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C 觀點 : 富士康工人為何跳樓?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747.aspx

今年首五個月,深圳富士康已先後有十二名工人跳樓。輿論紛紛指責富士康管理有問題,不然怎會在短時間裡接連有這麼多人跳樓?

 

內地有記者假扮工人進入富士康工作,發現廠內的工作環境其實不比一般的內地工廠差,乾淨、光猛、有冷氣,只是紀律嚴格,工作期間不許交談,工作氣氛十分緊張。工人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時間長了,容易受不住壓力。

 

據說,廠方在編配宿舍時,刻意不讓同鄉住在一起,令工人在公餘沒法有正常的社交生活,難以互相開解,思想容易鑽牛角尖,EQ不足的,容易患精神病。加上內地對精神病的知識不足,人們容易把精神病患者視作怪人,不想與這類人交往,以致患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走上了絕路。

 

富士康的老闆郭台銘,為此特別由台灣趕來深圳了解情況,初時還說自殺事件與工廠的管理無關,自殺者都有自己的情緒問題與生活問題。這種解釋對化解危機沒有一點好處,反而令人覺得廠方想推卸責任。每個自殺的工人當然有他個別的、特殊的自殺原因,但由於自殺事件集中發生在富士康,自殺者很可能有共同的、與機構運作模式有關的原因。聰明的做法,應是委託學術機構進行調查研究,並承諾會不惜代價,按調查的結果去改善公司的運作模式,務必令自殺事件不再惡化下去。

 

我在六、七十年代,也在香港的工廠做過工人,先後做過搬運、打磨,以及替洋娃娃梳頭。頭一份是純體力勞動,第二份不但要體力,而且操作時有危險,第三份則要在女工群中工作,被其他男工友笑到面黃。做這些工作,無論肉體上與精神上都不太好受,但我知道自己是在工廠裡工作,做工人就是做這類工作的,怨天怨地也沒有用,惟有等有機會的時候,找份好的工作。我認識的工友中,有病死的、遇工業意外死的,但未聽過因工作性質太機械化而想自殺的。大家這麼辛苦也頂硬上的目的,是想活,不是想死。

 

過去,中國人給人的印象是刻苦耐勞,為何富士康的年輕工人,這麼容易就輕生?是不是內地的八十後,已與上一代的中國人不一樣?

 

現時內地的年輕人,都是嚴格實施一孩政策後出生的,在家裡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即使在物質條件不太好的家庭,亦會把最好的留給獨生子。平時家裡的工作,都不會交他去做。他想要做的事,長輩們都爭著替他效勞。過慣這樣生活的新一代,去到大規模生產的工廠,簡直是進入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因此,以前行之有效的生產模式,可能已不適合新一代。工廠管理已不能只顧效率與效益,還得顧及人性的需要。我自己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員工都有一個愉快工作的環境。

(轉載自2010531am730C觀點)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C 觀點 : 中美聯手才能救歐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711.aspx

本以為歐洲各國一定會聯手挽救希臘債務危機,因為不及時出手的話,危機就會擴散,最後變成引火自焚,連德法等較發達的歐洲國家亦會被拖累。屆時,辛辛苦苦組成的歐盟,就會分崩瓦解。一個強大的足以與美利堅合眾國媲美的歐羅巴合眾國,以後連幻想也不易有空間。

 

歐盟各國同用歐元,但政治上卻各自獨立,經濟發展的速度亦快慢不一,令歐元本身就先天不足。在經濟興旺的時候,各國政府盡量利用統一貨幣的好處,見息低就借錢花費以討好選民,到危機爆發後,大家就推卸責任,不肯犧牲本國利益去挽救歐盟。

 

德法兩國的執政者亦非缺乏遠見,他們深知及時出手的重要性,卻受制於議會制度,以致無法當機立斷,錯失了病向淺中醫的機會。他們面對的情況,是國內選民多不同情希臘,而在野黨又乘機挑撥民情,以圖重奪執政地位,令執政黨必須為了自保,而遷就民眾的短視。結果,希臘的危機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已蔓延至西班牙,看來葡萄牙與愛爾蘭很快會緊跟其後,非向外求援不可。

 

以現時的發展來看,即使德法聯手,亦未必夠力去解決歐洲的債務問題,任由惡化下去,全球經濟亦難免會受拖累。金融市場的大鱷,近期又重提出現雙谷危機的可能性,以圖混水摸魚,弄得不好,08年第四季那樣的景況,不無機會重臨。現時,雖一有能力阻止歐洲危機惡化的,唯有寄望中美聯手施救。

 

中國是現時世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而美國則是有條件自己印鈔票的國家,只有這兩國聯手相救,才有機會暫時紓緩歐洲的債務危機。

 

中國的憤青一定不贊成我的意見。他們會覺得,救歐的責任,輪到美國也輪不到中國。美國人與歐洲人同文同種,美國人民或許會願意去救祖家。但歐洲國家在鴉片戰爭之後就不斷欺負中國;歐洲的博物館裡還存放著大量從中國搶掠回來的戰利品;中國搞奧運,他們又處處阻撓;新仇舊恨,正好現眼報,為何不讓歐洲人也吃點苦頭?

 

然而,如果不及時對歐洲施以援手,世界經濟難免步向衰退,中國的出口就會失去市場,中國的失業情況就會惡化,現代化的工程就得停頓。既然這場火遲早會燒到自己身上,為甚麼不趁可以用少一點水就把它救熄的時候出手呢?

 

再者,中國的外匯儲備不用白不用,與其等它貶值,不如趁它還值錢的時候借給人。即使將來錢收不回來,人家也得還點人情。中國的錢太多,只會被人家眼紅,成為妒忌與懷恨的對象;不如學水滸傳裡的宋江做及時雨,反有機會成為感恩的對象。當然,要中國把人民的血汗錢借出去,不會是沒有條件的,只要談判得好,一定可以為國家與人民換到更多的利益。

(轉載自2010528am730C觀點)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C 觀點 : 南北韓會開戰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698.aspx

近日股市波動,除與歐元危機有關外,南北韓之間的緊張局勢亦是成因之一。韓國比伊拉克接近香港,但我身邊的香港人對天安艦事件都似乎漠不關心,沒有留意到亞洲的局面正醞釀有變。

 

天安號是南韓的一艘1200噸級的巡邏艦,三月二十六日在南北韓交界的西部海域執勤時突然爆炸沉沒,船上104名官兵中58名獲救,46名失蹤。這絕非一次小意外,一點不似是觸礁,如果是艦內軍火庫爆炸,不難透過生還官兵的報告與艦隻的受損位置加以證實。因此,不難推論,今次爆炸的最大可能性是來自外來的襲擊,施襲一方最可能是北韓。然而,事件發生後,美韓兩方都說未有證據顯示事件與北韓有關,要查清楚再說。

 

這一查查了近兩個月,至五月二十日才公布人們早已猜到的結果。為甚麼要查這麼久呢?似乎美韓對北韓施襲的動機仍摸不著頭腦,要謹慎考慮清楚後,才敢作回應。北韓真的想在這個時候大打一仗嗎?條件似乎不成熟。南韓的宏觀實力遠比北韓強大,加上有美國撑腰,真的打起上來,北韓難以佔優,除非中國肯出手相助。但中國正努力爭取再有三十年和平發展的環境,不可能為北韓而打亂自己原有的部署。我估計北韓是看準了美國正部署在全球作戰略退卻,所以才乘機踏前一步,以藉此換取更多的利益。

 

美國自從在伊拉克泥足深陷後,自知沒有能力再在世界各處挑起火頭。奧巴馬上台後,已不斷提醒國民,要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期望美國繼續去當國際警察,有些事情美國根本管不著,非要作戰略退卻不可。俄羅斯已趁此機會把之前顏色革命時失去的勢力範圍大部分收回,北韓當然亦想分杯羹。

 

美國侵佔伊拉克之後,曾一度以為可以乘勝殲滅伊朗與北韓兩股「邪惡」勢力,但現在連吃進肚裡的伊拉克也想吐出來,怎敢主動打北韓主意?因此今次天安艦事件一定不會是美方插贓嫁禍給北韓的。

 

美國如真的要選擇,相信也會優先處理伊朗問題,而不是北韓問題。伊朗盛產石油,北韓卻一窮二白,掌控伊朗對美國帶來的利益遠比北韓大。金正日也許就是看中了美國這種心態,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現在南北韓雙方表面上已劍拔弩張,我認為這只是一種姿態,以便向自己的人民有所交代。由於他們背後的「大佬」—中國與美國都不想打,兩個小兄弟只能小打,不能大打,香港人或許暫且不用擔心吧。

 

天安艦事件發生後,金正日與希拉莉先後訪華,大家都想透過中國領導人摸對方的底。北韓在經濟上仍相當依賴中國的照顧,中國對北韓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會利用自己居間調停的能力,與美方交換條件。在北京眼中,北韓這位小兄弟雖然不聽話,但不聽話也別有功用。

(轉載自2010527am730C觀點)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C 觀點 : 平機會不大也罷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682.aspx

新任平機會主席林煥光向傳媒表示:香港仍有大量不公平的情況,平機會要做出貢獻的話,就得擴大規模,並授予更大的權力。這類意見,我公司的非營業部門不時都有主管這樣提出,他們的理由都堂而皇之,但我一概都拖得就拖。哪個部門主管不想把自己的部門壯大?因為,部門大了,就可以要求分取更多的資源,方便進一步招兵買馬,自己手下人員愈多,自己就愈威,就愈顯得自己的部門重要,在公司內展開權力鬥爭時,就更有機會勝出,最重要的是,在水漲船高之下,部門主管升職加薪的機會就愈大。

 

這類部門多是只有支出沒有收益的部門,他們提供的服務,效果不易衡量。我在批准他們膨脹前,通常會考慮三大問題:()公司是否有閒錢?財政緊張時一概不考慮。()營業部是否比競爭對手做得好,既然不用這麼多的資源也可以打勝仗,不加也沒有問題。如果不加會影響營業,營業部門一定嘈到拆天。營業部不嘈,我就保持原狀算了。()我會看這個部門過去是否做過眾所稱頌的好事。

 

香港的平機會在我印象中就沒有做過甚麼好事,大部分都是阿茂整餅,擾民有餘,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近期平機會更成為政客賣弄公義的舞台,不難預期議員與傳媒都會盲目地支持平機會不斷地壯大規模,但社會資源卻可能被浪費在難有成效的地方。

 

平機會成立近二十年,它做過些甚麼呢?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項。一是招聘廣告不能有性別與年齡限制。二是升中派位要男女排同一條隊。第一項擾民而沒實效。第二項則搞亂了社會習慣了的常規,已產生嚴重的社會損害。

 

招聘廣告不註明性別與年齡的要求,但一樣有僱主只請「女」秘書、「老」看更,害不符合要求的應徵者白跑一場,蝕了交通費之後,卻並未得到更多的獲聘機會。

 

原本升中派位,男女各排一條隊,以保障中學男女學生人數均等。這其實也是男女平等的一種形式,其犧牲是有部分入不了名校的女生,其實成績不比某些入到名校的男生差。現在不分男女,單看成績,結果卻造成好學校女多男少,差學校男多女少。原先的安排,犧牲的只是個別人士,但現在的安排則整個社會都被犧牲。

 

男生的智力發展比較女生遲,小學時注意力難集中,比較好動,考試成績往往不及女生,但很多時要等升上中學,甚至大學才發力。但按現時的做法,他們連升上好中學的機會也沒有,一生前途可能因而受到影響。

 

現時大學的男女生比例,已接近四六比,男性出社會的競爭能力已不及女性。但社會上的女性卻未習慣下嫁給地位比她們低的男性,紛紛變了剩女,難望有幸福的家庭生活。這些都是平機會幹出來的「好事」,因此我不贊成撥更多的資源給平機會。

(轉載自2010526am730C觀點)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C 觀點 : 出現曾余辯論的客觀條件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650.aspx

過去,香港的政治任命官員予人的印象是怕去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私下都說這是一件苦事。因此,當曾特首宣布會以政改議題與余若薇進行一場公開辯論時,社會上不少人都感到有點意想不到。

 

有人覺得,這個想法不似是在曾蔭權的腦子裡產生的,應是中央有人在教路。即使是曾蔭權自己想出來的,他在未得中央認可之前,是不敢付諸行動的。李鵬飛說,中央可能出手叫停辯論,我覺得這個機會不大。不過,李鵬飛說,特首是藉五區公投不成功,乘勢追擊公社兩黨,則言之成理。

 

不過,不去投票的選民可能只想對激進派表達不滿,並不一定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特首想透過一場辯論,令市民在取態上作這麼大的跨越,難度極高。以特首過往所展現出來的辯才,即使有高人指路,也不容易出現奇蹟。

 

上次政府提出政改方案時,不斷散播消息,說泛民陣營內已有邊緣分子動搖,屆時會支持政府,但結果一個也沒有這樣做。我相信,今次政府已明白,議員手中雖有票,但單向議員爭取沒有用;必須先爭得市民的支持,才有機會令議員轉軚。今次,政府在政改方案表決前,先搞與反對派的辯論,目的就是要爭取一般市民的支持,以營造民意,為有機會轉軚的議員締造客觀條件。

 

泛民陣營對此應表示歡迎,因為無論政府背後是否有陰謀,但推動民主的目的,不外想政府面向人民,在施政時,先行取得人民的認可。如果因為懷疑政府在搞分化,就拒絕應辯,反會失去道德高地,今後更難贏取群眾信任。

 

我認為特首今次以余若薇作為辯論的對手是相當恰當的,余是今次搞「五區公投」的主要發言人,她的代表性早為坊間接受。余若薇是資深大律師,最近雖轉趨激進,但比起黃毓民仍相對理性,較為市民接受。如果改由黃毓民去對壘,市民可能會扣印象分,對泛民不一定有利。

 

至於民主黨更不用呷醋,誰叫你在「五區公投」中掛免戰牌,那失去代表地位也是很自然的結果。現在除了民主黨,連民建聯與社民連也搶著要和特首辯論,特首的地位從沒像今天那麼吃香過,曾蔭權可能為此感到飄飄然呢!各政黨表現出來的小家子氣,在市民心目中,只會自貶身價。

 

司徒華認為,只邀請余若薇的做法是想分化泛民,政府有這種用心並不出奇。但如果今次辯論真是中央起動的話,分化應不是主要目的(中央想做的,黃毓民都已替中央做了),中央最想做的,是要政策官員明白,他們一旦接受任命,就得為政府的政策辯護;今次的特首先行,將來其他政策官員也得上陣,各政黨不愁沒有與官員辯論的機會。中央有這種改變,與今次「五區公投」的投票率不無關係。

(轉載自2010525am730C觀點)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C 觀點 : 泰國精英看泰國的悲劇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625.aspx

應邀出外參加一個研討會,由於機票是主辦單位買的,鄰座也是同去參加研討會的團友。起初,我以為他是香港人,原來他不懂廣東話,是一位泰國人,我們只好用英語交談。他的英語比我說得好,原來他曾在美國名大學讀書,現時在一間投資銀行當分析員,可算得上是泰國的精英分子。

 

談話中很自然觸及泰國近期的政治動亂,他為自己祖國的不幸感到悲哀,他對泰國的前景不樂觀,擔心人民還要繼續受苦。他說,這場動亂是利益集團為了爭奪政治控制權而挑動起來的,群眾只是政客手上的籌碼與棋子。政客為了自己的利益,叫出種種漂亮的口號——自由、民主、公平、幸福,以便把籌碼推上枱進行豪賭。這一鋪是紅衫軍輸了,民眾被犧牲了,但他們還會回根據地收集新籌碼,再賭第二鋪,屆時,還有人要被犧牲。

 

他說,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軍隊射殺自己的人民,心中感到實在難過,他為事件要弄到這樣收場感到無奈。他說,泰國人篤信佛教,民風崇尚和平;但這幾年政客卻不斷挑撥,把城鄉發展上的先後差異,強說成社會不公義的象徵,並把這歸咎為政策失誤與官商勾結的結果。他們挑撥社會的基層反建制,仇富、仇商,令人民誤以為只要讓這批新政客上台,社會就會改變,人民就會有好日子過。

 

他說:泰國的經濟本已欣欣向榮,城市的中產富起上來之後,農村的經濟亦已被帶動,只是速度不及曼谷等大城市快罷了。他不反對政客出來為農民爭取利益,但應以建制提供的和諧方式去爭取,而不是煽動敵對情緒,非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不可。

 

他說,社會和諧是十分值得珍惜的,一旦被破壞,要重建絕不容易。他擔心,泰國今次的城鄉分裂,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期間政治上會動盪、經濟上會停滯,農民的生活只會比以前更難改善。他相信,即使激進派有機會上台,他們也沒有能力解決泰國的貧富懸殊問題。

 

他認為,住在城市裏,教育水平較高的中產階級,應有能力在推動泰國前進中扮演較重要的角色。他們的人數雖只佔總人口的兩成左右,投票起來會輸,但他們發揮的功能大,已佔據了社會上重要位置,絕不會輕易把權力交給紅衫軍,必要時可能會發動軍事政變。

 

他說,紅衫軍的領袖人物,很多亦是出身富裕階層,他們之所以要為農民謀利益,只不過是為了爭取農民的選票。民主對他們來說,只是奪權的手段罷了。一旦政權到手,他們必然會拉攏中產階級,不會把政權交到農民手上。然而,要兜一個大圈又還原基本步,他覺得不值得。因此,他十分痛恨那些以激進口號去煽動群眾的政客;他覺得他們太自私,為了自身的利益,竟要整個民族都付出代價。

 

他的言論,或許在香港屬政治不正確,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可觸發香港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轉載自2010524am730C觀點)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

C 觀點 : 年輕選民有增加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580.aspx

5.16「變相公投」的投票率只有17.1%,公社兩黨不但不去思考為何會有那麼多的選民不去投票,反而滿足於個別候選人的得票比08年立法會選舉時有所增加。這豈不是以普選議題引市民出來投票,卻把「公投」時市民的選擇,視作對個別議員的支持?如果這也可視作今次「公投」已成功的話,不但沒去投的市民不會認同,就是連有去投票的市民也不會完全認同。

 

公社兩黨對投白票的人以倍數增加不肯解讀,卻對年輕選民佔總投票人數比例增加而沾沾自喜。本來,80後近期在政治上的積極參與,確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但把區區5%的比例上的升幅,就視作今次「變相公投」的成就,則有點自欺欺人。拿此當作「心靈雞湯」,或許可以安撫一下失敗的創傷,但若果以此去制訂未來的政治路向,則可能謬之千里。

 

2008年立法會選舉,1830歲的年輕選民只佔總投票人數的19%,今次「變相公投」中,年輕選民的比例卻有24%。表面上,比例有所增加,但如果計算一下絕對數字,2008年那次出來投票的年輕人比今次多足一倍,公社兩黨怎能得出支持他們的年輕人在增加的結論。

 

2008年有1,524,249名選民出來投票,30歲以下的佔19%,即是有289,607名,今次「公投」579,795人投票,即使年輕人的比例達24%,也只有139,151人,比上次少了一半有多。這不是支持公社兩黨的年輕人多了,而是選擇放棄支持今次「公投」的年輕人,比例上不如成年人那麼多。但即使在年輕人之中,激進派亦非主流。

 

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年輕人比成年人激進的情況普遍存在。他們剛踏進社會,對環境的局限認識不深,卻又一腔熱情想改造世界,甚麼都以為有得做,很容易被成年人視作不切實際,過度激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成熟起來,知道有些事情,即使全力以赴,也只會徒勞無功,取態自然會保守起來。

 

香港的人口正日漸老化,每年踏入投票年齡的年輕新選民,無論在比例上與絕對人數上,都不及踏入保守年齡的選民多。因此,那些預期公社兩黨由於有新登記的選民支持,將來在政壇上可大放異彩的估計,是不一定成立的。公社兩黨如果誤信這類分析,再把自己的政治定位偏向更向極端的話,下次的失敗可能比今次更慘。

 

從今次「變相公投」中傳媒的表現所見,大部分傳媒的編採人員的取態都明顯向公社兩黨傾斜,他們把自己的立場與情緒都融入新聞報道中去。表面上這有助公社兩黨的聲勢,但實質上損害了自己的公信力,市民已不為所動。此外,這些偏頗的報道方式,亦是導致公社兩黨錯估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愛之變成害之,真是始料不及。

(轉載自2010520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C 觀點 : 重選成功 「公投」失敗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521.aspx

剛過去的立法會五區補選,投票率比預期中低,只有17.1%。香港有立法會選舉以來,從未出現過這麼低的投票率,即使是2000港島區的補選,投票率也有33.27%,比今次也高出95%。然而,余若薇卻堅稱對有五十萬選民出來投票感到滿意。這種說法有點牽強,亦不似是運動搞手在知道結果時的真正心情。余若薇的臉部表情已出賣了她。

 

五十萬當然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但作為投票率,17.1%就明顯偏低,拿到世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以令公投的結果生效。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社盟今次搞「變相公投」,已可以定性為失敗了。Q式地以勝利者自居,只會妨礙自我檢討,無法明白市民為何會作這樣的選擇,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追隨者,一定不肯長期盲從阿Q

 

公社盟把今次失敗,歸咎為北京的杯葛與特首帶頭不出來投票。但公社盟現時所行的路線,可預期中央支持嗎?如果中央杯葛就注定失敗,還行這條路線幹甚麼?不如收檔算了。至於特首,今次表態的方式做得並不漂亮,起反作用多過起引導市民不參與投票的作用。

 

依我看,今次中央確有發力,但發力的方法不是組織群眾杯葛投票,而在於態度清晰,原則堅定;不然,建制派可能為了爭取多兩個議席都出來參選,事實上,若建制派真的全面出擊,公社盟的五個議席不可能全部保得住。如果民建聯也可以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忘記了中央要堅守的政治立場—不可搞公投,搞變相的也不可以,那特首與他的政治班底更不可能有這麼強的政治意識。他們齊齊自覺不去投票,應是中央態度鮮明的結果。

 

不過,中央的功力亦只能去到個別政黨與官員吧了,論捆綁能力則遠不及反建制力量。反建制派完全可以操控己方的候選人名單,但中央卻沒法令那些外圍分子不參選,白韻琹的參選,只會令九龍西的投票率增加,而不足以威脅黃毓民當選,應不符合中央的意願。因此,說建制派發動成員過票給白韻琹是不合邏輯的;只不過黃毓民作為今次公投的大旗手,得票率竟在五位候選人中排最後,非得找個藉口作解釋吧了。

 

我一向認為政府的施政應以民意為依歸,所以從一開始就明知中央不高興也支持搞「變相公投」;只是今次運動的搞手不爭氣,為了爭領導權而鬧分裂,這才是投票率低的主要原因,中央杯葛反是一早可以預期的。

 

此外,公社盟若是真的想搞活今次公投的話,就不應把議題停留在「真」與「假」的概念爭議上,而應該選擇更具體、更具爭議性、市民與政府都想知道答案的議題,這樣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出來投票。香港難得有一次搞「公投」的機會,竟被搞成這樣子,公社盟是否也應檢討一下自己的責任?

(轉載自2010519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C 觀點 : 希臘債務可以拖 經濟難免長衰退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506.aspx

我相信歐盟一定會借錢給希臘還債,原因是希臘根本沒有錢還。希臘一旦破產,歐盟各國借給希臘的錢就會變成壞帳。債務銀行如果把這筆錢撇帳,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會出現問題,可能變成資不抵債,令存戶與其他債權人產生恐懼,甚至造成擠提與撤資。因此,債權國如果逼希臘還債,等同引火自焚。

 

相反,若是債權國肯繼續借錢,實質上不會有額外的損失。所謂借錢,不外是左手交右手,讓希臘以借來的新錢去還舊債吧了。交收完成之後,債權國借給希臘的錢並沒有增加,只是原本快到期的債務變成還有很久才需要還的債務吧了,雙方的處境都沒有多大的改變。然而,債權國卻可因此而不用去面對壞帳的惡果。持有債券等同擁有資產,債權國的資產負債表就可以保持健康,潛在的壞帳就可以得到掩蓋。由此可見,繼續借錢給希臘是債權國的必然選擇。

 

然而,債權國要借錢給希臘,仍得向自己人民交代。德國人民就對自己政府繼續借錢給希臘非常不滿。希臘人的每周工作時間要比德國人短,假期與福利卻比德國的多,德國人豈不是辛勤工作給希臘人嘆世界?因此,債權國要希臘政府肯削減開支,才肯繼續借錢。希臘政府雖然明知這類緊縮政策不受人民歡迎,但逼於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執行。

 

由奢入儉絕不容易,希臘人為此上街示威、暴動放火,行動愈來愈激烈。但政治鬥爭無論怎樣激烈,都沒法改變經濟現實,大多數希臘人最終都得調整自己的取態,過與自己生產力匹配的生活。

 

現時,希臘政府已著手削減公務員系統的規模,部分人失去工作,被逼去私人市場爭食,工資水平一定會被拖低。偏偏在這個時候,政府卻要削減社會援助,人民怎不怨聲載道。

 

據旅居希臘的朋友告訴我,希臘的市面很不景氣。人們因為擔心前景,都不敢胡亂花錢,除了生活必需品外,甚麼都不肯買。朋友從事的零售生意,銷售量少了接近一半。他說,希臘前幾年的繁榮,主要依賴有資金流入,人們可以借錢亂花,現在已沒有新錢流入,內部消費已不能帶動經濟。朋友估計,希臘的通縮將一發不可收拾,惡性循環不知要等到甚麼時候才結束。他賣的中國商品雖因便宜而仍有一定的銷路,但已引起本地人的仇視,華商要組織自衛隊互相支援;做生意做到提心吊膽,實在不值得;他已心萌退意。

 

日本的經濟基礎遠比希臘堅穩,但一踏入通縮期的惡性循環,逾十年仍沒法復原;希臘今次步入通縮,估計將持續一個更長的時間。處境與希臘相近的國家,在歐洲不只一個,看來歐洲還會有一段相當長的麻煩時期。

(轉載自2010518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C 觀點 : 地產商能抵制賣地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471.aspx

上周官地拍賣,市場反應冷淡,最終只能以底價成交。香港傳媒大多以陰謀論的角度,把這段新聞炒作為:地產商因不滿政府屢訂新招遏市,故齊齊抵制賣地,以向政府施壓。我覺得這種揣測毫無客觀消息基礎,只為為了迎合社會上的仇商情緒罷了。

 

社會上雖有仇商的情緒,但作為新聞報道,當先有消息來源,再經深入挖掘,經確認後,才可予以報道。但現在的情況卻是:記者先在自己腦海裡有這種猜想,然後去問有關人士;有關人士即使一一否認,但記者仍會再去問一些無關人士,要他們去評論這件假設的、未確定的事件;直至記者聽到一些符合他們心意的意見,他們便加以報道。

 

當然,作為傳媒,有時難免需要就事件的某些可能性去聽取意見,並把不同的意見都加以報道。但傳媒在報道這類評論時,應有一定的平衡,不宜只標榜合自己口味的意見。更不應在事件都未確認之前,就把假設性的評論也當作新聞,而且放在頭版。這樣,傳媒豈不是淪為某類政見的宣傳工具。

 

以今次傳媒報道賣地消息為例,不知內裡的讀者,都會得到地產商在聯手向政府施壓的印象,但現實中這種事情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發生的。我不是要為地產商辯護(我在本欄常批評地產商的不是),但報道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把沒有發生的事也當作真的。

 

香港的土地絕大部分都在政府手裡,地產商若抵制政府賣地,不知道還有甚麼買地的選擇。土地是地產發展的原材料,不買地,地產商難道連生意也不想做?因此,政府是不用擔心地產商抵制賣地的。

 

地產商不買地,新盤的供應就會愈來愈少,在供不應求下,樓價就會上升;以後買地的時候,就得付更高的地價。因此,抵制賣地,只會害死自己,難向政府施壓。

 

若果這種施壓方式是沒有作用的,地產商就不可能會採用,因為代價實在太大了。賣地成績差,無可避免會影響市場氣氛,影響新盤銷情,裡面涉及的利益數以億元計。再者,樓價下跌還會影響地產商手上資產的估值,拖累地產商的業績,破壞地產商的集資能力,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我不相信地產商在代價高昂的情況下,仍會以效果不彰的方法向政府施壓。

 

今次賣地,最終由南豐投得。很難設想,其他地產商齊齊收手,好讓南豐投得平地。如果事先有串謀,地產商一定開過會,有利益分配的協議。這樣複雜的安排,無可避免需要涉及老闆以外的人幫手,一定會留下蛛絲馬跡,香港的傳媒有本事的,就像水門事件一樣,把真相挖出來。報道新聞不能單憑自己的想像。

(轉載自2010)517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C 觀點 : 賣地反應差 炒風漸冷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445.aspx

政府推出一連串遏抑樓市的措施後,社會上仍有不少評論認為這些措施仍不夠嚴厲,不足以對熾熱的樓市起冷卻作用;我當時已在本欄提出不同意見,今次賣地的冷淡反應,證明我當時的推論沒有錯。

 

無論是股市還是樓市,炒風熾熱皆建基於人們對後市繼續向好有強烈的預期。賣地成績不佳,反映發展商已不敢對後市過度樂觀。他們已從願意付出大量溢價去投地,轉變成只願意以麵包價來買麵粉。這個訊息將很快影響市場上其他參與者的取態。

 

今次拍賣的東涌臨海地,拍賣前樂觀的估計,成交價可接近五十億元,但結果只以三十四億二千萬元成交。我們不能把這解讀為地價跌了三成,因為五十億元只是估計出來的價錢,內含不少過度樂觀的溢價,以東涌現時二手樓宇每呎4,000元計,今次南豐肯出2,000元一呎樓面地價已相對進取,堅持要有合理利潤的發展商已不肯這樣出價。

 

我相信,發展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取態,主要是因為政府已放棄單一的勾地政策,而是可以由政府主導決定何時賣地、賣多少地、賣何處地。發展商知道今次政府遏抑樓市的決心是堅定的,有需要還會推出更多的土地,所以都不想冒風險高價去搶地,寧願留實力買以後的平地。

 

為了避免發展商過度保守,政府宜盡快公布這個財政年度內,政府還會何時推出甚麼土地。這樣,發展商就可以對必然的供應量作出預計,以便他們也可以早作部署。若然因透明度不足,而令發展商過度恐懼,導致地價進一步下跌,打擊了市民投資置業的信心,那就會對整體的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一樣不符合大多數市民的利益。樓價下跌時的受害者比樓價上升時的受害者還要多。政府只宜煞停樓價急升的趨勢,沒有必要非要樓價掉頭向下不可。

 

今次賣地的冷淡反應,已足以減慢資金流入地產市場的速度。非急切有需要的自用買家,一定會延後入市的決定,觀望一定時間再算。我估計,未來一季的交投量將下跌三成,發展商的新盤,訂價亦不得不趨向保守,否則將無法銷售得好。

 

不過,由於本港經濟復甦的勢頭不錯,失業率下降,工資水平趨升,加上利率偏低,大環境依然有利樓市;因此我估計,入市的人雖然少了,但仍不足以令二手市場的小業主肯自動減價。即使有個別等錢用的業主肯減多一點,亦不足影響大局。

 

整體而言,住宅樓價的跌幅,只會在3%左右;個別單位或會跌一成至成半,但一瞬即逝,並非人人有機會買得到。至於寫字樓與商舖,由於不是今次政府打擊的對象,可能反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前一個階段,豪宅的價錢升得比寫字樓快,今次寫字樓有機會成為投資者追落後的對象。

(轉載自2010514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C 觀點 : 英國的選舉制度會變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428.aspx

英國大選雖已有結果,但新內閣卻沒法組成,原因是在下議院沒有一個黨贏得過半數議席,政黨之間必須通過協商才能組成聯合內閣。

 

英國下議院共有650個席位,今次大選,保守黨得306席、工黨得258席、自由民主黨(下稱自民黨)57席、其餘的29席由一些港人不熟悉的小黨贏得。這種形勢對得票排第三的自民黨反而最有利,因保守黨與工黨都會爭著與它合作,有助自民黨可開出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誰肯應承,才與誰合組內閣。

 

現時自民黨最想做的,是改革英國的選舉制度。香港的民主派常主張學英國的單議席單票制,但英國的自民黨卻想學香港搞比例代表制,兩者的差異在於一個是贏者全取,另一個是要均衡參與。很難說兩種制度哪一個比較好,政黨不外是看哪一個制度於自己有利才能作出大篇道理吧了。香港的民主派,見自己在大部分選區都能取得較多的支持,當然主張單議席單票制,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奪取絕大多數議席。而英國的自民黨,眼見今次自己雖然取得23%的選票,卻只得不足9%的議席(原因是每區只有一個議席,一旦輸了,得票多少也不會合起來再計),那他們當然覺得按得票的比例來分配議席才合理。

 

現時,英國的選區劃得很細,每區只有五萬人口,各政黨必須逐區拚搏,以爭奪每區在下議院的代表議席。由於單議席單票,一旦在某一區輸了,所得的選票等同作廢。這種選法對已建立優勢的大黨有利,細小的政黨就很難冒起。大黨只要有些微的優勢,就可以取得大部分地區的議席,有權組閣執政,聲譽日隆。但小黨在起步時,要贏一個議席也難,搞來搞去都沒法上台階,很難在全國範圍裡為人知曉。

 

保守黨與工黨屬於大黨,當然想保留單議席單票的選舉制度,以便兩黨輪流做莊,其他細黨休想染指。但現時為了爭取自民黨合組內閣,故不得不暫作讓步,同意檢討現有的選舉制度。不過,由於這種改革影響到大黨的長遠利益,很難相信現時大黨的妥協是真心的;一旦合組內閣的大局已定,他們一定會繼續搞小動作,令英國不會走向比例代表制。

 

其實,現時他們的讓步,並不是說也贊成要比例代表制,而只是答應搞一次公投,讓人民去作選擇。屆時,他們就會想出種種理由,引導人民作出對他們有利的選擇。保守黨加工黨的影響力一定大過自民黨與其他小黨的影響力。而大部分選民都未必對選舉制度有太深入的認識,很容易受政黨領袖影響。公投的結果很容易會偏向兩大黨的取態。再者,要改比例代表制,必須重劃選區,以便每個選區可以有多個議席;這一定會觸及很多地方的利益,是一個極之複雜的工程,評判極之費時,不可能在一屆政府裡完成。已沒甚麼權力的上議院,話說改革,也已擱淺多時,何況是權力集中的下議院。因此,英國的政改,速度可能比香港還慢。

(轉載自2010513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C 觀點 : 可以選擇不去投票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413.aspx

有傳言特首與屬下的政治官員皆不會在這個星期日的變相公投中投票,公社盟的發言人批評此舉「教壞細路」,「變相不履行公民責任」,擔心其他公務員因而受壓,也不敢去投票。

 

一個社會若然選擇行民主制度,當然應鼓勵公民投票,否則如何去反映人民的意願?因此,大部分民主國家都視投票為公民應有的責任。不過,這個責任究竟有多大,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要求。

 

大部分國家只鼓勵人民投票,但不規定非投不可。亦有一部分國家,如港人熟悉的澳洲,就硬性規定人民投票,不投票會被視作犯法,是要罰款的。

 

硬性規定人民要投票的出發點,是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較為沉默,不熱衷作政治表態。如果投票率不高的話,議會很容易被少數政治活躍的前衛分子所把持,做出違背大多數人民意願的事。規定人人都必須投票,可令投票的結果比較平衡,減少議會與廣大民意脫節的弊端。不過,所謂「硬性」規定要投票,其「硬性」也相當有限,不外是罰款吧了,一樣有人寧交罰款,也不去投票的。

 

香港的法例容許市民有去投票的自由,選舉不去投票的,一般都不會受到外來的壓力。過去,一眾高官都樂於在傳媒的鏡頭前參與投票,目的只在於起帶頭作用,而非向不投票的人施壓。香港人崇尚自由,無論是施壓叫人投票還是施壓叫人不要去投票,都會惹來反感。

 

有人認為:一眾政治官員若然真的齊齊不去投票,一定是一種有組織的行為,很可能是在北京的壓力下才這樣做的。我亦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因為香港的高官雖已屬政治官員,但大部分仍是公務員心態,很害怕站在政治爭拗的風口作鮮明的立場表態。若果北京不提醒他們的政治責任,他們中一定會有人選擇一切照舊,繼續如常去投票。這樣就可以避免被人質詢,減少自己的政治壓力,然而,他們既接受了北京的任命做政治官員,那就不得不在今次政治性極濃的選舉中作政治表態了。

 

今次補選,絕對不是一次普通的補選,而是由政黨刻意安排五區總辭後的補選,目的是作一次變相公投。在這種情況下,單是前往投票,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表態。馬英九就曾在04年的那場與公投捆綁在一起的大選中,拒絕表態是否會領取公投票。因此,特首與屬下的政治官員亦有權因應他們對變相公投的政治立場而決定是否在這個星期日投票。

 

不過,如果特首真的想做政治家的話,就應該勇於在這種重大政治問題上站出來表態,針鋒相對地去維護自己的立場,而不是拖得一日得一日。如果害怕承受這種壓力,那就做小市民好了。做小市民可自行決定是否投票,無需向任何人交代。

(轉載自2010512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C 觀點 : 缺乏對壘的「變相公投」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393.aspx

這個星期日就要舉行五區補選了,但社會的反應似乎很冷淡;即使是平時立場較為激進的傳媒,亦沒有天天報道這方面的消息,普通市民更鮮有談及這個問題。不同的民意調查都顯示:超過一半的選民已決定當天不會去投票。公社盟曾以50%以上的投票率為爭取目標,這個理想看來已變成幻想了。當時,公社盟自己對這個理想亦有所保留,所以表明不會以50%的投票率作為衡量「公投」成功與否的標準。但現在不但50%沒有機會,40%以上也沒有可能。有人估計,可能連30%也不到。如果屆時真的只有兩成半左右的投票率,那麼,即使是面皮再厚,也不好意思說今次「公投」成功吧!

 

出現這樣結果的原因,是發動這次「變相公投」的社民連從一開始就有私心,只為突出一黨的形象,而不考慮大局的需要。否則,這麼一場需要泛民全力以赴的「變相公投」,事前竟可以不與民主黨協商?在未有共識之前就公告天下,迫民主黨上車,結果弄到與華叔反面,只好與公民黨唱雙簧,實力大減。現在看來,無論是社民連與公民黨,都只有能力在傳媒上發動輿論攻勢,並沒有的深厚群眾基礎,到真的要發動群眾的時候,其虛弱的一面就完全暴露出來了。

 

今次「變相公投」弄到這麼冷清的另一個原因,是公社盟怕輸,不敢拿一些真有爭議性的具體議題去看民眾的取態,而是拿一些群眾中早有共識的抽象概念去叫群眾再表多一次態。誰不想要「真普選」,難道會想要假的?至於現有的功能組別選舉,更是設計不當,矛盾百出,群眾早已對這種選舉制度不滿,實沒有需要花公帑去再問群眾一次。公社盟若果真想多些群眾會參與今次「變相公投」,所訂的議題必須是群眾也想知道答案的議題,譬如是否應該接受政府提出的「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方案」。這才是社會關注的問題,議員亦需要知道民眾的取態,以決定自己應如何在立法會內投票。

 

由於今次「變相公投」的議題只是概念性地要真普選,不要功能組別,變成差不多所有候選人都把這兩條納入自己的政綱。根本不知道誰是正方誰是反方,毫無對壘味道。加上參選人的質素平平,除了九龍西的白韻琴還有點知名度外,其他人很多都名不見經傳,無法吸引傳媒作太多的報道。

 

原先,人們估計,以白韻琴的實力,很難威脅黃毓民,但民調顯示,白韻琴的支持度正節節上升,已與黃毓民拉近距離。這種現象顯示:港人雖有趨向激進的傾向,但社會上大多數人對社民連在議會內粗鄙的行為仍是不太認同的。今次「變相公投」的功能,只餘下可讓香港人看清楚,究竟激進派的支持度有多大了。

(轉載自2010510am730C觀點)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C 觀點 : 英國選民想要甚麼?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367.aspx

二次大戰期間,英國幸有一位國際級的領袖邱吉爾,帶領英國在極艱苦的環境中抗戰納粹德國,令英國成為歐洲少數沒有向德國屈服的國家。邱吉爾的領導,強而有力,但絕不民主;但當一個國家處於危急關頭,確需要一個這樣的領袖,否則很難有效把國家帶出困境。

 

自金融海嘯後,英國只面對經濟發展前路茫茫的困境,雖不至危急存亡,但亦足以影響國運。本來,在這個時候,英國實需要一個如邱吉爾一樣的強勢領袖來帶領國民,然而,英國選民卻意見分歧,三大政黨得票皆不過半數,出現懸峙國會,非搞聯合政府不可。

 

聯合政府的特色是方向不夠清晰,政策左右搖擺,政府運作的效率遠不及一黨主導的政府,此之所以,英國大選揭曉後,市場對英國的前景都不樂觀,英鎊與倫敦股市都大幅回落。不管將來是哪一黨的領袖出掌唐寧街10號,大家都不敢有奢望。

 

其實,在西方的民主制度下,政黨的政治主張都得逐步向民情靠攏,變成大同小異。大家為了爭取選票,唯有遷就選民的庸俗需要,而置國家的長遠利益於不顧。白高敦失勢,並非因為工黨的政策不如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而是因為他不夠年輕英俊。選民中多是小市民,平時也受過上司欺凌,亦不喜歡表裡不一的政客。剛好,白高敦這兩種缺點在選舉前先後被暴露,於是難逃被選民「叮走」的命運。其實,這類小瑕疵,很多政客都有,邱吉爾就經常向下屬耍性子。不過,當時因為戰爭,選民被迫從大處著眼。

 

英國近年的經濟增長,相當依賴金融業與房地產業,但這兩個行業皆周期性明顯,上落波幅極大,並非可靠的經濟支柱。因此,英國極需要一個有遠見、有承擔的領袖,帶領英國出紅海。但無論是卡梅倫還是克萊格都不似有這種氣魄。他們的質素連奧巴馬也比不上,遑論邱吉爾爵士與戴卓爾夫人了。

 

現時,英國需要面對的,除了經濟發展路向的問題之外,還有政府的財赤與欠債。截至本年三月的上一財政年度,英國的財赤高達1,528億英鎊(1.8萬億港元),佔GDP超過10%。如果任由惡化下去,很快會變成另一個希臘。然而,要滅赤,就得加稅、削開支、減福利,那等如要選民勒緊皮帶過苦一點的生活。一個要靠選民支持才能執政的政黨,很難在執行滅赤政策上有長久的堅持;不然,只

會為反對黨提供上台的機會。

 

因此,各政黨都只會把滅赤作為一個政治口號,不會真的推行滅赤的具體政策;非要等實際環境惡劣到舉債無力,政治亂局無法收拾時,選民才會認真去檢討,應否繼續指望政府照顧,迫政府去花一些收入無法負擔的福利支出。這是民主選舉制度必須付出的代價、有遠見、並願意先苦後甜的人,在群眾中往往都屬少數。

(轉載自2010)510am730C觀點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C 觀點 : 限制代理收票有作用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338.aspx

執筆時,地產代理監管局尚未公布收緊代理一手樓盤的具體守則。市場傳言,最關鍵的一條將是不許代理在獲得發展商委託前收票(收取作為臨時訂金的支票,編註:地監局已公布該指引)。然而,這一條真是這麼關鍵嗎?

 

地產代理決不會未得發展商委託就去收票,因為收到的票是要交給發展商作買樓訂金用的;如果發展商沒委託他,他事前一切的努力將會白費。代理又豈會花氣力去做一些不會有成果的工作。因此,不難想像,地產代理一定在收票前已獲發展商明示或暗示:開盤在即,收票要快。現時的做法所缺少的,只是一紙書面合同罷了。

 

之前,發展商之所以不願意以書面的方式委託代理,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不想被委託合約所困,以便自己有更大的靈活性。二是當時尚未獲得地政署的預售批文,根本不可以開展售樓活動。

 

關於第一個原因,現時已差不多不存在。發展商只在剛開始試用代理為他們工作時有需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但現在發展商已與代理合作了十多年,早已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合作模式,只需把這套模式文字化,就可以訂出一份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委託合約了,難不了任何一方,亦改變不了現有的運作。

 

發展商不肯正式委託代理的第二個原因,是本身未取得地政署的樓花預售批文,如果立下一份白底黑字的委託書,將來豈不是有機會成為自己犯例的證據?發展商一定不會犯這類愚蠢的錯誤。由於預售條件上的限制並非法律,只是批地條件,對投得土地的發展商有約束力,對地產代理則沒有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商就會在預期即將可取得預售批文前數天,就會「放聲氣」給代理,好讓代理早日開始收票作儲客準備。

 

「放聲氣」給代理說自己快將取得預售批文並不犯法,代理收票是代理的行為,發展商無需為此負責,地政署也沒代理奈何。此乃政府要求地產代理監管局出手的原因。

 

然而,這是否有對症下藥的效果呢?嚴格要求代理在獲得發展商書面委託後才可以收票,的確可以防止代理偷步,在地政署發出預售批文前就開始賣樓,但這其實只是地政署的需要,而非消費者的需要。地政署當然不喜歡發展商鑽空子,視批地條款如無物,但消費者卻並不著緊相差只有三數天的開盤時間。有些心急的買家,甚至想早點落訂更有著落呢!

 

因此,單是限制代理偷步收票,最多只能把新盤開售的時間壓後數天至幾周,地產商一樣可以在獲得預售批文後,才叫代理先行收票,待收票收至有把握開盤時,才正式開售,其他手法一概不變,消費者的遭遇不見得會有多大的改變。

(轉載自201057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