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C 觀點 : 從失業率看民族性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8546.aspx

金融海嘯之後,美國雖然推出過很多救市政策,但失業率仍徘徊在百分之十左右,透過量化寬鬆所產生的貨幣,流入實體經濟的比例不高,大部分被用作購買資產,有些甚至是流出海外,沒有為美國本土的經濟增長帶來裨益,以至失業率高踞不下。民主黨因此亦在中期選舉中慘遭滑鐵盧,失去了眾議院的控制權。

 

奧巴馬是美國首位黑人總統,不少黑人曾以為,奧巴馬上任後,美國黑人的地位會得以提高。然而,在經濟低潮中,失業率依然是黑人遠比白人高。黑人是16.1%,白人是8.7%,差不多大了一倍。因此,有不少黑人仍然認為,白人僱主其實在心底裡依然歧視黑人。不過,我認識的一些美國朋友卻不是這樣看,他們認為,美國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例已訂得很嚴謹。白人僱主在聘人時,已寧取錄一個差一級的黑人,也不敢揀一個好一級的白人,以免吃官司。他們在言語間其實在暗示,黑人在民族性格上的確存在著某些缺陷,才導致他們的失業率特別高,黑人應該自我檢討的。

 

暗示某個民族在整體上不如另一個民族,其實已有歧視性,即使不犯法,也是政治不正確。但美國朋友卻強調,他們只是把看到的事實說出來,並非帶著歧視的眼光,一開始就作出結論。他們認為,不同的民族的確存在著不同的民族性格,以至影響他們在就業時的表現,以美國的失業情況來看,黑人的失業率最高,達16.1%;拉丁裔次之,亦達12.4%;而一般白人則低過整體的平均數,只有8.7%;最低的是亞裔美國人,只有6.4%這些不同族裔的美國人,大家都在同一個環境下生活,而失業率竟有這麼大的差異,怎可以說與民族的特性無關?

 

無疑,民族的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全球一體化,民族之間已不再存在著不可跨越的壕溝,滋養民族性格成長的大環境正愈趨接近,而民族的性格亦會愈趨接近。中國人隨地吐痰的性格,亦可能因為家裡鋪了地氈之後而逐步改變。不過,在現階段各民族在過去成長過程中,所造成的性格差異,仍然足以令他們在工作的時候遇到不同的際遇。

 

黑人常予人的印象是不習慣有系統地工作,情緒容易失控,以至僱主無法預期工作的成效,因此找工作時阻力較大。拉丁族裔雖然熱情樂觀,但不及美國人理性及有謀略,紀律性及認真的程度又不及德國人,亦非僱主首選。至於亞裔人士,他們的失業率不高,亦並非因為他們受白人僱主歡迎,而是因為他們吃得苦,願意做低三下四的工作。他們若是真的找不到工作,他們會搞些小生意,自己聘用自己,否則失業率不會這麼低。我覺得這種分析不是沒有道理,內裡的「成見」不能說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立法或者可以阻止別人把這種成見說出口,但阻不了別人心裡有這種感覺。感覺被人看扁了的民族,宜以實際行動去改變別人的觀感。

(轉載自20101119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