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到雲南視察我在中國農村展開的一些扶貧項目,發覺中國農村的情況雖仍相當落後,但已有不錯改善。我最高興看到的一點是:個別農戶手上已積累起一定的資金,令他們有條件作一些新的嘗試。
九十年代中,我曾跟隨一些NGO去中國農村考察(應稱作瀏覽),發覺一些窮的地方,農民真是家徒四壁,除了幾件農具,一個爐灶外,家裡一件傢俬也沒有。他們日常的努力,都是為了兩件事:一是要為冬天的到來準備糧食,二是要為兒子娶媳婦作點積累。除此之外,他們已沒餘力作其他的考慮。
當我們提議他們種一些新品種的農作物時,他們都不敢嘗試。他們傾向因循的原因,是他們無法承擔失敗的風險。他們沒種過新品種,不知道新品種是否適合當地的土壤與氣候,不知道會有多少收穫,亦不知道收穫能否在市場上賣到好價錢;一旦失預算,後果可以嚴重到,害兒子娶不到媳婦,甚至一家人性命不保。因此,任由我們如何鼓勵,他們都不肯嘗試。非要我們先提供金錢上的承擔,確保他們的收入不會少過以前,他們才願意嘗試。
今次看到的情況已有不同,農民已開始有點積累,他們不用擔心會因某項決定失誤就累死全家,故比較願作新的嘗試。我們推動的一些項目,雖不是人人都肯參與,但總能找到一些熱心分子。
我們所推動的項目,除了有小部分是無償的支援外,大部分是貸款的,到期是要償還的。此外,純是靠我們的貸款還不夠,農戶自己也得有自己的資金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仍可以找到積極的參與者,顯示部分農戶已有冒風險的能力。
我們選擇開展工作的農村,每年的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但參與我們的發展項目,農民自己負責的資金,卻要三千至二萬元不等,反映農村中已有個別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的資金,有些是家庭的成員出城打工賺回來的,有的是在市場上做小買賣賺回來的。他們有了積累後,取態自然愈加積極,更願意冒險去作新的嘗試。
看到這種情況,我心裡非常高興,因為積累是改革與創新的客觀基礎;有農民敢於去試新,中國的農業才有機會出現新的突破。當有積累的農戶達到一定的關鍵量(critical mass)的時候,就會衝破臨界線,出現大規模湧現的景象,令中國農村一下子就耳目一新。
除了看到中國的農村開始有資金積累外,還有另一個原因,使我對中國農村的脫貧比前有信心,就是流動電話正高速普及。資訊流動,不但可以使成功的經驗可以很快四處流傳,還可以大大提升市場的效率,令資源分配可以產生更大的效益。這些都是過去其他國家的農村在起步時所缺乏的。此之所以,我相信中國農村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比一些只看到負面因素的中國專家所預期的快。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