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C 觀點 : 醫保在本質上有缺陷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8254.aspx

香港的醫療支出,若以佔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計,比大部分採用醫療保險的先進國家低;而香港能提供的公營醫療服務,無論在覆蓋面或服務質素上,亦不比醫療支出與香港相若的地方差;反映香港的醫療制度應有一定的優越性。真不明白為何政府總想放棄自己的好制度,改用別人的壞制度。

 

醫療保險制度有本質上的弊端,天生的DNA有缺陷,後天想補救也不容易。無論對受保的消費者還是對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來說,醫療保險都會提供誘因,鼓勵兩者都按保險條款的最大容忍度去盡情花費,以至保險的成本必然會被愈推愈高。

 

我有參與不同性質機構的管治工作,有些機構有為員工提供醫療保險,有些沒有。有保險的員工,動不動就去看醫生。他們覺得,既然公司已付了保費,有免費服務為甚麼不用?結果,由於索償比承保公司原先估計的多,承保公司隨即要求提高保費。

 

相反,沒有醫療保險的公司,員工看醫生要自費,他們就傾向小病盡量不睇醫生。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身體自然會發揮出抵抗病菌的功能,一樣可以不藥而愈。其實,人的抵抗力需要經常鍛鍊,才會愈練愈強;經常借助外力,反會退化。香港人怕蝕底,看醫生會嫌醫生給的藥少,所以醫生多多少少都得開些藥給來看醫生的人,藥吃多了,不一定對人有好處。因此,沒有醫療保險的員工,健康狀況不一定比可以免費看醫生的人差。

 

另一方面,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為了收取更多的服務費,每當有人來尋求服務時,會先了解來者是否有醫療保險,如果已有保險,他們就按受保的範圍,盡量提供更多的服務;可用先進儀器作檢查的,當然確認一下最好;需要聽取專家意見的,當然找來一起會診;一切皆可以打著為病人著想的旗號出發。

 

負責承保的公司,當然不想醫療服務機構提供不必要的服務,但要挑戰醫生的專業判斷並不容易。於是承保公司也得聘用自己的專家,作抽樣檢查,令成本增加。有時承保公司還會想出自以為聰明的方法,去抑制花費。譬如要確定病情嚴重到某個程度,才可花費超過某個限額,而確認病情嚴重的方法,竟是看是否需要住院。結果,有些不用住院的小手術(如照腸鏡等),為了可以要保險公司償付費用,都被安排住院,令花費反而更多。

 

以上皆是醫療保險制度可以衍生出來的弊端,要防範並不容易,徒增成本。相比香港現有的公營醫療系統,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只計成本,無需盈利;但保險公司與私營醫療機構皆以盈利為目的,市民為此付出的代價必然更大。因此,我不贊成把香港的醫療服務保險化,納稅人將為此而增加負擔。

(轉載自2010111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