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時,美國國會尚未通過調升國債上限的議案,如果至
然而,即使法案得以通過,亦不等於美國的信貸危機已經得到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信貸危機是本質性的,是與資本主義社會共生的,永遠沒法解決。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由於資本擁有者掌握了利潤的分配權,社會的新生財富大部分落入資本家的手裏。廣大工人從工資上得到的收益,相比股東從股息上得到的收益少得多。這種不公平的分配機制令貧富懸殊問題不斷惡化。
在美國,首5%的富人所擁有的財富,已多過餘下95%的普通人所擁有的財富。這可不單是公義問題,而是社會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
資本家財源滾滾,他們任是怎樣窮奢極侈,也只能花費收入的一個極小部分。至於普通的工作人員,他們佔了人口的大部分,雖有很多東西想買,只可惜口袋裏沒有錢,社會上因而缺乏足夠有效需求去推動經濟繼續發展。
大陸有些學者,以為內地需求不足是人民危機意識重,傾向多儲蓄,不敢花費。他們認為政府應搞好社會保障,人民才敢多點消費。這樣,中國就不用那麼依賴出口。
他們其實只看到問題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問題的根本。社會的新生需求不足,並非人民儲蓄過多,而是「資本霸權」下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中國的廣大民眾即使不儲蓄,把所有的收入都拿來消費,也不足以製造出足夠的需求去支持經濟持續發展。美國經驗早已證明了這點。
分期付款與信用卡的出現,並不是資本家有心讓人民可以提前享受生活。做生意的人有哪個不想即時現金交易,而願意主動延後收款時限的?他們難道不怕違約風險?他們願意接受信貸,主要是因為社會需求不足,如果不借錢給買家,產品(包括服務)就賣不出去,經濟發展就會難以持續。
資本主義社會是基於這種壓力,才不知不覺中不斷地立法及設立機制,為信貸膨脹開綠燈。他們讓未出社會工作的學生也可拿信用卡去消費,他們可以讓三無人士(無資產、無工作、無信用)也可以買車買樓,目的就是製造更多的需求。
然而,借錢給收入不夠,甚至沒有收入的人去消費,一定沒有機會收回貸款。如果不先解決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單憑寬鬆的信貸,只能把問題延後,而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香港的問題亦不只是「地產霸權」那麼簡單,不在源頭上解決新生財富的分配不公問題,打倒「地產霸權」之後,「資本霸權」仍會繼續作祟。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