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的向上流動能力弱了,除了因為香港在經濟上已發展至國際一級水平外,還因為香港人的質素亦比前下降。
過去的香港人,大部分是外來移民,他們不一定很有學識,卻不乏膽識。他們中不少是從內地偷渡來港的。偷渡是要冒風險的,敢偷渡的人,通常都得有勇氣,在困難面前不會輕易退縮。他們的心理質素應該比嬌生慣養的新一代青年人好。
當年偷渡的人,不少是游水過來的。他們抱住個籃球,望著遠處的燈光,以不太熟練的泳術,就一躍而下游向香港。中途有被水流沖走的、有被鯊魚吃掉的、有體力不繼的;能抵達香港的,不但要有體力,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
當年來港的移民,並不是看中政府提供的福利(當年其實甚麼福利也沒有),而是看中香港有更多的自由選擇。他們知道,在香港,他們有機會自力更生,他們的努力所得,會受到法治制度的保障。他們願意從做苦力開始,死慳死抵,積點資本,將來自己做生意。現時不少社會上的成功商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在那個年代,願意拋身出來做生意的人是被尊重的;社會上的青年人,多喜歡以成功的商人,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仇商的情緒,遠沒有今天那麼嚴重。甚少有人會把自己在生活上的不幸,歸咎於商人的奸詐或政府政策的失誤。人們傾向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尋求外界的援助。
在這種心態下,社會上反而不斷有人成功地往上流動,而社會經濟亦因而不斷有發展的動力。以香港一個人口只有幾百萬的城市,我們在輕工業生產上,有不少都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這些奇蹟,很多都是由名不見經傳的內地移民創造出來的。
可惜,新一代的香港人,生活環境雖然比上一代大有改善,讀書的機會也比前多了,但嬌生慣養卻令他們的求生意志也退化了。新一代的年青人,受小小挫折就怨天怨地、要生要死,讀完書仍不想去工作,寧願留在家裡上網打機,做隱蔽青年,試問在這種心態下,社會的經濟發展何來新的動力。
香港過去的經濟轉型,皆不是靠政府去指引的,而是由民間自己去探索出來的。但新一代的香港人卻不想去冒風險,他們希望畢業後,政府可以幫他們提供工作機會,最好規定給他們比市場更高的工資。他們覺得出社會工作三、五年後,就應該有條件買樓。如果買不起的話,政府就得多建一些廉價的居屋。
然而,靠政府政策照顧的生活,只會走向公平齊一,不可能有個人的突破與向上。政黨只能為我們爭取齊一的最低工資,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報酬。靠政府的房屋政策,也不可能讓人人入住豪宅。香港人要向上流動,先要調整自己的目光。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