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宣布後,社會的關注集中在政府的紓解置業困難的措施是否有效。政府官員在出席論壇時,被問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有理由相信,如果政府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好的話,市民對政府的評價,一定可以大大提高。
我一向反對政府干預市場,但今次在樓價問題上,我都認為,政府若不主動扮演更多的角色,民間的怨氣就會沸騰,市民就會把此解讀成政府只維護地產商的利益,而不顧市民死活。
安居樂業乃市民的基本要求,政府在施政時,必須以是否能締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為依歸。我並不贊成以公帑去資助市民買樓,這只會造成市民依賴政府的習慣,只曉得靠政客去爭取更多的資助,而放棄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更美好的生活。政府要做的,是使樓市可以健康地發展,樓價的升幅基本上與經濟增長同步,讓青年人感覺到,暫時或許未能立即置業,但只要肯努力,假以時日(約十年左右),就有條件儲夠首期買樓,可以結婚安家。政府能做到這樣,社會才會有一個和諧的環境,青年人才會感到人生有奔頭。
可惜,近年樓市的發展,已令青年人的置業期望變得愈來愈渺茫。在過去一年,樓價升了近三成,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入息升幅。尤其是地產商推出的新盤,其定價往往高到市民無法理解。市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住在香港,為甚麼一切顯得這麼陌生。最近元朗推出的一個新盤,定價就要五千多元一呎,差不多是同區二手樓價的一倍。雖有這樣大的差距,但這個盤的銷售依然不錯,很快就賣出上千個單位。
這種情況顯示新盤的供應嚴重不足,令地產商可以把他們的銷售對象收窄,只針對那批最有負擔能力的買家來訂價,已足以把手上的單位售清,無需考慮只有一般負擔能力的買家。若果新盤的供應足夠的話,地產商就得把收入較低的人也納入他們的銷售對象範圍,那地產商在推新盤時,就不得不按照這批人的負擔能力來訂價。
由此可見,新盤訂價急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土地供應不足。自推行勾地方式賣地以來,政府已失去調節土地供應的主導權,令私人樓宇的供應量嚴重短缺。香港私人樓宇的供應量,在八十年代多達三萬個一年,去年只有八千個,難怪地產商都可以吊高來賣了。此之所以,市民會把樓價高企歸咎於政府政策失誤了。
其實,願意在香港置業的人,等於認同香港。他們在香港買了樓,就會同香港共命運,就會以香港的長遠利益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歸。政府應珍惜這批人的買樓意願,讓他們感到在香港置業的可行性。如果把這批人也趕向政府的反對面,政府在施政時一定阻力重重。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