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C 觀點 : 港人需要現實世界的民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730.aspx

要制訂出一套理想中的民主制度並不難,只要沿着幾條基本原則去設想就可以。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世界,會受到很多客觀環境所制約。泛民若是真的想為香港人帶來現實世界的民主,而不是空談自己提出的民主方案是最真,最純正,那就必須按客觀環境制訂出一套可行的策略,這樣才有機會在現實世界找到落實民主的空間。

 

可惜,這些年來,泛民只空談自己的方案最民主,中央應該接受,甚至是必須全盤接受;但他們卻從來不肯花心思去研究,用甚麼方法才能令中央接受。

 

我昨天在本欄的文章,雖然也有點理想化,但我起碼會陳以利害,讓中央知道真普選可以為他們解決甚麼問題,對中央和地方都會有好處。我希望藉此去引導中央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最後能作出一個對香港人更為有利的決定。

 

但泛民連道理也懶得講,他們只有一條策略,就是堅持到底,誓不退讓。他們不但自己不願意與中央討價還價,還把其他主張可以有價講的人,視作出賣港人,屬民主的罪人。由於泛民已在輿論上佔領了道德高地,很多有折中意見的人都不敢提出他們的想法;即使有機會提出,也沒法在社會上引起討論。

 

我做人的原則是要講真話。我不怕被人戴帽子,也不怕捱棍子。我敢實話實說。我從商三十多年,大部分生意都是透過討價還價達成協議的。我相信政治也離不開討價還價。按西方的說法,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

 

談判的過程,說穿了,不外是雙方各自放棄理想接受現實的過程。堅持理想只是談判開始時的開天殺價,如果雙方都堅持寸步不讓,生意就只能拉倒。

 

通常,只有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強方才有條件堅持無價講;而弱方則明知難講,仍會千方百計爭取有討價還價的機會。我不知道泛民如何衡量自己在談判中的地位,但他們無價講的取態卻是非常明確的。堅持all or nothing的結果,往往只是nothing。這對香港的民主進步真有好處嗎?

 

在現實世界,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特區,有清晰的從屬關係。香港的特首,最終需要中央任命。而香港的政制改革,亦得交人大常委會通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中央的取態,無論是否認同,都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每當我與泛民中人談及這個問題時,他們都不願作正面回應。他們會把矛頭指向中共,批評中共貪污腐化,欺壓人民,與中共談判等同出賣香港民主,有人甚至認為中共即將崩潰,與中共談判沒有意思。

 

但現實是:即使是西方國家,也得視中共為一個政治實體;凡需要中共一起參與的事,都得與中共商量,爭取中共的合作。我不明白,為何泛民可以視中共「無到」,難道他們真的認為,香港的民主發展,特區自己可以說了算嗎?如此不肯務實,怎可能為港人爭得民主?

(轉載自2013328am730C觀點)

 

 

 

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

C 觀點 : 統戰失敗 宜早普選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706.aspx

按中共原先的構思,隨着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國際地位日隆,香港的民心會很快回歸。屆時,即使一人一票選特首,選出來的也會是中共可以接受的人。

六四事件打破了中共的如意算盤。回歸後,港人對中共的向心力不斷消散,逼使中共不得不押後普選的時間。如果弄得不好,2017年的特首普選亦可能沒法落實,令泛民又有藉口指中共無意讓香港人有真普選。

中共向來善於統戰,而且一早已取得實力商人的支持,為何會弄到今天這個樣子呢?中共常懷疑有外國勢力煽動香港人「反中亂港」,這並不出奇;但外因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中共自己的行為,才是導致「反中亂港」力量有機會凝聚的主要原因。中共以簡單粗暴的方法去平息六四事件,沒法不為此而付出代價。

其實支聯會的一些骨幹,原先都是回歸的擁護者,司徒華與李柱銘皆有被邀請參加基本法的起草工作。中共想不到這批他們原先打算爭取的對象,最後竟變成抗共的死硬派。

六四後,香港的「反中亂港」力量日益壯大,原因是六四期間,港人中較關心政治的社會精英,無一例外地都加入了支持天安門學生的行列。他們後來大都成了支聯會的成員。

這批香港的政治活躍分子,在香港的教育界、法律界、傳媒界,以至文化藝術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他們的聲音一路主導着香港的主流輿論,令中共在意識形態方面失去了話語權,統戰亦因而無法發揮作用。

沒有話語權,就沒法為社會制定價值準則,亦沒法佔領道德高地。中共必須承認,自己在這方面已毫無辦法;現時已很難叫香港人放棄早在自己心中確立的民主原則,而去接受中共設計出來的選舉模式。與其節節敗退,不如一次過,讓香港人有真普選算了。這起碼可以不用再次背上阻礙港人普選特首的罪名。

中共必須明白,一旦失去了話語權,就不容易單靠言語去曉港人以利害,而只能讓港人親身去感受利害。中共甚至可以連底綫也不必明言,讓港人自行評估算了。當人知道自己得承受自己選擇的結果時,一定會更加慎重。

中共應告訴商界,今次普選特首,他們將不會介入,商界想保護自己的利益的話,必須自找代理人,並全力助他當選。在這種環境下,商界想不積極參與民主遊戲也不成,而中共也不用自己赤膊上陣。

至於泛民,中共亦應讓他們感到,他們是有機會當選的;那他們在訂定政綱時,就不能只談理想,不講現實,否則當選後就無法向市民交代。屆時,他們亦得重新定位,以處理好特區與中央的關係。一個身在其位的人,就不得不認真衡量利害關係,非面對現實不可。這些都要有了真普選之後才會出現。
(轉載自2013327am730C觀點)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C 觀點 : 香港的民主選擇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681.aspx

有泛民的朋友看到我昨天的文章後,認為我是異想天開,他認為中央絕不可能在香港落實真普選,我的意見一定不會被中央接納。我不明白為何他會認為我的意見不切實際,那泛民之前要爭取立即進行雙普選豈不是更不切實際?我只是建議中央考慮我的意見,但泛民卻是歷來都認為,可以不理中央的取態,港人自行決定香港的政制也可以。這才是不切實際。

做生意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只會空想的人沒法留在商界。不需中央領導人明言,商界早就知道,中央是不可能讓一個擺明車馬要與中央對着幹的人當特首的。當年制訂基本法的時候,之所以要設立提名委員會,就是要防止打算與中央對着幹的人有機會出來選特首。萬一這樣的人真的選了出來,而中央又不願意委任他當特首,那香港就會陷入憲政危機。商界極之不想這種事件發生,擔心一旦發展至這樣一個田地,中央會不惜把現有的一切也推倒重來,那香港人就會得不償失。

本來,要中央早日讓香港人可以有「真普選」,最佳的方法莫如讓中央放心,知道香港人是不會選擇與中央對着幹的,那中央就會較願意降低特首提名的門檻,讓不同黨派的人都可以派代表參選特首。

然而,泛民不但自己不願意這樣做,還把認為可以這樣做的香港人也視作協助中央欺騙港人的港奸。香港商界就是因為有較為務實的想法,被泛民推至民主的對立面,被視為賣港求榮的民主罪人。

其實商界並不反對民主。他們只不過在爭取民主的手法與進程上與泛民有差異吧了。社會上有不同想法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唯我的一套才是真民主,本身就有違民主理念。泛民沒有理由認為自己的那套才算終極方案,非要所有的人都以此為依歸不可。現實是:美國總統選舉至今仍未採用直選的模式;而英國的上議院,至今仍部分權力可以世襲;法國更相對中央集權,地方的自主空間不多。泛民的那套,即使拿去英美法三個先進民主國家,他們也不一定肯照搬;更何況要拿到由中共執政的中國大體制下的香港特區去實施?

世上現存的政制都是演變出來的,不是倒模出來的,既得利益者的需要,無可避免會在演變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凡是有意參與打造未來香港民主政制的人,都得尊重香港商界的取態。

商界無意欺騙港人接受中央那套不徹底的民主政制;不接受的人可繼續予以批判,並積極抵抗。但這種做法只能暴露中央的嘴臉(這點港人早有認識),卻沒法替香港的民主帶來寸進。結果,過了2017年,我們可能仍在原地踏步。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先設法讓中央放心,好讓我們先有某種形式上的民主,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去爭取更多的民主。其他國家的民主路都是這樣逐步走過來的,從來沒有人可以一步到位。

再者,如果香港在2017年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即使有預選機制,也可以為十三億中國人起示範作用。香港人不應放棄這個可以為人類民主作貢獻的機會。
(轉載自2013326am730C觀點)



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

C 觀點 : 北京應考慮提前普選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653.aspx

面對佔領中環的威脅,北京可以有何選擇?

下策是靜觀其變,望泛民分裂,運動不成氣候,警方可以不費太大氣力,已可維持金融中心的正常運作,不至被癱瘓。

現實的情況的確可能這樣,但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只要社會對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未能取得共識,反對派仍會用各種不同的手段去爭取他們的真普選,而特區政府亦會不斷被質疑無意在港落實民主,施政愈加困難。

97回歸以來,香港的政局基本上沿着上述的方向發展。以至在中國經濟實力大增,且不斷向香港送大禮的情況下,香港的民心仍無法真正回歸,而且每下愈況。

北京把這歸咎為反對派的破壞,並且懷疑有外國勢力介入。這或許有部分屬實,卻並非建制派位處劣勢的主要原因。建制派失利的真正原因,是沒法取得香港政制改革的主導權,被反對派佔領了道德高地。

過去,北京應付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勸香港人少關心政治,多關心經濟。這套做法在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曾經用過,而且相當成功。這是因為當年人人都要為口奔馳,沒閒關心政治。但今日香港的情況已大為改變,北京的這一套,只有商界與部分保守派認同,香港的主流傳媒大都不接受,而且積極地與此唱對台戲。所以北京這一套根本起不了作用。現實是香港的年青人愈來愈關心政治,而且多選擇站在北京所不喜歡的立場。

在這種趨勢下,愈遲普選將對北京愈為不利。反對派一定會設法在立法會上否決2017的特首普選方案(他們認為這是假普選)這將令特首的認受性長期沒法確立,政府難以有效施政。

北京領導人如果能看通局面的話,就不應讓形勢朝這個方向發展下去。最佳的選項是化被動為主動,提出一套一定會為市民普遍接受的方案,那反對派就沒法拒絕;屆時,佔領中環就變成多餘,這才是上策。

一套怎樣的方案才能令反對派無法拒絕呢?第一是把普選的時間提前;第二是增加提名委員會的民主成分;第三是新特首將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出。

把普選特首提前的原因,是可順手解決梁振英的誠信問題。如果梁再次當選,表示市民認為僭建非重大缺失,可以接受。但如果梁落選,中央宜乘機換馬,因為一個缺乏市民認受的特首,將難以完成中央給他的使命。

至於提名委員會,則因基本法而不得不設,但其組成可民主化,譬如民選的立法會議員與民選的區議會議員所組成;只要把成為特首候選人的門檻定得低一點,能夠讓各派政治力量都可派代表參選,那就不會有人反對。只要選舉方法可以為立法會通過,再給半年的時間予各方準備,就可讓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相信香港人一定會懂得選一個真正對香港有利的特首。
(轉載自2013325am730C觀點)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C 觀點 : 佔領中環的可能發展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624.aspx

以佔領中環癱瘓交通的方式逼遠在北京的中共領導層就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構想。八九年六四,學生佔領了天安門,民眾亦佔領了多個社區,但結果卻是悲劇收場。要逼中共領導層就範,除非有能力佔領中南海,而且不是以靜坐式佔領,而是武裝佔領。可惜,佔領行動的發起人只是書生一名,書生造反,十年難成。

 

行動的發起人戴耀廷是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他平時的一些主張,雖然常被泛民中人認同,但他實在算不上是泛民的領導人,很難統領泛民各個派別去完成這項相對複雜的運動。或許亦因為行動不容易完全成功,現時泛民各派都未見積極出來爭奪運動的領導權。大家只是姿態上表示支持,但在行動上卻尚未實際地組織起來。一項缺乏實力政黨積極支持的政治運動,實在很難叫人寄予厚望。

 

再者,先生後來一系列的具體主張,實在太過完美,只會增加成功的難度,難怪會招來激進派的強烈反對。

 

先生的構思,參加者的年齡最好四十歲以上,還要簽名確認知道行動的法律後果;在正式行動前還要先搞萬人商討日,選出一套真普選方案,再交全民公投,如果中央仍不接受,才搞佔領行動。這樣搞法,行動起碼拖到明年。那就一定夜長夢多,中途夭折的居多。

 

但夭折的只是戴耀廷的方案,激進派是不會錯失這個可以挑戰建制的機會的。我估計反建制勢力會參照反國教運動的經驗,盡量撇開香港的政黨,以免被政黨的負資產拖累。他們會借助互聯網,盡量利用初生之犢。他們會趁議題尚在熱炒的時候,就趁早行動。最佳的時機應是趁七一遊行時一併進行。

 

傳統的七一遊行,參與的人不會少,雖然訴求各不一樣,但可以用來壯聲勢。前幾次的遊行,激進派已試行在遊行結束時,佔領中環一些主幹道。他們已有這方面的經驗,今次在事先有準備之下,規模有機會搞得比上兩次大。

 

然而,今次運動與反國教運動並不完全一樣。反國教是一個全新的議題,且涉及一般市民都會關心的子女教育問題,足以動員一些平時沒有關心政治的人一起參與。但佔領中環所爭取的不是新議題,而是由爭取自88直選已開始的舊議題,所不同的只是爭取的手段罷了,能否吸引新的群眾參與仍是未知之數。

 

舊議題要吸引新的參與者,最大的賣點,應是今次將會是最後一次,並且是成功的一次。但很明顯,香港要搞政制改革,先要過立法會,再要過人大常委會,不可能單靠佔領中環去達至。再者,癱瘓交通屬違法行為,對某些參與者有阻嚇作用。因此,今次七一遊行後,參加堵塞馬路的人雖可能比上幾次多,但未必會多到警方無法應付的地步。加上今次警方也會事先作好準備,應有能力保障香港金融中心的正常運作。

(轉載自2013322am730C觀點)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C 觀點 : 萬人商議 空想難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597.aspx

戴耀廷倡議佔領中環後,可能自覺這個行動在手段上並不民主,反而更接近助蘇共上台的十月革命,是利用「起義」把一部分人的意願加諸多數人的身上;為了增加行動的民主內容,他提議要搞多一個「萬人商討日」(deliberation day)的活動。

所謂「商討日」的做法,原先只是耶魯大學教授Bruce AckermanJames S.Fishkin的空想,從未在現實政治上實踐過。先生的構思是:讓決志參加佔領中環的一萬人,相約齊在某一天,分頭在多間大學,一同商討佔領行動要爭取的具體政改方案,然後投票決定哪個真普選方案最好,再以此逼中央接受。

先生建議,把討論的過程經電視台直播,讓香港其他人也能看到,明白其道理,這樣就可以增加方案的民主成分。

然而,香港大專院校的集會場地,每個只能坐一千人左右,一萬人可能要分十個會場進行,即使有這麼多的電視台肯配合直播,香港人也分身乏術,無法同時觀看這麼多的頻道。至於身處不同會場的商討參與者,更只能參加自己一場的討論,無法考慮其他會場的意見。現實可能是一個會場內要搞一千人一起討論也不容易,那搞一場一萬人一起的商討,就真的可以令議題得到充分的商討嗎?

再者由原創學者提議的「商討日」,其參與者需由沉默的普通人之中抽樣選出;但先生的「商討日」的參與者卻是那批不惜違法癱瘓交通的激進分子,由他們商討後投票選出來的方案就可以代表全體香港人的意願嗎?這與小圈子選舉有甚麼分別?這一萬人的組合,其代表性可能連選委會也不如,叫香港人怎能接受?

我辦中原的初期,每月都搞全體員工「商討日」,以決定公司的重要事務;但員工人數一接近千人,就只能有分組討論,而沒法讓各組都有機會把討論的結果向全體成員匯報,只能象徵式地抽幾組匯報算了。現在公司有四萬多人,分處三十多個城市,根本沒法搞員工的「商討日」,最多只能在管理階層搞商議。這個過程使我明白,直接民主雖陳義甚高,但行之不易。先生那套,離不開書生論政。

英國人說,魔鬼藏於細節。只要我們深思落實民主的細節,就會發現現時西方的民主制度實有點兒戲。不少研究發現,大部分選民在投票時,對有關議題都缺乏真正的認識,他們只是聽過傳媒上意見領袖的幾句金句,就已決定如何投出自己「神聖」一票了。然而,要搞先生那套深入商討又是如此不可行。

先生的主張一見報,就受到激進派的批評,指他想打退堂鼓,把簡單的公民抗命複雜化,志在讓佔領行動設法戴上民主的桂冠,破壞行動的預期效果。

可悲的是:現實世界的政治運動,依然由少數知識分子精英所操控,群眾只是他們隨時可以犧牲的籌碼。我不願參與這種骯髒的遊戲,所以沒法從政。
(轉載自2013321am730C觀點)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C 觀點 : 佔領中環會有甚麼結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547.aspx

佔領中環並非想佔據政府總部,建立自己的新政權;他們只是想佔領中環的馬路,癱瘓中環的交通。

運動的組織者認為:只要參與人數能達到一萬人以上,警方就可能束手無策。他們可趁交通燈要汽車停駛時,安全地走出馬路靜坐。只要他們不首先使用武力,警方就不便用催淚彈去驅散他們。如果警方抬走他們,他們會重回現場聚集,再找機會癱瘓交通。

中環是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如果中環的交通癱瘓,很多金融活動都會受影響,事件就會引起國際注意。運動的組織者認為,這將足以令特區政府讓步,接受他們提出的政改方案。然而,單是癱瘓中環的路面交通,只會造成某些不方便,並不足以完全癱瘓金融中心的運作;除非組織者打算去港鐵系統卧軌,令列車也無法運作;但這樣打擊面會太大,可能會引致與有要事需辦的市民衝突。況且,這會為警方的第一時間介入提供更好的藉口。相信運動的組織者並不打算這樣做。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警方對癱瘓中環交通的行動,反應會非常迅速。靜坐者會被驅散或被合力抬走,如果他們試圖重回現場,警方只好拘捕他們。

運動的組織者認為:只要參與的人數夠多,警方拘捕了這麼多人也不容易處理。拘留所容納不了這麼多人,排期上法庭可以要等很長的時間。可能中環未癱瘓,香港的法庭已被癱瘓。然而,這將為政府以緊急的手段來處理事件提供理據。現實是運動的組織者自己先選擇用非常的手段去佔領中環,變成政府也有理由以非常手段去驅散佔領者。紐約警方在驅散佔領華爾街的民眾時,出動了警棍、胡椒噴霧,相信香港警方未必需要動用這麼多的武力。佔領華爾街其實只是佔領公園,並未佔領交通要道,因此香港警方的清場行動不應該會受到過多的國際責難。

西方國家雖然認同佔領中環的民主訴求,但以他們在六四後的表現與他們近期對敘利亞的態度,就知道他們不打算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實際行動去支持其他國家的非常抗爭,他們沒法改變香港現有的既定機制。

按現有機制,佔領中環所主張的政改方案,根本不可能在立法會內獲得通過,佔領中環的目的,就是要繞過這套機制,以訴諸群眾的方式逼中央接受。如果真的可以這樣做,那就得連《基本法》也廢掉。那香港今後將以甚麼為依歸?

《基本法》是八十年代起草的,當年中共還未有今天的實力,才肯接受這麼多他們認為勉為其難的條件,如果推倒重來,是否會對香港更有利?一旦香港失去《基本法》的依歸,各派力量都可能選用非常手段去達至自己的目的。這未必是多數香港人樂見的景象。
(轉載自2013320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C 觀點 : 佔領中環與商界取態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523.aspx

有學者在討論佔領中環問題時,提出了一個一直被香港民主運動忽視的問題——如何爭取商界加入成為民主運動的支持者。

民主運動是要爭取憲政改革,涉及社會上所有階層的利益,需要全民參與,才能取得成功。在大多數已有民主政制的國家,如要修改憲法,也不會只要求簡單的多數就予以通過,以免修憲雖獲議會通過,卻引起社會層面的分裂,導致社會長期動盪不安,經濟發展被拖累,人民生活質素倒退。此之所以,即使是有限公司修改重要的公司章程,亦會要求超過四分之三的多數支持,才能獲得通過。

商界是社會的一個主要持份者,人數雖然不多,卻掌握着社會的主要經濟命脈,未獲商界支持的憲政改革,即使成功,得來的也是一個爛攤子。現時西方的民主政制,都有商界的代表參與,並有一定的機制去反映商界的訴求。

然而,長期以來,香港民主運動的組織者,皆視商界為運動的反動力量,從來沒有設想爭取商界一起來支持民主運動。現時商界的普遍感覺是:搞民主運動的人都仇視商界,一旦他們成功,商界的利益就會被犧牲。試問在這種感覺下,怎叫香港的商界支持香港的民主運動?

其實,商界在本質上都不抗拒民主,歷史上西方的民主改革,都離不開商界的積極參與。香港的商人大都有接觸過內地的營商環境,嘗過沒有法治的滋味。他們知道,民主是法治的最佳保障,他們不可能不支持民主。

但另一方面,成功的商人都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既然在現有的制度下他們也可以獲利,他們就不想現有的制度出現大變。他們擔心,一旦變得太多,他們就會比之前更難獲利。此之所以,商界大多在政治改革上取態較為保守,希望循序漸進,令他們較容易適應。

此外,商界由於身上都背着一個大攤子,既然已作了這麼多的投資,自然不想冒風險。他們的取態會比較現實,不會只顧理想,不理後果。以佔領中環為例,他們要權衡付出的代價,與可能得到的成果。

如果癱軟中環三數天,就可以換來民主政制,他們可以接受中環被癱瘓期間的經濟損失。但若果癱瘓中環曠日持久,中央又不讓步,那他們就損失慘重,卻一無所得,甚至會被中共秋後算帳,後果可以十分嚴重。這導致他們不敢輕率出來表態。

他們更擔心,一旦場面失控,政府會被迫宣布社會進入緊急狀態,而激進派亦會乘機發動街頭鬥爭,那中環就可能變成埃及開羅的解放廣場,香港從此永無寧日。商界覺得,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爭取一項未有把握的目標,並不值得。
(轉載自2013319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C 觀點 : 佔領中環的理想與現實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493.aspx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提出的佔領中環運動,近日成了傳媒上熱切討論的議題。有人問我會否參加;我說,我只能認同他們其中一部分理想,卻懷疑他們達至目標的可能性,更不贊成他們所採取的手法,所以我不會參加。

 

我年輕的時候就嚮往民主,積極參與了香港的爭取民主運動。當時我們只是小眾,而傳媒又多是建制派;他們全力配合殖民地政府把我們邊緣化,令我們的運動在社會上無聲無息。

 

當時,社會上一些對知識分子有影響力的報紙,包括《明報》與《信報》,都與我們唱對台戲,認為香港有自由已不錯,不一定要民主,更不值得為此而犧牲香港的繁榮安定。我們曾努力想喚醒香港人不要相信這套「鬼話」,但一點也不成功。最後,我只能接受現實;這是香港人當時的選擇,我沒有權把小眾的理想強加在他們身上。

 

中英聯合聲明草簽之後,港英政府自知沒法維持在港的殖民統治,不再壓制香港的民主運動;而基本法亦賦予香港爭取民主的合法性,令香港民主運動可公開地大規模地進行,並迅速佔領了道德高位。

 

然而,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香港的民主運動沒法取得多大的成果。民主派認為這是北京阻撓的結果。這個觀察沒有錯,中央政府心目中的民主模式的確與民主派的一套不一樣。但民主派並不著意去研究如何減少北京的阻力,他們認為民主的原則是不可退讓的,如果妥協,就會變成假民主。結果這些年來,民主派只有鬥爭,卻沒有鬥爭成果。

 

其實,全世界的民主政制都是演變出來的,不是一步到位的;英國就至今仍保留著有貴族特權的上議院。法國透過大革命一次過改得徹底一些,但人民付出了極沉重的代價。即使這樣,法國的民主也不是一次到位,先後搞了五次共和,現時在野派還在努力搞第六次共和,可見世上並不存在著一套如香港民主派所主張的終極方案。

 

或許是我年紀大了,看問題不會只看理想,不看現實。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特區,中央政府的取態,無可避免會影響特區的政制發展。但香港民主派卻把與中央商討香港民主進度定性為出賣民主,結果雙方各走極端。

 

我經常回內地工作,除了做生意之外,還有做農村工作,對內地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內地雖存在不少問題,但亦有不少改善,中共在中國的統治地位,並不如某些論者所說,會快將崩潰。香港的民主派不把中共視作一個談判對手是不切實際的。

 

中共的實力與地位,使香港的商界與相當一部分務實的市民,沒法贊成民主派那套不成功便成仁的策略。商界與保守派不覺得癱瘓中環三幾天就足以逼使中共讓步。佔領中環象徵著民主派已打算使用不法的手段,不惜犧牲香港人正常的生活,以達至自己的終極方案。民主派在行動前,應考慮這是否符合大多數香港人的意願,否則就可能弄巧反拙。

(轉載自2013318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C 觀點 : 落重藥遺害可以極大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466.aspx

梁振英上台後,以處理好房屋問題作為他的主要政綱。開始時,他以增加供應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這本是正確方向,但這個方法成效需時,加上他在物色新土地時遇到不少阻滯,民間的不滿情緒日益強烈,反對派紛紛指他的措施無效,要求他拿出可以快速見功的方案。他抵受不住壓力,只好放棄只用增加供應的方法,改用遏抑需求的方法。先是推出針對外來買家與有限公司的印花費;繼而推出針對所有投資者的印花費,連工商舖亦不放過。

一連串辣招推出之後,市場的氣氛果然逆轉——買家卻步,價格亦開始回落。然而,要市場上超過一百萬個的小業主,都把樓價下調至未置業者都能買得起的程度,談何容易,要做到這點,樓價起碼要跌四至五成。這豈不是又要重蹈八萬五的覆轍,大量小業主又要變成負資產?負面的財富效應,將破壞社會的內部需求與再投資能力,對社會造成的遺害可以極大!

所以,我一直不贊成政府向整個「存量房」(即二手樓等)市場落重藥,這樣影響面會太大;要施手術,寧願先從「新增房」市場入手。

新增房的市場,政府的主導能力較強。政府可以把一部分新批土地,規定其建成的樓宇,必須賣給本地的首置人士。這樣就可以保證每年都有一批供應是為首置人士而提供的。他們的心裡就會較為踏實。

透過新增市場去解決首置問題,影響的範圍較小,無需要全港小業主都承受樓價大跌的影響。不知為甚麼政府偏要選擇一條既難又危險的路?

現時,小業主尚未出現恐懼情緒,樓價尚未大幅回落,資產蒸發的破壞力尚未出現,但與此同時,樓價又未跌至首置人士可以買得起的水平。難道政府還要繼續下重藥,非要整體樓價都大幅下跌不可?這將會十分危險!

一個好的政府,本應盡量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這樣,社會上的資源才能更快地落入最能利用資源的人手裡。現在政府設了這麼多項印花費,交易成本大增,資源流動必然大幅減少,經濟發展亦會被拖累。

據地產代理的反映,現時市場上的成交,比高峰期少了九成。估計會有大批地產經紀無法維持生計,中小型公司可能會出現倒閉潮。有不少從業員致電向我訴苦,希望我帶頭組織示威抗議,反映他們的日子的確已很難過。

除了地產代理之外,受影響的還包括做樓宇買賣的律師,以及銀行的按揭部門。再過一段時間,可能連裝修、傢俬、家電和搬屋的生意也會受影響。政府實有必要,在適當時期重新檢討這些增徵印花費的措施,是否害多於利。我不反對讓樓市降溫,但應該採用一些有實效,遺害少的措施。
(轉載自2013315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4日星期四

C 觀點 : 二手住宅樓價能拒跌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436.aspx

昨文已指出:由於一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長江實業,已率先採取求量棄價的策略,其他發展商將別無選擇,只好一起參與這場以各式優惠去爭取買家的遊戲;相信一手市場的競爭,很快會進一步激化,一手樓價的下調會很快為市場明顯感覺到。

 

至於二手市場上的住宅樓價,相信反映得會相對緩慢。因為,一般小業主的樓大都用來自住,價錢不理想,可先行自住,然後再等待更好的出售時機。他們不像發展商那樣,有需要貨如輪轉的壓力。現時香港的小業主,有六成已供滿按揭,不怕加息,亦不怕銀行逼倉,加上持現金會有貶值之虞,賣樓套現一點也沒有吸引力。

 

再者,現時多了這麼多花樣的印花費,小業主都慶幸自己在這些措施推出之前已買了樓,怎會輕易選擇減持?他擔心:一旦賣出後,以後再買入,就得面對新增印花費的負擔。因此,如非迫不得已,他們都不傾向在這種環境下賣樓。

 

然而,這是否代表二手住宅的樓價就不會下跌呢?我並不這樣看。我認為二手樓價只會跌得慢一些,而不可能不跌。所謂慢,是既指起步慢,亦指跌速慢。

 

小業主通常不會如發展商那樣,這麼快就看清現實,願意立即減價。他們要放盤一段時間都沒法賣出時才肯減價。這段時間快也要三數個星期,慢可以長達一年半載。我估計,二手樓價的跌幅要到年中,才會比較明顯。

 

然而,在眾多小業主之中,總有一些會因這樣或那樣的事由需要短期內套現的。由於市場上的準買家,面對各種印花費的制約,入市的意欲已經大減。以內地客為例,不但需要交15%的買家印花費,還得按樓價繳交雙倍印花費,兩者加起來,最高可達樓價的23.5%,相當於頭八年的租金收入。這樣的交易費用,將足以令大部分的內地買家卻步。在買家不足的情況下,急於套現的小業主,就只能減價就客。否則就很難與願意減價的發展商競爭。

 

有些人認為,全球仍在搞量化寬鬆,只要有資金不斷流入香港,香港的樓價就不會跌。然而,流入香港的資金不一定會流入地產市場,資金可以流向股市。資金會選擇向增值機會比較高的市場。政府的各項徵印花費的措施,會令想流入地產市場的資金不得不有所顧忌。

 

資金要流入地產市場,總得有個渠道,要麼透過個人,要麼透過企業。但無論是透過那種形式,只要不是用作自住的,即使為本地人,也得繳交雙倍印花費,最高可達樓價的8.5%,對資金有一定的阻嚇作用。因此,即使市場有閒資,但由於要流入地產市場的渠道都已被政府阻塞,市場資金雖多,也沒法對二手起支持作用,二手樓價一樣非跌不可。

(轉載自2013314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3日星期三

C 觀點 : 一手市場會率先減價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411.aspx

政府推出的多項增徵印花費措施,已成功地遏抑了房地產市場上絕大部分的投資與投機需求,不管這類需求是來自本地的,還是來自外地的;只餘下首次置業的用家,才稱得上未受這些措施的影響。可惜,這些不受影響的用家,偏偏卻是那些負擔能力追不上現時樓價的人,所以近日市場的交投異常淡靜。

 

據地產代理的反映,上個周六周日,十大屋苑只有六宗成交,連素來交投活躍的太古城,本月至今仍未有買賣成交。如果與措施未推出前的旺市相比,一個周六周日,十大屋苑可以有過百宗成交,但現在只剩下六宗,交投少了九成。反映這些措施,遏抑需求的能力的確很強。

 

然而,由於整個世界都在行量化寬鬆,市場上資金泛濫,小業主套現吸引力不大。租金回報率雖低,但仍好過把錢放在銀行收息。再者,現時持現金還要面對貶值的風險,所以二手市場放盤的人依然不多。賣方的態度十分強硬,堅持不到價不賣。因此,在二手市場上,交投雖急劇下降,但價錢仍企得很硬。

 

不過,在一手市場上情況就很不一樣。發展商是樓宇的生產商,已經開工的項目會陸續完成;不賣出套現的話,發展商的現金流動就會出問題。二手市場的小業主可以把樓拿來自住,發展商只能空置,而空置是有成本的。當市場上的大部分需求都被制約的時候,發展商自己也不相信:讓樓宇空置一段時間後,樓價可以賣得更高。因此,他們會行早賣早着的策略,而不會行先空置以待時機的策略。

 

再者,若現時行先空置以待時機的策略,實非常不智。因為市民會認為發展商在囤積居奇,社會可能會進一步要求政府向發展商徵收空置稅,那發展商的日子就會變得更難過。

 

政府的雙倍印花費措施推出後,新鴻基地產旋即調低了今年的賣樓目標,顯示他們已感到銷售壓力,知道今年要賣樓會不如原先估計的那麼容易。但這同時又反映,他們還是不打算減價太多,所以不得不在銷售量方面作點犧牲。

 

不過,另一個大發展商長江實業卻採取不一樣的策略。他們在雙倍印花費實施後,仍把今年的賣樓目標訂得很高,超過歷年賣樓的最高紀錄。在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長江仍要訂這麼高的賣樓目標,反映他們打算犧牲價位,以追求更高的銷量。他們很快付諸行動,把「一號.西九龍」的訂價調低了一成,還可以代買家繳交印花費,以此優惠條件向其他發展商搶客。

 

其他發展商現在必須作出判斷:讓長江賣完樓之後,還有多少客剩?剩下來的是好客,還是能力更不足的客?長江已表明預期其他發展商會加入競爭,如果其他地產商不減價,只會益了長江。

(轉載自2013313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2日星期二

C 觀點 : 雙倍印花費殺傷力大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390.aspx

從增加的幅度上來看,今次對第二次置業所增收的印花費,懲罰性不及之前針對短期轉讓與外來買家所徵收的印花費。針對二次置業的印花費,最高不外8.5%;而針對短期轉讓與外來買家的,最高可去到20%15%。然而,今次雙倍印花費的覆蓋面卻比上兩次大。短期轉讓佔市場交投的比例,在大旺市的時候,亦不外兩成左右。至於外來買家,佔市場交投的比例,一般都不足10%。餘下來的,主要是本地投資者與用家。而用家中則以換樓人士為主,因為現時的樓價已與首置者脫節。但今次的雙倍印花費,不但影響本地投資者,連換樓的用家也被波及,打擊面十分大。

 

雖然說,換樓人士只要能在6個月內將原先的單位賣出,就可界定為用家,而非二次置業投資,可要求政府退回多交了的印花稅;但一般換樓人士都不會隨便去冒這種風險。他們會傾向先把原先的單位賣出,然後再以沒樓人士的身份去買樓,那就不用交雙倍印花費了。換樓人士的這種做法,可對市場的表現,造成很大的差異。

 

在市勢明顯趨升的時候(之前香港的樓市就是處於這種境況),換樓的人會傾向先買入,後賣出,因為他們擔心,賣出後會沒法以同一個水平的價錢補回。但現在他們會採取完全相反的策略——先賣出,後補回;因為他們擔心,一旦沒法在6個月內賣出原有的單位,就沒法要求政府退回印花費。此外,要在一定的時限內賣樓,對賣方有壓力,在討價還價時肯定會處於劣勢,不容易賣得好價。

 

當換樓人士採取先買後賣的時候,市場上買家多,賣盤少,價格自然趨升。但當換樓人士採取先賣後買的策略時,市場上就賣盤多,買家少,價格就容易下調。

 

自住的小業主放盤,壓力相對不大,非過了34個月都賣不出,否則不易輕言減價。所以二手市場的調整,會來得比較慢。

 

但發展商的情勢就不一樣。他們賣的是樓花,是中大型單位。樓花未能即時入住,銷售的對象不是用家而是投機者。而中大型單位的主要銷售對象,亦不會是初次置業者。政府的多種懲罰性印花費措施,都會對新盤的銷售,產生遏抑作用。此之所以,最近發展商已紛紛選擇減價。

 

此外,雙倍印花費對買樓收租的投資者,有很大的阻嚇作用,尤其是工商舖與豪宅,所受的打擊會更大。超過2千萬元以上的物業,如果是買來投資,得繳交8.5%的印花費。現時這類樓宇的租金回報率才兩厘左右,交了8.5%的印花費,等同首四年的租金白收。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誰願意買樓收租?因此,今次即使樓價往下調,租金亦可能因租盤減少,而無法隨樓價同步下跌,對要租樓的人幫助不大。

(轉載自2013312am730C觀點) 

 

 

 

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C 觀點 : 遏抑樓市措施「有料到」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334.aspx

政府多次推出遏抑樓市的措施。以我的理性分析與三十多年在行內的經驗,我認為這些都是會產生實效的措施。但不知為甚麼,措施推出的第二天,已有人可以下結論,認為措施「冇料到」。

其實,不少在傳媒上看到的高價成交,皆是在措施公布前促成的。一份老牌財經報於35還在說「DSD個案湧現」,但實際上因DSD(指雙倍印花費)而卻步的買家遠比無懼DSD而入市的買家多,真不明白「湧現」一說何來?傳媒的責任是把實情告訴受眾,但這是實情嗎?

政府推出的一連串遏抑樓市需求的措施,都是一些清晰明確容易執行的措施,以香港公務員的行政能力,可以預期措施將會100%得到貫徹落實。

所以,只需用簡單的邏輯推理,就可以知道措施的影響力。因此,在今年剛開始的時候,我已預言2013年的樓市可能會出現調整。因為市場上的大部分買家,都會因交易費用的大幅增加,而只好選擇離場。 

通常,樓市在復甦初期,動力來自用家的剛性需求;但當樓市進入牛市的興奮期後,動力主要來自投資與投機的需要。政府的額外印花費措施,已令住宅市場上的短綫炒家全面離場,中途轉讓(Confirmor)的交易少了九成。其後的買家印花費措施,則令非本地買家與機構投資者的入市意欲大減而最近的雙倍印花費更令冷卻的範圍擴大到本地投資者,連工商舖的投資也一併受到打擊。現時市場上剩下來的,只餘一批負擔能力追不上現時樓價的用家。試問在這種形勢下,牛市的興奮期還可以持續下去嗎?

香港的樓價能升上這個水平,主要不是靠用家,而是靠投機者與投資者;現時投機者與投資者已大部分選擇離場,樓價已不可能不從水平向下調整。我以這麼簡單的推論去預期政府的措施有效,卻被標籤為「梁粉」,難道要我學某些傳媒那樣,為了反對梁振英,不但公器私用,而且不惜利用讀者的資金去作反梁的「炮灰」?這對得起讀者嗎?

我其實並不贊成梁振英不斷增加各式印花費的措施,因為這會妨礙市場的正常運作,我只是基於事實指出措施會有效吧了。想不到我的獨立思考竟不容於反梁陣營,硬要扣我「梁粉」帽子,以令人們對我的意見戴上有色眼鏡,不再參考我觀察。

我相信,反梁陣營之所以要把這些措施說成無效,目的就是要逼梁振英一再出招,並且不斷加辣,最終出錯招把樓市「辣死」。現在看來,梁振英已中了反對派的圈套;只可惜香港人也得為此而付出代價。

剛推出的雙倍印花費,已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本身重量不多,但因為駱駝原先已背負了不少重量,只需增加少少已超越了臨界綫。我相信,本港樓市的情緒已經逆轉,發展商紛紛減價,就是市況轉淡的先兆。
(轉載自2013311am730C觀點)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C 觀點 : 女權高漲 生育率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305.aspx

昨文論及,男權社會充滿暴力,不時都會發生戰爭,可能會把人類帶向自毀。因此,有人希望,將來的社會可以由女性主導,或許可為人類帶來持久一點的和平。不過,亦有人擔心,一旦女權高漲,女性會不願意承擔生育的責任,一樣會為社會帶來不易解決的問題。

這並非危言聳聽,世上很多發達地區,女性的生育率都有下降的趨勢。

一般而言,一對夫婦最好能生2.1個孩子,這樣人口才能維持平衡,低於這個比例,人口就會不斷萎縮。因為,有些人會未到生育年齡就喪生,亦會有些人天生不育;所以,一個女性如果只生兩個,不一定可以維持人口平衡。

然而,生育實在太辛苦了。據醫學界的量度,生育之痛有甚於燒傷與牙痛;這令到在經濟上已不用依靠男性的女性,愈來愈不傾向替男性承擔這方面的責任。

很明顯,生育並非個人現世的需要,而是整個人類繁衍上的需要。原先,養兒尚可以防老;但現代人的經濟能力已大為提高,富裕的人靠自己的積累已可安享晚年;窮一點的亦會有社會福利照顧。再者,新一代的年輕人大都孝心不足,願意承擔供養父母的年輕人已愈來愈少,導致有些人視生兒育女為蝕本生意,更有些人寧願養寵物,也不生孩子,以免自討沒趣。有人甚至想出堂皇的理由,說這個世界充滿罪惡,生兒育女只會為他們帶來不幸。但很多時,作這類選擇的人,往往都很懂得享受生活;這使人懷疑,他們的選擇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子女?

現時,香港的出生率只有1.09,世界排名倒數第三,僅次於新加坡的0.78與澳洲的0.92這種情況如果沒法盡快扭轉,香港很快就會人口老化。一個兩人工作的家庭,可能既要供養子女,又要供養子女的祖父祖母與外祖父外祖母,負擔十分沉重。

為此,有人催促政府及早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然而,政府的錢並非從天而降的,而是要由社會與有工作能力的人一起來承擔的。當這個擔子愈來愈重的時候,不排除有些人會選擇離港。屆時香港可能落入底特律一樣的命運。

我還在策略發展委員會的時候,也討論過人口老化與生育率不足的問題。有人主張用經濟手段鼓勵生育,包括提高子女免稅額(這個梁振英已做),以及對願意生孩子的家庭作補貼。但當社會普遍認為養大一個孩子起碼要花四百萬元的時候,政府應重建「不孝有三」這類道德標準,但旋即被女權分子圍攻,認為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不容侵犯。

究竟個人權益與人類的整體利益之間該如何平衡?如果容許女性可以有生育的自主權,不難預期會有愈來愈多的女性選擇不生。不過,當社會連同性戀也可以接受的時候,女性選擇不生,亦不應有道德上的虧欠,人類的命運實在令人擔心。
(轉載自201338am730C觀點) 


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C 觀點 : 男權社會開始沒落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281.aspx

上帝對夏娃偷吃禁果的其中一項懲罰,是「你丈夫必管轄你。」這後來成了男權社會的最佳理論根據。中國的儒家思想亦主張:「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父、夫、子皆是男性,反映女性在家族中沒有地位。在男權社會,家族的姓氏、財產皆由男性來承繼,家族的重要決定皆由男性作定斷,而社會的倫理道德,亦以男性的利益為依歸。

 

然而,這種男尊女卑的意識,似乎是男性當權後才鼓吹起來的;在男權社會出現之前,人類曾經歷過母系社會;男權社會的延續不一定是必然的。

 

由於一個雄性可令多個雌性懷孕,因此雄性之間必然會引起爭奪雌性的競爭,絕大部分動物都有這種現象。這種爭奪導致雄性體形越長越大,而且性格好勇鬥狠,並逐漸養成了支配弱者的習慣。

 

據生物學家對黑猩猩族群的野外觀察,發現雄性黑猩猩的主導地位,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來建立:(i)善於獵獲其他小動物,可以為族群提供含蛋白質較為豐富的肉類食物;改善族群的健康質素;(ii)懂得組織起來對付外敵入侵,戰勝鄰族,擴大本族的生存空間;(iii)無緣無故地欺凌本族的雌性,包括自己的母親與姊妹。逼雌性長期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人類的男權地位,相信亦是用類似的方法建立起來的。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明,無論是生產抑或是戰爭,體力已不再是決勝的要素。相對女性而言,男性已優勢漸失。經濟能力強的女性,已有足夠的能力,聘請專業的服務人員,在自己的懷孕期與孩子的成長期照顧自己,無需一定要依附男人;當然亦不再願意接受不平等待遇。

 

事實證明,女性的語言溝通能力、工作專注能力、遵守紀律能力、刻苦堅韌等能力方面,都比男性強。女性的這些能力,在求學時期已表露無遺。所以她們的考試成績通常都比較好,較易可以進入著名大學;在出社會工作時,亦較容易受到上司的賞識,升職的機會比較多。

 

現時,很多機構的高層領導,還是以男性較多;但這是歷史遺跡,過十年廿年,情況就會有所變化。男性若是不刻意去改變自己的一些缺點,將很快失去自己在社會上的主導地位。

 

男性的最大缺點,是不肯承擔;不肯付出,但求博中一次機會;此外,男性又謀求獨佔,不願合作,不肯分享,競爭意識強烈;更要命的,是男性在競爭時喜歡使用暴力,想置對方於死地,非常好勇鬥狠。男性主導的社會,戰爭連綿不絕,替人類帶來不少災難。

 

因此,有社會學家相信,一旦社會由男性主導轉為女性主導,對人類長遠發展不無好處,起碼可以避免人類因戰爭而走向自毀。他們認為,把希望寄託在女人身上,比寄託在男人身上更為可靠。

轉載自201337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