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C 觀點 : 工資私訂勝公訂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3083.aspx

昨文建議,把最低工資的時薪由28元提升至30元,但只計工作的時間;食飯時間與非法定的有薪假期都不計工資。這樣,勞資雙方才有機會妥協,避免把爭拗沒完沒了的糾纏下去。有讀者覺得我的建議出賣了資方的利益;而且與我的一貫反對最低工資立場不一致。

 

其實,我的建議只是一種面對現實的做法,並不代表我在理念上支持最低工資。在最低工資的立法諮詢期間,我曾立場鮮明地反對最低工資;但現在立法會既然已通過了最低工資的主體立法,我再反對也沒有用;唯有提議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以讓事情可以進行得順利一些;待社會嘗過最低工資的真正味道之後,我再找機會予以反對。

 

有僱主對我說,他的行業本身利潤微薄,時薪元對他的行業來說已不容易負擔,現在勞工界得寸進尺,推翻了飯鐘計不計工時,可由僱主僱員自行磋商的協議,令他的成本大增,根本沒有條件再經營下去;如果把公司關閉,僱員可能要失業;所以他決定組織行家,齊齊反對把飯鐘也計入工時。

 

我勸他要小心,因為現時社會的仇富情緒高漲,同情僱員的人一定多過同情資方;與勞方陣營硬碰,可能要吃虧。此之所以,我才建議把最低工資的時薪由28元增加至30元,讓勞方可以先圓原先想達到的目標,以換取工作時間才計工資的準則;各讓一步,大家都有得益。

 

一旦確立了工作時間才計工資之後,勞方在加班補薪時,可以補多一點。此外,還可以一併解決每月四天的休息日應否計工資的問題。因為:若然吃飯是為了工作,應計工資的話,即休息何嘗不是為了工作,是否也應計工資?這會把問題弄得更難解決。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對錢與工作的需要也各有不同;另一方面,僱主的財力與經營能力也差異很大;合理的工資最好由勞資雙方直接協商,勉強是沒有幸福的。由社會訂出最低工資逼資方接受,最終只會逼資方另找一個技能更好的員工,去代替原有的員工;導致弱勢社群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將來,做看更的可能不再會是阿伯,而是年輕力壯者。這種情況已經出現。最低工資未實施,阿伯已給人提前解約。

 

工資是勞力市場的重要訊息。某些工種工資低,表示能做這類工作的人已經太多,大家應轉投另類工作。但最低工資會扭曲這種價格訊息,令低技能的人失去改善自己的積極性,變成長期需要社會政策的照顧。

 

愈是把最低工資訂得高,就會令愈是多的人被圈進需要社會照顧的範圍。他們很容易會放棄自行改善生活的努力,轉向寄望政客下次會幫他們爭取更高的最低工資。

 

對一般人來說,透過努力工作去改善生活,本來是人生的主要內容,一旦自己失去這方面的追求,改為把希望寄託在政客身上,就等同失去了對自己命運的主導權。因此,人應該爭取對自己工資的談判權,不要依靠社會代勞。

(轉載自2011331am730C觀點)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C 觀點 : 食飯時間要計工資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3066.aspx

年中要落實最低工資了,但香港社會對食飯時間應否計入工時的問題上,仍在爭論不休,看來不容易就此取得協議,屆時真不知道可如何去落實了。

 

香港的僱員大部分以月薪計工資,這本已比其他以時薪計工資的地方有保障,不明白為何在制定最低工資時,香港會選擇參照落後地區,只顧時薪的制定,而忘記了月薪的制定。結果,我們制定出來的首套最低工資的制度,其實並不符合香港社會的實際環境。

 

不過,這也很難怪負責制定最低工資的委員會。因為,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涉及的範圍並不局限於工資與工時上,要委員會透過訂定最低工資去解決這樣複雜的問題,實在太高難度。

 

食飯時間要不要算入工時,其實不是複雜的問題,只不過是願不願意付出多一點錢的問題。既然最低工資的制定目標,是保障基層有一個統一的基本的收入,那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就不應不同時把飯鐘的問題說清楚。

 

從僱員的角度來看,在辦公室時間中段的食飯時間當然應算作工時。但在僱主的心目中,員工並沒有在食飯時間為公司辦事,當然不應有報酬。如果一定要有,也是從其他工作時間的報酬中扣出來的。如果飯鐘要計錢,其他的工時就得計少一點。

 

據說,僱主陣營之所以肯接受28元時薪作為最低工資,是建基於飯鐘不計錢的。現在勞工界忽然要求飯鐘要計入工時,若是不計的就是無良僱主;僱主覺得這種說法對他們不公平,因為原先雙方根本沒有在飯鐘問題達成協議,現在勞工界卻借社會的仇富心態向他們施壓。

 

工資本應是僱主與僱員之間的個別協議,否則何須視作私隱?但現在這種個人層面的討價還價,已演變成社會層面的階級鬥爭;弄得不好,足以導致社會分化,代價極大。

 

如果把這項爭拗拿去立法會,雙方都有足夠的力量去否決對方;卻沒有足夠的票數去成全自己。這是香港的立法會的機制使然,結果只會令最低工資永遠沒法落實。

 

比較可行的做法,是把問題重新拿去負責制定最低工資的委員會重新協商,待有協議後才交立法會通過。

 

為了有機會取得協議,勞資雙方都得有讓步的心理準備。現在,香港的經濟正穩步向好,資方應有比上次商討時更高的承受能力。所以,我建議可把最低工資提升至30元一小時,但只計工作時間,食飯時間與放假時間都不計。這樣雙方各有所得,大家都可以下台。

 

我見過有些以計月薪的公司,在計算加班補工時的時間,有勞方堅持,飯鐘是不應計工時的。因為,這樣計算出來的加班費,就可以計得多一些。由此可見,飯鐘計不計工時,在不同的情況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不一定涉及僱主是否無良的問題。

(轉載自2011330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C 觀點 : 乏炒家 新盤難起帶頭作用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3043.aspx

自從物業短期轉讓需交額外印花費之後,市場上的炒家幾乎完全絕跡。這種情況對二手市場看來衝擊不大,交投雖然少了兩成,但樓價卻依然節節上升。但對一手市場而言,影響卻較為深遠,原因是一手市場長期都依賴炒家支持,沒有炒家,新盤在推銷時,無可避免會遇到一定的難度。

 

香港的地產商大部分採取貨如輪轉的策略,通常一獲得預售准許證就第一時間把樓盤推出市場。所以,在一手市場上推的大部分都是樓花,距離入伙往往有一年多的時間。

 

樓花是期貨,買的多是投機者。由於投機兩字帶有貶意,所以買家大都不肯承認是炒家,而會宣稱是買來用的。但樓花明明是未可以用的,要用為何不選擇現樓?如果說是為了買新樓,那二手市場不是一樣有新樓?而且售價往往比新盤還要低,為甚麼便宜的不買,反去買貴的呢?

 

買家選擇買溢價偏高的一手盤,主要是因為它是期貨,要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才需完成交易。如果這段時間樓價上升,他就可以以小博大;如果這段時間樓價下跌,他就可以棄訂脫身,當買期權算了。這分明是投機行為!

 

93年之前,住宅買賣的印花稅是等到買賣完成時才需要繳交的,樓花買賣是不用交印花稅的,所以炒樓花的情況就更為嚴重。我曾為某些新盤作過統計,發覺有八成的買家都在入伙前轉了手,轉手最多的一個單位,在樓花期共轉手了13次。當時炒風之盛,可見一斑。

 

至樓花轉讓也得付印花稅之後,炒家的成本重了,轉手的次數少了。加上近年發展商食水較深,炒家需要持貨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利,往往要守至入伙後才有錢賺。因此,近年在樓花期轉讓少了,但在新樓入伙的頭兩年,轉讓仍十分活躍。很多樓盤,入伙兩年後的業主,有一半已不是樓花時的首批買家。這些首批買家,任由樓宇空置,自己住也沒有住過,見有錢賺就割愛,怎可以說自己是用家?由此可見,一手新盤的銷售對象,基本上仍是以炒家為主。

 

自從住宅短期轉讓需付額外的印花稅之後,炒家對住宅市場已失去興趣,有些把資金轉投工商舖市場。以至發展商新推的住宅盤失去了一批慣常的捧場客。銷售的對象狹窄了,發展商的訂價就不能太進取。最近大圍有個新盤,訂價就比去年第一期推出時還要便宜。原因是發展商知道今次的銷售對象主要是用家,訂價必須向二手市場靠攏,以遷就用家。

 

由於過去一段時間的樓價上升,相當依賴一手新盤作火車頭去推動,現在新盤的溢價少了,火車頭也就相對乏力。雖然,二手市場的價格仍在上升,但散盤高價成交的刺激一定不及新盤震撼。因此,不能說新盤推出的額外印花稅措施,對市場完全沒有降溫作用。沒有這項措施,樓價可能已如脫韁野馬般上衝了。

(轉載自2011329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C 觀點 : 徵收額外印花稅後 為何樓價反而急升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3019.aspx

自去年底政府對短期物業轉讓開徵額外印花稅以來,市場上的炒家差不多完全絕跡。很多人原先都以為樓價是被炒家推高的,照道理,炒家離場後,樓價應該回落至合理水平才是;但新例實施之後,住宅樓價不跌反升,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年初的88.37點升至上星期的98.15點,升幅高達11%。不到一季已升了這麼多,如升下去,全年豈不是可升四成以上?那不用到年中,住宅樓價已可以升破97年的歷史高位。有人批評,政府的這項新措施根本沒有作用,我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因為,措施確已令炒家無利可圖,不得不撤離市場,而市場的總成交量亦隨即下調,幅度有兩至三成,相信2011年的土地註冊處的買賣合約登記量,將無法達到去年的一萬六千多宗的水平。

 

在一般的情況下,成交量減少往往會導致價格也會跟著下跌;但今年的情況很特別,成交量雖然少了,但樓價卻不跌反升。原因是今次成交量的下跌,並非由實質需求不足所造成。市場上至今不缺真正的用家與長線投資者,缺少了的只是炒家吧了。用家與長線投資者是樓宇的最終承接者,他們才有能力決定樓價可以升至甚麼水平,炒家只是中途搭順風車,想投機分享升幅中的一段差價吧了。

 

炒家被政府的新措施趕走後,樓宇的供應並不會因而增加;而另一方面,樓宇的用家需求與長期投資者需求亦不會因而減少;在主體供求關係未有改變的情況下,樓價亦無法不沿著原有的上升軌繼續衝上去。

 

再者,開徵短期轉讓的額外印花稅,會令新例執行前已擁有物業的業主,覺得自己手上物業擁有特權,在賣出時不用交額外的印花稅。這會減少業主的賣樓意欲,他們覺得把享有特權的樓賣掉去換一些受制約的樓並非明智的選擇。所以新例推出後,市場上放盤的人明顯減少。在選擇不多的情況下,新買家只好付出額外的代價,去爭奪僅有的賣盤。

 

在新例推行前,市場上曾對額外印花稅該由誰來負責的問題引起爭論。政府說他只管收,不管誰付,不付就「釘契」,清付後才可再轉讓。這實質上新買家承擔責任。我屬下的公司認為,額外印花費由賣方短期轉讓所導致,應由賣方負責,這是依理據行事的方法,亦有行家採取和稀泥的方法,認為應該買賣雙方各付一半。然而,這些爭論現在已變得多餘,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業主願意短期轉讓,即使有人放這類盤,也很難達至交易合約。所以至今仍未出現過這類成交案例。有人曾以為,當買家需要付額外印花稅的時候,他們承擔高樓價的能力就會減少。但現在市場上根本沒有這類成交案例,當然亦沒有因要付額外印花稅而出現的低價成交。此之所以,措施推出後,市場並沒有出現被冷卻的現象。

(轉載自2011328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

C 觀點 : 日本經濟受創深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989.aspx

有從事日股買賣的朋友向我推介,應趁人人恐懼的時候,買點日本股票,因為這是執平貨的最好時機。他說這套理論來自股神畢菲特,而畢菲特最近就公開表示,寧買日股,也不買已升得太多的蘋果電腦;跟隨股神一起行動是錯不了的。

 

日本股市非我所長,「不熟不做」,應是人人都得遵守的投資金句。我曾在本欄叫人不要因無根據的恐懼而抵制日本產品;但我亦不會為了支持日本,而盲目地去買日本股票。日本在災後更需要的,應是實體經濟上的支持,而非股市上的支持。

 

有人認為,災後日本需要重建,締造出很多新的需求,反會帶動經濟增長。但要出現這種情況的前提,是社會本身經濟基礎良好,人民手上有大量盈餘,原先苦無出路,災後反有機會流出市場。這樣,經濟在災後反而有更好的表現。但日本經濟近年已停滯不前,政府早已欠下龐大債務,何來資金再去救災?再者,近年日本人口老化,工資增長又放緩,民間的消耗亦快過積累。從日本人外遊減少的現象已可推論,日本民間亦相當拮据。在這種情況下要作災後重建,就不得不節衣縮食,那一處的得益就會造成另一處的損失。再者,救災的需要是有逼切性的,其他的需要就得讓步,甚至作不等稱的犧牲。這樣,整體經濟就得付出額外的代價。

 

以上只是對地震與海嘯後的日本經濟評估,但日本今次還有核電廠輻射外洩的問題,遺禍可能比地震更嚴重,為時可能更長。

 

福島周圍三十公里應長期不適宜人類生活,災民已無法重返家鄉,必須易地重建。日本的土地資源有限,大規模的遷徙成本極大,對經濟會造成干擾。

 

此外,輻射又令日本的蔬果、海產,甚至工業產品都受到污染;即使其他國家不盲目禁運,消費者中亦難免有人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世界對日本產品的需求,無可避免會下降。日本是一個對出口相當依賴的國家,出口受阻,經濟一定會受創。

 

更要命的是,人們會擔心日本的土地已受到輻射的污染,之後還有誰會選擇去日本旅遊?不要說本州不敢去,連九州、北海道也會少去。可能要三、五年後,情況才會恢復正常。這將對日本的旅遊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如果人們對去日本旅行也有恐懼,那對去日本長期工作一定更不願意。愈有才能的人愈有選擇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就很難留得住外國的一流人才。這或許會激起日本人民自己的志氣。但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經驗證明,靠自己人民的志氣,只能搞到「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水平。美國這麼強,也得拼命吸納外來人才。日本若是有一段時間缺乏外來人才的幫助,經濟一定會受到傷害。

(轉載自2011325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C 觀點 : 利比亞會變伊拉克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958.aspx

中國一貫反對外國軍事介入另一個國家的內部糾紛。但今次在利比亞的問題上,卻沒有利用自己的否決權,去阻止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在利比亞上空設禁飛區的決議,只是投了棄權票。

 

中國會有這樣的取捨,估計有以下兩方面的考慮。(i)卡達菲武裝鎮壓示威群眾,中國想跟他劃清界綫。(ii)禁飛區只設在班加西的上空,而且應是被動性的,要有卡達菲的戰機來襲,聯軍才會派戰機攔截,不算大規模直接介入。

 

誰知英美法三國一拿到聯合國的決議,就第一時間對利比亞進行全面的空襲;不但炸空軍基地,還炸地面上的其他軍事設施,連卡達菲的住所也不放過。西方不但出動了戰機,還發射百多枚巡航導彈。這些行動,明顯超越了聯合國禁飛令的範圍。

 

依我觀察,英美法三國事前早有秘密協議,所以才能行動得那麼迅速,中國應是被蒙在鼓裏,因此,中國感到非常不滿。

 

英美法三國現在所做的,其實已與卡達菲差不多了,都是想以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要逼對手就範。如果我們接受這種方法去處理國際關係,世界勢必烽煙四起,永無寧日。

 

此外,西方的軍事干預很明顯並非完全是為了公義,而是為了西方國家的私利。不然,西方國家如何解釋為何他們也對親西方也門與巴林的專政有不一樣的價值標準?也門與巴林的政府不是一樣出動了軍隊去鎮壓示威群眾,為何西方國家不但不予以譴責,反而背地裏繼續支持執政者呢?

 

人們原先以為,美國剛決定從伊拉克與阿富汗撤軍,沒有理由又再重蹈覆轍。而英國與法國,皆財赤嚴重,英國更剛剛大幅削減軍事預算,理應亦不會太熱衷於海外的軍事行動。

 

然而,一場茉莉花革命,令西方損失慘重,一個個親西方的政權相繼被人民推翻;將來由誰執政,西方已經控制不了。因此,西方不得不借卡達菲的胡作妄為,乘機扶助他的對手上台;這樣,西方才能在北非找到代理人,去維護自己在這個地區的利益。

 

不過,這個算盤未必打得響。以卡達菲的性格,絕不會輕易言敗。西方若是不肯派陸軍去徹底消滅他,他就一定會跟西方死纏,帶著他的駱駝隊,做沙漠梟雄。

 

西方的空中打擊力量,無疑已破滅了卡達菲快速平亂的希望。但西方鋤強扶弱的結果是令政局更加勝負難分,內戰不得不長期打下去;真不知道利比亞人民還要吃多長時間的苦頭。

 

伊拉克的殘局,西方已沒法收拾,想不到他們現在又在北非再搞一個類似的殘局。我很懷疑,不派陸軍是否可以把地上的問題真正解決?看來利比亞的石油產量是沒有機會恢復正常了。油價勢將繼續上升。

(轉載自2011324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C 觀點 : 怨舖租貴 共產更好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942.aspx

日前,與舊同學茶敘,得悉一位從事家族生意的同學打算結業了,原因是舖租太貴了,賺到的錢都不夠交租。他發覺營營役役這麼多年,原來一直都是在替業主打工,心中覺得十分不值,所以連家族留給他的小生意也不打算守下去了。

 

其他同學聽了都替他不值,齊齊「發炮」攻擊「地產霸權」,認為地產商欺人太甚,壟斷了全港的利益,人人都得進貢,被剝削得都沒有好生活過,有人更認為,社會應立法限制地產商任意加租。

 

我雖然同情同學的遭遇,卻不認同他們看問題的角度。香港行市場經濟,租金由供求決定,表面冷酷,但行之有效,而且相對公平。租金若果不由締約者協商釐定,改由他者去主觀判斷,對經濟造成的破壞可能更加大,最後市民的生活反而更難改善。社會主義國家都有價格與租金管制,人民的生活不比行市場經濟的地方好過。

 

以同學棄租的舖位為例,業主是因為有人肯出更高的租金,才棄舊租客,改與新租客立約。這是他作為業主應有的權利。除非我們贊成把他的財產共了,把私產變成公產,否則社會何來為私產訂租的權力?若果社會有了這麼大的權力,個人還剩下多少自主的空間?香港豈不是要改行社會主義?

 

即使社會可以要業主不加租,繼續把舖租給我的同學,也不見得是合理的做法,這對願意交更高租金的新租客不公平。他會覺得為何他自信有能力把這個舖利用得更好,社會也要剝奪了他的機會?大家都要念舊情,因循下去,社會還會有進步嗎?

 

香港的商舖市場,情況與住宅市場很不一樣。住宅有供應不足的問題,商舖卻供過於求。市場上依然存在着大量空置的單位,業主不願意平租,頭半年免租也可以。只是大家嫌這些商舖的位置不夠好,寧願交多一點租金去找旺一些的舖吧了。

 

然而旺區有限,而且都是已充分建設好的地段,政府已沒有能力在這些地區增加供應。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用甚麼方法,去分配這些稀有資源呢?不要價格機制,看誰肯出更高的租金,難道交由政客去決定?這對經濟與民生都不一定有利。

 

近年商舖的租金升得很快,主因是自由行效應,大陸客喜歡買名牌時裝、買珠寶手錶、買化妝品,所以賣這類產品的商人都付得起租,四處搶龍頭位置,把盈利能力較差的租戶趕去次一級的位置,甚至被迫結業,這好像很可悲。但難道我們應該限制內地人來港購物?這或許可以減少某些社會矛盾,但一定更不利於民生的改善。

(轉載自2011323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C 觀點 : 勿邊捐錢邊抵制日本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926.aspx

發生在日本的地震與海嘯,顯示人類在自然力量的面前是多麼渺小、無助。然而,正是當人類面對沒法抵擋的天災的時候,人類卻以偉大的精神面貌,展示出人類確是萬物之靈,會努力應變,團結互助,勇敢地生活下去。日本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大為突出。所以,我無法認同坊間的天譴說與末日論。

 

我們在電視機前,也難免被地動山搖與海潮壓頂的畫面所震撼,但日本人卻能夠守望相助,處變不驚。他們沒有埋怨政府忽略地震前的預兆,亦沒有批評政府把建屋標準訂得太低,地基打得不夠深,以至大量房屋被海浪一湧而去。他們在痛失家園與親人之後,並沒有呼天搶地嚎啕大哭;更沒有趁災搶掠,藉亂營私。在救災物資未運到之前,他們安心等候,互相照顧。在救災物資不足的情況下,他們也一樣遵守秩序,絕不爭先恐後。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盡忠職守的核電廠員工與派往核電廠射水的消防員。他們明知輻射足以致命,但為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他們甘願自我犧牲,也要堅守崗位。更難得的是他們的親人,也懂得以大局為重,不在背後拖他們的後腿。日本人民的高尚情操,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中日之間雖存在著不少矛盾,但在特大的天災面前,這些衝突都應該暫且放下。所以中國的拯救隊已第一時間派赴災場,中國獨有的長臂射水車亦在付運途中。香港亦有很多人,主動為日本募捐,以表達我們的關懷與支持。

 

不過,叫香港人拿點餘資做捐款並不難,但一涉及自己的利益,香港人就不再理會是否對其他人會造成傷害了。

 

東京的輻射至今未曾超標,但可能快有超標的威脅,因此特區政府只是發出紅色旅遊警告,但有人為了取回機票或旅遊的費用,一味要政府發黑色警告。這裡要考慮的,不主要是航空公司與旅行社的利益,還涉及對東京是否公平問題。

 

福島核電廠發生嚴重事故後,特區政府當然有責任防止受輻射污染的產品流入香港,加強檢查是應該的。但香港有些人就是反應過敏,變成凡是日本出產的東西都不敢碰,變相等同抵制日貨。有些人連貨源不一定是來自日本的日本餐廳也不肯光顧。這種取態與行為,如果蔓延開去,可以對日本的出口造成嚴重的傷害。日本的經濟,以出口為主導,如果日本貨因今次事件而賣不出,那我們就算再捐多些錢給日本,也沒法補償得了。

 

我並非叫大家對輻射問題掉以輕心,而是要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而不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如果不是查實有據,我們就不應因恐懼,就令無辜者也受損。這才有利於日本的經濟早日復原,日本人才能回復正常的生活。

(轉載自2011322am730C觀點)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C 觀點 : 核電廠爆炸有別核爆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897.aspx

福島核電廠事故的高峰期,有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勸我,宜及早減持手上的股票,因為福島核電廠的事故已經失控,可能發生大爆炸,威力比原子彈爆炸還要大。

 

雖然,當時股票市場已風聲鶴唳,但我仍不為所動。以我相對有限的科學知識,我也知道核電廠不會如原子彈一樣爆炸。銀行職員不應隨便散播這類不確實的消息。

 

我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福島核電廠爆炸,其實只是洩漏出來的氫氣引致的爆炸,並非核裂爆。

 

製造原子彈,需用高純度的濃縮鈾,核電廠的燃料棒雖然也含有放射性元素,但純度極低。前者的純度要達95%,但後者只是3%左右。

 

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狀態下也會不斷出現核子分裂,把無法安定在原子核內的能量釋放出來,不斷射出中子、質子、電子、以及其他射線。如果射出來的中子射中另一個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就會導致這個原子核也跟著分裂,射出更多中子。不過,由於放射性元素很少高純度地集中在一起,再射出來的中子,很多時都擊不中另一個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而是被其他雜質吸收,無法產生連鎖反應。

 

要製造原子彈,原理很簡單。關鍵是要提煉出足夠份量的高純量的鈾或鈈之類的放射性元素。只要提煉出來的份量夠多、夠純,那射出來的中子就一定有機會射中另一個原子核,導致幾何級數的連鎖反應。這個足夠的份量,科學家稱為臨界質(Critical mass)

 

原子彈未爆的時候,濃縮鈾分開兩塊,由於分開的時候,各自的份量都未到臨界質,所以不會爆炸。要引爆的話,只要把兩塊濃縮鈾合起來。由於合起來就有足夠的臨界質,射出的中子就有機會射中另一個原子核,就會有連鎖性的核裂變。

 

核電廠的燃料棒濃度這麼低,把它們合起來,也不足以產生連鎖反應,因此說核電廠會產生核爆炸是不確實的。我們不應把兩者混淆。

 

福島核電廠的問題,是地震與海嘯把冷卻系統破壞了。以致燃料棒釋放出來的輻射,沒法拿來發電,反把反應堆也破壞了,以致燃料棒外露,洩漏出大量輻射,污染環境,釀成生態大災難。

 

現在日本是企圖利用消防車及直升機從外向反應堆灌水,希望把溫度及輻射水平降低,然後找機會取出燃料棒,移放到地底深處的棄置室。這樣問題才算解決。不然,就得像切爾諾貝爾那樣,用大量混凝土傾倒在反應堆上,防止輻射洩出。

 

經此一役,福島核電廠周圍三十公里已不適合人類生活,這對日本無疑造成了嚴重創傷,日本股市要大幅下跌,應是市場的正常反應,但遠在三千公里外的香港,股市也同步下跌這麼多,我就覺得有點反應過敏。

(轉載自2011321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8日星期五

C 觀點 : 派錢應惠及新移民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868.aspx

財爺派錢,但一樣被反建制派罵得狗血淋頭。究其原因,皆因事前未能在「出現怎樣的情況下才有得派?」以及「該怎樣派法?」的問題上先取得社會共識。

 

如果政府事前問市民,如果財政有盈餘,拿一部分出來派好不好?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市民都贊成。現在這麼多人出來反對,是因為明知一定有得分了,反對一下只會製造一點聲音,而不會導致大家都沒得分。如果政府擺出的姿態是多人反對就不分的話,相信一定沒有這麼多人反對;即使有,也會被認為應該分的聲音蓋過。

 

就我所見,反對分錢的人從來都不是多數,只是傳媒刻意把這些聲音放大吧了。其實,反對派已知自己屬少數派了,所以近日已改口風,認為政府辦事不能光依照民意。他們忘記了他們之前一直都在挾民意自重,而且挾的還是一些小眾的、乏可行性的民意。

 

有些政客,一方面批評政府沒把錢用在長遠規劃上;但另一方面卻嫌政府分得不夠多,連新移民與未夠18歲的也認為應有得分,並指政府這樣做是歧視這類人。真是欲罵政府,何患無辭。

 

政府要派錢,總得劃一條線,不可能無限延展至人權無疆界的水平。這條線應怎樣劃法,視乎可以拿出來分的錢有多少,以及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取向。

 

今次政府可以拿出來的錢相當多,分給新移民與18歲以下者也負擔得起,但這與政府其他的福利分配準則不一樣,是否以後一律跟隨政客提出來的新標準?社會是否可以長期承擔得起這樣的負荷?

 

現時,新移民並不可以一來到香港就去申請公屋、領取綜援,亦不可以投票選舉。這類區別處理的方法,其他文明國家也這樣做,怎可以說是歧視新移民?至於18歲以下,尚未達到合法的年齡,在社會上所受的限制,比新移民更多,從來沒有說這也算年齡歧視。試想一下,一個3歲小孩拿了6,000元可怎樣用?應交予父親保管還是母親保管?還是要政府先行規定父母可以各分3,000元?政府如果真的這樣做的話,一定給世人笑話!

 

然而,這卻是政客煞有介事地提出來的要求,而且還在傳媒上獲得某些知識分子也撰文支持,難道我們真是要把政府弄成跛腳鴨而後快?

 

特區政府縱有諸多不是,但起碼我們的經濟仍有6.8%的增長,失業率降到只有3.8%,財政盈餘高達800億元。大家可不要以為這是必然的,如果按反建制派的意見去管治香港,能否維持這樣的政績,我就不敢看好。不要看不起這些基礎數字,如果這些基礎數字也保不住,那基礎的生活就更沒有保障。

(轉載自2011318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7日星期四

C 觀點 : 泛阿拉伯局勢大亂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843.aspx

日本大地震及其後的核電廠危機,導致全球股市大跌;但若論影響的深遠,則未必及得上泛阿拉伯地區政局的新轉變。今次地震的損害,主要集中在日本,其衍生出來的禍害,不致會擴散全球;但泛阿拉伯地區的變局,至今未知結果,牽涉到全球的勢力平衡,與石油資源的支配權,其影響力應更為巨大。

 

人民的和平起義,在突尼斯與埃及,表面上已取得成功,但人民能否保住革命的成果,還有待觀察。過去,這兩國的獨裁政權,其實都是親美的,被人民視作背叛了伊斯蘭的教義。因此,無論將來由誰執政,都可能對美國有新的取態;美國對泛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力,無可避免會因而受到一定的削弱。

 

在利比亞,近期局勢出現了新的變化,親卡達菲的勢力似乎已重佔上風;一度被反對派佔據的城市,已逐一被卡達菲的軍隊奪回;只剩下班加西,估計也時日無多。

 

美方的情報人員對此早有預期,所以美國遲遲不肯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以免把與卡達菲的關係弄僵。相反,法國卻率先承認了反對派的政權,若卡達菲繼續當政,法國政府的處境將會十分尷尬。

 

西方一直對卡達菲的態度十分曖昧;最初視他為狂人,屬邪惡勢力;後來為了反恐,改視他為可借助的力量,把利比亞的劫機犯也放了;現在眼白白看著他以軍隊鎮壓反對派,卻把它解釋為部落之間的內訌,以便將來可再與利比亞修好。不過,今次卡特達看來已決心與西方反面,西方在中東又少了一隻棋子。

 

巴林的局面更加混亂。這個位於波斯灣的島國,人口只有60萬,但由於盛產石油,又位居戰略要津,美國在此設有海空軍基地。美伊戰爭能夠勝利,巴林基地的作用不少。現時為了制衡伊朗,美方極不想巴林也受茉莉花革命影響而變天。

 

然而,巴林的人民大部分都是什葉派,他們比較親同是什葉派的伊朗。可是,巴林的皇室卻是外來的遜尼派,本身就不受人民擁戴。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取得勝利之後,巴林的什葉派亦乘機起義。巴林的皇室軟硬兼施,但一樣控制不住場面,只好向同屬遜尼派的沙特阿拉伯的皇室求助,由沙特出兵覲皇。

 

引外國軍隊去鎮壓本國人民,乃政治上的大忌,很容易激起人民更強烈的回應;難保伊朗也乘機應起義民眾的邀請而出兵巴林。那國內矛盾就會演變成國際糾紛。若把沙特也拖了落水,後果就更加不堪設想。

 

泛阿拉伯地區是世界最大的產油區,西方一直希望透過政治與軍事力量掌控這個地區,以保障自己的能源供應。現在這個地區的伊斯蘭民族主義抬頭,將來未必肯大量開採石油,然後以低價賣給西方國家。因此,很有可能會出現新一輪的石油危機,令世界經濟又再受到衝擊。投資者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轉載自2011317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C 觀點 : 應靠家教還是校教?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818.aspx

中國人看到某些看不過眼的行為時,會說人家沒有家教。這似乎是中國人特有的觀念,在西方國家很少有這種說法。西方先哲柏拉圖對家教沒有信心,他不相信普遍父母可以教好孩子,所以在他的理想國裡,孩子們要集中起來交由國家進行教育。這或許是西方出現學校教育的理念源頭。

 

工業革命之後,西方船堅炮利,到處建立殖民地;中華文明一與西方接觸,即潰不成軍,從此一切以洋為師,對自己的一套反懷疑起來。到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力日強,西方感到已受威脅,又輪到西方對自己的一套懷疑起來,要研究中國成功的原因。美國民間最近熱切討論一個話題,是美國的孩子成長不及中國的好,可能與美國的父母在家裡教育子女不得法有關。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寫了一本書《虎媽媽的戰歌》,介紹她對教育兒女的手法,引起美國人對父母應如何教育子女的激烈討論。

 

蔡美兒有兩名成績優異的女兒,入讀名校,一個會彈鋼琴,一個會拉小提琴,年紀輕輕已有機會在殿堂級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奏,羨煞旁人。

 

蔡美兒的教女手法與一般美國家庭不同。絕對不是放任自流的方式。而是一切都得聽從家長的安排,不准外宿,不可打機,練不好琴不許吃飯,考試拿不到A,休想可以過母親一關,一切從嚴,連子女的自尊心也可不顧。在美國家長的心目中,這簡直是虐兒。然而,美國人卻看到自己的下一代愈來愈不濟。大量青年在中學已中途輟學,大學的研究院裡很多是亞裔學生,連自己的國防科技,也得依賴外來科學家的貢獻。長此下去,美國的下一代憑甚麼去保住自己國家的一哥地位?為此,美國的有識之士亦覺得需要對美國的教育方式作全面的檢討。譬如: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角色是否要加強?把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與政府是否恰當?此外,子女的意願應獲得尊重至甚麼程度?應否趁他們未定性就做規矩,好讓他們自幼養成良好習慣?另一方面,人們又懷疑多讚少罵的教育方法是否真的更為有效,是否應改為嚴格要求,賞罰分明,才對子女的成長更有好處?

 

香港的家長多崇洋,喜歡仿效西方的那套,而不再重視家教。子女有問題就責怪學校,或批評教育政策失敗,偏偏就是忘記了自己也可以在子女的成長上起重要的作用。

 

我無意否定學校與社會對青年成長的功能,但這些都是大問題,主導權並非掌握在個別家長手裡。家長能做的,是盡自己的力量在家教上做起。

 

要這麼做,當然會遇到很多客觀困難,那就要看你對子女有多關懷?是否願意有所犧牲?子女教育是一項龐大工程,不能期望輕易就看到成績。

(轉載自2011316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C 觀點 : 特權比高樓價更惹不滿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791.aspx

中央擔心高樓價會導致社會不穩,故不惜犧牲地方政府的經濟利益,也要把樓價壓下去。其實,高樓價未必足以導至社會不穩,因為若是社會真的不穩,人們一定不想持有不動產,樓價亦無法高得起來。現時對內地社會穩定最具破壞力的因素,是人民對權貴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不滿。

 

自改革開放後,內地掀起了一股創業致富的熱潮,大家都想透過付出更多的努力與願冒更大的風險去先富起來,因此,並不熱衷追求均富,而比較接受經濟上的差異。人們最為不滿的是社會上的權貴可以享有特權,不用遵守公平競爭的原則,以至自己雖然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成效卻遠不如那些有權在手的人。

 

大家一起捱高樓價沒有關係,人民不滿的是有些人可以憑特權以高折扣先買,甚至不用付錢也有人奉送。很多內地官員的財富都與入息不相稱,社會財富很多都落在太子黨手裡。這才導致人民把矛頭指向掌權者。在內地工作,得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人,都會嘗過衙門的悶棍,他們就是愛理不理,一拖三推,讓你要辦的事沒法有進度,目的就是要提醒你,你尚未孝敬我呢!

 

近年,敢明目張膽地收受利益的官員雖然少了,但他們一樣有辦法。他們可以安排一些親信,在外面成立一些顧問公司,宣稱有專業知識與某些衙門打交道。你辦不了的事可交給他們去辦,那當然要收取一定的費用。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些費用其實只是賄款的變種,最終有部分會落在官員的口袋裡。

 

內地行大陸法,條條規規十分多,但只要你找到恰當的顧問公司,他們都有辦法繞過這些規條。他們可以幫你交少點稅,不用遵循勞動法或環保條例,甚至讓你打贏官司。在這種情況下,不但當官的人有特權,有錢的人也可買通官員去享有特權,最吃虧的是廣大的普通老百姓。所以大陸民間除了對當官的沒有好感之外,對富起來的人也開始有仇視的心態。

 

官員以權謀私,富人以錢謀方便,內地有些人已習以為常;人們最看不過眼的是,這些人即使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也可以逍遙法外。只要你的官職夠高,或者肯花的錢夠多,違法也可以不予追究。人們對自稱「我爸是XX」的人最為深惡痛絕。

 

由於權貴可以有法不依`,所以社會上缺乏正氣,人們看到有人違法亂紀,也不敢輕易舉報,因為不知他有沒有後台,弄得不好,又會惹禍上身。

 

人民現在雖然忍氣吞聲,但內心一定會把賬算在執政者身上。中央要維穩,與其花氣力去壓低樓價,不如集中力量去反貪腐,先把司法制度完善起來,讓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得到平等的對待。這樣,社會上即使有貧富的差距,只要可以公平競爭,社會也會相對穩定。

(轉載自2011315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C 觀點 : 高樓價非社會不穩的要素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763.aspx

內地的地產商近期非常擔心,今次中央調控樓市的措施會十分嚴厲,原因是中央已認定高樓價足以導致社會不穩;並把壓低樓價視作一項政治任務,令地方政府莫敢不從。

 

我並不反對中央調控樓市,原因是內地樓市的確有泡沫,已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但我並不認為高樓價乃社會不穩的要素,若以維穩作為調控樓市的目標,可能適得其反。

 

通常,高樓價是經濟好的時候才出現的;人們要先解決基本生活,有資金積累的時候,才會想買樓,才會關注樓價。因此,當人們有心情去怨樓價高的時候,生活大體不會太差。人民造反的時候,多數是因為米貴,而不是因為樓價。香港五十萬人大遊行的時候,是因為樓價跌得太厲害,而不是升得太厲害。

 

9697年間,香港的樓價升得比今天還快,市民雖有不少怨言,但未至於造成社會動亂,有些香港人至今仍懷念當年的好日子。事實上,當年基層的工資,比十多年後的今天還要高。可見高樓價並非那麼可怕。

 

樓宇是不動產,動亂的時候沒法帶着一起逃亡。因此,社會若呈現不穩因素,人們就會抗拒持有不動產,而樓價亦沒法在這種情況下升起來。因此,樓價常可被視作社會穩定的參考指數。人人想買樓的時候,社會應不至於太過不穩定,中央政府實毋須過慮。

 

現時,內地約有八成的家庭已擁有自己的居所,居者有其屋的比例絕不比世界其他地方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政府把國營機構的宿舍都半賣半送的給了員工。這類人收入不高,居所就成了他們的財富的主要組成部分。樓價上升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分享資產升值的好處,但若是樓價下跌,他們擁有的財富亦會跟着貶值。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壓低樓價,只能幫助二成未曾置業的家庭,卻傷害了八成已擁有物業的人,打擊面非常大,從政治角度而言,並非上策。

 

有人可能會說,這種名義上的資產值升跌,對於把樓宇用作自住的家庭沒有意思,但這筆財富絕不是虛的,把房屋抵押後,可創業做小生意,或用作扶危救急;在需要換樓時,亦可以把原有的物業套現作首期,是將來改善生活的基礎。因此,把樓價升跌說成是對自住業主無關,只是論者一廂情願的想法,到樓價真正回落的時候,小業主就會感受到差異何在了。

 

不但小業主會感受到這種差異,社會也一樣會感受到。房地產是社會財富的主要組成部分。樓價下跌,足以令整個社會的資產下跌,令社會的信貸與投資能力跟着收縮,經濟因而失去動力,形成惡性通縮,後果比通脹還要嚴重,社會可能因而產生動亂。因此,中央若是為了維穩,調控樓市應該適可而止。

(轉載自2011314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C 觀點 : 政府看來將復建居屋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741.aspx

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回應反預算案示威時,曾主動提及復建居屋的問題,看來政府已把復建居屋視作紓解民怨的一種有效途徑,相信不用多久,復建居屋就會成為事實。

 

特區政府向來辦事並沒有清晰的價值理念,但在應否復建居屋的問題上卻一直堅守原則,不願重蹈助市民成為業主的舊路。這種堅持相信與北京的指令無關,因為中央政府正在全力推動地方政府多建居屋,並沒把建居屋視作政治不正確。可見這個堅持源自政府內部的想法,政府在復建居屋前,先得重新調較自身的想法,否則在推行時一定問題百出。

 

政府若是真的打算復建居屋,不但先要理順內部的不同意見,還得預訂一套應付社會上的反對意見的方案。政府不要以為順應了民意就一定可以贏得掌聲,社會上其實一樣存在着很多反對復建居屋的人,屆時他們就會跳出來與政府唱對台戲,而傳媒上亦會充斥着這類人的呼聲,情況一如政府順應民意派錢一樣。

 

「最好像澳門一樣直接派錢」,曾幾何時不亦是主流民意?但政府順應他們的要求後,他們的聲音就不見了,在傳媒上發聲最多的,不再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而是政府應有長遠眼光,應把公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可以肯定,政府決定復建居屋後,亦一樣會有類似的情況。

 

復建居屋的得益者相對有限,在自身利益不怕受損的情況下,願意順口批評政府的人一定會更多。人們會問,政府有錢為甚麼不去幫助基層,而是去幫助那些收入相對高的中產,去圓他們想做業主的美夢?其迫切性真是這麼高嗎?再者,想申請買居屋的人數以十萬計,政府短期裡一定沒法滿足他們的需要,結果只好抽籤去決定先後。如果按人頭派錢會被譏為「冇腦」的做法,抽籤一樣不是有腦的做法,一樣會被批評為政府放棄自己功能的做法。抽不中的人一樣會有怨言。此外,還會有人認為政府把申請資格訂得太嚴,一定會有政客出來為他們請命,不斷要求政府降低申請門檻。結果政府的負擔只會愈背愈重。

 

如果政府沿用舊有的方法賣居屋,訂價就得按市價打一定的折扣。在樓價高企時,政府打完折扣一樣有錢賺,還可以用盈利去補貼公屋。但若果樓價回落,政府就可能連建築成本也收不回。那政府何來那麼多的資源繼續去建居屋?屆時又會引起新的不滿。

 

因此,若是政府真的決定復建居屋的話,不如按本欄之前的提議,興建沒有折扣的居屋,凡首次置業的永久居民都可以買,那不用抽籤,由買家的付款能力去決定先後次序,並以戶型的大小及自用的限制去排除富戶入市競爭。由於這類居屋有銷售對象的限制,樓價亦受銷售對象的負擔能力所制約,政府不用在訂價上予以優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可以用統一的理念去回應社會上的不同意見,效果應該更好。

(轉載自2011311am730C觀點)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C 觀點 : 財爺應該辭職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2723.aspx

預算案遊行中叫得最響亮的一句口號,是叫曾俊華辭職。事後亦有報章的評論提出同樣的要求。如果我是財政司長,我一定辭職。我是一個相對感性的人,既然大家都不喜歡我,我何必自作多情,去為不喜歡我的人服務?

 

我這種選擇,全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並沒有考慮香港的整體利益。生活在一個自由社會的好處,是它不要求所有人都得做偉人,都得為人民服務,都得犧牲小我。因此,如果曾俊華選擇辭職的話,我會體諒。

 

我們今天有幸生活在一個自由社會,得感謝理念來自西方的個人主義。西方自騎士年代,已覺得個人的尊嚴比生命更值得去維護。所以西方的人權不只是活命權,而是要有權體面地活著,有權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選擇。

 

財政司也是人,他可以選擇不接受兜口兜面給人丟雜物,可以不接受被人手指指,並出言作人身攻擊。以前在西方,這種情況已足以引起決鬥。決鬥雖已非法,但在西方的電影裡,如果主角在這種情況下揮拳相向,台下的觀眾也會原諒他的行為,甚至拍掌叫好。因為大家都覺得,個人的尊嚴不應該隨便被侮辱。

 

香港的政客,一方面把自己打扮成民主自由的積極追求者,另一方面卻一點不尊重個人尊嚴;真不敢想像,將來由他們打造出來的社會會變成甚麼樣子!

 

我認識一些政府官員,他們都視去立法會為畏途,怕不知今餐要吃粟米斑塊飯還是要食蕉。長此下去,真不知還有些甚麼人肯出來做香港官員?

 

我有時會想,不如叫他們都辭職算了,就讓那些光會批評的人上台當幾年政,看看他們真真正正能做出些甚麼成績來。或許應該讓香港人嘗嘗由他們當政的滋味,才懂得今後應該怎樣選擇。

 

然而,這樣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看看現在那些批評財政預算案的人,很多根本連預算案都未看過。意見領袖說注資強積金不好,他們就跟著叫遠水不能救近火;到政府肯即時派錢時,他們又跟風說政府沒有長遠計劃。其實預算案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為長遠的安排,派錢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吧了。可惜,大多數人對自己切身利益無關的都不感興趣,預算案的大部分內容都沒有引起社會的討論,大家都只會問,今次我會有甚麼得益。

 

世上沒有一個政府能滿足社會上所有的人。如果社會上有一部分人感到不滿,政府就要辭職,那大部分政府都可能沒法完成自己的任期。日相菅直人的支持率就只有兩成多一點,如果他也未打算辭職,曾俊華亦未有這麼快輪得到。

 

香港的GDP增長有6%,失業率不足4%。財政又有大量盈餘,與大部分已發展的地區相比,香港政府的政績實在不錯。把現任官員換掉,是否能做出更好的政績,誰也難以保證。因此,作為市民,我就不想官員隨便辭職,因為我不知道新上台的人是否一定可以比今天做得更好。

(轉載自2011310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