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C 觀點 : 侍產假的需要與成本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395.aspx

勞工顧問委員會已達成共識:男士在妻子生產期間可獲三天侍產假,並可領取五分四的工資。相信此案不難獲得立法會通過。

 

對打工一族來說,任何新增的有薪假期都一定支持,更何況侍產的需要對香港式的小家庭的確十分逼切。

 

我兒子出生時,妻子得自己叫車入醫院,她至今仍感到十分淒涼,覺得我當年沒有理由選擇返工,而不陪伴在她身邊。

 

按中國人的傳統,女性產後起碼得休息一個月。一個兩口子的家庭,如果沒有長輩相助,又請不起陪月,的確極需要丈夫留在家中幫手。如按需要去訂,侍產假應起碼有一個月。因此,勞工界普遍覺得三天的侍產假不夠。

 

有人甚至認為:只可拿五分四的工資不合理,因為這段期間家庭的開支特別大,僱主除了應發全薪外,還應發額外津貼。

 

問題是這些都是僱員自己的家庭需要,憑甚麼一定要僱主來承擔。我不反對讓僱員放侍產假,但如果是社會決定要這樣做,就應該讓社會整體來承擔,由政府的稅收來補貼僱員的假期工資。不然的話,僱員的很多家庭需要,將來都可以變成僱主的責任。譬如,僱員的家庭成員有病,僱員需要搬家等,是否皆應由僱主給予有薪假期?不願意承擔這類開支的僱主是否都屬無良﹖

 

華人做生意,公司細的時候,僱傭關係還滲透著兄弟班的關係,僱員有難,僱主常會額外施以援手。但這只是人情,並非制度,可以因人而異,僱主可以量力而為。但一經立法,那無論僱員與僱主的關係如何,公司的財政狀況如何,都會變成僱主非負不可的責任。

 

對一間大公司來說,由於員工多,不可能同一時間大家一起來請侍產假,偶一為之當然不難應付。但對於只有一兩個員工的細公司來說,只要其中一個要請侍產假,公司的正常工作就會被干擾,非找人頂替不可。細公司本身財力有限,還要為社會的需要承擔額外的支出,實在不合理。社會在立法讓僱員放侍產假時,是否也應研究對因而受影響的公司作點補貼﹖

 

其實,大公司大都支持政府立法,訂定更多的福利制度。他們自知還有能力承擔多一點,他們可以借政府出手去製造細公司的生存難度。當整個行業的生存門檻提高之後,大公司的壟斷地位就會更加鞏固。

 

社會輿論經常都反壟斷,認為應鼓勵更多的中小企加入競爭,但每當遇到侍產假這類實質上助紂壟斷的立法時,輿論都甚少肯為中小企發聲。

 

一個社會存在著很多複雜的問題,不一定事事皆靠立法去解決。凡事講法律,世上就缺少讓人情發揮作用的地方,社會就會變得冷冰冰。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不會好味道。

(轉載自20121130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C 觀點 : 居屋入息上限四萬過高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342.aspx

據報:政府有意把居屋申請戶的入息上限提升至每月4萬元水平,之前是2.7萬。原先的水平是2010年政府出售剩餘公屋時訂定的。兩年裏升了48%,幅度不小。但相對這段時間的樓價升幅來說,亦算合理。不過,現時的利息處於歷史性的低位,以供樓的辛苦程度來看,現時仍比不上九七年。當時居屋的入息上限亦不過是3.1萬,現時定在4萬,該有點偏高。

 

現時,未買樓的家庭所遇到的困難,主要是首期不足,而不是月供困難。居屋可以按九成,有些銀行還會提供額外的一至兩成私人貸款,基本上可以解決居屋買家的首期不足問題。加上居屋出售價通常只有私樓價的六成左右,因此,居屋的入息上限不用一下子提升至4萬,亦可以幫到很多未買樓的人士。

 

不過,現時香港民粹主義當道,社會輿論往往覺得放寬上限讓多些人可以申請居屋是一件好事,認為放得太鬆的意見會被視作政治不正確。況且,前期設計的置安心計劃,入息上限也是設在4萬元水平。梁振英政府有意把置安心計劃納入居屋系統,為了一視同仁起見,把居屋的入息上限亦訂在4萬元水平,亦順理成章。

 

可惜,提倡增加入息上限的人,似乎沒有考慮到:居屋的供應量有限,放寬申請資格,只會令申請者中籤的機會減少,令那些真正在置業上遇到困難的人,更不容易買到居屋。

 

現時,香港的家庭入息的中位數,只不過2萬元多一些,如果讓月入4萬元的家庭都可以申請居屋,相等於全港七成家庭都可以申請居屋。這麼多的人都變成在住屋上需要政府資助的對象,政府是否負擔得起﹖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推算,把居屋的入息上限從2.7萬提升至4萬,會額外令45萬戶家庭,符合買居屋的入息資格。雖然這批人之中,大部分已擁有物業,不可以再申請居屋。但只要他們賣了現時擁有的物業,兩年後就可以申請居屋。

 

居屋的售價只有私屋的六折,賣了私屋換居屋,可以比之前住得更好,一定會吸引有些人這樣做。這會令私人市場的供應增加,需求減少,對私人市場的樓價形成壓力。尤其是細單位,小業主要賣樓,將來會愈來愈困難。

 

其實,月入4萬元的家庭不一定買不起私樓。通常,銀行會容許貸款者以四成的入息供樓;月供16,000,以三成首期供20年計,可以買逾400萬元的樓,在私人市場已有選擇。

 

但若果政府把居屋的入息上限提升至4萬,社會上有七成的家庭都可以依賴政府的資助,社會是否承擔得起也很成疑問。此外,這種安排會令自食其力的人失去積極性,長期會拖慢經濟增長的動力。所以,居屋的入息上限不一定是訂得愈高愈好。

(轉載自20121129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C 觀點 : 在內地難依法經營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319.aspx

內地經濟的高速增長有遇到瓶頸的跡象。其實,一個愈是問題多的地方,愈存在著改善的空間。本欄之前已指出過兩項最值得改善的環節:(i)減少國企的壟斷,(ii)改革收入分配模式。今天談談第三項:現有的法例妨礙依法經營,必須檢討、修訂。

 

筆者自92年開始回內地經商,參考過的行業除地產代理外,還包括人事顧問、建築設計、物業管理、測量估值、小額貸款、按揭經紀、工程承包等。我發覺大陸各行各業皆有專門的法律監管,做甚麼都得領牌,而且要求嚴苛,不搞上一年半載都休想開業。

 

相比在香港,只需港幣兩元作註冊資本,已可成立有限公司,經營不同行業的生意,且大部分不用領牌。但在內地營商,政府會先要求有一定的資金到位,跟著還得到不同的部門做資格審查,要過很多關,才能開業。有關的要求,有些根本自相矛盾,譬如要求一間新公司,證明自己有三年的經營歷史;那豈不是叫人他先無牌經營三年後再來申請。我曾在農村申請成立屬慈善性質的小額貸款公司,竟被要求五千萬元的常備銀行存款,與國家想發展農村金融的政府一點不匹配,結果我沒法取得牌照,只能以私人借錢給農民。

 

如果內地肯降低各行各業的入行門檻,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出來創業,中小企業就會立即興旺起來,開始失速的經濟就可以恢復動力。

 

此外,大陸的稅種多,稅率高,做生意的人不一定賺錢,但政府一定可以收到各種稅費。結果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大部分時間都比國民收入增長得快,變成國富民窮,想刺激內需也不容易。如果政府願意減稅,民間就會有更大的消費能力與投資能力,經濟就會有更大的動力。

 

現時內地企業逃稅、避稅的情況很普遍,敢於大膽這樣做的公司就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在市場競爭上就可以比奉公守法的公司優勝。結果是好人吃虧,壞人當道。為了活下去,很多人都得做壞人。這樣不利於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識。

 

近年,中央為了保障工人利益,在未與經營者充分諮詢的情況下,強推新勞動法,其內容是不少行業都承擔不起的。引致不少工廠倒閉,或變成地下山寨。

 

我在深圳資助一個由工人自組織的工程承包公司。公司成立就是為保護勞工利益,但諷刺的是,這間公司都沒有為工人交佔工資四成的勞動保險金。因為全行都沒有這樣做。勞動局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旦全面執行,整個行業都沒法生存。問題是政府為甚麼要訂一些沒條件執行的法律呢?現實的功效只是方便了有關官員去敲詐經營者。

 

如果政府能按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律,不但可以降低經營成本,還可以減少官員貪污受賄的機會。商人都想合法經營,而不想幹偷雞摸狗的勾當。

(轉載自20121128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C 觀點 : 內地要改革收入分配模式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298.aspx

今年頭三季,內地經濟增長的貢獻中,消費佔55%,投資佔50.5%,出口則是-5.5%。顯示中國的出口已十分不濟,以致不單對經濟增長沒有貢獻,並且還起着負面作用。估計歐美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今後都難以大增,中國要像過去那樣靠出口推動經濟已不容易。

 

金融海嘯後,內地政府明知出口已不可依賴,唯有推動消費與投資。現在看來,內地在投資上已有點過度,再增加就會浪費,長遠會有反效果。因此,今後只能靠刺激消費來維持經濟增長的速度。

 

美國的經濟增長中,70%的力量來源於消費,中國現時是55%,應該還有空間可提升。然而,美國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消費能力,主要是靠信貸,消費者要先使未來錢,甚至把責任留給下一代,才可以維持現有的經濟增長。這絕非長遠之計,中國不應行這條路。

 

中央政府現時打算做的,是對收入分配方式進行改革。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因為現時社會上不是沒有錢去消費,而是由於分配不公平,錢大部分落在少數人的手上。這些少數的有錢人即使窮奢極侈,也只能用去他們手上極少一部分錢,剩下來的錢都沒法化成社會需求;另一方面,廣大民眾雖然想消費,卻不夠錢去買。若然收入分配可以公平一些,廣大民眾收入增加之後,一定會樂於消費。屆時社會的內需一定可以增加,足以抵消外需的萎縮。

 

然而,要進行收入分配改革絕不容易。據說發改委曾於2010年初及2011年底兩次向國務院提交方案,但都沒有獲得通過。原因是改革收入分配模式,無可避免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必然會全力反對。

 

現時,中國的所謂收入分配改革,只是量變,不敢質改;不外乎調整稅率,增加福利,提高最低工資等;做法與一般資本主義國家差不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大區別應展現在分配制度上,中國自稱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理由在分配制度上行資本主義。中國要面對收入分配進行改革,應從本質上改。

 

中國現時行股份制,即是說公司的盈利只會分給股東,員工只能領取工資,而工資是不與盈利掛鈎的。但在生產過程中,真正起增值作用的是勞動,光有資本是不會增值的。因此,社會主義社會應讓參與工作的人分享成果,而不是把盈利只分給股東。

 

如果中國能規定,公司的盈利必須有一部分分給員工,那員工的積極性一定會大為提高,他們的收入與消費能力亦會大為改善,中國的經濟就可以憑內需持續增長。

 

要作這麼重大的改變,一定會受到民企老闆的反對。但中國有這麼多的國企,為何不可由國企做起。國企受共產黨領導,中共大有條件先在國企貫徹自己的價值理念──讓勞動人民參與分配,分享分配。

(轉載自20121127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C 觀點 : 習李可如何挽救經濟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274.aspx

雖然人大要到明年三月才召開,但在共產黨領導一切的中國,習近平與李克強既然已成了黨的領導人,自然亦會成為國家領導人。未開人大,全國已知道,習將成為國家主席,李將成為國務院總理。

 

胡溫當政的十年裏,中國的GDP從一萬五千多億美元增至七萬三千多億,排名由世界第六跳升至第二,成了除美國之外的世界最大經濟體系。這樣的成績,世上罕有。現在輪到習李當政,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令中國的經濟繼續高速增長。

 

作為最高領導人,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黨的事業竟然敗在自己手裏。我並非刻意言重。中國的經濟不容失速,一失速,就會矛盾凸顯,百病叢生。

 

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相當依賴巨額的超前投資。在人流、物流都未足夠的情況下,已建大機場,闊公路、長橋樑。在人口未夠、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已建了大量房屋。在訂單未確保的情況下,已增設生產綫,建超級大廠。在未知經濟是否繼續好景的情況下,已大幅提升最低工資。中國就是靠這種投資,大量提供工作崗位,及新生需求,以促進社會繁榮。

 

這種過度投資的方式過去沒有出事,是因為當時海外市場的需求仍在,令中國的工業可高速發展,城市的速度很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可以遷往城市,超前的投資很快就會被消化。但現時歐美國家經濟不景,對中國的出口需求減少;若然城市化的速度因而減慢,之前的投資就會變得過剩,難有回報,變成壞帳,導致銀行收縮信貸,令經濟陷入衰退。

 

習李現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他們有甚麼可做呢?

 

要歐美增加對中國產品的進口,談何容易;靠外國不如靠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莫如為民企提供更多的經營空間。

 

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成績,全靠中央放權,讓地方多一些發展空間;國家做少一些,讓民企多做一些。為推行這個政策,大量國企要倒閉,大量官員要下崗。但自從金融海嘯後,政府扮演的角色又再增加,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

 

這種做法雖可以增加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但國企一旦獲得太多的保護,就會日漸失去競爭能力,變成要靠政府提供的壟斷環境來賺錢。這種發展只會束縛國家的生產力,令民企的潛力沒法展現出來。

 

習李要增加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最有效的方法,莫如打破國企在某些行業的壟斷,容許民企加入競爭。這樣,民間的智慧與自組織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才能起作用。引入更多的競爭後,不但可以創造更多的職位,還可以逼國企提升生產力。這是改革開放的主要經驗,習李要維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偏離這個經驗。

(轉載自20121126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C 觀點 : 人民愛過怎樣的生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245.aspx

習近平個人是否平易近人,我沒有接觸過;但他的就職演說確是中共領導人之中最為平易近人的一篇。全文沒有甚麼黨八股,用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的言詞。他沒有談高深的政治理論,既不談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也不談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卻把人民期盼的生活說得很具體,更把這視為中共的奮鬥目標。

 

他認為人民期盼的生活應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更優美的環境。這樣的生活,世上無人不喜歡。

 

習近平非常聰明,他列舉的人民盼望的生活內容,其實都是中共在改革開放後,最能交出成績的一部分。

 

無可否認,這些年來,中共在掃文盲與增加大學學額方面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工業化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工資增長的幅度,基本上可達雙位數字。大量人口搬進新房子,屋住環境比前大為改善。一般家庭電器已普及至農村,城市裏能自己開車的人增長速度十分驚人。社會福利與醫療服務正逐步惠及農村。這些都是到過內地的人有目共睹的。

 

在全球經濟因金融海嘯而步入不景氣期間,中國經濟仍能高速增長,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有長足的改善,作為中國人,當然十分高興,並期盼這個勢頭可以持續。然而,內地出現的一些情況,卻令中國人感到十分擔憂。

 

習近平在演說中雖然不斷說着「人民」一詞,但在現實生活中,人民的地位很低,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在中國,當官的、富有的,都可以有特權;他們即使不守法,人民也沒他奈何?內地的貪腐問題之所以會惡化到這麼嚴重,其基本原因就是民權不如官權,令官權失去人民的監督。

 

習近平在針對黨內貪腐問題時提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有人很欣賞這句說話,認為習近平在號召中央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否則就必然上樑不正下樑歪,貪腐問題就無從解決。但這種看法只能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打鐵除了需要鎚子硬之外,還需要枕板硬。肅貪不但需要從上而下去貫徹,更需要人民的抵制與舉報。沒有人民的監督,等如在泥地上打鐵,鎚子再硬也沒有用。

 

我名下的基金在中國農村展開工作的經驗,是農民見到官都非常怕,對不合情理的事都不敢哼一聲。原因是官員手裏有很多支配權,得罪了官員以後都沒有好日子過。中國的情況是老百姓怕官、小官怕大官。法律面前並非人人平等。這種狀況不改變,中央怎樣硬也不管用。

 

要徹底解決貪腐問題,先得向人民充權,人民才可以全方位去監督政府。如果不能在人權上予人民更多的保障,那無論物質生活上有多大的改善,人民亦不會有安全感。希望習近平下次再談人民期盼的生活時,會明白人民更想過是人權有保障的生活。

(轉載自20121123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C 觀點 : 隔代安排接班人行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210.aspx

昨文瞎猜中共港澳工作組會由誰來接班,其實這個問題不大,問題更大的是中共最高領導人今後將如何接班。

 

江澤民能夠接替趙紫陽,是鄧小平親自指定的。當時,鄧小平仍在生,仍有極高的威信,沒有人敢說不。

 

胡錦濤能上位,是鄧小平隔代安排好的。胡屬團派,非江派的人,江對他不完全放心。江不敢更改這個安排,怕一動就會被反對派借鄧小平的名義發難。他能做的,是留住軍委會主席一職,兩年後才全退。這樣,他就可以確保江派的人可以在新政府裏,也有一定的位置。

 

可以隔代委任接班人,其實是一項很大的權力,可以制衡不一定屬於自己派別,由自己前任安排直接接班人,對維護自己派別的利益非常有利。鄧小平開了這樣的頭,江澤民當然樂於蕭規曹隨。他是在這個基礎上,選擇了不屬於團派的習近平作他的隔代接班人的。

 

習近平被委以重任,想必受寵若驚,禍福難卜。因為歷史上早立的太子大都不得好死。中共自己的歷史更加如是。毛澤東親定的接班人,劉少奇與林彪,皆給他自己親自打倒。鄧小平屬意的胡耀邦與趙紫陽,最後亦被鄧小平放棄。習近平被相中之後,不難意識到自己處境其實十分危險。直到十八大召開,他才可以鬆一口氣。

 

據說,習近平在等待接班期間,曾多次向黨中央表示:自己條件不足,不想當接班人。他或許想藉此表示,自己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無意侵佔各派別的既得利益,好讓大家放心。

 

習近平需要這樣做,因為江澤民的威信不及鄧小平,他不敢確定江一定有能力保他成為接班人,所以他必須自己走位,隨機應變,才可以安全接班。有傳言,習近平後來與胡錦濤走得很近,令江澤民感到有點所託非人。

 

現實是十年的時間的確很長,現代人離婚也可以離兩三次,委任人與被委任的人,在十年裏都可能心態有變。現實世界的情況變化得越來越快,委任十年後的接班人的做法,可謂一點也不科學。不可能成為領導人輪替的長遠制度。

 

這種做法最多只能成為一種習慣,不可能寫入黨章。中共歷來只敢否定西方的民主制度,貶其為資本主義式的民主,卻從來不敢完全否定民主。按馬克思論巴黎公社時的說法,無產階級是以取得民主的方式去獲取政權的。而中共在總結文革的經驗時,亦強調要有黨內民主。由最高的領導人隔代指定的接班人的做法,根本沒法體驗黨內民主,怎有理由寫入黨章。沒法寫入黨章的領導人輪替安排,怎能成為一種制度?怎有真正的保障?

 

胡錦濤沒有跟江澤民的做法,留任軍委會主席,受到習近平的高度評價。希望他能進一步拒絕預先安排接班人,即就更能為黨內民主提供更大的空間,真正顯示他有深邃的思考能力。誰適宜當黨的最高領導人,應由十年後的黨員決定,否則開黨的代表大會幹甚麼?

(轉載自20121122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C 觀點 : 誰來負責港澳工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189.aspx

中共負責港澳事務工作的最高權力機構,叫做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簡稱港澳工作組。過去五年,一直由習近平當這個工作組的組長。現在,他當了黨總書記,明年三月人大開會後,還要當國家主席,變成他已經成了全黨、全國的最高負責人,不可能再任港澳工作組的組長。究竟誰適宜當這個組長,坊間有不少討論。

 

傳統上,工作組組長一職皆由政治局常委來擔任,以示中央對港澳工作的重視。近期,香港抗共情緒高漲,中共想在香港開展工作困難重重,中央已不得不把港澳工作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因此,港澳工作組的地位只會提升,不可能降格。因此,組長一職仍會由政治局常委的成員來擔任。

 

十八大一中選出的常委只有七人,比上屆少了兩名,他們的排名如下:1.習近平、2.李克強、3.張德江、4.俞正聲、5.劉雲山、6.王岐山、7.張高麗。由於習近平將任國家主席,而李克強則會任國務院總理,他們都不會兼任港澳工作組組長(他們已甚麼都可以管,不再需要這種職銜)。因此,有機會任這個組長位置的只剩下五人。

 

過去曾任組長的曾慶紅與習近平,剛好都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五,所以有人推論今次亦將由排名第五的劉雲山擔任工作組組長,我覺得機會不大。若以論資排輩計,以前常委有九人,今次只有七人,九人中排第五剛在中間,七人排第五卻排在中後,位置比前低了。這種推論有點自相矛盾。所以,即使將來真的由劉雲山任組長,也不是因為他排第五。

 

再者,由於劉雲山一直在國內主管意識形態方面的宣傳工作,而香港人對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最為猜疑,最難接受,這對他要擔當職能有妨礙作用。有其他選擇的時候,中央應不會任命劉雲山擔當這個職位。

 

此外,亦有人認為張高麗呼聲最高,因為他過去曾當過廣東省副省長,以及深圳市委書記,對香港的情況應比較熟悉。張高麗的女兒張曉燕還嫁了給港商信義玻璃主席李賢義的兒子李聖潑,現時在香港生活。李聖潑搞軟件開發時,曾獲李嘉誠屬下的創投基金垂青,可見張高麗在香港會有不錯的人脈關係,但這些關係亦會產生利益衝突,引來官商勾結的猜想。張高麗平時為人廉潔,會盡量避免予人有利益輸送的嫌疑。他自己應不會選擇兼任此職。

 

其實中共用人並不一定講人脈關係與熟悉程度,之前曾安排南京的許家屯來港當新華社社長,許家屯就從未接觸過香港的工作。但許家屯是歷任新華社社長中,最有能力的一個。

 

我自己認為俞正聲反而是更值得留意的一個人選,他與香港雖沒有太多的淵源,但他之前任上海市委書記,上海有二千多萬人口,生產力全國省市中最高,能管上海的人一定有相當的能力。據認識俞正聲的朋友反映,俞正聲為人正直,勇於改革,有機會為香港開拓新局面。

(轉載自20121121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C 觀點 : 習近平會繼續支持梁振英?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166.aspx

昨文已指出:習近平不似是江派。如果他是江派,香港選特首時,他應該支持唐英年,而不是梁振英。江澤民與唐家關係密切,早已屬意唐英年當特首。

 

當梁振英表示有意選特首時,黨內的保守派其實是不認同的,擔心這樣會節外生枝,分散兵力,最終造成建制派的內訌。但黨內的開明派覺得,反正2017年都要一人一票選特首了,不如先來一次初級版的練習,嘗試一下真有競爭的選舉的味道。

 

後來,唐英年的表現實在不濟,硬要捧唐英年出來,欽點的味道就會很重,會突顯小圈子選舉的不公平,中央才最後押注給梁振英。據說,整件事的演變過程中,習近平的取捨起著主導作用。

 

選委會裏有不少是香港的商界,他們之前曾直接或間接知道,江澤民屬意唐英年。習近平為給他們一點提示,刻意在一次接見港澳政協的成員時,先與排在第二排的,挺梁的劉夢熊與羅康瑞握手,之後才與挺唐的港商握手。後來,中央發覺這次表態成效好像不顯著,才透過劉延東向選委內的建制派作出明示。

 

不過,這次明示的效果不好。由於香港商界的一些頭面人物,一早表態支持唐英年,覺得不應該出爾反爾;公開這樣做會給香港人笑話。當他們受到壓力時,就覺得中央在干預香港的選舉;不但不重視普通香港人的意見,連他們這些富甲一方的人的意見也不重視了。加上,他們自以為有江派支持,所以在梁振英當選後,繼續與梁振英對著幹。

 

今次十八大一中全會選出來的七個政治局常委,除了李克強之外,其他都與江澤民有一定的淵緣。所以有人以為,新一屆政府接任後,對香港的取態會有改變。這將證明,香港的一些富商並沒有押錯注。

 

不過,習近平對胡錦濤一併退任中央軍委會主席的做法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這對黨領袖的交接制度起著典範作用。這分明不認同江澤民當年不肯立即退任軍委會主席的做法。相信習近平上任後,不一定會完全受制於江派,他對梁振英的支持應該比前更為有力。港澳辦的官員已多次公開澄清,坊間流傳中央有意換特首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

 

前一段時間,中央為了開十八大,的確沒有條件集中力量去處理香港問題,令香港的情況有點失控。但現在大局已定,相信可以很快就重組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把工作正常化。

 

從近期胡錦濤與習近平的言論來看,中央十分擔心有外來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在香港煽動地方保護地方主義與分離主義。問題已涉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以中共的一貫做法,一旦把問題上升至這個層面,就只能一致對外,暫時放下內部矛盾,那就只好繼續支持梁振英去做好工作。

(轉載自20121120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C 觀點 : 習近平不似是江派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147.aspx

中共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習近平為總書記。這只是形式上的過場,因為中共現時行的接班方式,實為隔代委任。習近平的接班安排,是10年前由江澤民作出的。所以未選之前,大家已知道習近平一定選得出的。

 

這種做法並不民主,但起碼為黨內領導人的輪替制訂了一套遊戲規則──最高領導人只能連任一屆,即最多做兩屆,合共10年。任期屆滿就得退位,但可在任內培養一個隔代的接班人。

 

這種安排,可避免黨內出現長期的一人獨裁,並令接班人的問題早有安排,不至出現領導人死於任內,各派力量旋即展開權力鬥爭,爭奪最高領導人的位置。

 

這種不成文的制度是鄧小平設想出來的,經過江澤民、胡錦濤與習近平的輪替已逐步制度化。希望以後可以避免因領導人輪替而出現的社會動盪,要人民付出代價。

 

上次江澤民退的時候,留下中央軍委會主席一職不退,再做多了兩年才交班給胡錦濤。社會影響非常不好。這或許可解釋成是為了平穩過渡,讓胡錦濤可以逐步接班;但坊間卻把此看成是江澤民戀棧權位,有意干擾胡錦濤的施政。

 

再者,為甚麼留下軍委會主席不退呢?是否意味著軍委會主席的職權比黨總書記與國家主席更重要?這豈不是在暗示,掌握軍權就可以指揮黨和國家。這明顯有違中共的「黨指揮槍」的原則。

 

今次胡錦濤就退得很撇脫,把所有職位連同軍委會主席一職一併退了,以後做一個普通黨員算了,是名符其實的「裸退」。

 

胡錦濤這個選擇,受到黨內外的普遍讚揚,認為胡為今後的領導人輪替作了一次很好的典範,今後應該制度化。習近平亦認為,胡的選擇充分體驗了他對黨發展的深邃思考、高瞻遠矚、博大胸懷、高風亮節。

 

由於習近平是江澤民指定的隔代接班人,坊間很多都把習近平視作江派。但習近平今次予胡錦濤這麼高的評價,江澤民心裡一定不是味道。這好像是在挖苦他。

 

坊間的很多評論都認為,今次選出來的7個政治局常委,除了李克強有團派背景外,其他都有江派淵緣,認為江澤民的勢力又再回朝。現在從習近平的言論看來,有歷史關係不一定有一樣的政治取向,把今屆政治局常委都視作江派,不一定可靠。

 

現實是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曾是胡耀邦的親密戰友,曾不惜得罪鄧小平也要支持胡耀邦。胡耀邦是團派的總舵主,習近平似團派多過似江派。早前,習近平在該否讓梁振英當特首,以及該否整頓薄熙來的問題上,都有不同意見。習近平上任後,該會有自己的一套。

(轉載自20121119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C 觀點 : 內地經濟已失去動力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118.aspx

早前,西方評論對內地經濟前景多持悲觀的態度。這多少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處境投射到中國身上。他們眼見自己入口中國產品的能力不斷萎縮,因此預期中國的出口前景不佳。

 

過去,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高速增長,主要靠出口、投資與消費。三腳凳一旦少了一隻腳,他們認為一定會倒下來。不過這個比喻並不恰當。中國的經濟不是一張三腳凳,而是一部三引擎飛機。三個引擎中有一個失去動力,飛機一樣可以繼續飛。

 

再者,出口這個引擎亦不是完全失去動力,只是增長放緩吧了。事實上,今年中國的出口仍有望達10%水平。而且外貿一直保持有可觀的盈餘;不似日本,外貿已開始有赤字。

 

中國出口仍這麼有動力,是因為中國近三十年才開始行市場經濟,才容許私人企業各顯神通;所以中國的民企大部分仍在第一代的創業者手中。這類企業家生命力極強,絕對不肯因環境轉變而坐以待斃。

 

對他們來說,西方不亮可以東方亮,歐美訂單不夠,他們就開拓新興市場。民企求生不用政府指引,他們千帆並舉,各顯神通,總有人找到出路。

 

現實是中國的出口壓力與日本不一樣。日本是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原先的市場逐步被對手侵佔。他們是競爭的失敗者,若不能迅速扭轉局面,很快會兵敗如山倒。但中國的產品依然比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有競爭力,只是原有的買家購買力差了,中國仍有機會把產品轉攻其他市場。一旦中國出口可以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更有持續能力。

 

此外,中國經濟增長的另外兩個引擎——投資與內部消費,至今仍潛力龐大,遠遠都不會見頂。中華文化崇尚儲蓄,抗拒借貸,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高,赤字低;沒有美國政府要面對的財政懸崖;中國政府要進行主導性的投資,依然遊刃有餘。西方只看到中國政府投資高鐵招來巨額虧損,但相對西方政府的龐大社會福利預算,中國搞的是建設。而西方搞的只是消耗,效果很不一樣。

 

中國的城市化才剛過50%,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中國要投資基建,不愁沒有項目。無論是住屋、交通、能源、教育、醫療、電訊、保育,以至文化藝術等,在新城市發展區,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在中國的基建,大部分是新增投資,但在發達國家的基建,卻有不少是更替性的,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如中國。

 

另一方面,中國的內部消費,至今只佔GDP的三成多一點;而一般發達國家都有六成,美國更超過七成,中國的內部消費應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政府正研究對國民的收入分配作全面的檢討。如果能夠對症下藥,中國的民間消費能力應可以進一步被釋放出來。因此,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不宜看得太悲觀。

(轉載自20121116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C 觀點 : 不等勾地 主動快推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095.aspx

政府有意把勾地表內遲遲未有地產商感興趣的土地改作公屋發展,這未必是一項好主意。

 

勾地表內的土地,經城規會決定宜作私人住宅用途,當有一定的道理。公屋的戶均居住面積比私人住宅小,改建公屋一定會增加人口密度,對當地的交通、排污、以及其他社區設施造成壓力。

 

此外,傳統的公屋用地,覆蓋面積都比較大,方便房委會進行整體規劃,有利於集中管理。但現時勾地表裏的土地,大都不符合這項要求。

 

然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妥協,並非我反對政府這項設想的主要原因。

 

以我對香港民情的觀察,未來香港的公屋用地的供應會比私人用地多。以新界東北發展規劃的爭拗為例,政府為減低反對聲音,正有意增加公屋用地的比例,相信政府將來要發展其他新市鎮,亦會被迫要這樣做。

 

如果將來找私人發展用地明顯會比找公屋發展用地困難,那又何必急急把現在的私人住宅用地改建作公屋用地呢?況且,近年社會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對私人住宅樓價過高的不滿上,政府應集中力量去對付。

 

面對地產商勾地不積極,政府大可以主動快推,定期每月都賣地,每次起碼推三幅。我相信地產商不會不出來承接。

 

地產商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如果對手「去馬」,自己不去爭,市場就被對手佔領,將來在業績上就會有輸蝕。這不但影響面子問題,還影響股價P.E.,影響集資能力。此之所以,地產商雖可能不主動去勾,但當土地拿出來拍賣時,地產商就不敢不應戰。

 

我相信,政府只要持之以恆,定期每月都賣地,地產商很快會食滯,出價就會漸趨保守。地價回落後,樓價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不用等勾地表上的土地賣完,樓價已會出現調整,民間的不滿也可以因而得到紓緩。

 

有人可能會擔心,一旦勾地表內的土地賣完,政府無以為繼怎辦?這或許就是政府在賣地做法上畏首畏尾的原因;但現實可能是,當勾地表的土地賣到無得賣的時候,由此而形成的供應不足壓力,可能更有助於社會形成共識,有利於政府尋求新的土地供應。

 

勾地表的賣地方式,只適合在樓市低迷,社會出現通縮的時候使用,其功用在於防止政府對市場估計不足,賣地過剩,進一步推低樓市,故把何時賣地的主導權讓給了地產商。但現時形勢明顯已變,私人住宅市場已連續多年都供應不足,政府應趕快把手上現有的土地拿出來拍賣。樓不同飯,飯要擔心以後不夠吃,樓就早點有供應早點有得住,以後也可以繼續住。政府沒有需要把地留到將來賣。

(轉載自20121114am730C觀點) 

 

 

 

 

 

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

C 觀點 : 香港人可不做中國人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4071.aspx

昨文指出:香港人沒法好好地做一個中國人,有相當大的客觀原因是中共造成的。若非中共在解放後,不事生產,只熱衷搞階級鬥爭,很多香港人就不用逃難,躲到香港,變相投靠港英政府。他們在香港出生的子女,亦不會一出生就失去中國人的法律身份(97)。即便回歸後,香港人的中國身份也有別於內地的中國人。再者,中共的政治改革長期停滯不前,在內地發生的事情,不時令香港人產生做中國人的恐懼。

 

這是香港人有身份認同問題的客觀原因,在客觀環境未改變之前,身份認同問題還會不斷困擾香港人。

 

其實即使在內地,不少高官與富戶都在安排自己的家屬移民,希望不用做中國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可悲。

 

然而,人在國籍問題上並非如某些學者所說可以作自由選擇的。你想做美國人,但美國不一定認你做美國人。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人人選擇移民,世界根本收留不了這麼多的中國人。因此,移民只能是個人的出路,並非中華民族的出路。

 

中國是歷史最長的國家之一,即便曾被外族入侵與統治,中華文明一樣得以延續,有非常強的凝聚能力。這反映:中華民族的成員並非全是那些想移民的人。更多的是自知自己的命運注定與民族的命運不可分割,並願意為整個民族的發展,作出自己貢獻的人。

 

不要說13億中國人沒法移民,700萬香港人也不可能全部移民。大部分香港人的命運最終都會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香港人不選擇做中國人,根本沒有別的選擇。所以我不明白,為甚麼這麼熱衷搞身份認同的民調,特意去區分香港人與中國人的差異。其謬誤何只於「白馬非馬」,而是間接引導了一批少不更事的年輕人走上了一條與中華民族利益不一致的路,發展下去不會有好結果。

 

香港的有些輿論,看到民意調查顯示有愈來愈多香港人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時,不以為憂,反以為喜;或許他們以為這可證明特區政府管治失敗;但他們可有意識到,他們用這種方法與共產黨作對,不但會傷害共產黨,亦傷害了認同中國人身份的中國人。

 

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人看來,引導香港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等如叫香港人背祖忘宗;身為中國人竟高舉殖民地旗幟,等同認賊作父。鴉片戰爭是國耻,怎可以引以為榮?

 

要香港人不做中國人,除了少部分人可移民外,最終只會走上港獨的道路。這必然會損害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而且在客觀上是行不通的。一個負責任的意見領袖,不應引導香港人在分離主義的坑道裏滑下去。這不只會引起爭議,還可能引起衝突,最終只會演變成悲劇。

(轉載自20121114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