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中國政府在金融海嘯後推出的措施,成效比美國政府推出的好。美國政府推出的措施,基本上屬「救火」及「填」,救的都是一些大企業,廣大人民直接獲益的不多。反之,中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已成功地令人民相信,金融海嘯並不足以把中國的經濟拖向衰退,人民對前景普遍都相當樂觀,依然樂於消費,勇於投資,成功地抵消了外需不足的負面影響。
這本來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不過我卻擔心,中國政府今次的成功,會令執政者過度自信,以為只要政府懂得善用手上的資源,附以及時的正確政策,就可以操控經濟發展的步伐,把中國的繁榮富強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但這種想法恰恰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總方向背道而馳。
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有連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基本上是靠中央做少一點,讓地方做多一點;國家做少一點,讓民間做多一點。這樣才能做到全民起動,百花齊放,令中國人民的智慧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若然現在又走回頭路,改為中央與國家做多一點,地方民間做少一點,中國的經濟動力就會被破壞,對中國的長遠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全球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形勢可能迫著中央非出手不可。這時中央可能需要反應夠快,用力夠猛,出手夠準,才能動用全國的資源,在短期裡穩住局面,以免形成惡性循環,以後得花更大的氣力,才能扭轉負面的趨勢。
然而,中央出手也有很多壞處,就是容易一刀切,照顧不了地方的具體情況;而且一旦做錯,就會全國都錯,風險比讓地方各自去嘗試更大。此外,要求速度快就容易疏忽失誤,容易投錯項目,貸錯對象,日後還需承擔後果。更要命的是官僚架構的效率不高,貪腐難免,結果層層自肥,部分資源可能會被少數人私吞,不能全部令社會受益。
現時,有些地方政府,惟恐響應中央政策不力,有配合不了地方情況的也不敢提出異議,結果中央就得不到正確的訊息去作新的決定。有些地方的傳媒,連「金融海嘯」與「通貨膨脹」兩個詞語,都視作敏感字眼,用的時候都得自我審查,看看有沒有與中央的取態不符。這樣發展下去,民間的智慧將無從發揮。
因此,我希望中央領導人在積極救市的同時,仍要保持警惕,不要讓自己變得過度自信,以為可以指揮一切,調動一切,這樣只會扼殺地方與民間的積極性,令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無法持續。中央應該在危機緩和一點的時候盡量忍手,逐步退居幕後,好讓中國經濟可以重回全民起動的局面。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