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還以為梁振英會起用一批清一色的全新的領導班子,但現在看來,梁振英的班子仍是炒雜燴,並非全是與他理念一致的人,真不知道他們可以如何發揮政治問責的功能。
政治問責這套理念是董建華年代搞出來的,目的是讓公務員可保持政治上的中立,而政策方向上的責任就由問責的司局級官員與特首來擔當。此外,亦可讓特首任命一批政治理念與自己一致的人當司局級官員,不必一定沿用舊公務員系統的人。梁錦松就是透過這個機制當上財政司長的。
可惜,反建制派對這批非公務員出身,受特首特別喜愛的司局長,往往「另眼相看」,最不願意放過,認定他們最有機會是北京派來的人。往往甫上任就成為眾矢之的,很快就中箭受傷,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因此,問責制雖已行了很多年,問責官員主要還是來自公務員系統,他們的政治傾向大都很模糊,甚少肯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而為其他部門站台,亦不會為了整個政府的利益而仗義執言。很難想像他們是來自同一個政治班子。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前兩任特首本身就政治理念不清晰有關。無論董建華還是曾蔭權,都不似是年輕時就關心政治的人,他們是被北京相中才中途「出家」的。他們原先都沒有凝聚一批在政治上志同道合,可以作政治班底的人。所以只能在公務員系統中,找一些民望較高,而又可獲北京委任的人來當問責局官員。
梁振英的政治理念看來比前任清晰,加上又獲得北京更大的信任,本應較有條件組織一個真正有共同願景,政治取態較為一致的領導班子,真想不到他還是重蹈他前任的覆轍,搞了一個大雜燴的問責官員班底。很難想像,一個這樣複雜的班子,將來可以真的互相協調,有效地完成梁振英的政治使命。
外傳梁振英已邀得林鄭月娥當政務司司長,市民都說她「好打」,是合適人選,但林鄭月娥真的認同梁振英的政治理念嗎?從她過去的言行來看,答案並不明確。
至於曾俊華,更是曾蔭權的嫡系。梁大量接收曾班子的舊部,雖可增加過渡期的穩定性,卻不利於建立一個願意積極推行自己政治路線的新領導班子。
在西方的民主政制下,在選舉中勝出的政治領袖,甚少會為組織班底去徵求民意,他們會先按自己的理念去挑選,然後再去爭取社會的認同,決不會倒過來,按民意的取向來組織自己的政治班子。
香港的民情,喜歡對新上任的特首該如何組織班底「說三道四」,結果新組成的班子變成大雜燴。但民情又繼而要求這樣的班子可以是一個強勢的班子,能有效地管治香港,這是否緣木求魚?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