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C 觀點 : 利比亞變索馬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543.aspx

有人擔心,利比亞會變成另一個阿富汗。這種擔心是源於兩國的原有政權都是在西方的軍事介入下才倒台的;但西方在阿富汗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之後,卻沒法在當地建立起有效的管治,當地人民依然用不同的自發手段對抗入侵者,西方最終決定放棄原有的政治圖謀,打算放下這個爛攤子,一走了之。

 

阿富汗的情況與利比亞有點不同,阿富汗有塔利班,這個原意在宣傳伊斯蘭教義的學校組織,已發展成阿富汗境內最大的抗美力量。美軍撤走後,塔利班重新掌權的機會很大。美國已表態,願意與塔利班接觸,安排交接問題。因此,美軍撤走後,阿富汗的局面還不至於太亂。

 

但利比亞的情況卻不一樣。利比亞的叛軍只是一批烏合之眾,來自不同的部族,有不同的政治目的。他們為推翻卡特菲政權而走到一起來;但現在卡特菲政權倒台了,他們已失去了聯合的目的。他們都有意在新成立的政權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分取更多的利益。一場激烈的權力鬥爭,已在反對派內部開始醞釀。

 

與阿富汗不一樣的,是利比亞內部缺乏一個塔利班一樣的強大反對力量,連協助他們的北約,也看不通利比亞的局面會怎樣發展。沒有人知道,誰會出來主持利比亞的大局。因此,我擔心利比亞不是變成阿富汗,而是變成另一個索馬里──一個典型的Failed State(失敗國家)

 

索馬里這個東非國家,香港人最熟悉的是她的海盜,經常在阿丁灣一帶騎劫船隻,索取贖金。原因是索馬里根本沒有一個有效政府,境內軍閥混戰,各據一方。這些海盜,很多都隸屬地方政府的分支部隊,贖金是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所以有船隻被騎劫的國家與當地政府交涉也沒有用,只好自己派艦隊護航。

 

美國早期曾想對索馬里的亂局插上一手,可惜索馬里人強悍,連美國的特種部隊也要吃虧。199310月,美國在索馬里部署了一次類似捕殺拉登的突擊行動。結果兩架直升機被擊落、三架受損,被俘人員受盡凌辱。索馬里人連美軍的屍體也不放過,當著電視機鏡頭前,把血肉模糊的屍體在骯髒的街道上拖行,任意褻瀆。克林頓總統抵受不住國人的批評,只好撤軍。美國人從此不敢涉足索馬里。

 

索馬里雖然只有一個民族,大家都信回教。但歷史上北部是英國殖民地,南部屬意大利。加上部落分散,各有利益。所以兩個殖民地分別獨立後,雖然復併為一國,但內部矛盾一直沒法解決。雙方(應是多方)談又談過,打又打過,選也選過,就是沒法建立一個有效國家。

 

中國在清末民初亦曾出現過這種情況。香港的年輕人未嘗過這種滋味,還以為我們現有的安穩是理所當然的。現實是所有國家的建立都不容易,大國尤是。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沒有國家的統一,個人亦難有理想的追求空間。

 

希望利比亞不會成為非洲另一個失敗國家。

(轉載自2011831am730C觀點)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C 觀點 : 阿拉伯社會為何沒法進步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515.aspx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一石擊起千層浪,整個阿拉伯地區都沸騰起來,不少國家的獨裁者都因而被轟下台。很多人都以為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世代很快會在中東與北非出現;但對一些了解阿拉伯社會的人來說,情況並不這麼樂觀。

 

阿拉伯地區傳統上都是政教合一的。回教領袖自穆罕默德開始,就是集宗教、政治、軍事於一身的。穆罕默德在宗教上是先知,在政治上是族長:他帶著族人東征西討,一手持劍,一手持可蘭經,以擴闊領土的方式去推廣回教。繼任他的哈里發,無不跟著這樣做。

 

公元八世紀,伊斯蘭皇朝的版圖曾西至西班牙,東至巴基斯坦。阿拉伯數目字至今仍全球通用。回教徒對這段輝煌的歷史,至今仍感到驕傲。因此,回教文明即使在軍事上受到重大挫折,回教徒在意識上是怎也不願意向其他文明臣服的。此之所以,美國可以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卻沒法令當地的回教徒放棄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令征服者引以為傲的普世價值,怎也沒法在回教的土壤裡生根發芽。美國人對此也感到氣餒,儘管未竟全功,已打算撤退放棄了。

 

阿拉伯人愈是在現實世界遇到挫折,他們愈傾向在精神世界尋找安慰。他們以狂熱的宗教信仰,去主導自己的精神狀態。他們在人世間所用的法律,亦是依據可蘭經而制訂的。他們日常生活就是宗教生活。他們不單是政教合一,而是人生也與宗教合一。

 

這種宗教上的虔誠,令阿拉伯文明不容易與其他文明融合,沒法學習新觀念,接受新思維。日本有明治維新,中國有五四運動,但在阿拉伯國家,卻只有原教旨主義與聖戰犧牲。他們認為只有讓社會恢復伊斯蘭主義,阿拉伯社會才有希望。

 

然而,很多伊斯蘭教義是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譬如不容許婦女讀書,不容許婦女出外工作,就凍結了整個社會一半的人力資源,這樣叫阿拉伯國家如何去與其他國家競爭呢?

 

本來,在阿拉伯國家,思想最開放的是職業軍人。因為打仗要取勝是不能單靠祈禱的,故軍人比較容易接受科技。在軍人當政的埃及、利比亞、敘利亞,都不行政教合一,他們並會在國內壓制狂熱的伊斯蘭主義者。很可惜,這場茉莉花革命所針對的都是相對進步的政教分離的世俗政權。

 

這些國家的領袖,無疑都是獨裁者,但其他政教合一的國家,其實更封建、更專制、更不文明;但美國卻對這類國家特別偏袒。茉莉花革命本來已蔓延到也門、巴林、以至沙特阿拉伯,但西方國家卻任由當地的獨裁者鎮壓人民,而不是像對付利比亞那樣,派戰機去炸他們的寢宮與軍事設施。結果阿拉伯國家的守舊勢力反可以保存下來,而較為開明的伊拉克、埃及、利比亞政權卻要倒台。如果經過改朝換代,這些政權又落入伊斯蘭教的狂熱分子手中,那阿拉伯國家就更不容易有進步了。

(轉載自2011830am730C觀點)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C 觀點 : 利比亞局面會如何發展?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480.aspx

在北約的空軍力量支持下,利比亞的叛軍終於攻入的黎波里。狂人卡特菲雖尚未捉到,但大勢已去,今後最多只能回老家重組散兵游勇打游擊了。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紛紛承認新政權,卡特菲回朝的機會已接近零了。

 

利比亞盛產石油,經濟能力不弱,但社會卻停留在部族分治模式。卡特菲是軍事強人,故還可以壓得住局面。但現在並非出現了一個新的強人取代了卡特菲,世人連誰是叛軍領袖都未弄清楚。若非有北約支持,這批烏合之眾根本沒法戰勝卡特菲。如果他們有這種能力,一早就應該起義了。

 

現在強人倒台了,不同的部族都會要求把權力重新分配。情況就一如伊拉克與阿富汗那樣,強者被外來勢力趕下台,弱者之間的紛爭只會沒完沒了。很多伊拉克人都覺得,日子還是薩達姆時代好過些。

 

薩達姆倒台後,還有進駐的美軍主持大局,但北約擺明不會派地面部隊介入。那就只能靠新政府自行組織起來去恢復局面了。

 

然而,以班加西為大本營的全國過渡委員會成分複雜。既有歷史上與卡特菲有積怨的部族;亦有原先追隨卡特菲,一見形勢不對而倒戈的軍人,他們的政治取向根本不一致。之前,反對派武裝最高指揮官尤尼斯被暗殺,反映反對派內部存在著複雜的派系鬥爭。

 

從電視畫面所見,反對派的軍隊沒有編制,沒有指揮,好像只要手上有武器,肯去進攻的黎波里的都可以加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被不少如阿蓋達組織之類的極端伊斯蘭武裝分子混進去。將來組成的新政府,不一定會聽從西方的指揮,甚至可能會與西方作對。

 

香港人對北非發生的事情,以良好的願望,把它幻想成一場茉莉花革命,以為之前的那批獨裁者落台之後,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一個民主開放的政體,以後人民就可以過美好的新生活。但無論是突尼斯還是埃及,現時掌權的人,很多都是前朝的既得利益者。而不是來自革命群眾。利比亞今次是真的改朝換代了,但不少政治學者擔心,今次改朝換代帶來的是一次倒退,而未必一定是進步。

 

卡特菲憑著他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上台,這個組織反對帝制,反對殖民主義、有社會主義傾向。他是透過推翻伊德里斯王朝,以革命者的身份上台的。他的共和國雖然有名無實,但在阿拉伯社會,哪一個國家不是由獨裁者所領導?而利比亞起碼是一個世俗國家(Secular State),不似沙特阿拉伯之類那樣搞政教合一,利比亞人民享有比其他阿拉伯國家更高的自由度。

 

很奇怪,今次茉莉花革命所推翻的政權,在阿拉伯國家中,基本上可算是較為開明的一批,而不是奉行原教旨主義的一批。革命後將由哪些人真正掌權?會作怎樣的政制改革?現時尚未能看得清楚。但倒退往政教合一的可能性,至今仍無法排除。利比亞的民主道路仍十分遙遠。

(轉載自2011826am730C觀點)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C 觀點 : 歐洲種族主義抬頭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412.aspx

據一些旅歐回來的朋友反映,歐洲失業情況嚴重。一些以前少白人肯做的工種,現在也多了白人肯做;最明顯的是餐廳裡的白人侍應多了。過往,這類低技能的工作,多由新來的有色人種來擔當。現在,工作崗位少了,白人失業的也增加了。如果餐館是白人開的,老闆就不自覺地把工作的機會讓給了白人。

 

歐洲各國大部分都有防止種族歧視的法例,但亦無法阻止老闆在工作崗位出現自然空缺時,找同種族人來擔當。外來的新移民一般都敢怒而不敢言,因為歐洲社會的右派勢力正在冒起,新移民面對的不單是失去工作機會的問題,而是可能被驅趕回國。法國最近就驅趕了一批吉卜賽人返原居地。

 

早前,香港有團體指香港人心底裡存在著種族歧視;其證據是地鐵裡如果坐著一個黑人,他旁邊那個位置就常空著,不大有人肯去坐。這並不一定是歧視,只是香港人平時接觸黑人不多,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總會有點顧忌,為了防範,遠離一點是很自然的。但香港甚少有要把外來人種遣返的言論,最多亦只是要求他們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享受與港人一樣的福利。可見香港人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相當開明與理性的。

 

反而文明如歐洲,其社會內潛在的種族主義意識,卻強烈得令人有點意想不到。在歐洲居住的非洲黑人、庫爾德族人、阿拉伯人等,很多時都沒法被主流社會所接納。他們只能聚居在一起,形成國中之國,城中之城。他們離開了聚居地區,就不易生活,甚至有可能被襲擊。

 

地方政府常視這些外族聚居地為城市中的毒瘤,罪惡的溫床。警察平時根本不敢單獨去巡邏,政府差不多放棄管理。所以區內無法無天,情況就如香港以前的九龍城寨一樣。

 

當情況發展得太離譜時,政府也會集結力量搞一次大掃蕩,但效果不持久,反而加深了種族之間的成見。執行者在行動時常使用不必要的暴力,釀成更大規模的社會衝突。英國今次的暴亂,就是由警察錯殺黑人青年而引起的。

 

自金融海嘯之後,歐洲經濟走下坡,失業率猛增,少數民族與青年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與此同時,本土主義與種族主義亦大有市場。原居民覺得外來者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增加了他們的社會負擔,搞亂了他們的社會治安,甚至玷污了他們的社會文化。這種社會情緒,增加了右派政黨的活動空間。

 

這些右派政黨,常以基督原教旨主義的模式出現,內裡實質上是新法西斯主義。他們主張:在一國之內應該「文化純潔」、「宗教同質」,否則一定會造成衝突。為了避免衝突,他們要求政府限制新移民,並把已經到來的也遣返原居地。由於主流社會不接受他們的一套,他們就在國內搞恐怖活動,企圖嚇走外來者。主流社會雖然不認同這種行為,但從右翼政黨在國會所得的議席不斷增加的情況來看,民情似在轉變。這種發展實在令人擔心。

轉載自2011826am730C觀點)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C 觀點 : 高通脹下如何自處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385.aspx

7月香港的通脹高達7.9%。一下子飆升這麼多是因為政府的很多寬免措施剛到期,實際的通脹只是5.8%。有人估計今年全年的通脹率可能會高達7%,我估計這個機會不高,最多也不會超過6%

 

我有這樣的估計,是因為現時全球的經濟環境很弔詭,是通脹與通縮的威脅同時存在,情況會左右搖擺,而不是一面倒這麼簡單。

 

通脹的威脅源自西方國家亂印鈔票,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多了,物價就容易上升。而通縮的威脅則來自西方經濟增長的力度不足,導致失業率高企,人們不敢消費。此之所以,除了黃金之外,其他商品的價格都欲升無力,皆因西方的社會需求不足。

 

這種情況可能還會長期持續,因為除了印多一些鈔票外,西方根本沒有辦法去解決他們的債務危機。可惜,他們印出來的鈔票,大部分留在金融市場,而沒法流入實體經濟,以至經濟增長停滯不前。

 

香港的處境其實比西方好,聯繫滙率雖然為我們帶來了輸入性通脹;但由於香港的經濟受惠於中國的高速發展,我們的失業率不高,只有3-4%,而我們的通脹基本上仍在經濟增長的比率之下,還算是滯脹。反觀西方,通脹可能只有2%,但經濟增長只有1%,而失業率更超過10%。這樣的生活一定更難過。

 

最近有朋友歐遊歸來。他說,以前去歐洲,在餐廳可以看到很多有色人種做侍應;今次發現白人做這類工作多了。他懷疑是因為失業率高,白人連這類以前不想做的工作也搶著做了;僱主在不知不覺中把工作的機會給了白人。

 

歐洲有不少城市,久不久就有暴亂,可就是因為經濟環境轉差,以至國內種族矛盾激化。挪威的右派兇徒屠殺無辜的慘劇與英國的搶掠暴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西方落入這種苦況,是因為不肯面對現實。以前花錢多了,現在就得省吃儉用去還債。但西方卻選擇玩弄財技,以亂印鈔票的方法去繼續過「少做功夫;多嘆世界」的生活。結果一方面遺害世界,另一方面亦令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香港只是一個小地方,很難左右西方的取捨。他們要印鈔票,我們也沒辦法。因此,這場通縮與通脹同時來襲的風暴,我們是避不過的。怨天怨地或怪政府都改變不了現實。有資產的人或許可以透過精明的投資去對抗通脹,但沒有資產的人只能硬著頭皮接受。

 

以我過往的觀察,能成功透過投資去對抗通脹的人甚少。在當前這樣複雜環境下去投資,一定是輸多贏少。還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比較實用。在面對逆境的時候,最有效的方法莫如「多做功夫、少嘆世界」。幸好香港還有工做,我們應趁有得做的時候多做一些,藉此增加收入。與此同時,只要我們願意少嘆世界,我們就能減少花費,令自己有所積累,可以應付不時之需。讀者可能覺得,這還用你來教。但有時,即使很顯淺的道理,人也不肯去實踐。

(轉載自2011825am730C觀點)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C 觀點 : 泛民會參加特首選舉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367.aspx

特首選舉將於明年舉行,泛民內部對此有兩派不同意見。有人覺得應該參加,有人覺得不參加也罷。

 

不贊成參選的人認為:特首選舉只是一個小圈子選舉,選委會的成份已決定了選舉的結果,參選一定不會贏,不如號召市民抵制這場不公義的選舉。他們覺得,泛民應把力量集中起來,齊齊去爭取全體市民都可以參加的特首直選;一旦參加了小圈子間選,就會令市民誤以為這種不公義的選舉模式也可以接受。所以他們把參加小圈子選舉視作對民主運動的背叛。

 

贊成參選的人則覺得:既然從政,就得把握機會參加可以接觸市民的政治遊戲。如果硬要堅守某些原則,現時立法會的制度也不合理,仍有功能組別的代表存在;建制派聯合起來仍可以成為主導力量,起碼在否定泛民的議案上不會有困難,那泛民豈不是連立法會選舉也應該抵制?

 

現實是泛民已安排了一些自己友加入了選委會,等如說早已有準備參加下一屆特首選舉。現時反對參選的,只是一小撮激進派。他們持反對立場,基於政治利益的原因多於政治原則。

 

屬於小眾的激進派,在比例代表制的立法會選舉中仍有機會勝出,所以他們不惜發假誓效忠基本法,也要做立法會議員。但選特首則無論是否由小圈子來選,由於只有一個位置,激進派是注定選不出的。既然沒法獲得政治利益,那當然選擇堅守政治原則,以顯示自己更有政治貞操。

 

按目前的形勢來看,選委會雖主要由建制派所控制,但裏面已有足夠的泛民成員或同情者,令泛民的參選人獲得足夠的提名。故可以肯定,下屆特首選舉一定會有泛民代表參選,問題只是由哪一個做代表吧了。

 

上屆特首選舉時,泛民內部還比較融洽,大家都屬意由公民黨的梁家傑出選。因此,梁家傑雖然選不出,但泛民亦乘機在競選的過程中,向市民解釋了自己的政綱與治港理念,為泛民之後的政治追求打下一定的基礎。

 

然而,今次泛民內部並不一致;政改方案時的分裂,至今仍沒法彌補。大家對該派誰出選仍未有共識。民主黨提議先搞內部預選,只派一名代表出選,這樣力量可以比較集中,效果會較好;但公民黨對此卻並不積極。因為,泛民的成員中,民主黨的成員仍是主流,搞預選就一定由民主黨的代表勝出,所以沒有機會勝出的一方就只好搞「協商」了。

 

傳統上,泛民是反對「協商」的,但政治卻是現實的,與其讓兩大黨僵持不下,不如由一些教父級的人物,私下加以協調,把一些不適當的人物勸退。現實是泛民只宜派一個代表出選,兩黨各派一個代表出選,只會激發內部矛盾,增加泛民內部的分歧。

(轉載自2011824am730C觀點)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C 觀點 : 如何看特首選舉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344.aspx

近日常被傳媒詢問:會揀誰來當特首?在現階段我通常不回答這個問題。我會反問,可有人正式宣告想選特首?如果連候選人也未有,叫我如何去揀?真的要揀,也先得讓我看看他們的政綱。可惜,現時的幾位疑似候選人,連當仁不讓地站出來也不敢,怎可能這麼快就拿得出一份像樣一點的政綱?如果我是記者,我一定拒絕為這樣的疑似候選人造勢。

 

我並非選舉委員會的成員,手中根本沒票,喜歡誰也不管用。現時,選委會裏雖也有一些反對派的代表,但大部分仍是北京可放心的人。因此,由選委會選出來的特首,最終都會是北京心目中最合適的那個。因此,記者要造文章的話,應先探討北京會屬意讓怎樣的人來當特首。這樣市民才不致「癡情枉種」。

 

北京會屬意一個怎樣的人來當特首,取決於北京如何看香港的形勢,以及會作怎樣的部署,不同的戰略,需要不一樣的特首,以便新的特首可以更好地完成北京交給他的任務。

 

北京在挑選上兩任特首時,基本上是採用了遷就香港人的退讓策略。北京並沒有在親北京的嫡系團體中物色人選,而是找一些香港人比較容易接受的,原先與北京沒有太緊密關係的人來當特首。

 

董建華是商人,但不是做大陸生意的商人。先生與台灣及美國都有較密切的關係,不似是中方一早安插在香港的代理人。至於曾蔭權,更是英國人培植出來的,曾受勳做皇室的KBE爵士,原先根本沒有人猜到北京會屬意他。我相信曾先生自己也沒想過。

 

然而,北京的這種退讓,只能換來一段短時間的蜜月期。在反建制派的圍攻下,特首很快就被定性為北京的代理人,進而被指控出賣了香港人的利益,民望迅速下滑。董建華第二個任期未完,就得腳痛下台。曾蔭權的處境亦好不了多少,能捱得完餘下的任期已算對北京有個交代。北京現在最擔心的,可能是頭兩任的特首都得中途下台。所以心中雖有不滿,但在公開場合,仍得全力支持。現實是北京已不可能在餘下的日子裏安排新任務給曾蔭權。

 

香港之所以有自己的特首,而不是由英國派來的港督,是因為香港回歸中國,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頭兩任特首都未能成功地帶領香港人在心態上回歸;在某些地方香港與大陸的關係,反而比以前更疏離。這種形勢迫使北京不得不重新檢討對香港的戰略,如果採取守勢,那就得作進一步退讓。如果採取攻勢,就會收緊管制,不再讓反對派隨便「離經叛道」。

 

暫時還未看得到這次特首選舉北京會選擇攻還是守。如果是守的話,下一任特首會是與北京更拉不上關係,甚至是一個泛民背景的人。如果是攻的話,北京就會找一個會開動管治機器,用李光耀一樣的手段去實施控制的人。

 

現時的幾位疑似候選人,無論北京想攻還是想守,都很難委以重任。除非北京舉棋未定,他們才有機會上台,擔任過渡期的角色。

(轉載自2011823am730C觀點)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C 觀點 : 建築工人為何沒樓住?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308.aspx

日前出席一個勞工團體的研討會,席間有位老工人發言,控訴社會對他的不公平,他強調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作為建築工人,他建了這麼多樓,卻竟然沒有樓住(他指的應是未買得起樓)

 

這句話很煽情,「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自古以來都被視作社會的不義,這種形象化的比喻,很容易為群眾理解,所以常被用作喚起「階級覺悟」的手段。

 

然而,這種說法只是表面上看來有道理,卻沒法通得過深入的分析。

 

在原始時代,一個人如果自己去打獵,所得獵物當然歸他所有。但如果他是一群人去打獵,獵獲就不可能歸他獨佔。因為過程中還包括了其他人的勞動。

 

建屋比打獵更為複雜。單獨一個人只能建一所簡單的木屋;如果建現代化的樓宇,就得涉及很多人的智慧與勞力。先要有建築師作設計;測量師計算物料成本;先建地基,再建上層,需要很多不同的工種,如扎鐵、泥水、油漆、水電等。建築工人只是有份建樓,不能獨攬全功。

 

打獵得來的食物容易分配,但樓宇不能你分幾呎,他分幾吋,大家都得物無所用。因此,只能按你在整個建設中的貢獻,付予你一定的現金報酬。如果你只是一名地盤雜工,報酬當然不會太多。但如果你是一個工程師,又肯去分期付款供樓,你應該不難擁有自己的物業。

 

職業雖無分貴賤,但要做工程師,在工作之前(求學時期)付出的努力(讀書)要多很多。按多勞多得的原則,讓工程師更容易買到樓也是有道理的。

 

再者,要建成一座樓宇,所需的勞動遠比表面看到的多。建築所需的材料大部分都不是現成的,需要很多人的勞動才能生產出來。以鋼材為例,先得有人去探尋鐵礦,再由礦工開採,由運輸工人運去煉鋼廠,打造成各種鋼材,經出口分銷,才能送到地盤開工。其間還要有人負責財務、人事、行政等一般管理工作。沒有這麼多人的共同努力,建樓工程不可能單憑建築工人去完成。如果凡參與者都要有樓住,不知道該怎樣去分好。難道建別墅的應該去住別墅,建公屋的只能住公屋?足見「建築工人沒有理由沒有樓住」的說法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能不能買到樓,不純看你做甚麼工作,還得看你如何生活,如何分配你的收入。在現實社會裏,一樣有建築工人買到樓,而有些工程師卻未有買樓。當然,這只是個別例子,不會太普遍。在大都會裏,由於地價比較貴,大部分建築工人是注定買不起樓的;不但香港如是,其他大都會也一樣。

 

不過,如果建築工人生活在農村,他們就會比較容易用他們的建築技能去換取一個居所。農民家庭大都有自己的小屋,大家都從事體力勞動,沒有理由農民有屋住,負責建屋的沒有樓住。這樣才質疑得有道理。

(轉載自2011822am730C觀點)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C 觀點 : 不要期望中央送大禮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273.aspx

副總理李克強訪港,傳媒報道的焦點集中在他是否會帶來中央送給香港的大禮。我擔心這種心態會帶來香港的沒落。

 

我也認識一些專門擅長搵著數的朋友,結果身邊的人都怕了他。他的人生不見得成功,實際搵到的著數一點不多。反而有些人,他們喜歡幫助別人,覺得自己如果能替身邊的人帶來好處,自己的存在才有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給人著數,而不是搵人著數。結果,這類人大家都願意交往,不介意先給他一點著數,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在別人有需要時也會樂意幫忙。這類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通常走得比較順暢,成就也較大。

 

由此可見,整天期望別人送大禮給他的人,不一定會收到很多大禮。反而那些經常送大禮給別人的人,他一定會先努力令自己變得很「有」,否則拿甚麼送出去?他在令自己變得「有」的過程中已獲得最大的裨益。有得送禮的人,其處境一定好過整天希望別人送禮的人,如果有一天特首訪京,中央會很想知道特首今次會帶些甚麼禮物來的話,那香港人地位一定會大大提高。

 

我不知道香港人有沒有察覺到,我們收中央的禮已收得太多了,變得已愈來愈依賴中央的照顧。我們的零售業這樣興旺,要靠中央放人自由行來港消費。我們的交易所能成為全球新股上市集資最多的交易所,全靠中央批內地公司來港上市。我們對中央的依賴已愈來愈多,我們還可以憑甚麼有話語權。

 

回想中英談判的年代,香港之所以可以獲得中央相對的遷就,可以五十年不變繼續行資本主義制度,港人治港,連軍費也不用負擔,全因為當時香港是中國最大的外匯貢獻者。中央不忍心殺掉一隻會生金蛋的鵝。

 

可惜回歸後香港人的心態變了,我們不曉得先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甚麼?一味只會問國家可以為我們做甚麼?長此下去,香港只會成了中央的包袱。不會下蛋的鵝,遲早都會被殺掉。

 

有人以為,香港人只要敢於向中央步步進逼,找多一些麻煩給中央,中央就會送大禮來安撫我們。但靠耍這種手段去換來的好處只是一時的,而且還會積累反作用。如果自己沒有實際的功能,不能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一個角色,很難期望中央會不斷送大禮給香港。

 

以香港很想中央讓我們做人民幣離岸中心為例,我們不能只要求中央分配那些業務給我們做,讓我們可以收取服務費,而應該先了解中央在全球金融策略上的構思,知道中央在作甚麼樣的部署,然後找到自己可扮演的角色。我們的著眼點不應是能否獨家獲得高收費業務;而是香港怎樣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助人民幣走向國際化,逐步變成可在全球流通,並成為各國樂於接受的儲備貨幣。如果香港能在這方面有所貢獻,我們不愁收不到好的報酬。

(轉載自2011819am730C觀點)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C 觀點 : 內地應藏匯於民抗通脹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250.aspx

一般人對通脹的理解是物價上升。但物價上升只是通脹的現象,通脹的本質是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不斷膨脹,如果社會上的商品增長,追不上貨幣增長的速度的話,商品的價格就只好不斷上升。

 

內地近期通貨膨脹嚴重,物價急劇上升,政府應付的方法是不斷增加利息與要求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利息加了,人民就會把錢存入銀行,減少消費。錢存入銀行後,銀行會把錢貸出去,變成又再流入社會。政府於是要求銀行把存款中的一個比例存放在人民銀行,作為存款準備金,以免銀行把過多的錢貸出去。

 

這種做法很實際,的確可以減少貨幣的流通,卻沒法增加社會上的商品供應。原因是中國生產的商品有很多都拿來出口,結果在外國,中國商品氾濫,令外國不易有通脹;而中國則賺了外國的錢拿回中國花,卻沒有這麼多的商品可買,物價焉能不升?

 

因此,中國不能單憑加息與加存款準備金去遏抑通脹;更有效的做法,應是要防止出口賺回來的錢在中國流通。過去,中央為了進行外匯管制,強行要內地賺到外匯的人,把外幣兌成人民幣,不可私存外匯。這是造成內地人民幣氾濫的一個主要原因。

 

本來樓價上升可吸納一部分過多的人民幣,但政府又不想樓價上升,故進行限購,令資金更加沒有出路,導致通貨更加膨脹,政府只好不斷加息與加存款準備金,但這又令中小企經營成本上升,妨礙經濟增長。

 

長此下去,並非辦法,中央於是想用增加內需減少出口的方法,一方面減少外錢流入,另一方面又可以花掉內錢。但這種經濟轉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難解燃眉之急,更可行的方法是存匯於民,並讓人民把錢調去外國。

 

以前中國是外匯不足,當然不會這樣做,但現在中國已經外匯太多,這樣做不但不會有損失,還可以解決不少矛盾。

 

民間的企業,如果賺到外匯的話,政府不必吸納,可讓他們開外幣戶口存在銀行。這樣,從外邊賺回來的錢就不會全部都變成人民幣在內地流通。

 

過去,中央吸納了民間的外匯,就只能用作儲備,不能花費。但如果外匯留在民間,就是民間自己的錢,他們就可以用來買外國的商品與服務,或者拿到海外去投資。只要政府嚴格執行在中國一定要用人民幣,外匯就只能用到外國去。

 

即使不是為了進口或者到外面去投資,政府亦可以讓民間存在外幣戶口的錢隨意調往海外,存在外國的銀行。內地很多人想走資,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這樣,原留在中國的外匯就會回流海外,讓那些亂印鈔票來換中國貨的國家,自嘗一下通貨氾濫的滋味。

(轉載自2011818am730C觀點)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C 觀點 : 內地公屋容易變質出事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227.aspx

內地自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高速增長,卻同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通病──資本積累快過新生需求。大量沒法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四處流竄,其中相當一部分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導致樓價急升,高至一般用家都難以負擔,民怨沸騰。

 

中央政府見住屋問題已不能用市場機制去解決,便仿照香港的經驗推出由政府資助的廉租公屋與平價的居屋,以幫助那些沒有能力自行解決居住問題的基層民眾。

 

這其實是一種返回計劃經濟的做法,結果計劃經濟的弊端一一在公營房屋問題上反映出來。

 

市場經濟的最大好處(有人覺得是壞處),是以價格作為分配的準則,誰出價高,就賣給誰。由賣地到賣樓,以至其間的興建,都用價格分配模式,官員無從插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一定會維護價格分配的運作模式。

 

但返回計劃經濟的公屋與居屋,就不能沿用價格分配模式,變成長官意志又可以回朝,貪污問題又再肆虐。香港的做法是成立一個由公眾人士組成的房屋委員會,對長官意志進行一定的制約。但大陸卻強調共產黨的領導,讓公眾人士監督,等同削弱了共產黨的領導權,所以不敢跨出這一步,結果只能黨委書記說了算。

 

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會導致腐化,我在內地見過一些經濟使用房(即居屋),座落地點優越,單位面積寬敞,已近乎豪宅,可惜受益者並非基層民眾,而是有關部門的官員與親友。買不起樓的人見了,更加眼火爆。中央推經濟使用房的目的,原先是為了紓解民困,以達至社會和諧,結果反令民怨火上加油。

 

此外,由於建公屋與居屋時,沒有利潤的需要作監督,建築質量失控,負責官員為了收取回扣,常隻眼開隻眼閉,很容易出現豆腐渣工程。一旦遇到天災,就會引發人禍。中央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內地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知不覺中走上了一條與香港類似的途徑,變成過度依賴地產,以至經濟發展必然會產生一個高租金與高樓價的環境。現在已積重難返,中央必須以公屋與居屋去紓緩民間的住屋需要。

 

現時香港有約三成多人住在公屋,一成多住在居屋,合起來有接近一半的人口需要政府的資助。中國如果繼續行偏重地產的經濟發展路線,將來公營房屋的規模也一定會愈搞愈大。如果繼續任由長官意志去主導這項工作,將來一定會出大問題;中央必須及早防範。

 

最好的方法莫如引入類似香港房委會的制度,讓公眾人士一起制定資助對象的要求,資助的水平,以及監督落實的方式。房委會的會議應該公開進行,接受公眾的監督。中共如果在這類非政治問題上也不放權讓公眾參與管治,最終只會損害自己的領導地位,得不償失。

(轉載自2011817am730C觀點)

 

 

 

 

 

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

C 觀點 : 開放移民可能對香港更有利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201.aspx

近年香港盛行本土主義,輿論多引導市民關心本土利益,較少引導市民關心國家的利益與人類的前途;以至香港人現時對新移民問題十分敏感,生怕外來人會搶走自己的工作,分薄自己的福利;不但對非華裔的外傭如是,對內地同胞也一樣排斥。我很懷疑,這種取態長遠是否對香港有利。

 

在這個問題上,內地大城市的居民似乎比香港開放。自改革開放後,大陸已沒再嚴格執行戶口管制政策,農民只要敢闖,就可以去城市找生活,大陸城市的人口因而倍增。這雖然為市政管理帶來一定的壓力,但亦為社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生機,令一些停頓已久的城市也邁出新步伐。原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沒有被拖低,反而改善得更快。

 

香港人可能會覺得,從農村來的人是老粗,對大城市未必可以起增值作用。現實是這些敢於離鄉別井的人很有膽識,勇於去闖。他們刻苦耐勞,很多原居民不想做的事情,他們都願意努力作嘗試。這正是社會進步所不可缺少的動力。沒有動力,光有資本與才智,也是不會成功的。香港現時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動力。

 

歷史證明,大部分向外開放移民的地方,發展都比較快。美國建國初期如是,香港在二次大戰後也如是。深圳的發展比內地的其他城市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全移民城市,沒有受到本土保護主義的拖累。

 

正所謂「有容乃大」。開放讓人家進來,當然會來了很多背景複雜的人,但其中亦可能會有一些稀世奇才。如果早年來港的人,都要資產審查或技能測試,李嘉誠可能也進不來。從匯聚人才的角度來看,開放的成效一定好過保守。

 

此外,人口必須能夠自由流動,人才能找到匹配自己的工作,人的潛能才能有充分發揮的機會。如果大陸今天仍嚴格執行戶口政策,不許人口自由流動,一定會有大量人才被埋沒,中國的經濟就一定沒法像今天那樣高速增長。

 

其實,現時世上的大城市,人口流動的速度都比香港快。紐約不會禁止美國其他地方的人來紐約生活;前提是要找到工作,才能負擔得起大都會的生活費用。但如果他失去了紐約的工作,他可能要搬到新澤西生活。要留在大都會生活的人,都得掌握大都會的技能。大都會就是透過這種機制,把全國最好的人才都凝聚過來,這樣才能有條件與世上其他的大都會展開激烈的競爭。

 

香港現時最缺乏的,就是這種開放的態度與競爭的環境。我們面對的取捨是:究竟我們應優先保住香港可以持續發展的競爭環境,還是只顧保住香港人的現有福利水平。如果香港只能保住現有市民的既得利益,而未能令香港與其他大都會共同前進,那我們現有的好生活,可能很快與其他大都會有差距,香港人的生活可能會落入相對貧窮的境況。

(轉載自2011816am730C觀點)

 

 

 

 

 

 

 

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

C 觀點 : 外傭居港權與人權邊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170.aspx

外傭的居港權問題之所以引起這麼多的爭論,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一方面認同人權無邊界;另一方面又有很強的地方本位主義。在不涉及自己的具體利益的時候,很多人會自認自己是地球村的一分子;但一涉及工作機會、學業的競爭、福利的分攤,大部分香港人都傾向優先保護本地人的利益。

 

作為一種理想,我十分認同人權無邊界的理念。這與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十分吻合。孔子贊成「天下為公」,人應該「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還應該讓「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既然「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最好當然讓大家自由選擇到哪裡去生活,並獲得相同的權利。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念,能落實到甚麼程度,還得看具體的現實情況,看大多數人的取態;硬要把自己的理想加諸其他人的頭上,只會挑起社會矛盾,引起族群之間的紛爭,對邁向「天下一家」有害無益。

 

在現實世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聚居着不一樣的民族,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與宗教信仰。大抵上,原居民都傾向認為:他們社會所取得的進步是他們自己打造出來的,是否與其他人分享,分享到甚麼程度,應由原居民自己話事,而不是用抽象的理念,一句「人權無邊界」就可以涵蓋一切,決定一切。

 

文明如美國,也不會開放墨西哥邊界,任由墨西哥人去美國生活,吉卜賽人在歐洲生活了上千年,至今仍常被人到處驅趕。即使同為猶太人,從非洲回來的(以色列政府曾在19841991年把大批在羅馬時代已流落到埃塞俄比亞的猶太人接回以色列生活),就常受到歧視。這些猶太人在埃塞俄比亞生活了近二千年,膚色轉黑,樣貌似當地的阿姆哈拉族人,但他們仍堅信猶太教。可惜,他們仍會被源自閃米族的猶太人視作非我族類。

 

由此可見,民族性的本位主義全世界到處都有,不認同的可視它為通病,有同感的則視之為人之常情。如果把問題放上聯合國去討論的話,由於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單獨維護自身的利益,大家就只好以國際主義的觀點來看問題,贊成「人權無邊界」。

 

然而,聯合國並無行政權力,它只能把這種理念倡議,卻沒法落實。現實世界仍得由掌控行政權的政府去管治,而政府的取態亦得以大多數人的取態為依歸,香港也很難例外。

 

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人都不贊成讓在港工作七年後的外地傭工有居港權。這只是一種專項工種的例外,非從事家傭工作的菲律賓人、泰國人與印尼人,其實享有與其他國家來港工作的人相同的權利。

 

當然,主張外傭也應有同樣權利的人,也有權篤信自己的理論,並可以四處倡議,爭取社會可變成四海一家。這也是我的終極理想,我希望你們態度鮮明,不要一遇到阻力,就轉而安慰主張地方本位主義的港人,實際上不會有太多的外傭申請居港權,即使有,也可以用「四大關卡」去阻撓。那就真的弄不明白,這些人搞這麼多事究竟是為甚麼呢?他們是真的想幫外傭嗎?

(轉載自2011815am730C觀點)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C 觀點 : 如何解讀今次賣地結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5143.aspx

在全球股市插水的悲觀情緒籠罩下,政府依然堅持按原計劃拍賣九肚山的「限量地」。這個做法不難理解。推出限量地的目的就是要令樓價降溫,現在客觀大環境已降溫,再推出「限量地」,市場反應當然不會熱烈。

 

所謂「限量地」,就是政府在賣地條款上列明,起碼要建多少個單位。單位要建得多,每單位的面積就不能太大,不能全部都建豪宅,這樣市場上就可以有多些普通單位供應,他們的售價也不可能訂得太高。

 

由於有賣地條款的限制,加上金融市場危機四伏,今次賣地雖有不少地產商到場,卻只有一個舉手,結果一舉即中。每呎樓面地價只賣得5,122元。可謂相當便宜。

 

九肚山的豪宅,現時起碼要萬多二萬元一呎,如果香港的經濟最終未受歐美的債務危機拖累太多,這塊地上的物業將來推出時,發展商該有利可圖。起碼,這塊地的發展商可藉地價成本比之前買地的發展商平,競爭起來可更為佔優。

 

九肚山地賣不到好價,對政府來說應可算正中下懷。因為之前政府不斷出招都未見成效。今次難得令地價明顯回落,政府總可算在遏抑樓市上做出了一點成績。因此,我並不擔心政府會收起一些原先打算推出的土地不賣。政府應該樂見香港的樓價進一步回落,以減輕市民對高地價的不滿情緒。

 

不過,我預期下次土地拍賣時,成交價不見得會比今次賣地差。原因是宏觀的經濟環境依然對地產投資有利,樓價應跌不到哪裏去。以為遲些會有平樓買的人可能又會失望。

 

美國聯儲局已清楚表態,在2013年之前,都會把利率維持在00.25厘之間,以助經濟復甦。在聯繫匯率下,港息只能跟著美息走,即是說,買樓人士在未來兩年裏都不用擔心利息會上升。之前政府常提醒買樓人士要慎防利息上升,現在這一招已失去阻嚇作用。

 

由此看來,近期雖有個別賣家削價求售,但這只是在股市的恐慌情緒下的一時反應,但當股市穩定下來之後,人們可能又會有另一種考慮。

 

現時把樓賣掉,換成現金後也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機會。把錢放在銀行裏既沒有多少息收,還要面對貨幣貶值的風險。投資者可能選擇繼續持有物業不賣。

 

另一方面,對用家來說,供樓的利息成本比租樓還要平。之前已置業的,大部分都不會選擇賣樓轉租,他們不會去冒賣出後補不回的風險。

 

所以,在今次金融風暴中,樓市與股市的表現不一樣。股市是在價跌的同時,交投大增。表示投資者但求脫身,已恐懼得不問甚麼價都賣。但樓市卻交投十分疏落,表示市場上很多人都惜售,價錢不理想就沒業主肯賣。因此,我不認同九肚山地低價成交,會導致整個樓市都掉頭向下。樓價在現階段調整一下之後,應很快會找到支持位。

(轉載自2011812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