時的稅制與美國相差很遠,不要說跟奧巴馬的新方案,就算是學現有的,也得有很大的改動。這種經濟生態環境的大改變,足以造成重大的社會震盪,社會宜先作評估,不可草率行事。

(轉載自2011928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C 觀點 : 樓市調整幅度增加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979.aspx

本來還以為樓市的調整可於九月份之內完成,因為樓價經過八月股市大跌的衝擊依然企得很硬;誰知九月歐債危機加深,且有向外蔓延的趨勢,令整個環球的經濟局面都為之改觀。

 

人的情緒難免會互為影響,有些人手上的股票價值被蒸發之後,人自然會悲觀起來,並會影響身邊周圍的人的情緒,以至悲觀的情緒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結果大家都傾向套現,以減少資產價格下跌的風險。

 

如果這種心態逐漸蔓延,將出現一股人人增持現金的浪潮,這將變成全球的不幸。因為,現時世界經濟不景,最需要有人勇於投資,如果人人都只顧保本,那經濟就更不容易好起來。

 

美國之前為了救市,手法就是大量增加貨幣供應,希望大家擔心通脹,會趕快去消費與投資。誰知努力了兩年多,最後人們仍是要現金,不投資、不消費,那豈不是前功盡廢。

 

人的行為有時真是不易理解,很難弄得明白,人們為何又會再度愛上美元,這種注定會貶值的貨幣。美國為了償還外債,還有比美元貶值更好的辦法嗎?如果我有得選擇的話,我一定會選擇擁有實物資產,也不要與美元掛鈎的現金。只是眼前確有不少人,由於一時的恐懼已失去了理性。

 

市場上流傳一種陰謀論,認為這一輪的美元強勢,是美國搞出來的。目的就是借歐債危機以降低美國主權評級下降的負面影響。現在看淡美元的人都吃盡苦頭,美國已不用擔心市場會對美元從此失去信心。

 

現時美元弱勢凌厲,人們一窩蜂地把容易套現的資產──包括股票、外匯、商品期貨,都賤價出售,轉持美元。這種做法正確嗎?現在還不知道,但當人人都這樣做的時候,行動得慢的人就會吃虧,嚇到大家都只好跟着羊群一起走。

 

房地產的套現能力較低,不是要賣就賣得出,所以想做羊群一分子也不容易。難套現本是投資房地產的缺點,有時卻成了優點,它可以使人較為理性地去思考問題,不會因一時的恐懼情緒,而作出不恰當的決定。因此,這兩個星期股市雖然跌到天昏地暗,但樓價並未見與股價一起插水,上周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只跌了0.06%,一點不似會大跌。

 

不過,現時外圍的宏觀形勢的確十分惡劣,即使主要受本地因素影響的樓市,也得承受沉重衝擊。樓宇買家,如果不急於要用的話,大都會等形勢明朗後才作決定。真的趕着有用的,也會把還價壓得很低。但對業主來說,則大部分不肯減價,寧守一段時間再算。

 

在這種情勢下,市場上的交投非常稀疏,成交量只及正常的兩三成。一般而言,交投少的時候,淡友容易佔上風。急錢用的賣家只好將價就市。因此,我不得不修正原先認為樓市的調整會在九月完成的看法。在外圍的低氣壓下,香港樓價的跌幅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幅度會接近10%,而調整的時間也會延至明年春。不過,除非本港經濟步向衰退,否則,我仍認為這只是一次調整,而不是轉勢,樓市的主方向仍是上升。

(轉載自2011927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C 觀點 : 股票上落 無需太恐懼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956.aspx

近日股市大幅回落,連一些沒有買股票的人也擔心起來。因為股市一向被視為經濟前景的寒暑表,股市跌,表示經濟的前景不被看好,人們於是擔心未來的日子不會好過。

 

然而,今天的金融市場已經異化,股市作為經濟寒暑表的說法已經失準。除非,你投資在股市的比重太高,超越你的承受能力,否則,你不應因股市的波動而影響你的情緒。

 

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不公平,令社會上積累起來的資金,因需求不足而無法流入實體經濟,只能在金融市場內不斷流竄,造成市場的大幅波動。

 

這些閒資的行為,很多時受到政府的財金政策影響,多過受到實體經濟的影響。因此,大家不必再把股市看作是未來經濟的寒暑表。以今次金融海嘯後股市的表現為例,由於各國政府都採取量化寬鬆政策,股市曾一度大幅回升。然而,實體經濟有真正改善嗎?如果上次股市升也不代表經濟轉好,今次跌也不代表經濟轉壞。兩者之間已沒有必然的關係。

 

今次香港的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外圍的因素影響,而不是香港的經濟自身出了問題。香港的失業率跌到只有3.2%,工資水平趨升,零售業一遍興旺,經濟增長有5%左右的水平(美國只有1%,歐洲可能負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照道理股市是沒有理由會大跌的。

 

當然,香港只是一個城市,在經濟上很難獨善其身,如果外圍有事,遲早都會影響香港。但現在影響香港最多的已不是歐美,而是中國大陸。只是活躍在香港股市的資金,很多都來自歐美,所以他們的情緒常受到歐美的情況影響。但這些影響只能反映在股市上,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大。

 

有人擔心,內地的經濟也有隱憂,利息這麼高,很多企業的資金都有問題,不時聽聞有中小企大量倒閉的情況。

 

不過,這種情況不是經濟因素導致的,而是政府刻意冷卻經濟造成的。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容易過熱,根本不用擔心會衰退。只要經濟有一點衰退的跡象,中國政府就可以把之前的收緊政策逐步放鬆,經濟環境就可以立即改觀。

 

過去,很多人都擔心,一旦歐美經濟不好,中國一樣會被拖累,因為中國的出口很依賴歐美市場。然而,金融海嘯對中國的出口打擊,遠沒有想像中大。新近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的出口仍有23%的年增長率。中國的產品仍有很強的能力不斷去開拓新市場。

 

如果中國可以連出口也不受西方拖累,那其他因素就更加不用擔憂。西方的經濟愈是不好,中國就愈有機會買到西方的好產品(包括技術),以補自己的不足。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經濟大有能力繼續高速增長一段很長的時間。

 

香港人只要能夠好好把握,不愁沒有機會搭一段順風車。我們不用因一時的股市上落而過度恐慌,因而自亂陣腳。

(轉載自2011926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C 觀點 : 奧巴馬加稅會成功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922.aspx

奧巴馬計劃裁減赤字四萬四千億,其中一萬五千億來自稅務收益。

 

小布殊年代,推行減稅政策,認為可以吸引投資,推動經濟增長。這套做法,在列根年代,曾證明十分成功。但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眾多,而且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同一樣的政策,在不同的時空下,成效並不一樣。在小布殊年代,可能同時打了兩場戰爭,加上金融海嘯的衝擊,所以減稅的效益並不如列根年代明顯,導至奧巴馬想改轅易轍。

 

小布殊政策惠及的人相當多,包括年收入25萬以上的打工一族,以及包括石油公司與投資基金等的大企業,現在奧巴馬有意令這項減稅計劃無法延續,不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國會內,都有強烈的反對聲音。

 

共和黨人就直指奧巴馬挑撥社會矛盾,有意進行階級鬥爭。他們認為︰加稅只能起一時之效,最終只會令投資者轉往全球其他地方,只留下不太賺錢的業務在美國。這樣,不但美國政府沒法增加稅收,連美國人民也會失去很多工作機會。

 

事實上,類似的稅務改革計劃,兩年多前奧巴馬已經提出過,只不過連民主黨人也不完全支持這項政策,以至政策無法在國會通過。

 

現時,共和黨仍佔據國會的多數議席,奧巴馬的加稅方案獲通過的機會很微。奧巴馬今次舊事重提,是因為有巴菲特為他壯聲勢,即使他的方案為國會否決,他起碼可以搞一場政治秀,對爭取連任或許會有幫助。

 

巴菲特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作為億萬富翁,他自覺政府對他們過度溺愛,因為他去年賺了這麼多錢,他所交的稅率大概只有17.4%但與他同一間辦公室工作的其他員工,卻平均要交稅36%。對此,他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所以他覺得政府可增加向富人增稅,要他們也承擔一個公平的份額。

 

驟眼看來,美國的稅制好像很不合理,但巴菲特與他員工交的根本不是同一個稅種,所以稅率並不一樣。

 

巴菲特的員工交的應是薪俸稅,巴菲特的員工報酬高,在累進制下,稅率高達36%。但巴菲特自己扮好人,在公司裏只支取象徵式的工資,他的收入主要來自公司派的股息。如果在香港,收取股息根本不用交稅,美國的稅已較重,所以畢菲特仍需交17.4%的入息稅。

 

香港有些富翁,也像巴菲特那樣,在公司自己收很少工資,連免稅額也不到,所以根本不用交稅。他們收取的股息,由於公司在營運時已交了利得稅,不用重複再交稅。所以,富豪不在公司支取太多工資,不一定是好人,可能是為了避稅吧了。巴菲特如果感到不好意思,明年他在公司支取多一點的工資,不要單靠收股息,那他就有機會與他的員工一樣,交高一點的稅率。

 

由此看來,巴菲特的說法雖然煽情,但到國會辯論時,議員會有不同的考慮。全世界的稅制都在走向簡單化,不傾向重複徵稅。美國在公司交完利得稅之後,還要向收股息者徵稅,對投資者並不吸引。如果再加這類重複性的入息稅,真有機會趕走投資者。那美國的失業率又會更加嚴重。議員在投票的時候,不可能不考慮這個因素。因此,奧巴馬的加稅方案,不可能全部通過。

(轉載自2011923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C 觀點 : 希臘人與南韓人的差異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899.aspx

在電視新聞上又見到希臘人上街示威,抗議政府削減他們應有的福利。希臘的失業率已近16%,年輕人的失業率更高達30%。在這種環境下要削減福利,當然會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人民出來抗議不難理解。但人民是否也應了解一下國家的處境,看看國家是否真有條件維持原有水平的福利?

 

很明顯,希臘人的所謂原有福利水平,並非與希臘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它是憑國家不斷舉債去維持的。現在政府的債務太多了,債主開始擔心希臘還不起,所以不肯再借了。沒有新的財政來源,政府要削減開支是很自然的事,人民也不能不去面對。

 

有些人會把政府提供的某些服務,如教育、醫療、退休保障等,視作是人民該有的權利。其實,這個世界並沒有甚麼天賦的權利。人權的概念只存在於人的腦海之中,在天地間是找不到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社會上的所謂人權,其實並非上天賜予的,而需要一定的政治制度去維護,並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支持的。

 

希臘人應該明白,現在高叫政治權利是沒有用的,必須實際解決經濟問題。即使今天還有債主為了顧全大局繼續借錢給希臘,但希臘自己也不應以為,永遠都可以靠借度日。人只能過恰如其分的生活,就是以收入決定開支。這是選哪個政府上台都改變不了的現實。

 

希臘人若是不肯降低生活水平去支持政府還債,最終只會逼希臘破產,今後再沒有國家肯借錢給希臘,那希臘人就非自食其力不可。屆時,希臘人的生活只會更加痛苦,經濟要復甦就更不容易。

 

希臘人今天的行為,令我想起南韓人截然不同的表現。上世紀末,亞洲出現金融風暴,南韓亦被波及,但南韓人知道國家有難的時候,卻沒有只顧自己的權益,而是先為國家著想。

 

南韓人搞示威暴亂的能力,世界首屈一指,但南韓人在國家真的出現危機的時候,卻不來這一套。他們知道經濟問題還得靠經濟的途徑去解決。當年很多南韓人都主動傾盡家中的財物奉獻給政府,有些婦女甚至連陪嫁時的金器也交出來給政府救急。香港人在電視上看到這種畫面,心中難免也被觸動。中國人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南韓人在國家有難的時候,連婦孺也上陣了。其他國家見南韓人那麼愛國,自然覺得這個國家有前途,願意繼續支持南韓,與南韓在經濟上共同發展了。

 

這種情況令南韓的經濟復甦得很快,不用三年,已調理好創傷,恢復高速增長了。現在南韓已在不同的領域開始追趕日本,甚至威脅日本的領導地位了。香港人的家裡,現在都有一兩件南韓電器,顯示南韓的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

 

希臘人民要跳出現時的困局,應多多向南韓人民學習。

(轉載自2011922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C 觀點 : 新形勢下,am730如何定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880.aspx

久聞樓梯響的爽報,終於在本星期一正式出版,首天已發行80萬份。在同一天,東方日報減價一元,太陽報則減價二元出售。報業的戰幔已正式展開,讀者的閱讀習慣正醞釀出現新的轉變。不少人都預期,這場報業戰爭,無可避免會有「死傷」。

 

由於競爭對手實力雄厚,很多讀者都替我們擔心,問我們會如何應付。昨天我已在本欄談過我們的廣告策略,今天我會談談我們的編採方針與社會定位。

 

看過第一份爽報之後,我們的同事都鬆了一口氣。因為,am730與爽報行的都不是同一條道路,我們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讀者。我有信心,am730的讀者,爽報搶不走。讀者不走,廣告客戶也不會走。

 

黎智英先生對人性的弱點有一定的了解,他一向認為,只要在報紙的內容上撒上一點鹽花,讀者就會被吸引過來。爽報似乎亦離不開這條策略。

 

爽報每天都可為讀者提供的,是衣服穿得不多的美女玉照,與名作家的「情色」小說。如果遇到風化新聞,他們一定繪影繪聲,讓讀者一如親歷其境。他們選擇透過提供官能刺激去吸引讀者,但這可真是讀者最需要的東西嗎?

 

人的本能深藏於我們的DNA之中,本身極之牢固,無需傳媒經常喚起它,人一樣可以傳宗接代。相反,如按佛洛伊德的學說,「人類的文明乃建立在對慾望的遏抑之上」,如果經常去加以引發,只會令人類走向不文明。所以我們並不認為,傳媒應該去扮演這種角色。

 

從爽報的這種編採方針去推論,他們的著眼點只有自己的「銷量」,而不去考慮自己會對讀者造成甚麼影響。我們的編採方針剛剛相反,我們是從「真正去為讀者服務」的角度去決定我們的編採方針的。我們相信,只有當讀者感到讀am730之後會有所得益的時候,他們才會繼續做我們的讀者,並會向家人與朋友推薦。

 

我們知道,讀者要在世上生活,就得知道世上發生的事情;他們要對他們的處境有一個清楚認識之後,才能對自己人生道路作出正確的選擇。因此,我們在選擇新聞題材時,會首先著重它對讀者的人生會有多大的影響,而不是只考慮它對讀者的官能有多大的刺激。

 

我們會著重先要把真相報道出來,而不是在報道新聞的時候,就隨意把個人的價值加上去。讀者看到的,應是尚未被扭曲的事實。我們知道,事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所以我們備有不同的專欄作家,讓讀者透過多方面的接觸,對事實有較深度的了解。

 

為了讓讀者有知情權,我們不會向權貴屈服;但我們亦不會為了遷就民粹主義的「政治正確」,而不敢面對真實。我們希望讀者在讀am730的時候,能增進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能有這樣的收穫,讀者自然不亦樂乎。

 

如果我們的同事,能夠真心誠意地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並逐步做出成績,我們是不愁沒有讀者支持的。我們現在發揮的功能是社會需要的,我們一定會得道多助!

(轉載自2011921am730C觀點)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C 觀點 : am730原先的廣告策略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861.aspx

自從我在本欄透露,我們在印刷問題上遇到一定的阻滯後,引起了不少讀者的關心。我在公眾地方已多次遇到原本不認識的讀者,主動前來問候,想知道我們有甚麼對策。我相信這個問題其他讀者可能也有興趣了解,所以也在這裡解釋一下。

 

其實,在始創階段,我們就已經以印64頁作為我們的理想目標,而且打算即使收到更多的廣告,也不會加每份的頁數。這個策略後來因市場環境改變而放棄了,現在蘋果印刷不肯幫手,正好逼am730重新返回原有的策略。

 

當初,我們訂最多印64頁的原因,是因為報紙的內容與廣告需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對大部分讀者來說,閱報的主要目的是看內容,不是看廣告。他們是在讀內容的過程中,不經意地接觸廣告的。因此,只有內容辦得好的報紙,它的廣告才會有作用。內容不吸引,即使派出了很多份,但讀者沒有打開來詳細看,印在裡面的廣告,就可能連曝光的機會也沒有,何來廣告作用?

 

報紙除了需要有高質素的內容外,廣告的比例也得合理;否則讀者翻來翻去都是廣告,就會感到不耐煩;嚴重的,甚至會選擇以後不再讀這份報紙。我的準則是,內容佔整份報紙的比例最好有一半,最少亦不應低過三分之一。但現在有份免費報的內容比例,有時跌到不足五分之一。我擔心,他們的廣告已多到可能會趕走讀者了。因此,我不贊成am730有廣告就盡量登。物極是必反的。

 

有人或許以為,廣告收多了,只要多加點內容,就可以把這個比例合理化了。但讀者的時間是有限的,內容太多,讀者也看不完。讀者希望編輯會為他們作篩選,而不是浪費他們的時間。我認為64頁是一個恰當的份量,其中三十多頁是內容,三十多頁是廣告,應屬於大部分讀者可接受的水平。

 

此外,一份報紙的總廣告作用,受制於它的讀者數量與讀者的消費能力。如果廣告太多,每頁廣告的作用就會被攤薄。報紙接受廣告多到一定的程度,廣告商就不肯再出這麼高的廣告費,何況廣告仍是要用紙去印的,結果報刋的成本增加,收多了廣告,也不一定會得益。

 

相反,如果我們把印刷的上限定為64頁,當我們的讀者增加時,我們就可以因廣告功能增加而加每頁的廣告費。這樣,我們就不用加印超過64頁,一樣可增加我們的廣告收入,利潤可能更高。

 

這種情況與電視台的廣告環境差不多。電視台的廣告時段有限(一天最多24小時),接多了廣告也沒有時間播。所以廣告接到一定的極限後,就只能增加每一個時段的收費,而沒法增加廣告時段。如果電視台用這樣的策略可以生存並有盈利的話,am730也同樣可以,只要讀者繼續支持我們,am730一定可以辦下去!

(轉載自2011920am730C觀點)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C 觀點 : 突然拒加印 合乎道義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825.aspx

上星期五,am730尚可以出紙80頁,但以後可能最多只能出紙64頁。這並不是因為再沒有那麼多的廣告商肯給我們廣告,而是因為蘋果方面已明確告訴我們,這個星期五決不會再為我們加印超過合同承諾的64頁。

 

一般來說,大部分廣告商都喜歡在星期五落廣告,因為星期六、日是高消費時段。我們上星期末已知道,本星期五我們得出紙超過80頁,才能落齊我們已接到的廣告訂單,於是我們按慣例提前通知蘋果,希望他們配合。可惜,他們不假思索就一口拒絕。

 

他們一定覺得,這樣做並沒有甚麼不妥。合約上不是說最多印64頁嗎?他們沒有違約。然而,這種突如其來的,而事前未與客戶協商善後辦法的改變,在道義上是講不通的。蘋果日報經常高調地以商業道德去要求商界,他們自己的商業道德掉到哪裡去了?!

 

我之前說蘋果日報為我們印報紙,其實只是一種簡單化的說法,真正為我們印刷的,是壹傳媒系統內的「超企印刷及傳訊有限公司」。純以合約關係來說,am730是超企印刷的舊客,蘋果新出的爽報只是超企的新客。超企印刷沒有理由為了接新客而犧牲舊客!我們可沒有做過對不起他們的事,他們可知道他們這樣突如其來的改變對我們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傷害。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在大部分的星期五均出紙都超過64頁,證明超企印刷肯配合的話,他們是有這個印刷能力的。他們從未拒絕過我們,我們亦習以為常,以為以後都可以放膽去接多一些廣告。我們並以這種出紙超過64頁的廣告水平,剛剛換了一個更大的辦公地點,並增聘了一批新的記者與後勤人員。現在已大失預算。

 

每星期五要收少16頁廣告(80頁減64),我們每月要損失160萬的廣告費。如果am730的盈利能力弱一點的話,超企印刷的突然改變,足以令我們致命。

 

我小孩子的時候常看牛仔片,牛仔雖然無法無天,但都會遵守一個共同的準則,就是不在別人背後開槍,即使是自己的仇人與死敵,也要公開決鬥,而不會暗箭傷人,否則必為江湖上的豪傑所不齒。

 

爽報要置我們於死地,這個我們十分明白,同行間的競爭向來都是這樣殘酷的,我們一點都不會見怪。但我們希望與爽報以內容去爭取讀者,並以讀者的質素來吸引廣告,而不是叫同系的印刷公司去為難我們。

 

傳言爽報最終會每日發行100萬份,這麼大的印發量,超企根本沒有條件在履行原有合約的前提下去完成這個任務。為了避免超企的員工難為,黎智英先生是否應該另覓途徑去印爽報,而不是要超企傷害自己的好客戶。

 

現在弄到am730廣告部的同事,到口的佣金也要回吐,還要設法安撫那些落了定單而沒法兌現的客戶。他們心中會怎樣詛咒,我也控制不了。我惟有每天向上天禱告:黎智英先生是沒有預謀的,他只是順水推舟吧了,希望上天會原諒他。

(轉載自2011919am730C觀點)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C 觀點 : 蘋果不肯多印 am730有廣告也沒位落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801.aspx

蘋果日報將於下星期一推出一份新的免費報紙──爽報,報業之間的競爭,勢將白熱化。這場戰爭的第一個受害者,可能是我們am730

 

am730並沒有自己的印刷廠,我們從一開始就是交由蘋果日報代印的。印刷機需要專門的廠房,樓底要高,負荷要重,非自己建廠不可。買部印刷機,費用逾億,從落單、赴運、安裝、試行,前後要年多兩年的時間。無論在金錢與時間上,都是am730在創業初期負擔不起的。因此,我們只能找人代印。

 

我們選擇蘋果,是因為我們看到蘋果自身印得不錯,相信蘋果的印刷團隊一定可靠。加上我讀過黎智英先生的一些文章,我們的政見雖不盡相同,但作為商業上的合作對象,我認為是可以放心的。

 

事實上,這六年多來的合作,雙方都應該是滿意的。我們即使在虧損最嚴重的時候,也不曾拖欠一分錢的印刷費,而蘋果亦盡量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配合我們。所以,當第一期合約即將屆滿,黎智英先生問我會否續約時,我一口就答應了他,完全沒有使用我優以為之的談判技巧。

 

然而,現在蘋果日報自己也打算出免費報紙了,我們原先的夥伴關係,一下子變成了競爭關係,這場合作還可能不變質嗎?我相信黎智英先生是一個會守承諾的人,但守的也只能是合約上明文規定的內容,原先的額外配合,即使能力上做得到,也不可能去用來協助競爭對手了。

 

在合約上,蘋果只承諾每日最多印40萬份am730,每份最多不超過64頁。如果我們想印得多過這個數目,得看蘋果是否還有剩餘的印刷能力。

 

在開辦初期,我們理想中的發行量也不過如此吧了,因為當時免費日報的先行者──都市日報,獨家做的時候,成績亦不外如是吧了。誰知後來形勢的發展,遠比我們想像中快。頭條日報的發行量,很快就超過60萬份,近期已達80萬份,而廣告多的時候,一日出紙可以一百幾十頁。這種發展迫令我們亦得調高自身的指標。

 

在蘋果的通力合作下,我們的發行量最近也超過了40萬份,廣告多的時候(主要是星期五)出紙接近100頁,可是,最近我們接到蘋果的通知,他們只會按合約做,每日最多印40萬份,每份最多64頁。那即是說即使我們收到廣告,也沒有版位給廣告商出,有生意也沒法做了。

 

即使不計出100頁的特殊情況,以每星期五出80頁計,與64頁也有16頁的差距。以每頁廣告費25,000元,每月起碼有四個星期五計,我們一個月在廣告費上的損失也達:25,000 X (16X4)=160萬,足以令我們的原有利潤,大部分都得泡湯。

 

傳媒的競爭理應在以內容爭取讀者的戰場上展開,誰知我們這一跤竟不是摔在主戰場上,而是在印刷能力上。不過爽報也不要太開心。廣告商想落am730沒有位,是否會落廣告在爽報,仍得看爽報在內容上辦得怎樣,是否能吸引廣告商所需要的讀者,戰爭的勝負最終只能在主戰場上取決。

(轉載自2011916am730C觀點)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C 觀點 : 中國可怎樣幫助歐洲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780.aspx

近期歐洲多國領袖都爭相到北京訪問;法國更是總統剛來過,外長又尾隨而至。來做甚麼呢?來推銷他們的國債。中國是世界上外匯最多的國家,不問中國借,還有哪一個國家更有這樣的能力呢?

 

作為中國人,我第一個反應是︰北京的領導人可不要這麼容易上當;借給他們,很大可能沒有得還;這錢可不是中國用財技騙來的,而是中國人民用血汗換取回來的。

 

德國人不想借錢給希臘,說希臘的假期比德國多,每周工時比德國少,生活得比德國人還要休閒,沒有理由自己先不努力工作,只曉得向人借錢。中國其實也可以用這套講法回答歐洲。

 

歐洲領袖來中國訪問,中國可不要只帶他們去看我們的偉大建設與經濟成就,應帶他們去看看西部地區的農村,看看中國的農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看看他們還好不好意思向中國借錢!

 

然而,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債危機如果一發不可收拾,歐元區的經濟勢必一沉不起,連帶影響歐洲人購買中國產品的能力。中國政府雖有計劃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改為增加倚重內需;但經濟轉型需時,短期裏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因此,中國如果見死不救,中國自己也會一同受害,反而,中國如果能助歐洲先避過危機,起碼中國自己還有一段好日子過;以後歐洲有沒有錢還,只能以後再算了。

 

因此,中國要幫歐洲,是非幫不可的。但幫也要幫得高明一些,不能人家叫你買國債,你就買國債。

 

歐洲國家要錢,中國可以給錢,但要他們拿資產來換。歐洲國家大部分有社會主義傾向(起碼比美國高),政府手上都有一些企業,可以賣些給中國。公路、橋樑、機場、交易所,中國都可以要。如果能夠買到先進科技,當然更好。

 

傳統上,大財主家道中落的時候,都是要靠賣家當過日子的。歐洲這個大戶,雖然已經開始沒落,手上的家當依然不少。必要時,他們的古董、名畫、雕塑,都可以拿出來賣。中國可以要求買他們的資產,而不是要他們的I.O.U.白條(債券)

 

如果真的需借點錢他們應急,中國也應以人民幣計值來借給他們。就是說,先借人民幣給他們,然後讓他們用這些人民幣去兌換他們所需的外匯(兌換的地方可設在香港,助香港成為人民幣兌換中心)這樣,他們欠我們的是人民幣,而不是其他隨時會貶值的貨幣。人民幣的匯率不受外國操控。

 

此外,他們欠我們人民幣,要還的時候,就得賣商品或資產給我們,令中國可以得到中國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印些鈔票頂住先。再者,如果歐洲欠中國的是人民幣,他們一定不會再那麼熱衷地跟着美國後面逼人民幣不斷升值。屆時,人民幣升得愈高,他們要還的債也會愈多,他們自然會識做。

(轉載自2011915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