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本應說些吉利的話,但我向來實話實說,與其給讀者一個美好的假象,不如讓讀者看清楚充滿危機的現實,反有助讀者及早作好部署。
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我曾預言全球經濟將進入冰河時期,但由於全球政府齊齊出手救市,以量化寬鬆把矛盾掩蓋起來,經濟才重現起色。
然而,亂印鈔票只能解決表象問題,並不足以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層矛盾。
資本主義的結構問題,是企業的利潤全歸出資者;廣大的出力(包括腦力)者,雖有份創造財富,卻不可分享利潤。這種分配上的不公平,導致資本累積的速度遠快過新生的需求,令到過剩的資金無法重投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早因出力者沒錢消費而需求不足。實體經濟在需求不足下早已產能過剩,根本沒法接受新的資金。
這些沒法被實體經濟吸納的資金,最後只能流入金融市場,造就了投資銀行以衍生工具大發橫財。異化了的金融市場最後倒過來破壞實體經濟,引發金融海嘯。
過去,歐美國家延後這個矛盾爆發的方法是靠擴大信貸,既借錢給個人消費,又借錢給政府大搞福利。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的需求,抵消了分配不公的影響。
然而,無論個人與政府都收入有限,他們所花的都是他們以後也沒法還的錢。現在,他們累積起來的債,已大到沒有人再相信他們可以不違約。以至他們已很難借到新錢,而借貸成本亦變得愈來愈高。
在這種情勢下,歐美國家都沒法靠借貸去維持原先那麼高的社會需求,整個世界的經濟無可避免要走下坡。因此,人們估計,西方經濟將在2012年二次探底。最怕是熊腳愈踏愈深,不知要踏多少腳才能腳踏實地。
幸好香港的經濟已不像以前那樣依賴歐美,而是更受內地影響。環顧全球,經濟動力最興旺的就是中國。若果中國的經濟增長在2012年仍可保持在8%以上,香港應可以繼續分到一杯羹。
不過,歐美市場是中國出口的最主要市場,歐美經濟走下坡,中國不可能不受拖累。關鍵還要看中國經濟能否成功轉型,變得不再那麼依賴出口。
現時國家正以不同的政策去擴大內需,及推動產業轉型,以增加創意與科技方面的增值功能,但成效如何要到年中才比較明顯。因此,2012年上半年,無論個人抑或企業,還是採取保守一點的策略為上策。謀定而後動,好過被迫要壯士斷臂。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