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自由市場的擁護者,但由於特區政府在房地產市場已有龐大的參與,而且已沒法脫身,因此我也不得不贊成,政府需要在樓價問題上,作一定程度的干預,以確保市場能健康發展。
香港的土地是由政府批租的,而不是賣斷的。因此,政府可說是香港的大地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政府有能力操控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供應多寡。如果政府有心增加供應,每年可以有八萬五個住宅單位供應,如果政府放慢手腳,可以跌至不足三萬個。其間,樓價亦會因此而大起大落。因此,市民把樓價的升跌歸咎於政府的房屋政策不是沒有道理的。
此外,政府又興建大量的公屋,以低於市值租金租給社會的基層。公屋供應的多少、公屋質素的好壞,以及申請資格的嚴寬,皆決定於政府的政策,並可以嚴重影響私人市場的規模與吸引力。這一切都令政府對樓市的起跌,無法置身事外。
香港的樓價長期高企,令香港的居住環境相對狹窄,營商成本較其他同類城市昂貴。這些雖不能說是政府刻意造成,但殖民地時期,政府並沒有積極地去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
董建華時代,政府曾努力去改變高地價的環境,但後果卻是害多於利。原因是社會的既有財富大部分都以房地產的模式儲存,樓價一次過下跌過多,就會令全社會的財富蒸發,市民的消費能力與投資能力因而被大幅削弱,經濟立時失去動力。
經過十多年的折騰,香港人逐步適應了一個地價略低的經濟生態環境。現時的樓價,只是高峰期的七成半,但香港的負資產問題已基本解決,而銀行系統對此亦適應得很好。這是香港在九七後付出沉重代價才找到的平衡點,特區政府應好好珍惜,並積極採取適當的政策防止高地價環境再現,大多數市民都不想看到,香港百業難做,獨發地產。
政府要控制核心地區的樓價不易,因為已很難有新土地去作調節。但新發展區的情況就不一樣,政府手上有足夠的土地去滿足社會的需求,只要政府反應敏捷,及時提供土地,完全有能力把樓價控制在市民的購買能力之內。
我並非想政府再次推出「八萬五」政策,以把樓價壓至人人都可以買千呎以上豪宅的水平。但政府可以優化勾地表政策,或者主動定期賣地,以確保市場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令樓價的升幅起碼可以與經濟增長同步,令市民感到,他們的生活環境有條件隨經濟增長而得到逐步改善。這樣就可以減輕社會上的不滿情緒,令政府的施政可以有更高的成效。
如果政府真的不想樓價過度急升的話,大可以清晰向市場表態,並承諾會增加土地供應。這樣,市民就不會高價也去搶購,樓價亦會在土地推出之前,自行調節。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