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C 觀點 : 經營者應知環境已變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8413.aspx

大家樂事件,顯示香港商人對香港的政治環境敏感度不足,行事之前沒有考慮到民意會反彈,以至不得不收回原先的設想,除了換來商譽大損之外,一無所得。

 

近年香港的經濟發展,主要靠金融業帶動;與金融業相關的專業服務也是得益者,從業員的工資升幅遠勝其他行業。但香港並非人人適宜從事金融業,專業知識不足的,只好在低技能的服務行業中「頂爛市」,近年工資水平不加反減,成了經濟轉型的受害者。

 

這種情況不但令低技能服務行業的從業員甚有怨言,連市民大眾也為他們抱打不平。最低工資的立法就是在這種民情下獲得通過的;其精神就是要讓基層也可以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飲食業正是僱用低技能工人較多的行業之一。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洗碗女工月入只有四五千元,有些國際連鎖快餐店的員工,時薪連二十元也不足。在市民心目中,飲食業是無良僱主集中地,對待員工實在太刻薄。

 

面對社會的批評,飲食業通常以租金太高、食物材料價格上升、以及利潤微薄為由作解釋,希望市民明白,這個行業工資低是迫不得已的。但大家樂是上市公司,帳目公開;市民看到大家樂近年利潤可觀,去年盈利超過5億元,怎肯接受連他們也有需要刻薄員工;這是造成民意反彈的主要原因。

 

然而,大家樂的管理層卻無視民間的情緒,一味只曉得維護股東的利益,竟想透過把用膳時間從工作時間中剔除的方法減少對最低工資的承擔。這正好與市民支持最低工資的初衷相違背。市民因而覺得大家樂在「耍花招」,目的就是想逃避付予員工該得的報酬。

 

如果大家樂一早擺明車馬反對最低工資,市民的反彈可能沒有這樣強烈。但陳裕光先生身為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成員,之前又表態支持最低工資立法,市民於是對大家樂這種言行不一的舉止尤為不滿。

 

大家樂事件正好提醒商界,社會的價值觀正在轉變。已有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公司的盈利不是單靠股東的投資創造出來的,工作人員的努力才是公司增值的主要動力。因此,勞動者亦應該有權分享勞動的果實。公司的管理層,如果不能在思維上把員工也視作持份者(Stake holders),並讓他們分享公司增值的成果,公司將勢難平穩地營運下去。

 

大家樂的經營者,心中只有股權擁有者(Share holders)的利益,只希望令公司的盈利不至因最低工資而受損失,因而忽略了最低工資的推行目的,是要改善基層員工的待遇,結果走上了與民意為敵的道路。這種對環境的錯誤判斷,最終連公司的商譽也成了陪葬品,股東的利益因而大大受損。其他經營者要引以為鑑。

(轉載自20101111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