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C 觀點 : 加發iBond能抗通脹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586.aspx

在一個抗通脹的研討會上,我提醒與會者,無謂期望政府可以推出甚麼新措施去對抗通脹了。不要說一個弱勢政府沒有這種能力,就算是換來一個,可以像殖民地時代那樣行政主導的政府,在當前香港的情勢下,要抗通脹也不可能。

 

香港本身的經濟增長不錯,失業率只有3.4%,在正常情況下一定會有通脹。加上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大多來自大陸,而大陸正面對嚴重的通脹,我們向大陸入口的產品一定不會便宜。此外,港元又與處於弱勢的美元掛鈎,美元貶值,港元只能跟著一起貶。幣值回落,物價焉能不升?

 

因此,與其希望政府可以為我們壓低通脹,不如自求多褔,自己想辦法算了。有與會者不認同我的看法,在會後對我說,如果政府肯加發iBond,市民就有機會對抗通脹。

 

其實,我在報章上亦見過這類意見。有一份還是極之反對政府派6,000元給市民的報紙。我真沒法理解一份這樣的報紙,竟會支持與派錢沒有甚麼分別的iBond。所不同的是iBond派得更少,派得更不公平。上次政府發iBond,每手1萬元,3年為期,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與通脹掛鈎。如果真的任市民買,當然可以抗通脹,iBond的發行量有限,只有100億元,每人買一手也不夠,怎可以助全體市民抗通脹?

 

香港的銀行存款有近十萬億元,要全部與通脹對沖,就得發十萬億元iBond這豈不是會令政府的債務,相對GDP來說,比歐豬還要嚴重。香港的金融市場一定大亂。因此,政府一定不會這樣做。但如果發行得少,每人只能買到一兩手,那就徒具抗通脹的形式,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一般3年期的政府債券,年息只有兩厘左右。iBond的利息與通脹掛鈎,一定多過兩厘,所以政府今次是明益市民,等同派錢,只是派得不多吧了。假如今後3年通脹都是5%,每年著數3%3年也只著數了900元。買到兩手亦不過1,800元,怎有能力去對抗3年的通脹?

 

政府派錢,每人都有6,000元,但發iBond卻要抽籤,並非人人有份。上次只有15.5萬人參加,相對全港市民,實屬有限。據說,得益者主要是那批平時在金融市場活躍的投機者。普通小市民,很多都弄不明白iBond的性質,所以沒有參加。

 

再者,發iBond的行政費用,以人均計,不會比派錢少。派錢,只需市民登記,然後領取。但發iBond,又要申請,又要抽籤配售,轉讓時還得讓銀行賺價差。如果上次政府派錢,也有人覺得政府在行政費上,明益銀行;但發iBond,銀行得益更多,政府只是兜一個圈,改革了派錢的方式;大家就覺得不成問題了。據證券界的朋友反映,上次iBond上市不久,很多小投資者已「割禾青」,貨源被機構投資者吸納。結果,政府原本想益市民的錢,市民未賺盡,就轉益了機構投資者。作為納稅人,我就不贊成政府再發iBond,去益小部分投資者。要益市民,還是人人有份的派錢方式更合理。至於所謂抗通脹,則只是「扮嘢」吧了。

(轉載自201192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