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在報道特首選情時,似乎多集中報道梁振英與唐英年的比併;對另一個有意參選者——民主黨的何俊仁,似乎都不大願意着墨,好像他已注定是不會有機會的一樣。
對於自己被邊緣化,何俊仁並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覺得這只是一場小圈子選舉,1,200名選委大都會按北京的旨意投票。傳媒知道他不會是北京屬意的人,自然沒有興趣報道他。
梁振英的取態是:中央既沒有明言他不可參選,他為何不可一試?或許當大多數市民都屬意他時,中央會改變初衷。
我相信中央也沒有明言叫何俊仁不要參選,何俊仁又何需一早打定輸數?如此消極,不如及早退選算了,無謂影響自己的形象。
民主黨若真的想借選舉平台來推廣自己的信念,又何需理會選委的意向,直接面對廣大群眾就是了。如果民主黨提出的治港理念,的確符合香港的利益,又為廣大市民所認同,選委會也可能不得不依循民意去投票。梁振英現在行的就是這套策略,何俊仁為甚麼不可以行?
何俊仁如果能成功這樣做,才是真正推動了香港的民主步伐,比每年都高叫「立即雙普選」的口號有實效得多。香港需要的是具體的民主體現,而不是空想理念。
有人可能覺得,北京一定不會讓民主派當特首;但這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回歸後,北京並沒有找嫡系的「愛國人士」做特首,而是找與美國及台灣關係密切的董建華。到董建華落台後,誰又能料到一個被英皇封爵的殖民地遺臣也可以上位?很明顯,中央最想找的,並不一定是自己友,而是一個大多數香港人都可以接受的人。
中央知道香港民間仍有強烈的反共情緒,所以一直都在特首的人選上作戰略退卻。今次特首選舉,仍可能作進一步退卻。既然商人治港不太成功,公務員治港的成績又未見突出,為何不可以一試民主派治港?
當然,民主派中人如果真的想一嘗做特首的滋味,就必須有創意思維,不能只曉得翻炒那些理念化的舊陳皮政綱。任何想做特首的人,都不能光知道自己想做甚麼?還要知道中央想做甚麼?市民想做甚麼?只有那些懂得妥協,並成功在這三種需要中間找到平衡點的人,才可完成過渡期特首的使命。且看民主派內是否有人有這樣的能耐。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