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育率不足,女性平均只生一個孩子。過多兩代,一個成年人可能要供養六個長者──自己的父母加祖父祖母與外公外婆。可以想像,養老問題將是社會一項沉重的負擔。
有「先見之明」的政客,於是為我們設計了一套强積金計劃,强迫我們在尚有工作能力的時候開始儲蓄,以積累足夠的金錢作退休之用。
由於每月最高供款不外2,500元,加上投資回報又不理想,現在看來,單靠這筆錢是很難養老了。社福界因而倡議要搞全民退休計劃,費用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好像只要立法會能通過這個議案,社會的養老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歐債危機證明,通過這類法例容易,但不代表社會一定承擔得起。短期裡,政府還可以憑赤字預算矇混過關,但當債務愈積愈多的時候,貨幣系統就會崩潰,結果整個全民退休計劃都可能泡湯。
因此,除了政客之外,大部分人對此都不熱衷。人們擔心,這類計劃只會要求人們增加每月供款比例,承擔更多的稅務;但得益的只是政客與基金管理公司;市民吃完眼前虧之後,可能一樣沒法解決退休問題。
以中國人的文化,養老是個人問題,是家庭的問題,不傾向把問題拿到社會層面去解決。我們自幼所受的教育,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知道要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平時不節儉,不量入為出,就沒法會有盈餘與積累。不積穀,又怎能防飢。一個人要安享晚年,怎可能不事前作好準備?
過去中國的生產力低,就算省吃儉用,也沒法有太多的積累,唯有靠「養兒防老」。靠兒子應比靠社會更有保障。兒子是自己生的,有骨肉親情。兒子是自己養的,有報恩的責任。兒子是自己教的,可以培養他懂得孝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靠自己與靠家人,都比靠社會更自然、更穩妥。
然而,我們的政客,為了邀功爭選票,不惜帶領我們去行一條歧路。我曾在烽煙節目中聽過這樣的意見:「我年輕時在社會工作過,現在我老了,社會沒有理由不養我。」而主持人都附和著他,覺得這是政府應有的責任。
當人人覺得養老的問題應由政府包起的時候,原有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關係就會被破壞。既不用養子防老,兒子也不用生了,生了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拖低自己的生活質素。結果大家都指望將來社會上其他人的兒子來養自己,這種想法實際嗎?
有些人一個不小心把兒子生了出來,沒心思去教養,竟推說自己未上過如何當父母的課程。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上過這類課程?他們不懂得教育子女嗎?中國人的家教,可能因有了全民退休計劃而全面失傳。
當香港輿論一窩蜂地傾向社會主義的時候,我的文章的確政治不正確,但這確是我真正的想法。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