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剛於1月6至7日期間在北京舉行,制定了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就是要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這樣才能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膨脹,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會議的這種提法,可謂刺中了西方金融經濟的根本弊端;但斷症容易,要把病治好卻不容易。
西方的經濟學者與財金官員,怎會不知道金融市場的理想功能是把社會上的閒資重新引導回實體經濟,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商品與服務,這樣才能改善國民的生活。但由於社會上的財富分配不公平,廣大的民眾根本缺乏消費能力,令到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與商品都不容易找到銷路。當社會上的生產能力早已過剩的情況下,資本根本沒法流入實體經濟。
據說,中國積累的資本已多達10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16萬億美元,比美國一年的GDP還要多,這麼多的資金,以中國的經濟規模能吸納得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這筆錢就只能脫實向虛,留在金融市場裡以錢炒錢,或流入房地產市場,吹大房地產泡沫。
美國出現金融海嘯,就是因為錢流入房地產市場後,房地產的價格就會大幅上升,這些漲了價的房地產又可以透過信貸,化成新的資本,重新回流到金融市場。這種情況令金融市場可以透過槓桿作用,不斷自我循環,不斷膨脹,變得比實體經濟還要大很多倍。所以,金融市場一出現風暴,就可以令實體經濟桅斷船翻,造成災難。
今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是要防止中國的金融業重蹈西方的覆轍。這就是需要中國的金融業重闢新的路綫,要中國的金融業支援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提升經濟科技含量與能源效益,而不是提供炒家以錢炒錢的平台。
然而,中國原先根本沒有金融業,現有的一套基本上是從西方抄回來的,因此在體制上根本就是西方那套。再者,現時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工作的一些重要人物,很多都是西方的投資銀行培養出來的,他們的思路跳不出西方的那一套。
資本只有一種行為準則,就是唯利是圖。因此,資本不會自發地去搞環保,或支援弱勢社群。即使是中國自己成立的主權投資基金也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投入去的資本無法全數收回;如此,負責管理基金的官員就會被追究,甚至會丟職。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資金的管理者一定不會去做只有社會貢獻沒有金錢回報的投資。
因此,政府想細緻監控金融市場的運作並不容易。中國政府與其在這方面吃力不討好,不如調節新生財富的分配方法,令廣大的工作人員都可以分享勞動成果,有更多的消費能力。當社會有足夠的新生需求之後,資金就會流入實體經濟,不會留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了。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