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年輕人對社會的怨氣很大。他們覺得社會的向上流動能力差了,即使讀完大學,也不易找到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很多人對自己的將來都沒有掌握。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資,似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雖然,知識一直被視作改變命運的工具,但這只對個人有效,一上升至社會層面,情況就變得複雜。影響一個社會命運的,可不只教育一項,還有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自身因素、外圍因素、歷史因素、當今因素……。菲律賓的大學就培養了很多大學生,但他們畢業後,卻選擇去做不用多少知識的家庭傭工。
我認識一個朋友就經常感嘆,他兒子大學畢業後,在社會上找到的機會還不如他以前小學畢業!
我朋友的父親,二次大戰後從廣東的農村逃難來港。由於沒有讀過甚麼書,只能在工廠裡當工人。但工業的產出比農業多,故看來微薄的工資,已令他父親的收入比在鄉間當農民多好幾倍,可以經常接濟鄉間的親友,備受鄉民的尊重。在這種情況下,他父親自然覺得,香港社會有很強的向上流動力,令他的命運出現了重大的改變。
我的朋友則因為考不上官立中學,又付不起私立中學的學費,小學畢業就出來社會工作,先是在工廠裡當雜工,老闆見他會寫字計數,人也老實,就安排他當收發,工作令他感到學識不足,於是他就去上夜校,繼續進修。七十年代,工廠的生意很好,不斷擴張,老闆見他有上進心,就提拔他做新生產線的管工,後來更升了做廠長。
這段經歷令他深感知識的重要,所以他節衣縮食也送兒子出外讀大學,但他兒子學成歸來後,大學生已遠不像以前那麼吃香。他兒子雖找到了一份洋行的工作,但只是基層性質的工作,看不到有甚麼升職的機會。因為,他兒子的上司,(可不像他以前的老闆)也是放洋留學的,剛三十出頭,短期裡不似會退休。
他有點後悔送兒子出外留學,因為兒子的收入拿來交學費與海外生活費也不夠,他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歸本。他心想,如果兒子將來想成家立室,他可能還需幫補兒子買樓。原先留給自己養老的錢,可能所餘無幾,他與他的兒子都對這種處境感到擔憂與不滿。
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金融中心,人均生產力名列世界前茅,但社會上不可能人人都做金融業,其他行業的高層管理職位亦有限,不可能讓所有的大學生都上位。我有時真懷疑,社會是否值得花錢去培養這麼多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學生?大學生多了,就能助香港社會轉型至更高的層次嗎?金融中心不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的形式嗎?社會要再轉型,還可以轉成甚麼形式呢?難道是學美國那樣,靠欺負全世界,掠奪他國資源以濟自己?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