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C 觀點 : 內地經濟已失去動力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118.aspx

早前,西方評論對內地經濟前景多持悲觀的態度。這多少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處境投射到中國身上。他們眼見自己入口中國產品的能力不斷萎縮,因此預期中國的出口前景不佳。

 

過去,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高速增長,主要靠出口、投資與消費。三腳凳一旦少了一隻腳,他們認為一定會倒下來。不過這個比喻並不恰當。中國的經濟不是一張三腳凳,而是一部三引擎飛機。三個引擎中有一個失去動力,飛機一樣可以繼續飛。

 

再者,出口這個引擎亦不是完全失去動力,只是增長放緩吧了。事實上,今年中國的出口仍有望達10%水平。而且外貿一直保持有可觀的盈餘;不似日本,外貿已開始有赤字。

 

中國出口仍這麼有動力,是因為中國近三十年才開始行市場經濟,才容許私人企業各顯神通;所以中國的民企大部分仍在第一代的創業者手中。這類企業家生命力極強,絕對不肯因環境轉變而坐以待斃。

 

對他們來說,西方不亮可以東方亮,歐美訂單不夠,他們就開拓新興市場。民企求生不用政府指引,他們千帆並舉,各顯神通,總有人找到出路。

 

現實是中國的出口壓力與日本不一樣。日本是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原先的市場逐步被對手侵佔。他們是競爭的失敗者,若不能迅速扭轉局面,很快會兵敗如山倒。但中國的產品依然比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有競爭力,只是原有的買家購買力差了,中國仍有機會把產品轉攻其他市場。一旦中國出口可以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更有持續能力。

 

此外,中國經濟增長的另外兩個引擎——投資與內部消費,至今仍潛力龐大,遠遠都不會見頂。中華文化崇尚儲蓄,抗拒借貸,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高,赤字低;沒有美國政府要面對的財政懸崖;中國政府要進行主導性的投資,依然遊刃有餘。西方只看到中國政府投資高鐵招來巨額虧損,但相對西方政府的龐大社會福利預算,中國搞的是建設。而西方搞的只是消耗,效果很不一樣。

 

中國的城市化才剛過50%,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中國要投資基建,不愁沒有項目。無論是住屋、交通、能源、教育、醫療、電訊、保育,以至文化藝術等,在新城市發展區,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在中國的基建,大部分是新增投資,但在發達國家的基建,卻有不少是更替性的,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如中國。

 

另一方面,中國的內部消費,至今只佔GDP的三成多一點;而一般發達國家都有六成,美國更超過七成,中國的內部消費應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政府正研究對國民的收入分配作全面的檢討。如果能夠對症下藥,中國的民間消費能力應可以進一步被釋放出來。因此,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不宜看得太悲觀。

(轉載自20121116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