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長曾俊華與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曾不約而同地表示,由於經濟已開始放緩,政府可能有需要檢討之前推出的遏抑樓市措施,包括短期轉讓需要繳交的額外印花稅措施。市場曾一度為此而大為振奮,但政府發言人很快出來澄清,政府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打算。
照道理,曾俊華應是政府內最掌握宏觀經濟狀況的人,而鄭汝樺更是實際主管房屋市場的人,且他們已官至司長與局長,如果連他們都感到房屋政策需要檢討,那就只剩下特首與政務司長才有資格去收回他們的說法,而作出這個決定的考慮,應該是政治上的,而非經濟上的。
從經濟上去看,歐債危機並沒有真正解決的跡象,明年香港的經濟難免會進一步放緩。這將對本港樓市產生巨大的冷卻作用,其效果遠比政府的遏抑措施強烈,情況就一如97年金融風暴之後,即使不搞「八萬五」,樓價也應會自行調整,但政府卻堅持繼續搞「八萬五」,弄到樓市出現災難性崩潰。而「八萬五」亦變成一項最政治不正確的決定。
現時香港面對的情況,應沒有97後那麼惡劣,但已足以起遏抑樓價的作用。政府不想撤回抑市措施,主要是擔心被誤會又在偏幫地產商。當社會輿論都針對地產霸權的時候,這麼快就撤回抑市措施,肯定會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
然而,一項措施是否政治正確,最終決定於社會上的獲益良多,還是受害者多。樓價升得太快,對未買樓的人不利,所以他們很噪。但如果樓價過度回落,又會令更多已買了樓的小業主受損,屆時所造成的社會不滿只會更大。
現時樓價下跌的幅度雖然不大,但若從成交量的角度去看,卻已跌得十分嚴重。11月份的樓宇買賣合約登記,只錄得5,982宗,是09年2月以來最低的一個月。但09年2月的低位是金融海嘯碰著農曆年假造成的。如果與過去的不受農曆年影響的月份比,則是2000年6月以來的最低紀錄。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政府不能對此視若無睹。
成交量與成交價是息息相關的,歷史上成交量這麼低的日子,出現社會災難的機率很高。政府不應掉以輕心。
成交量長期處於這樣的水平,政府從樓市收到的印花稅就會大幅減少。銀行的按揭生意,經紀的佣金收入、律師樓的做契收入,都會大幅萎縮;連帶裝修設計、傢俬家電零售行業都會受拖累。香港的失業人數會因而上升。
因此,眼前政府需要做的,應是如何令樓市的成交量上升,而不是令成交量下跌。額外印花稅會遏抑成交,在市場已不虞炒風重臨的時候,已不合時宜。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