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C 觀點 : 金融大鱷吞食全球財富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795

在生產力不高的年代,人類幾乎「餐搵餐食餐餐清」,沒有能力積累太多的財富。這樣的社會,只重生產,不重理財,未能發展出旨在謀財(謀他人既有之財)的金融事業。

時至今天,人們仍視生產為有意義的工作,而「謀財」則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但這套想法已不符合現實世界的表現。GDP的角度去分析金融市場的人,會經常看錯市,結果令到自己的財富不但沒法增加,反會被大鱷吞噬。

譬如,美國剛把第一季的GDP2.4%向下修訂定為1.2%。這本來不是甚麼好消息,但道指反而升了149.83點。原因是如果經濟增長未如預期中好,聯儲局就不容易這麼快退市,低息的環境就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利息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們儲存財富的模式,結果GDP的壞消息反變了金融市場的好消息。

在房地產市場投資的人,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明明見樓價升得比人均收入的增長快,以為樓價應已與購買力脫節,隨時會出現調整;但樓價卻升完又升,自己的置業能力一再被蒸發。原因是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錢,主要是積累起來的錢,而非新生的錢,前者的規模比後者大很多。樓價反映的是財富擁有者對儲存模式的偏好,而不怎樣理會一般人的入息是否同步增長。

近年,內地政府與香港政府都想以人民新增收入的情況去調節樓市,但都不成功。相反英美政府都不重視調控樓價;自己人民早已買不起樓,他們一樣歡迎外來投資者。他們知道,這個世界靠自己生產財富實在太辛苦,而且生產出來的也不會多;最好能夠分享別人積累起來的財富。

讓外國人來買本國的樓,本國的業主就可以套現,把資金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而被外國人買了的樓,他們是帶不走的,一樣要留給本地人用;租金是不理會業主是用甚麼價錢買入的,租金只會反映本地人的負擔能力。以本國地產吸引外國資金,實際上是拿別國的既有財富為己所用,何樂而不為?

因此,愈強的國家愈重視搞金融,他們不事生產,也可以把別人儲存起來的財富為自己所用。美國就最精於此道,一時搞量化寬鬆,一時又說要退市;期間金融市場大起大落,結果別國的財富愈來愈少,美國的財富愈來愈多。香港人不妨計一計數,經金融海嘯一役,自己的財富是增加了,還是萎縮了?我只知道,美元現在又強了,美元資產又再受到追捧;美國擁有的財富都是自己生產出來的嗎?

香港有些政客,常勸香港人要重視生產,不要只顧金融,結果將會是香港人辛辛苦苦把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換來人家可以大量印發的鈔票;然後香港人又用鈔票去做金融投資,最後多以蝕本告終。
(轉載自2013628am730C觀點)

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C 觀點 : 習李選擇先拆上手炸彈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772

一般人預期,習李上場後,會裝點門面,營造歌舞昇平氣氛。然而習李卻選擇相反的策略,不想人民期望過高,這只會增加自己工作的難度;他們寧願讓人民先苦後甜,以凸顯自己工作的成績,如果他們一上任樣樣都已很好,人民會視此為上手的成績,所以他們選擇先把上手遺留下來的問題引爆,讓人民看到新領導要接這個攤子絕不容易,那將來一旦有所改善,人民就會喜出望外。

西方政客大都善用這類策略,稱之為期望管理。新一代的中共領導人,現在也曉得來這一套,他們稱之為讓人民體驗黨的領導。

胡錦濤在任滿後裸退,為習李行使這種策略提供了有利條件。因為,如果胡錦濤像江澤民那樣,離任後仍要當軍委會主席,習李想改轅易轍就不會那麼方便,甚至會引來干預與阻撓。

現時習李在經濟上面對的難題,主要是金融海嘯後胡溫的四萬億救市政策所造成的。

美國金融海嘯後,全球的經濟都受拖累,中國的出口市場亦大受影響。為了減少出口不足對GDP造成的衝擊,胡溫動用了四萬億人民幣來救經濟,希望透過增加投資去帶動內需,以維持GDP的繼續增長。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一定要保八,否則新增的工作職位就無法滿足新增勞動力的需要,社會就會不穩。

然而,這類做法只能生一時之效,卻會帶來很多後遺症。

結果,地方政府與很多國務院的部門,都藉此機會紛紛巧立名目,把很多效益不高的項目都推上馬;過程中還為很多貪官提供了過水濕腳的機會。

這類建設,在興建的時候,工人有工做,建材有人買,社會上的經濟活動的確活躍了很多;但項目建成了卻變成大白象,功能沒法配合社會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項目自然沒法提供合理回報,以致營運收益往往連還貸款利息也不夠,遑論償還本金。

中央政府雖然很快發現問題所在,但想煞掣卻為時已晚,因為很多項目已上了馬,變成進退兩難。中央唯有加息、加存款準備金,希望透過收緊銀根,逼上錯馬的項目自行了斷。

然而,誰會願意自行了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正途借不到錢,唯有走地下渠道。社會上於是出現了很多私營基金與信託性的理財產品,把老百姓手上的積蓄也搜刮出來。這些非銀行系統的變相貸款已積累到數以萬億計。泡沫一旦爆破,對社會造成的衝擊難以估計。

習李明白,這類炸彈必會在他們任內爆破,與其遲爆,不如及早自行引爆。這是近期上海銀行同業拆息急升,央行卻遲遲才肯放水的根本原因。從以上的分析來看,未來中央的政策收緊的機會比放鬆的機會大。
(轉載自2013627am730C觀點)



2013年6月26日星期三

C 觀點 : 斯諾登不再信香港嗎?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750

斯諾登於本月23日離開昋港,飛了去莫斯科,據說還會再飛去厄瓜多爾。他這個選擇是否代表他已不再相信香港可以繼續保護他﹖究竟是甚麼原因令他改變了原來的想法﹖

斯諾登當初來香港的時候,曾為他的選擇作過解釋。首先,他認為香港是世上最尊重自由的地方,有保護自由的優良傳統。其次,來香港不用辦簽證,買張機票就可以來。他擔心一辦簽證就會打草驚蛇,被美國國安局發現。

現在看來,第二個原因比第一個更實際。香港易來,所以他先來香港,然後再看看有甚麼更安全的地方可去。據說,他最終想去厄瓜多爾。我很懷疑這是否一個正確的選擇。

前任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曾提醒過他,勸他早日離港,因為香港與美國之間有互相引渡協議,美國一定會向香港提出引渡要求。葉劉之所以會建議他這樣做,相信是因為她估計香港的法庭會作出對斯諾登不利的判決。

起初,我認為葉劉有點過慮;因為香港的民情一向重視私隱,而香港的法官又敢於向政治壓力挑戰,法庭應不會視斯諾登的案件如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不可能判斯諾登須回美國受審。但隨著事件的發展,我也開始為斯諾登擔心。

表面上,香港的輿論大都站在斯諾登的一邊;但有人實際上在為美國政府開脫,說他一早預期世上的政府都會這樣做,暗示這只是小事一樁,不值得大興問罪之師。亦有人指美國政府這樣做是於法有據的,卻不談這些法是否侵犯人權的惡法。現實是香港人並沒有授權美國政府查看我們在互聯網上的活動,侵犯我們的私隱,但一樣有人認為不用去追究,因為不會有結果。

斯諾登想留在香港,一定會留意這些言論,他聽到後一定會懷疑,香港人究竟支持他,還是同情美國政府呢﹖當他知道,英國政府第一時間就下令英國航空公司的客機不許接載他的時候,一定會擔心,香港這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地方,法庭的選擇會否與英國的法庭差不多;英國法庭就認為該把維基解密的阿桑奇送回去美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遲遲未見斯諾登在香港找律師作為他的代言人。另一方面,香港亦未有法律界人士主動表示願意義助斯諾登。得罪美國政府的後果,可能遠比得罪特區政府嚴重。

斯諾登後來應與協助阿桑奇的那幫人取得聯繫。阿桑奇自己還躲在英國的厄瓜多爾大使館,所以他可能會認為去厄瓜多爾較安全,這可能導致斯諾登最後決定去厄瓜多爾。

不過,我卻擔心這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美國一向不太尊重拉丁美洲小國的主權。美國曾經派兵去巴拿馬把人家的總統也抓回美國受審,今次會不會派特種部隊去厄瓜多爾捉斯諾登,誰也說不定。可惜,世上敢與美國對著幹的國家實在不多,俄羅斯可能也只許斯諾登過境,不想他久留,斯諾登的命運開始令人擔憂。
(轉載自2013626am730C觀點)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C 觀點 : 美國退市未必一帆風順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718

美國聯儲局()表示退市已進入倒數階段後,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急劇的波動。其幅度之大以及其產生的後遺症,打亂了聯儲局原來的部署,令聯儲局的人員不得不出來解畫,希望可以為市場降溫。

聯儲局人員一再強調,退市是有前提的,會按經濟情況而定,不會一意孤行,以免破壞了經濟復甦的勢頭。

近期美國的經濟動力,主要源自樓市的復甦:新屋的動工量正增加,二手的交投量也在增加,令消費信心也跟著增加。隨著內部需求的增加,美國的復甦步伐愈走愈有苗頭。

美國的樓市之所以能夠復甦,QE3功不可沒。QE3主要是買按揭債券;這不但可以壓低按息,並可以令資金重投樓市,助樓市見底回升。樓市回升後,銀行手上的問題資產,就會變得容易處理,面對負資產壓力的中產階層心情亦會較前輕鬆,樂於去消費。

然而,退市的消息傳出後,資金逃離債券市場,令孳息率急升,十年期的國庫債券息率升破了2.5%的心理關口。這樣發展下去,按揭利率也將被迫跟著上升,樓市復甦的勢頭就會被破壞,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動力。

再者,之前的財政懸崖其實並未有徹底解決。由於共和黨不合作,奧巴馬不得不削減部分政府開支,與暫停了一部分從小布殊年代已開始提供的稅務優惠;這些都足以對下半年的經濟增長造成負面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下半年的就業情況有可能惡化。聯儲局原先說,要失業率跌到6.5%以下才退市。我擔心,美國的失業率在下半年跌穿7%的機會也不大可能,聯儲局不一定敢在這樣的情況下減少買債。

聯儲局還有一項退市條件,就是要通脹升至2.5%以上。但現時十年期國庫債券的利息已高於通脹率,對通脹有壓抑作用。再者,退市的消息傳出後,美元強,商品價格全面下跌;試問在這個情勢下,叫通脹怎麼升得起來?弄得不好,聯儲局可能又要設法防止通縮,無法輕言退市。

其實,通脹與失業率都只是退市的量化指標,退市的真正基礎是經濟真的回復健康增長。然而,美國近期的經濟增長並不鞏固;靠樓價上升帶動的經濟增長只能算是數字遊戲,屬於財技。因為美國近期的樓價上升,並非源自人民的收入增加,而是源自人為的貨幣流通增加。情況一如一間生意不好的公司,光靠名下的物業升值才有帳目上的利潤。那就得不斷變賣資產或增加抵押貸款才能維持公司的營運。這絕非長遠之計,難怪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降低了對美國的增長預測,從原先的2.2%調低至1.9%

綜合以上的情況來看,聯儲局想退市,很難一帆風順。
(轉載自2013625am730C觀點)






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C 觀點 : 美國退市 風雲起變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689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六月十九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經濟發展符合預期,聯儲局可能在今年減緩購債步伐,明年中將結束購買資產。

伯南克今次對退市的表態,明顯比上次明確,說明美聯儲局對美國經濟前景的判斷比較樂觀。

這本是好消息,但全球股市都應聲下跌,新興市場的跌勢尤其凌厲。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經濟好轉對公司盈利的影響緩慢,反而是資金的流向將會第一時間在股價上有所反映。

在美國積極推行量寬期間,美國本土無法吸收所有的新增資金,故有相當一部分流入新興市場。現在,美國的經濟前景看好,資金又會返回美國本土。於是新興市場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撤退潮,大部分的資產價格都會應聲回落,避無可避。

自從人類發明了金融財技之後,人類創造鈔票的能力遠比創造實質財富的能力強;加上各國政府也參與了這場遊戲,令世上存在著一大批沒法找到實體投資機會的資金。這批資金在金融市場上到處遊走;所到之處,資產價格就上升;撤離的時候,資產價格就大量蒸發;導演著一場接一場的人間悲喜劇。

現時,最有能力影響國際資金流向的就是美國聯儲局。他不用真正行動,只要出口術,說自己就快會怎樣行動,已足以令全球的資金擁有者,聞聲起舞,對自己手上的資金作重新部署,弄到四海翻騰,五洲震盪。

聯儲局一旦減少買債或停止買債,債券市場就會少了這個重要的人為需求。債券的需求少了,債息就得上升,以吸引新的需求。現時,聯儲局尚未行動,人們的理性預期已令債息上升。因為,債息如果會上升,就意味著債券價格會下跌。債券價格會下跌,投資者就會減持手上的債券。由於理性預期常有自我完成的能力,足以令預期的效果不斷放大,直到資金耗盡,走向另一個極端為止。

債券的利息一旦趨升,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期望也會跟著上升。首先受衝擊的就是沒有回報的商品價格;金價與銀價早已率先回落。隨後的是收租股與房地產信託基金;跟著就是公用股。這類股份靠的是派息穩定,但派息的增長能力不大;當債息的上升周期出現後,它們的吸引力就會不斷下降,而股價亦會隨之而回落。

由於實體經濟能否真正復甦尚有待觀察,故人們並不敢肯定公司的生意一定會有多大增長,但利息趨升已令公司的經營成本上升,並令公司的派息不及之前吸引,因此全球的股市亦因美國退市而受衝擊。一時間,退市變成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關鍵要看美國的實體經濟是否真的有更為強勁的增長了。
(轉載自2013624am730C觀點)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C 觀點 : 《am730》為何按季分紅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652

am730》由今年下半年開始改為按季分紅,引起行內不少討論,亦引起外界某些誤解,所以我打算把我的一些理念進一步演繹一下。

有人讚我待員工真好,願意把三分之一的利潤與員工分享。不過,我並不覺得這種做法可算是待員工好,因為公司的利潤是員工也有份創造出來的,員工有得分是應該的。這不是子虛烏有的entitlement如住屋權、溫飽權之類,這是有份參與創造財富的人理應有的屬己私有的產權。私有產權應在財富的首次分配時充分體現出來。光有資本,不會有增值;須有人工作,才會有增值。因此,有工作的人員有得分是應該的,是他們真正entitled的,不是遇到好老闆時才可以有的。

我對《am730》真正好的地方,是在創業初期未有盈利時,先讓工作人員收取工資,但作為投資者卻沒有收利息成本。即使到今天,我為利息成本所訂的利率,還是相對低的。辦報是高風險投資,在資本市場是不容易以我現時訂的利率能借到錢的。再加上聯儲局可能退市,利率趨升。因此,《am730》的員工要有心理準備,股東要收的利息成本,很快有需要提升。

有行家問我,一般公司都是在年尾才分花紅,為甚麼我們要每季分?他認為留在年尾分紅可減少員工在年中離職,可增加公司的穩定性;若然真是有員工中途離職,公司也可以省回一筆花紅。

我的想法很簡單,員工要走,應讓他早點走。他都不想在公司幹下去了,硬要留住他,也不會做得好,及早讓公司發現問題,找人接替他,應對公司更有好處。我每季都出一次花紅,就是要讓員工每季都有一次離職機會。實際上,我已指示人事部,讓季中離職的員工,一樣可以收到花紅,以符合花紅是他們應得的理念。用這種理念對待員工,會比把花紅看作是公司的恩賜,更能贏得員工的支持。

am730》有條件改每季分紅,是因為我們的盈利已相對穩定,即使在第一季,會遇到春節長假的時段,我們也有信心會有盈利,讓員工可以分到花紅。

am730》內部,曾有管理人員擔心,這樣每季出花紅法,會很容易讓競爭對手知悉我們的經營情況,對我們不利。但很多上市公司,每季都得公布業績,提供的資料更加詳細,人家不怕,我們怕甚麼?

再者,《am730》行無為而治的理念,很依賴員工的自組織。要員工各自走位,在不同的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公司就必須有透明度,讓員工了解公司的處境,包括財政狀況,否則員工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回應。《am730》的員工比行家更懂得配合公司的策略,知所行止,知所輕重,就是這個原因。
(轉載自2013621am730C觀點)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

C 觀點 : 工商舖付雙倍印花稅說得通?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629

傳統上香港政府盡量不干預市場,偶爾出手亦是基於民生需要。因此,即使政府調控樓市,亦只會集中力量對付住宅市場,甚少涉足工商舖市場。商業行為就讓商家去自食其果算了。

這是香港政府一貫的原則,但最近這條界線已被打破,令很多外國商會也有點錯愕,紛紛要求政府重新檢討應否對正常的、不含炒賣性質的工商舖買賣也收雙倍印花稅。

加拿大的宏利保險,最近為了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在九龍灣買了一座價值45億的寫字樓,單單是印花稅就交了3.8億。他們覺得非常不值,因為他們以為這個交易對香港有利,應受到政府的鼓勵,而不是懲罰。

世上有不少地方,為了吸引國際企業來設立地區總部,都會提供很多稅務優惠,甚至會提供廉價土地,讓其自建寫字樓。這樣不但可以增加這個城市的國際商貿往來,提升它的國際地位,還可以為這個城市製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令經濟增長提速,對整個城市都有好處。

然而,自從政府對工商舖物業的買賣,都一律徵收雙倍印花稅之後,香港給海外的形象,變成香港不喜歡外來的資金,認為外來的資金在港購買物業,足以影響民生,故需要予以打擊,要他們付雙倍印花稅。這叫外資怎想來香港投資?﹗難怪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排名不斷下降了。

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市場,歷來都不易調校,弄得不好,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但房地產市場又涉及很多人的利益,為此而發聲的人非常多。政府不可能順從所有人的意願,而必須堅守一些自己的原則,否則就會被民粹主義牽着鼻子走,落入萬劫不復的險境。

這幾年,香港社會已由重商變得仇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無商不奸;商人一定會用不當手段勾結政府,謀求特權,意圖壟斷,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對商業行為必須予以一定的限制,才可以把它納入正軌。

在這類意見的主導下,商業活動的空間已愈來愈少。不但海外的資金不願來港,連本地的資金也在外流。近日就有不少資深的本地投資者,把錢拿去倫敦、紐約買寫字樓、買商舖。英、美政府對此都非常歡迎,一點不擔心這些外來資金對社會有負面影響。

無可否認,近年香港市場上的工商舖買賣涉及很多投機行為,政府對這類行為進行一定的調控,市民可以理解,但不應該傷及無辜。因此,我不認為應該對所有的工商舖買賣都徵收雙倍印花稅,凡持有超過兩年的工商舖買家,不管是自用,還是收租,都應獲退回交多了的印花稅。這樣,香港的商業活動才可以恢復正常。堅持一竹篙打一船人,只會窒息商業活動,傷害香港的整體利益。
(轉載自2013620am730C觀點)



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C 觀點 : 港人優先 自住優先 小業主願這樣賣樓嗎?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601

旁聽了立法會關於印花稅問題的聽證會,發現反對新增印花稅的,並非只是地產代理,不少外國的商會與智庫,以至一些獨立評論員與小業主,都反對這些新增的印花稅。會後,有些議員也私下同意,這些印花稅的確有很多副作用,可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不過,他們認為,政府自信這些措施得到廣大市民支持,所以一定不會讓步。

果然,各級官員很快作出回應,堅決拒絕撤回措施。他們提出來的理據,就是梁振英先生經常掛在口邊的兩句話,「港人優先,自住優先」。這兩句話非常討好,但行起來卻並不容易,甚至會有副作用。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在住屋供應未能大幅應市之前,優先賣給港人,優先賣給自住者,是有助於解決港人的住屋問題的。我在3年前已贊成政府在部分新批的土地上加入類似條款,以保證在這些土地上建出來的樓宇,只能賣給港人的首次置業者。可惜,政府推出的港人港地沒有完全聽從我的意見,只規定賣給港人,卻沒有規定非賣給首次置業人士不可。結果地產商投這類土地時,以港人的投資能力出價,結果一樣出高價,起不了壓抑地價的作用。真不明白,為甚麼政府自己賣地時不加入「自住優先」的原則呢?

政府自己賣地的時候沒有這樣做,卻企圖促使小業主在賣樓時這樣做。其方法就是用額外印花稅阻撓一切非首置的買家入市。結果,大部分非首置人士都不願意繳交這麼多印花稅,因而拒絕入市,市場的交投因而大減。

然而,政府只能阻撓買家入市,卻無法逼小業主賣樓。小業主對市場有自己的評估,他們不一定會跟著政府的指揮棒起舞。自住物業是香港家庭的主要財產,小業主並不覺得有責任為以前的房屋政策失誤而付出代價。港人優先與自住優先,只是社會的需要,並非他們賣樓時必須遵守的原則。尤其是政府自己賣地時也不願這樣做的時候,小業主賣樓更加不會這樣做。小業主在賣樓的時候,只會採取一種原則,就是「出錢多的優先」。

這個原則說白了很難聽。不過,香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個人賣樓是有自主權的,無需服從社會的整體利益的需要。我從事地產代理三十多年,為很多政客與議員也賣過樓,他們平時專反對地產霸權,認為純依賴市場機制太狹隘,但當他們自己賣樓的時候,就一樣堅守「出錢多的優先」這個市場原則,而不會考慮社會需要。

因此,政府說港人優先與自住優先也只能擺擺姿態,根本沒法在二手市場落實,小業主根本不會配合。如果政府再推出加辣的措施去逼小業主也得接受港人優先與自住優先的原則的話,只會招至小業主群起反對,政治上十分愚蠢。
(轉載自2013619am730C觀點)




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C 觀點 : 斯諾登事件如何收科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578

斯諾登()選擇在香港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不是,觸發了中美關係一場新的危機,亦凸顯中美之間想建立一種新的互不對抗的大國關係是多麼不切實際。之前,我說中美之間一定各有盤算;現在看來,並非過度猜疑。

美國政府說,他之所以需要截取電訊網絡上這麼多涉及私隱的訊息,是為了反恐。美國有國家安全法,又有愛國者法例,美國政府在自己的國內這樣做,是有法律依據的。但美國對別的國家也進行類似的監察又有甚麼依據呢?「不問自取,是為賊也」。美國政府的這種行為一定會被別國視為「入侵」與「盜竊」,連美國的一些歐洲盟友也認為美國有需要向他們交代。他們自己也沒有權這樣對待自己的人民,怎可以容忍外國政府這樣做?

美國政府說:他們有嚴格的機制確保被截取的私隱資料不會用在與反恐無關的地方。這樣的口頭保證很難叫世人放心,因為世人連美國收集了些甚麼訊息也不知道,怎知道這些訊息有沒有被誤用?美國的中央情報局與國家安全局實際如何運作,世人所知甚少,但從美國電影裏看到的情況來看,他們是無所不為的;如果連殺人綁架與插贓陷害都做得出,誤用資料只屬小事一樁吧了。

斯諾登手上還有很多美國政府截取的資料清單,一看就知道是否涉及私隱。美國政府已被斯諾登弄得十分尷尬,一定恨之刺骨。已有國安會的議員表示,斯諾登犯的是叛國罪,必須把他緝拿歸案,治以應得之罪。有人甚至懷疑他是在為中國做間諜,否則怎會逃來香港?他提供資料,正好讓中國可以振振有詞地說,中國才是網絡攻擊的最大受害者,令美國之前對中國的指控,變成軟弱無力。

因此,美國必定會動員一切力量,捉拿斯諾登回國受審。英國政府已下令英國的航空公司不可賣機票給斯諾登,目的就是要配合美國,不讓斯諾登離開香港。看來,這個燙手山芋,香港一接上手就再也扔不掉了。

斯諾登的最佳策略是應盡量與北京保持距離,這樣才可以避免激發美國人的愛國情緒,因此減少民間對他的支持。此外,香港亦有一批人專喜歡與北京對着幹,如果他們知道斯諾登留在香港會對北京有利,他們可能改為主張引渡他回國受審。但如果斯諾登強調的是人民的私隱,政府不應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藉口,隨便予以踐踏,那就更符合香港人的價值觀。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斯諾登手上的情報雖然有用,但不及維持中美關係表面和諧重要。從斯諾登手上能拿到的東西,不及拿斯諾登向美國換到的東西多。美國比北京更想得到斯諾登。因此,只要北京滿意美國願意付出的代價,北京是不會以外交或國防理由阻止美國從香港引渡斯諾登回國。不過,如果香港的法院否決了美國的引渡要求,北京是不便加以干預的。且看香港的法院能否頂得住外來的壓力了。
(轉載自2013618am730C觀點)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C 觀點 : 斯諾登為何選擇香港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540

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任職的斯諾登,在揭露美國政府秘密地透過互聯網與電話監控自己的國民後,逃來了香港。他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視自由的地方,他在香港會比在其他地方安全。

曾任保安局長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持不同的看法。她認為:香港與美國之間有刑事司法互助協議,香港有機會接受美國的要求,把斯諾登引渡回美國。她建議斯諾登應盡快離開香港。

事隔多天,斯諾登並沒有離開香港,他顯然沒有接受葉劉淑儀的意見。

斯諾登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做情報出身的,他在來香港前不可能不知道香港與美國之間有引渡協議。他今次並非倉皇出走,而是早有計劃的安排。這個選擇關係到他的生命安全,他不可能不事前了解清楚情況,就選擇逃來香港。情報人員洩漏國家機密,可視作叛國,就算不判死刑,也有可能判終身監禁。

斯諾登今次揭露的情況,令美國政府十分尷尬。原來美國國家安全局對國民的監控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只針對少數被懷疑的目標人物。國安局可以直接從電訊公司的伺服器獲取資訊,個人私隱暴露無遺。

斯諾登又揭露:國安局不但監控自己國民,還利用黑客技術,入侵其他國家的互聯網竊取資料,對象包括香港的中文大學,以及一些公職人員、企業與學生。

美國之前高調指控中國黑客入侵美國互聯網,但拿不出具體證據。現在卻自爆醜聞,被世人發現原來美國是惡人先告狀。北京今後可能以美國也這樣做為借口,對內地民眾進行更嚴密的網上監控。

斯諾登應該很清楚,他洩密可造成的影響,美國政府一定不會放過他,所以他必須逃亡。他的逃亡安排應是在洩密前就安排好的。我估計,他之所以選擇香港,可能是基於以下原因:

他深知美國的影響力十分大,很多國家都得給美國面子。他擔心,美國只要和盟友打個招呼,就可以不經法律程序,把他綁架回國。他在CIA工作,一定聽過這類故事。他知道,只有中國與俄羅斯這類國家,才不會賣美國的帳。

不過,他的處境比維基解密的阿桑奇差,阿桑奇不是美國人,但斯諾登是美國人,還做過情報人員,籠裡雞作反,非殺一儆百不可。所以,美國政府可能願意拿中國想要的東西向中國交換。所以他不能直接逃往中國。香港這個特區就正合他需要。香港人喜歡頂住北京的干預,以證明自己司法獨立。香港又多人權律師,喜歡打這類案件。香港的法官一定會視這件案為普通刑事案件,原有的引渡協議不一定適用於政治案件。
(轉載自2013617am730C觀點)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C 觀點 : 中國要強大 不能單靠GDP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48496

美國已認定中國遲早會威脅他的一哥地位,所以把力量重新部署返回亞洲,以阻撓中國的崛起。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宜處理好與鄰國的領土糾紛問題,以免被美國孤立。在釣魚島及南海諸島的問題上,中國宜盡量忍讓,以換取再多30年的和平發展,待中國真正強大起來的時候,這些領土不愁收不回。

我並非說中國強大之後就可以用武力奪回這些領土;中華文明歷來不崇尚以力服人,這只是西方殖民主義的做法。中華文明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只要透過「德流四方」,就可以做到「天下一家」,以至「天下大同」。

這是中國特有的「天下觀」,或可成為未來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模式。

所謂天下,就是「天地所覆載,日明所照臨」,包括人類生活的所有地方。既然大家都在天下,就應無分彼此,以兄弟互視,平等相待。

「中國」的意思原是處於中心位置的國家,但在圓的地球上,難言何處是中心位置。因此,必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量拱之。」有「眾量拱之」之代表處於中心位置。

現時世上能獲「眾星拱之」的是美國,所以美國不會有領土問題。波多黎各與菲律賓都有人想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呢!如果將來中國也強到有這樣的效果,中國也不會有領土問題。

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若純以GDP的總量計,中國不難在30年裏就超越美國。但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有多,意味着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依然遠不及美國,世人仍不會嚮往過中國人的生活。所以再過30年,中國也不可算是強國,美國應可以放心。

再者,單憑GDP,根本不可以有「眾星拱之」的效果。現時中國的政治改革,仍然落後於經濟增長,以至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不是人人自我感覺良好,否則,怎會有那麼多的中國人一有條件與機會就想移民外國。中國政府應好好檢討。

現時從中國移民去別處的人,大部分都不是為了物質生活,而是怕留在中國,他們的權利與自由都缺乏足夠的保障。本來,毛澤東亦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但在中國、個人只能接受國家利益的「必然」,群體需要壓倒個人需要。而只有黨的領導,才可以決定甚麼是國家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中國政府如果不願意在這些根本問題上進行政治改革,光有GDP增長,也不會成為一個「眾星拱之」的國家。

其實,西方的文明與價值觀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否則西方社會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了。中國如果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恰當處理好個人與群體需要,把東西方文明的優點結合起來,那中國才可以成為一個為世人所嚮往的強國。
(轉載自2013614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