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星期二

C 觀點 : 打強心針只能救命難以治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173.aspx

上周,環球央行聯手救市,手法一如既往,不外放鬆貨幣流通,避免債務違約的恐懼,導致信貸過份收縮,令正常的經濟活動也沒法進行。

 

這套救市手法,三年前在金融海嘯時已經用過,證明確能起一時之效。但它只能起打強心針的作用,而不是對症下藥的良方。

 

這些人為地由中央銀行製造出來的新資金,大多會流入金融市場,只有很小部分能流入實體經濟,對恢復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大。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實體經濟早已產能過剩,根本不需要資金去擴充業務。不少企業,現有的生產力都未用盡,有些生產綫已經停產,怎會再動用資金去建新的生產綫,他們如果能獲得新的資金,只會用來還舊債,而不是用來作新的投資。

 

因此,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只能改善企業資金短缺的情況。它能避免企業的資金鏈斷裂,起一定的救命作用。這或許可阻止失業情況惡化,卻沒法增加就業人數,令失業情況得以改善。

 

實體經濟之所以會產能過剩,是因為當前的經濟規模是西方胡亂消費年代建立起來的。為此,西方國家無論政府與人民都已債台高築。現在債主臨門,又要還息,又要還本金,何來原先那麼高的消費能力?在需求不足之下,原先建立起來的經濟規模與生產能力就變得太大,根本沒法吸納新的資金。

 

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這些沒法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只能流入金融市場,令資產價格回升。此之所以,內地一公布會降低存款儲備金,資金尚未流出市場,恒指已上升逾千點。理性預期令手上有資金的人率先行動,希望可以及早搭上順風車。

 

現在市場上還有一些謹慎的評論員,不斷提醒我們,叫我們不要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期望過高。我對這類政策救實體經濟的能力沒有幻想,但認為它對促使資產價格上升卻無可避免。如果連後者的作用也不明顯,政府一定會加碼寬鬆。因為政府若是救不了實體經濟,也想把金融經濟弄得好看一些,以免枉費心機。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一旦開始採用印銀紙去救經濟的方法,就只會愈印愈多,直到一發不可收拾,出現惡性通脹,貨幣系統崩潰為止。

 

這種情況不至於明天就出現,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趨勢一旦形成,就會一步一步走下去,不發展至另一個極端就無法回頭。此之所以,投資者寧要地產、現貨商品等可以持在手裡的實體資產,也不要貨幣、證券等以印刷證書作承諾的債務資產。

(轉載自2011126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