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每年都會搞一次慈善飯局,以親自在飯局中向捐款最多者授予投資心得作吸引,把競投所得的款項用作慈善事業。近年這項捐款的紀錄已被中國的富豪打破,可見中國的確有一部分人富起來了,富到願意用過百萬人民幣與巴菲特吃一頓午飯。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挑起了巴菲特要與蓋茨一起來中國搞「勸捐飯局」的念頭。他們最近在美國搞了一個同類飯局,成功地令四十名美國富豪在飯局上即場「決志」,承諾在生前或死後捐出最少一半身家。不過,今次中國富豪的反應卻不如他們想像中熱烈。
據說,當有些富豪得悉,出席飯局需捐出一半身家時,連巴菲特的電話也不敢接,飯局差點找不夠人出席。為釋除獲邀者的疑慮,主人家要親自寫信向獲邀者解釋,飯局的目的只是交換一下大家對慈善事業的心得,不一定需要即場作捐身家的慈善誓言(Giving Pledge)。這才湊夠五十人出席。
我在傳媒上看到不少評論,指責中國的富豪大都是守財奴,不似外國的富豪那麼樂善好「捐」。其實,事情並非如此,只是傳媒對中國的情況不了解吧了。
美國的遺產稅很重,富豪覺得,與其把自己賺來的錢交給政府為社會做事,不如自己成立慈善基金,自主地做一些自己認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事。在美國,捐錢給自己成立的慈善基金是一樣可以扣稅的。
再者,把自己擁有的生意放進慈善基金,只會令生意的盈利須用作慈善事業,但不會令自己失去對生意的控制權。但中國卻沒有成立私人慈善基金的機制,富豪要捐錢,只能捐給紅十字會,希望工程之類的組織,公司的股權一旦捐出,就不再控制在自己手裡。如果美國的富豪也需要面對同樣的境況的話,他們也不一定肯在生前把自己公司的股權捐出來。
此外,中國的富豪大都曾在改革開放前的社會生活過,嘗過共產的滋味。他們對自己擁有財富能否長期確保也缺乏把握。他們在心理上仍有強烈的怕失的恐懼。當一個人確知自己擁有甚麼的時候,才會設想如何去處理自己擁有的東西。然而,中國的私有財產權的保障依然十分不足,富豪們連保產的問題都未解決,怎會有條件去考慮捐產?可能要富多兩代,心態才會改變。
尤其甚者,勸捐在中國十分普遍,一有天災人禍,或者政府要搞形象工程,富豪們都會受壓要承擔一定的捐款配額。結果大家都聞「捐」色變,心理上反而產生「防捐」的警惕,時刻提防著有人來勸捐。巴菲特就是這樣碰釘的。
捐獻應該發自一個人的內心。人透過自我反省,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財富要用在他者身上,才能無限延展。施壓勸捐只會適得其反。香港的輿論,近年亦喜歡向富豪施壓,嫌他們捐錢捐得少;我擔心,這只會令富起來的人養成「怕捐」的心態,對社會沒有好處。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