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C 觀點 : 美國能重新成為生產大國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428.aspx

美國的保守派有意恢復金本位的制度。這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姿態,因為現實上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現時世界的經濟活動量這樣龐大,這些活動都需要用貨幣來計量,如果發行貨幣都得有黃金作儲備,世界上根本沒有這麼多的黃金去支持現有的經濟活動對貨幣的需要,而新開採黃金的速度,亦不可能追得上經濟增長的速度。推行金本位,只會阻礙世界經濟發展,益了藏金國與產金國。

 

美國雖是全球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但行金本位的好處,遠不及現時全球接受的美元本位。美國肯印,全球都受,成本比開採黃金低。中國就不斷地把自己的產品運去美國,去換取美國肯印就有的美元。

 

美國這麼容易就可以獲得全球資源的結果,是令到美國人不事生產,靠印鈔度日。美國的保守派覺得長此下去,美國的實際國力一定會衰退,屆時美國印出來的鈔票就不再被人接受。因此,他們想借倡議金本位,來喚醒美國人,好讓他們反思一下現時已變得十分嚴峻的處境。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曾是全球的生產大國。Made in U.S.A.是產品質素的最佳保證,美國的產品行銷全世界。美元亦是因為這樣才強起來的。現時,美國的出產少了,入口多了,手持美元愈來愈多的世人,將來卻不知可以向美國買些甚麼,美元遲早會失去世人的信任。

 

為此,奧巴馬總統倡議,美國應重新建立自己的製造業,再次令美國的產品行銷全球。現時,美國產品在全球賣得最好的是蘋果的i-Phonei-Pad,但都是在中國生產。據說,奧巴馬曾邀請郭台銘(台商,富士康的老闆,蘋果的產品多交由他在內地的工廠生產)去美國設廠。郭台銘一口應承,他只是告訴奧巴馬,單是富士康來美國沒有用,要把富士康的供應商都叫來才成;富士康只是生產鏈中的一個環節,沒有配備,富士康沒法開工。奧巴馬只好知難而退,明白要恢復工業生產並不簡單。

 

其實,要生產蘋果的產品,除了生產鏈上的各種設備外,還需要請到工人開工。美國的年輕人想入ibank,想搞I.T.,想創業上市,那肯坐在生產線上焊零件?他們眼看從事生產業的長輩,正面對裁員減薪的威脅,怎肯再加入被視為已經在美國沒落的行業?

 

即使因為有人失業久了,願意當工人,但美國現有的勞工法例,如最低工資等,都足以令設在美國的工廠,難以與設在新興國家的工廠競爭。如果一定要蘋果的產品在美國生產,那蘋果就會在全球競爭上輸給韓國的三星。

 

由此可見,美國要恢復工業生產,並非總統一聲令下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一系列的硬件與軟件作配合。先要有恢復工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工業生產才會成長起來。可惜,這種生態環境正在美國逐漸消失。

(轉載自2012831am730C觀點)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C 觀點 : 美國會恢復金本位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385.aspx

黃金的價格自20118月升到1,9001安士之後,就掉頭而下,在1,5501安士的低位徘徊,到最近才出現大突破,升至1,670美元1安士,升越了200天平均線,重入上升軌。

 

今次金價上升的動力來自兩個因素:其一是市場預期美國聯儲局可能快將推QE3;其二是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傳有意在當選後恢復金本位。

 

所謂金本位,就是說會以一定的黃金儲備,作為發行貨幣的基礎。這樣,貨幣就不可以亂印,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的穩定作用。美國在1971年之前,就一直是這樣做的。當時,手持美元的人都可以官價兌換黃金。

 

然而,由於越戰與美國的出口萎縮,海外持美元日多,美國擔心外國會拿賺到的美元來換黃金,掏空美國的黃金儲備,於是決定取消金本位,叫全世界持美元的人都上了當。

 

手持美元的人,只能在市場上交易,不能以官價向美國換黃金。黃金再沒有官價,而只有市價。期間,黃金價格由28美元1安士升至1,670元,升了約60倍。亦即是說,美元的購買力已大量蒸發。

 

美國放棄金本位之後,就肆無忌憚亂印鈔票。美國政府的稅收不夠開銷可以印,美國人生產不出足夠的產品去換外國產品亦可以印。美國就是憑著他手上的「發鈔霸權」,任意掠奪全球資源。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美國的發鈔能力,雖令美國人可以過比世人更豐裕的生活,但亦令美國人日漸失去生產力,而且債台高築。長遠而言,這會影響美國的國運。

 

為此,美國國內的保守力量,一直密謀要廢聯儲局武功,不許聯儲局胡亂用印鈔票的方式去解決經濟問題。這樣,美國人才會腳踏實地去工作,用提升競爭力的方法去解決實質的經濟問題。所以,保守派才以恢復金本位做議題,試圖喚醒人民對現時的處境作反思。

 

然而,要恢復金本位談何容易。美國的黃金儲備全球最多,亦不外8,133.5噸。132,150安士,以每安士金價1,670美元計,市值4,367億美元。但單是美國的國債就有17萬億美元,還差165千多億美元,即308,496噸黃金,是美國現有黃金儲備的38倍。全世界都沒有這麼多的黃金,這叫美國怎樣去兌現?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讓金價升38倍,變成63,460美元1安士。這將導致商品市場大混亂。黃金這樣升法,其他商品是否也應跟著升?升這麼多,人們怎樣生活?經濟怎樣運作?這都是不可能的。

 

唯一可以做的,是將美元與一籃子商品的價格掛,其中黃金佔這籃子商品中一個部分。但即使這樣做,已足以令金價大幅上升。現實是美元早應貶值,只是世人還在迷信它吧?

(轉載自2012829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

C 觀點 : 外需不振‧形勢嚴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338.aspx

溫家寶總理()日前走訪廣州、佛山、東莞等地,了解當地的經濟受外需不足的影響,希望找到針對性的措施,又推動出口穩定增長。溫總理承認,現時的不利因素依然很多,要穩增長的難度很大。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都非常依賴出口。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全靠全球都用中國貨。中國的外儲備是靠出口換回來的,中國的農民可以出城打工,亦得靠源源不絕的出口訂單。若果工廠的訂單減少,農民工就會失業,中國的內需亦好不起來。所以,外需不濟的時候,要提升中國的內需並不容易。

 

中國的出口,相當依賴兩大買家——歐盟與美國。但自金融海嘯後,這兩個買家自身的經濟都出了問題。歐洲至今仍因債務危機而沒法離開深切治療室;美國雖然過了危險期,但已變成了慢性病,很難短期裏恢復動力。在這種形勢下,這兩個地區都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不斷增加給中國的訂單。

 

中國向來對調控經濟有一手,但調控只能調控自己的國家,沒法調控外國的宏觀環境。因此,面對外需不振,溫總理去各地視察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中央政府能夠做的,可能只是放鬆一下銀根,以免廠家因一時的周轉不靈而被迫走上結業。

 

過去,中國政府還可以透過退稅的方式來補貼出口,但現在的問題不是中國的產品不夠平,而是歐美國家的人民沒錢買。他們現在都得省錢還舊債,還得增加儲蓄以面對將來的困境。中國出口的衣履、家電、玩具等,歐美國家的人早前已購買了不少,不換新的也沒有問題。對此,中國政府也無能為力。

 

在出口沒法大幅增長情況下,中國的企業很多都已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的問題。企業的投資,若是沒法取得回報,就會出現虧損,再拖下去就會倒閉,造成負面的連鎖反應。屆時想扭轉衰退的局面,就會更困難。現時中國的經濟形勢,可謂已十分嚴峻。

 

既然國外的情況中國沒法控制,中國政府只能針對中國自身的情況來進行調控。事急馬行田,現在已進入非常時期,就得採取一些非常手段。

 

過去,中國是借錢給美國人消費,美國沒錢還,中國就借新債給美國,幫他們還舊債。這只是一場數字遊戲,如果美元最終貶值,中國一無所得,白白把自己的產品供美國享用了幾十年。

 

中國對美國也可以這樣好,為甚麼不可以對中國的基層民眾也這樣好。與其借錢給美國人,不如借錢給中國自己的民眾(非大企業)講明頭兩年免息,到期可以再借,讓他們可以放心消費與投資。這樣,中國的剩餘產能就有出路,經濟就可以繼續發展。即使這些貸款將來沒法收回,得益的也是中國人,不是美國人。

 

這當然不是長遠之計,但現在可以先用這個方法頂一頂,換取時間去部署更周詳的方法。

(轉載自2012829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C 觀點 : 劏房能即時零容忍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287.aspx

有傳媒要求政府對劏房採取零容忍的態度,看起來的確義正詞嚴,卻反映傳媒對香港的住屋情況一點也不認識。他們有沒有了解過香港有多少人住在劏房裡,把他們從劏房裡趕出來,叫他們住在哪裡呢?他們租得起正規的私人住宅嗎?就算他們租得起,霎時間又去哪裡找這麼多的空置單位租給他們呢?傳媒的這種要求,等如在五、六十年代要求政府對木屋區採取零容忍,完全不切實際,政府要清除木屋區,除了要趕建公屋外,還得先建大量不合正常規格的安置區。現在政府甚麼都未有準備,怎樣去做零容忍?

 

現實是香港不但有人住劏房,還有人住床位、住籠屋、住天台屋、住天橋底、住公廁,他們的居住環境更差,是否更應該零容忍?政府應該分先後處理,而非傳媒指向那裡,就衝向那裡。

 

再者,現時文明政府已不再簡單地以零容忍來處理這類問題。有些城市的管理部門,甚至會設置專供露宿者搭營的地區,提供食水、浴室,方便他們住近市區,過他們習慣過的生活。劏房的出現,除了因為業主想收取更多的租金外,亦離不開基層租戶的需要和選擇。

 

其實,劏房的做法十多年前已開始蔓延了。起因是香港人愈來愈重視私隱,以至分房出租的單位如果沒有獨立的廁所就不易租得出,於是業主紛紛改間格,自製套房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劏房的租客主要來自:(I)未有資格申請公屋的新移民;(II)離婚後一個人租不起獨立單位的人;(III)想過獨立生活的年輕人;(IV)想住市區方便一點的人。

 

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港有九萬多個租住私樓的家庭,每月繳付的租金不足4,000元。這樣的租金不足租住一個正規的獨立單位,有報章把這類單位全歸類為劏房、籠屋或板間房式的單位;並以2006年這類單位只有6.5萬個(梁振英早前的估計)為基礎,得出在5年裡這類單位增加了六成的結論。

 

這種說法有點誇張。把月租4,000元以下的單位都視作劏房、籠屋或板間房,應與事實不符。當中有一部分應是正常的分房出租單位,亦有一部分可能是新界或離島的細單位或村屋。此外,還有一部分可能是合法的分契細單位。

 

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每1,000個屋宇單位的平均家庭住戶數目(反映共住的比例),由2001年的1,021戶降至2006年的1,008戶,再降到2011年的1,004戶,顯示整體的香港居住環境在改善,不是在惡化。多了人可以用獨立廁所,本身亦是一種生活改善。

 

其實劏房的問題一直存在,只是近期傳媒報道多了,大家才以為問題嚴重了。不過,劏房的確不安全,且對鄰居造成滋擾,政府是應該逐步取締的,治本的方法是增加公屋供應,短期可先提倡一套符合安全標準的劏房方法;以新劏房取代舊劏房。酒店房其實也是一種劏房,所以劏得好就沒有問題。

(轉載自2012828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C 觀點 : 佔領中環未顯效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254.aspx

去年九月在美國開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很快就擴展到82個國家,951個城市,香港有一批年輕人響應,搞了一個佔領中環活動。

 

他們佔領的是滙豐銀行地下的公眾空間,搭起了一排排五顏六色的帳幕,中間還設置了煮食區、用膳區、閱讀區、討論區,擺放著爐具、桌椅、書架、沙發等家具,似是想作長期抗爭。

 

佔領華爾街運動能感召全球那麼多人,是因為金融海嘯暴露了資本主義的深層次矛盾,促使人們不得不對現有的體制進行反思。人們覺得:沒有理由要全世界的命運都受制於華爾街!沒有理由要99%的人為1%的銀行家的貪婪去埋單!人們質疑:為何現有的政治制度會讓少數人壟斷了全世界的資源?為何法治實質上又保護了少數人的利益,卻讓99%的人都得受1%的人主宰?佔領運動的目的,就是要喚醒民眾,齊來抵制這種不合理的制度。

 

美國的既得利益者,迅速對這批試圖動搖他們根基的人進行圍攻;指他們在挑動階級鬥爭,是共產黨的同路人;污衊他們是一群藉貸款拿了學歷,卻不肯還債的懶鬼;指他們一邊喝星巴克,一邊玩iPhone,一邊卻宣揚無政府主義。

 

在一輪輿論準備之後,紐約警方於去年1115,以武力對佔領者進行清場。期間傳媒的立場大都是站在政府的一方,令佔領華爾街運動只維持了兩個月。

 

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卻憑著銀行家的包容,前後持續了十個月。滙豐銀行到最近才向法庭申請禁制令,要求收回業權。按法庭頒令,佔領者需在今晚(827)9時,收拾物品離場。由於香港的佔領運動只吸引了少數前衛分子參與,大部分政黨都敬而遠之,相信警方清場應不會太難。

 

香港的佔領運動,維時雖比紐約的長了五倍,但效果卻差很遠。除了因為紐約才是金融中心的核心外,運動的搞手也有一定的責任。

 

由於我對佔領運動比較關心,所以經常專誠去滙豐樓下了解情況。我發覺大部分時間佔領區內都沒有甚麼人,他們所搭的帳幕遠比在場的人多。他們只是象徵式地煮個麵,看看書,彈彈琴,以示在佔領區生活。這種情況令人生疑,他們究竟是在輪班做秀,還是真正想借佔領行動去喚醒民眾?他們佔領家裡睡床的時間,可能比睡在帳幕裡的時間還要多。這樣的佔領方法怎能感召其他人?

 

一些在附近工作的人就對他們的行為不以為然,覺得他們這樣少人就霸佔了公眾這麼多的地方,等同把公共空間私有化。他們怎有條件說在代表99%的民眾?他們宣稱,要為人民奪回現有建制手上的權力,但認為他們現時分配公共空間的方式,人民怎敢信託他們?如果不是滙豐清場,真不知香港這場佔領運動會演變成甚麼樣子?

(轉載自2012827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C 觀點 : 如何防止地產商囤積土地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219.aspx

社會上經常有聲音,指地產商控制了大量土地,囤積居奇,不作發展,以推高樓價。這種指控並不完全成立。個別大地產商的確有數量龐大的土地儲備庫,但這些土地大部分是農地,有些還在綠化區,是不能隨便發展的。

 

在香港,由政府批出的發展用地,是不能囤積居奇的,因為批地條文裏會有完成發展的時限,過了時限,初則罰款,嚴重的還可導致土地被政府沒收。

 

因此,地產商在取得發展用地後,多會盡快興建,以節省成本,搶佔先機。他們或會間中延後開盤時間,以等候更好的出售時機,但不會減慢發展速度,除非他們手上已有過多的貨尾積累,建出來亦可能賣不出去。

 

現時,地產商手上剩下的貨尾不多,樓價又處於高位,地產商都想把握時機散貨,怎會囤積已獲批的發展用地?

 

至於地產商手上的農地,其處境有兩類:一類是受政府發展規劃所限制,暫時未可改變用途;另一類是有機會申請補地價改用途的。對第一類的土地,誰也無能為力。但對第二類,大部分發展商都會盡快與政府取得協議,盡快把土地的潛在價值化成公司的利潤。政府欲增加樓宇供應,應增加談判的靈活性,以加快談判的進度。

 

不排除會有些地產商(非常個別),由於手上的農地儲備多,可能同一時間有多幅土地,因政府修改發展規劃而有條件申請改用途。地產商就可能擇肥而噬,把發展條件較差的暫且不理,以待更有利的時機。

 

社會上有聲音,認為政府不應該容許地產商這樣做,認為政府應該透過行政手段,先把土地收回,加入發展時限的要求後,再拿去市場作公開拍賣。

 

其實,內地政府一直都在這樣做。但由於徵的是農地,政府出價不會高,但拍賣時已變成可發展用地,賣得的價錢不會低。政府很容易被人民誤會在斂財,很容易釀成另類的烏坎村事件。

 

因此,除了那些業權分散,業主之間又不願意發展的土地,政府才需要強行徵收外,其他的,應鼓勵原業主自行發展,這才符合香港推行自由經濟的一貫做法。

 

為吸引地產商早日發展手上的土地,政府可以提供補地價的優惠。譬如,凡在規劃更改後第一年就完成改用途申請的,地價可打75折,第二年8折,第三年85折,第四年9折,第五年95折。五年後就要補十足,這樣,地產商一定會盡快申請。

 

此外,政府還可以有一定的懲罰措施,譬如八年後仍未與政府取得再發展協議的,就得繳交土地空置稅,稅金每年增加,地產商不甘損失,自然會趕快把項目上馬。

(轉載自2012824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

C 觀點 : 與其硬性徵地 不如鼓勵發展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126.aspx

樓價高企,港人置業困難,生活環境無法改善。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沒法增加土地供應,做甚麼都是徒勞的。

 

要增加土地供應,與其開山填海,不如利用新界農地。這些農地,大部分已荒廢多年,只要政府肯在規劃上開放一點,一定會有人動腦筋,設法把它們的潛力發揮出來。

 

香港的地產商,自七、八十年代開始,已大量收購新界農地,等待發展機會。其進度緩慢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制於城市規劃;二是在補地價問題上沒法與政府取得協議。

 

為了加快土地供應,政府宜雙管齊下,一方面大力在新界發展新市鎮,容許更多的農地作發展用途;另一方面在補地價問題上作些讓步,以增談判成功的機會。

 

表面上,政府收少了地價,好像益了地產商,但談判成功增加後,土地供應隨即增加,地價亦會向下調整,原先補了地價的地產商究竟能有多少着數,控制權仍是操控在政府手裏。

 

香港若是要增加樓宇供應,必須推動地產商開工;而利誘則是最有效的手段。但香港的輿論,近年傾向要限制地產商賺錢的機會;不過,若是地產商沒有發展的機會,我們何來房屋供應?難道我們要向社會主義國家學習,改由政府負責為社會建屋?

 

現實是香港的確多了一批嚮往社會主義的人。他們擔心地產商買了農地之後,囤積居奇,不拿來發展,所以主張政府以行政命令向他們徵地,然後再在公開市場拍賣。這樣,政府就可以在拍賣前加入一些賣地條款,要求投得土地的地產商必須在某一個時段內完成發展。這樣政府才能保障社會有房屋供應。否則,地產商就會坐擁土地,待價而沽,令樓價無法回落。

 

我同意,政府必須有措施對付囤積居奇的地產商,我會另文討論;但強徵土地則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甚至會弄巧反拙。

 

香港歷來尊重土地擁有者的優先發展權。每當城市規劃有所修訂後,土地的擁有者都有權按新的城市規劃,更改原有的土地用途,前提是須繳交新增的地價。現時,有很多工業用地可以改用途,政府亦容許廠廈的擁有者,自行補價發展。沒有理由對農地的擁有者特別苛刻,非要他們交出土地,不許他們自行發展。

 

其實,按政府的一貫做法,即使是一些租期完結的土地,政府也不傾向收回再拍賣,而是尊重原有的業權擁有者,讓他們透過補地價,繼續使用原有的土地。如果政府突然改變一貫做法,就會與人們原先的預期不一致,勢必引起很多糾紛,反而會妨礙加快土地發展的原意。

 

內地政府就經常強徵農民土地,改作發展用地拍賣,結果引起人民不滿,覺得政府斂財,搞到天怒人怨,香港不宜走這條路。

(轉載自2012823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2日星期三

C 觀點 : 應讓釣魚島的糾紛升溫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089.aspx

香港的傳媒實在不可思議;一個星期前還在一窩蜂的反對國民教育,認為香港人只需做世界公民,不一定要學做國民;這個星期搖身一變,成了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在報道保釣分子以磚頭、電池、掃把等擲向日本自隊時,自己也情不自禁;有些甚至鼓吹中國應出動海軍,不惜一戰,也要支持香港的保釣人士重上釣魚島宣示主權。

 

他們在作出這些主張時,憑的只是一時的民族情緒,既沒有考慮廣大中國人民的意願,亦沒有考慮世上其他國家的反應,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現實是釣魚島在1972515,已由美國連同琉球群島一併移交日本。中國作出強烈反應的最佳時間應是在這日子之前,這樣才有機會影響美國的決定。

 

這些島嶼,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為美國有效控制。美國第七艦隊的實力,令美國對這些島嶼的主權掌有完全的支配權。而美國的選擇,已成為日本擁有釣魚島主權的主要法理依據。至於歷史上誰最先發現釣魚島,誰最先在地圖上有釣魚島的紀錄,以及誰在釣魚島附近捕魚較多,都不足以推翻美國已把釣魚島的主權交給日本的現實。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罔顧這種現實。這個世界還有其他國家的人民,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會不一樣,我們不可以不顧他們的反應。

 

現時中國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尼、印度等國家都有領土糾紛。涉及的土地面積、戰略位置,以至潛藏資源,都不下於釣魚島。他們都會密切地關注著中國將如何處理與日本的領土糾紛,以制定他們的對華政策。

 

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我是不贊成簡單化地以寸土必爭作原則,動不動就以軍事力量去處理與鄰國的領土糾紛。這只會把中國拖向無休止的戰爭,害中國人民難有好日子過。只有中國的敵人,才想中國陷入這種境地。

 

我認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應讓時間去慢慢演變,待時機成熟時才去解決。現階段,中國宜盡量與鄰國和平共處,共同合作開發資源。不應以一時之氣而四處樹敵。

 

我主和,不主戰,並非因為我貪生怕死,不想承擔國民對國家的應有的責任;而是認為政治人物不應動不動就以人民的性命作賭注,輕率主張國家動武。

 

若是今天真的有外敵侵佔中國領土,奴役中國人民,掠奪中國資源,我會義不容辭地加入抗戰,但釣魚島已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島上亦沒有中國人居住,而實際的控制權已長期落在日本的手裡;現在中國要重新奪回,勢必令紛爭升級,令其他鄰國不安,對中國與中國人民都沒有好處。

(轉載自2012822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C 觀點 : 值得為保釣而與日開戰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069.aspx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諸島皆為美軍實際控制。1972515,美國將琉球群島主權「還回」日本,一併將釣魚島的管轄權也交了給日本。

 

琉球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清朝衰落,琉球為日本強佔,有違琉球人民的意願。日本戰敗,美國應將琉球交還中國才對。但基於冷戰的考慮,美國不想有重要軍事地位的琉球落入中國手裏,所以寧把琉球「還」給日本,成為現時日本的沖繩縣。

 

相比琉球,釣魚島只是一個無人島;當年中國弱,所以只敢保釣,而不敢對琉球哼一聲。琉球人之中,至今仍有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中國卻無能為力。

 

俱往矣!現實是琉球與釣魚島已被日本有效管治達40年。國際政治講現實,不是講歷史。歷史上屬於中國的,何止一個釣魚島?

 

70年代,中國的落後海軍,根本無力開往釣魚島作戰。今天,中國的軍力已足夠與日本開戰,但仍敵不過美國。美日有安全條約,美國已表態會支持日本,近日更常與日本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又賣新武器給日本,以提升日本的防禦能力。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慎戰是應該的。

 

孫子認為:打仗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要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戰然後求勝」;這是對人民的不負責行為。到中國國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釣魚島問題自然瓜熟蒂落。

 

民間的自發保釣行動,其志可嘉。但在具體行動時,亦要看時機與顧效果。以今次成功登島為例,香港人視之為重大的勝利,但在國際層面,可能會有不同的演繹。

 

作為中國人,我們看到中國的國旗在釣魚島上揮舞,聽到有人在釣魚島上高唱中國國歌,我們當然熱血沸騰,認為已宣示了中國的主權。但在國際上來看,今次香港的保釣人士,雖然突破了日本的海上防綫,但登陸後仍是一一被捕,被押回沖繩等待日本政府發落。這豈不是顯示:釣魚島實質是在日本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若從國際法去演繹,這反而對中國不利。

 

當然,若果中國肯派艦隊為啟豐2號護航,協助保釣人士完成任務,保護他們安全回港,效果會截然不同。但中國派出軍隊之前,不能光是做樣,而沒有作戰準備;否則被人看穿,就可以自招其辱。

 

現實是大部分中國人都不喜歡打仗,他們都沒有要為釣魚島打仗的心理準備。國家怎可以憑少數激進的民族主義者的一時衝動,就決定不惜一戰?就香港人來說,不要說叫他們上戰場,就是叫他們抵制日貨,他們也不一定願意。

 

打仗可不是遊行叫口號那麼簡單,打仗是要死人的。動不動就說要不惜一戰的人,在要人民作犧牲前,是否也應問一問人民的意願?

(轉載自2012821am730C觀點)

 

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C 觀點 : 保釣與國民身份認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043.aspx

香港民間保釣船啟豐二號,日前成功突破日本海岸防衛隊的防線,成功登陸釣魚島,向日本宣示中國人是不會放棄釣魚島的。

 

香港的社會輿論,對這次民間保釣行動都清一色的予以肯定。可見大部分香港人,在自認香港人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否則,離香港這樣遠的釣魚島與香港有甚麼利益關係,值得香港人去為它作出犧牲?

 

保釣行動的出發點基本上是源自一種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它把領土的完整視為國家存在的要素,認為國家的首要功能就是保護國土,讓國民可以不受外來滋擾,可以安居樂業。而另一方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國民的,當國家受到外來侵略時,亦有保衛國家的責任,並得為此而作出犧牲。如果一個國家在遇到外敵入侵時,無人肯服兵役、上前線,這個國家的人民遲早會成為亡國奴。此之所以,所有的國家都會進行國民教育,歌頌曾經為國犧牲的民族英雄。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敢站到愛國主義的反面,因為人民是不會支持一個不愛國的人來領導國家的。

 

香港是少數的例外。香港從長期受港英殖民地統治。殖民地政府當然不想香港人有太強烈的民族意識,因為這必然會動搖外族的統治。所以港英政府一向強調個人自由的可貴,而不強調個人對國家的責任,而香港的一些知識分子,為了減輕自己「侍異主」的負罪感,不自覺地亦加入這場大合唱。

 

無疑,民族主義有其狹隘性,它是人類戰爭的源泉,不應太過鼓勵。然而,國際大同至今仍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世界,人必須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而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是沒有任何法律地位的。一個沒有自己國家的民族,命運是十分可悲的。在以色列未成立之前,猶太人到處流離失所,飽受迫害。今天的庫爾德族人,泰米爾人,羅光亞人(信回教的緬甸少數民族)……都仍在為沒有自己的國家而付出代價,即使像法國這樣文明的先進國家,仍會把他們視為負累的吉卜賽人驅逐出境。

 

長期在野外視察黑猩猩社群生活的珍.古德爾發現,連黑猩猩族群都已曉得組織巡邏隊保護領土,並密謀消滅鄰近的其他黑猩猩族群,以免他們爭奪資源。這顯示,民族主義的傾向,在人類進化初期,已根植於人類的DNA之中了,大部分人至今仍無法擺脫它的桎梏。

 

無法否認,人類的歷史實是一部種族滅絕史,至今仍可以生存下來的民族,都得憑靠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由此可見,國民身份的認同是當今世人仍然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在推動世界走向大同的同時,應如何面對眼前的國族利益衝突,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希望釣魚島事件可促進香港人看清自己的處境,並作出正確的定位。

(轉載自2012820am730C觀點)

 

 

 

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

C 觀點 : 肯平補地價 可增土地供應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1992.aspx

近期樓價又再急升,政府卻苦於找不到土地供應去平抑樓價。其實,政府只要在補地價的談判上肯作些讓步,就可以增加談判成功的機會,令土地資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現時地產商手上,已收購了很多新界農地與市區工廠。這些土地的原有用途已與香港的經濟發展脫節。社會有需要把這些珍貴的土地資源,用在社會急切的需要上。譬如,增加住宅樓宇的供應。

 

要善用土地,先要做的是:城規會得把原先錯配的土地重新規劃。土地的擁有者,如果知道原先閒置的土地現在可作更有價值的用途,一定會向政府補地價改用途。

 

現在,擁有土地的地產商,不是沒有申請這樣做,而是談判程序很慢,而且成功率很低。談判沒法取得協議的原因是地產商覺得政府要價過高,而有關官員亦不想陷自己於不義,被人誤會在向地產商輸送利益。所以在補地價時,只會按既定的指引辦事,不敢有些微的靈活性。

 

政府現時的補地價指引,只有技術性的細節,卻沒有策略性的考慮。官員只能按現時市場上的樓價去推算地價。以至在樓價高的時候,被推算出來的地價一定也高。變成高樓價導致高地價,高地價又導致高樓價,形成連鎖反應。

 

其實,當社會看到樓價與購買力脫節時,地產商是一樣看到的。他們擔心這種高樓價未必可持續,所以不肯接受以偏高的樓價推算出來的地價。以致補地價的談判沒法達成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愈是樓價高的時候,補地價的談判愈難成功,土地供應就愈難增加。結果是益了少數勇於接受高地價的大地產商,他們手持稀有的供應,不愁賣不到好價。

 

然而,若果政府肯從宏觀的社會需要,以策略上的考慮去處理補地價問題,完全可以不受制於一時的高樓價。既然政府的目標是增加供應,壓抑樓價,沒有理由自己反要堅持高地價。政府要增加樓宇供應,當然要吸引地產商增加投資,加快建設;方法就是誘之以利。這不是官商勾結,而是大部分政府會做的政策傾斜。只要目的是為市民提供平樓,市民是會明白的。

 

再者,平補地價亦未必益了地產商,因為樓價是會變的,當土地供應多的時候,地產商就不得不擴闊他們的銷售對象。當地產商要把樓賣給更多的普通市民時,他們的訂價就得遷就普通市民的購買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政府懂得調控土地與樓價供應,政府是可以連地產商的利潤也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平補地價是否益了地產商,要到樓宇賣出時才知曉,不宜在補地價時就作出結論。

(轉載自2012817am730C觀點)

 

2012年8月16日星期四

C 觀點 : 傳媒齊唱好 樓市火加油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1941.aspx

地產代理常被懷疑,為了自身的利益,刻意唱好樓市;而傳媒則自覺有監察角色,除了會驗證由地產代理提供的訊息是否真確外,還會刻意提供一些利淡的消息以作平衡。

 

不過,最近傳媒的心態似乎有些轉變,改為喜歡選擇性地報道一些高價成交的案例,營造大市轉強的信心。最初,傳媒只是集中報道居屋第二市場的突破性成交,以示政府放寬白表申請者入市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繼而用同樣的手法,把報道面擴闊至私屋的公開市場。有報紙甚至把這類高價成交的消息,罕有地放上頭版,以增加利好訊息的影響力。

 

近日,我就不斷接到朋友查詢,問我凱旋門是否有54,800元一呎的成交?美孚是否已升破9,000元一呎?海怡是否已升近10,000元一呎?我說,凱旋門那個案例至今未能確認,而其他的都是真的,但只是個別案例,並非該屋苑的平均價都已升至這個水平。

 

其實,自年初以來,香港的樓市都在穩步上升,並非近月才開始急升;但在上半年,傳媒卻傾向保守,專喜歡報道一些減價蝕讓的案例;即使樓價都在上升,傳媒找不到低價成交案例,傳媒也不忘提醒市民,這只是乾升,因為交投不多。然而,近日傳媒轉而唱好,又是否有交投量作支持呢?

 

土地註冊處的統計數字可能要兩個月後才能收齊,但以我們自己公司的生意來看,近兩個禮拜都未見成交量有顯著性的突破。

 

很明顯,傳媒在唱好的初期,市場的交投量是跟不上的;按傳媒原先的定調,這只屬乾升,只是不明白為何傳媒不彈此調了。

 

傳媒的力量不可低估,只要講多幾次,就會有人信。很明顯,近日相信樓市正在急升的人多了。大家都以為梁振英政府對調控樓市已無能為力了,後市可能會失控,不如及早入市,以免將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因此,近日在預約睇樓人數上升的同時,成交的宗數亦上升得很快,已出現你追我趕的連鎖效應。以太古城為例,單是星期一一天就成交了13個單位,原因是一個眾人心儀,但未出到價的單位,突然被人落訂買了。其他心儀這個單位的人悔覺自己行動得慢,於是立即落訂買次一級的單位,而且出價十分勇,形成火燒連環船的現象。

 

今年頭七個月,太古城平均每月只有40宗成交,但單是八月上半月已成交了45宗。看來這個月太古城的成交將會有大突破。太古城向來都是樓市的先行者,看來這種情況會進一步向其他屋苑蔓延。

 

不過,讀者應該留意,部分傳媒今次唱好樓市,似有一定的政治動機,旨在指控梁振英未有平抑樓價。但讀者仍得注意,內地經濟正在失速,香港經濟亦會被拖累,下半年的客觀環境,未必及得上上半年。

(轉載自2012816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