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一石擊起千層浪,整個阿拉伯地區都沸騰起來,不少國家的獨裁者都因而被轟下台。很多人都以為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世代很快會在中東與北非出現;但對一些了解阿拉伯社會的人來說,情況並不這麼樂觀。
阿拉伯地區傳統上都是政教合一的。回教領袖自穆罕默德開始,就是集宗教、政治、軍事於一身的。穆罕默德在宗教上是先知,在政治上是族長:他帶著族人東征西討,一手持劍,一手持可蘭經,以擴闊領土的方式去推廣回教。繼任他的哈里發,無不跟著這樣做。
公元八世紀,伊斯蘭皇朝的版圖曾西至西班牙,東至巴基斯坦。阿拉伯數目字至今仍全球通用。回教徒對這段輝煌的歷史,至今仍感到驕傲。因此,回教文明即使在軍事上受到重大挫折,回教徒在意識上是怎也不願意向其他文明臣服的。此之所以,美國可以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卻沒法令當地的回教徒放棄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令征服者引以為傲的普世價值,怎也沒法在回教的土壤裡生根發芽。美國人對此也感到氣餒,儘管未竟全功,已打算撤退放棄了。
阿拉伯人愈是在現實世界遇到挫折,他們愈傾向在精神世界尋找安慰。他們以狂熱的宗教信仰,去主導自己的精神狀態。他們在人世間所用的法律,亦是依據可蘭經而制訂的。他們日常生活就是宗教生活。他們不單是政教合一,而是人生也與宗教合一。
這種宗教上的虔誠,令阿拉伯文明不容易與其他文明融合,沒法學習新觀念,接受新思維。日本有明治維新,中國有五四運動,但在阿拉伯國家,卻只有原教旨主義與聖戰犧牲。他們認為只有讓社會恢復伊斯蘭主義,阿拉伯社會才有希望。
然而,很多伊斯蘭教義是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譬如不容許婦女讀書,不容許婦女出外工作,就凍結了整個社會一半的人力資源,這樣叫阿拉伯國家如何去與其他國家競爭呢?
本來,在阿拉伯國家,思想最開放的是職業軍人。因為打仗要取勝是不能單靠祈禱的,故軍人比較容易接受科技。在軍人當政的埃及、利比亞、敘利亞,都不行政教合一,他們並會在國內壓制狂熱的伊斯蘭主義者。很可惜,這場茉莉花革命所針對的都是相對進步的政教分離的世俗政權。
這些國家的領袖,無疑都是獨裁者,但其他政教合一的國家,其實更封建、更專制、更不文明;但美國卻對這類國家特別偏袒。茉莉花革命本來已蔓延到也門、巴林、以至沙特阿拉伯,但西方國家卻任由當地的獨裁者鎮壓人民,而不是像對付利比亞那樣,派戰機去炸他們的寢宮與軍事設施。結果阿拉伯國家的守舊勢力反可以保存下來,而較為開明的伊拉克、埃及、利比亞政權卻要倒台。如果經過改朝換代,這些政權又落入伊斯蘭教的狂熱分子手中,那阿拉伯國家就更不容易有進步了。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