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

C 觀點 : 強雄獨佔的利與弊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167.aspx

雌性負責懷孕產子,所以雄性可以十分肯定,自己產下的子女帶有自己的基因。母愛是不會弄錯的,但雄性在這方面卻沒有這麼肯定,他會擔心曾經與他發生過關係的雌性,是否曾與其他雄性發生過關係,以至生出來的不是他自己的親骨肉。這或許是父愛往往比不上母愛的天然歷史原因。

 

基因是自私的,他只關注自己的密碼能否延續。雄性不會願意花氣力去保護與養育不帶有自己基因的子女。因此,雄性不但會為交配的優先權作你死我活的競爭,還會在交配後確保雌性不會再有機會與其他雄性接觸。

 

有些昆蟲的雄性,會在交配之後,分泌一層薄膜把雌性的生殖道封閉起來,不再讓她接受其他雄性的授精。雄狗會在交配後令陰莖進一步脹大,任雌性怎樣掙扎也沒法拔出,這樣他就可以霸佔雌性陰道多一段時間,好讓他射出的精子可以優先游近卵子。這樣,即使雌性在發情期繼續與其他的雄性交配,他的精子也會有較多的機會。

 

然而,封陰膜有機會被弄破;而佔領陰道的時間亦有限;雄性因而沒法藉此釋疑。於是,雄性又進一步發展出新的策略。族群裏的雄性會先進行武力比併,勝出者就乘機殺死或趕走其他的雄性,把族群裏的雌性視作後宮的妃嬪,不再容許她們與其他雄性交配。

 

在一般情況下,雌性樂於選擇與最強壯的雄性交配,以確保自己的下一代會有較強壯的基因。但如果族群太大,雄性就可能照顧不周,有部分雌性可能會與經常徘徊於族群邊緣的其他雄性偷偷交往。狒狒群中就常有這種現象,這時候族群中的雄性領袖就會執行家法,不但把犯禁的邊緣雄性教訓一頓,連偷情的雌性也不放過,把她打得遍體鱗傷,以後不敢再犯。

 

在這樣的族群裏,通常雌性都是母女或姊姊關係,除了族群的雄性領袖帶有外族的基因外,其他的雄性都是領袖的未成年兒子。他們一旦性成熟,就會被趕走,去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族群爭奪做領袖的機會。在強雄獨佔的世界裏,大部分雄性都空有性能力,卻沒有交配的機會。「天道不仁」,尤其是對弱者。

 

強雄獨佔雖可保證族群的下一代都帶有強壯領袖的基因,將來可以有更高的競爭能力,但亦有一個弊端,就是基因的組合太單一,缺乏多樣性。因為,強並非生物適應環境的最有效方法。在某種環境下的強,可能變成另一種環境下的負累。體型大是恐龍的強項,但環境一變,食物不足,體型大的生物就更容易被淘汰。

 

生物從無性繁殖發展至有性繁殖,就是為了增加下一代基因組合的多樣性。這樣,即使遇到惡病毒,也可以有死剩種繼續繁衍。強雄獨佔破壞了有性繁殖的本意,並非最佳的選擇,所以高等生物後來另覓他途。這個問題留待明天再續。

(轉載自2013228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7日星期三

C 觀點 : 源自雄性的暴力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143.aspx

雄性比雌性暴力:一般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雄性的本性,由性別出現的一天開始,已根植於雄性的基因之中。

 

精子的數量多,活動能力強,善主動出擊,行機會主義路線。卵子的儲存養料多,顆粒大,只能被動地等待。雄性每天都可以產生大量精子,而雌性則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有些動物只一年一次)才能產生小量卵子。雄性有能力令多個雌性受精,所以他們會不斷爭取這種機會。這種情況導致雄性之間得為交配的機會不斷進行排他式的競爭。至於雌性,由於排卵數目少,不愁沒有受精的機會,她們不需要為此而競爭,她們更重視的,是如何選擇交配的對象。

 

雄性為了吸引雌性選擇,不外是兩種手段,一是靠美貌;二是靠強壯。不少動物的雄性長得比雌性還要漂亮(鳥類與魚類尤其如是),目的就是要吸引雌性垂青。不過,雌性後來發覺,美貌並不足恃,還是選擇強而有力的雄性來交配,會對自己後代的延續能力更有好處。

 

雌性的這種取向,令雄性之間不得不先進行打鬥較量,以證明誰是強者,以獲得交配權。即使是平時性情溫和的食草動物,一到雌性發情(即排卵)的時候,雄性之間亦會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

 

文明如人類,男性仍經常為了爭取女性的歡心而大打出手。這種情況不但會在酒吧裏發生,我以前教書的時候,亦見過兩個男同事,為這類事情在教務處打到頭破血流。由此可見,教育亦改變不了深埋在雄性基因裏的暴力傾向。

 

用美貌作競爭的雄性,個子長得比雌性還要細小。但以暴力競爭的雄性,體形會愈長愈大,有些可以長到大過雌性成倍。雄性遂利用體型上的優勢,不只拿來對付其他雄性,還用作壓服雌性,迫她們就範。

 

婆羅洲的紅毛猩猩,就經常被發現有強暴式的性行為現象。非洲的銀背大猩猩,則經常上演殺嬰奪母的故事。雌性的大猩猩竟會鍾情於自己的殺子仇人;或許是因為她們以為,有能力殺死自己前夫兒子的雄猩猩,將來該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新兒子。在黑猩猩的族群裏,雄性更經常無緣無故向雌性施展暴力,以鞏固雄性在父權社會裏的地位。

 

黑猩猩是進化得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在黑猩猩身上,常可以找到人類暴力的影子。一般動物的雄性,只會與族群內的其他雄性進行個別性質的競爭。但黑猩猩卻會組織起來,聯群組隊地對鄰近的其他黑猩猩族群,進行種族滅絕式的戰爭。

 

這類戰爭皆由族群中的雄性領袖主持,過程十分殘暴冷血。其目的在於擴大族群的勢力範圍,霸佔更多資源,以讓自己的基因可以更好地延續下去。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充斥着這類戰爭活動。不過,男性在社會的地位正在沒落,不知會否因而為人類帶來一段較為和平的年代。

(轉載自2013227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6日星期二

C 觀點 : 女性的前世選擇與今生挑戰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122.aspx

原始的低等生物並無性別之分,由於兩種不同的延續基因的策略才出現男女之別。女性選擇把多些養料儲存在性細胞裏,以增加下一代的存活機會,所以卵子變得愈來愈大。男性選擇製造大量活動能力強的精子,以提高找到卵子交配的機會。

 

男性是機會主義者,女性卻傾向現實主義。女性不打算寄望將來的僥倖,而是先做自己能夠做到的。原先受精卵是在體外孵化的,女性把它移到體內培育,以便為胚胎提供源源不絕的養料,嬰兒出世後,女性又繼續哺乳,並一直照顧子女到可以獨立生活。

 

女性所做的選擇,是為了下一代,非為了自己。為此,女性得接受月經的麻煩,生育的痛苦,以及帶養孩子的負擔。沒有女性的犧牲,人類不會有今天。

 

男性的精子,只存基因,少帶養料,可以大量生產,對交配對象不太選擇,「唔理好醜,最緊要就手。」但女性每月才排卵一顆,當然會相對珍惜,不想所託非人。

 

因此,女性在選擇交配對象時會很現實,既要健康強壯,又要具聰明才智,而且最好早有積累。港女要男方有錢有樓才肯嫁,是非常合理的選擇。很多動物,都是要雄性顯示出競爭能力及築好巢穴之後,雌性才肯為他繁殖後代。沒法在大都會置業的男性,可能代表他在大都會的適應能力不高,會引起女性擔憂他將來養妻活兒的能力,因為在大都會裏,不但買樓難,要養大子女也不容易。女性不是勢利,而是要為下一代着想。

 

這種現象非香港獨有;其他大都會如倫敦、紐約等,生活費也很高;以至組織家庭與生兒育女的負擔愈來愈沉重,有能力挑起這個擔子的男性已愈來愈罕有。女性很多時都有揀不落手的感覺,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剩女」。

 

在現實世界,如果男性沒法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對家庭的功用不大,他們不願做家務,又不懂得照顧孩子,還要扮大爺,是會增加家庭的負擔。這樣的男人,有自立能力的現代女性,已不肯輕易屈就。

 

現實是結婚生子並非女性的自身需要,而是人類延續基因的需要。隨着個人主義的抬頭,女性已不肯接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價值觀。他們不但要求有自由戀愛的權利,還要求有是否生子的選擇權。這已令到傳統的倫理關係受到莫大的挑戰。

 

現代女性主張男女平等,但自從性別出現以來,男女已不平等。月經的麻煩,生產的痛苦,哺育的負擔,都是早期女性自己的選擇,現在已沒法要男性分擔。現有的家庭制度,其基礎就是建立在女性的犧牲之上。因此,女性要爭取平等,無可避免要挑戰很多傳統的倫理價值觀,而且還可能影響人類原先的基因延續安排,行起來一定阻力重重。

(轉載自2013226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C 觀點 : 男性為何不負責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096.aspx

台灣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對待女性有一套著名的三不政策: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有人批評他下流卑鄙,其實他已比原始的雄性延續基因的策略較為文明。

昨文已指出:雌性的策略是儲備多些養料於卵子內,以增加下一代的存活機會;而雄性則以量取勝,製造大量的精子以增加遇到卵子的機會。男性一次可射出數以千萬計的精子,但女性一個月才排一顆卵子。精子於是長出可以快速擺動的尾巴,希望能比其他精子趕快一步令卵子受精。

因此,施明德的不主動其實是為了他不想承擔導致女性懷孕的責任吧了。既然不是他主動,而是人家送上門,那他就可以有藉口不負責任了。

其實,大部分雄性都沒有責任感,他們只熱衷於令更多的女性懷孕,卻不肯照顧懷孕的雌性;他們對自己的親骨肉也可以置之不理;「o趙完即鬆。」

他們是以量取勝的機會主義者。他們相信:只要他們勤於播種,就會有一部分精子遇到強媽媽、好媽媽,那他們的基因就有機會可以延續下去。幾千萬年的生物進化史證明,雄性這種策略一樣可以延續自己的基因。此之所以,至今仍有男人,採取「唔理好醜,最緊要就手」的策略。

雄性中比較肯負責任的是鳥類,原因是鳥類的卵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孵化,而且需時好幾天。鳥類是熱血動物,每天都得進食。如果公鳥不肯在母鳥孵卵時,找食物餵飼母鳥,或者替母鳥輪流孵蛋,那蛋未孵出,雌鳥已經餓死。因此,不負責任的公鳥,大都已經斷子絕孫;留下來的都是帶有肯負責任的公鳥。

人的懷孕期比較長,初生的孩子又不能獨立生活。因此,女性在懷孕期與帶孩子期間,其處境就一如正在孵卵的雌鳥一樣,需要肯負責的男性照顧。因此,女性在選擇結婚對象時非常小心,一定要對方情有獨鍾,又有責任心,才肯以身相許。而男人亦如公鳥一樣,要肯負責任,才有較多的機會令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這可以解釋,為何這個世界仍會有好男人。

現時世上的男人,一方面帶有源自精子的自私本性與機會主義傾向,另一方面亦帶有公鳥一樣願為妻兒負責的精神。這兩種不同源起的基因,在男性身上都有,各自想爭取主導權,勝負未卜。然而,由於社會提供的福利漸趨完備,上天制定的後果懲罰法正遭受破壞,令到自私的基因勝出的機會正在增加。

本來,上天懲罰不負責任男人的方法是:(i)讓懷着他基因的女人輕易小產;(ii)要他的孩子即使出了世也沒法長大。這樣,帶有不負責任基因的男人才會越來越少。但由於社會的福利越來越好,單身女子一樣可以生孩子,並帶大孩子,這反會使不負責任的男人,一樣可以有基因遺禍人間。
(轉載自2013225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2日星期五

C 觀點 : 有性繁殖的源起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024.aspx

按聖經的說法,人類的始祖偷吃了伊甸園中能知善惡的果子後,第一個反應是察覺到自己原來赤身露體,須拿樹葉編做裙子,把身體遮蔽起來。

聖經把「人須以衣蔽體」的理念,放在創世紀(首卷)來演繹,可見其重要性。不過,聖經只是用故事的方向去寓意,指出忌諱所在就算了,在沒有解釋這種忌諱的源起與成因,我打算在今後的一整列文章中,從人類學與進化論的觀點,嘗試解釋性在人類文明演進中所起的作用。

這個問題很複雜,牽涉到男女在性傾向上的差異,基因延續的需要,性機會的選擇與爭奪。遺產分配權的定斷、家庭倫理的維繫,以至文明社會的演進。一個這麼複雜的問題。要靠每日一千字的文章去演繹確有難度;不過,既然已因寫蛇而觸及這個議題,還是把它說清楚一點好。

低等生物並無性別之分,它們進行的是無性繁殖。以變形蟲為例,它們透過細胞分裂,就可以把自己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以幾何級數繁殖。

這種繁殖方法的好處是簡單,壞處是沒有變化,只是不斷地複製自己,不會有進步。太過單一的結果,是很容易在環境轉變時全軍覆沒。相反,如果會有不一樣的後代,就可能出現部分有適應能力的「死剩種」。有性繁殖最終能夠在大部分的物種中取代無性繁殖,皆因它可以增加後代基因的多樣性。

生物學家相信,最早的有性繁殖由吞噬開始。一隻變形蟲吞噬了另一隻變形蟲,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被吞噬的細胞核並沒有被消化,而是與自己的細胞核結合,然後才一分為二,令新生的一代都有兩隻變形蟲各一樣的基因,變成既能延續父母的基因,又與父母的基因各不一樣。這種繁殖方法由於有更高的適應能力,所以逐漸成為主導的繁殖模式。

隨後,生物更發展出專門負責繁殖的性細胞,只帶有自己的一半基因,以此方法與另一個性細胞結合。初時,性細胞還雌雄莫辨;後來,性細胞逐漸演變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基因延續策略,才導致性別的產生。

第一種策略是儲存更多的養料在性細胞內供新一代成長,以增加新一代的存活機會。另一種策略是增加自己的活動能力,以增加自己找到另一個性細胞結合的機會,前者發展成卵子,越長越大,但行動不便,只能等待被其他的性細胞找到;後者長出尾巴,變成精子,為增加游動的速度,精子只帶基因,不備養料,以減輕重量。前者重質,後者重量。前者願意付出,後者則是社會主義者。

從性細胞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我們不難明白。為何男性與女性在性格上會有這麼多的差異。這種差異後來在人類社會的演變中起着不可磨滅的影響。
(轉載自2013222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1日星期四

C 觀點 : 蛇提醒人莫赤身露體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6003.aspx

據聖經所說,上帝造亞當、夏娃,「當時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但當他們被蛇引誘吃了禁果之後,「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了無花果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上帝最初說,吃了禁果會知善惡,原來吃了之後還會知道見了裸體要感到羞恥。聖經上並沒有說亞當、夏娃如果分辨了善惡,他們第一個反應,是要把自己的裸體掩蓋起來。如此看來,上帝應視赤身露體為惡的一種形式。難怪至今部分教會仍不容穿短褲或露肩的人進入教堂。伊斯蘭教更要求女性,除了要看東西的眼睛外,所有身體的部分都不可外露。舊時,中國女性生病要看醫生,醫生亦不能看病人,而只能隔着幃帳,用一條繩為女性把脈。

 

由此可見,視露體為罪惡的文化,不只存在於基督教文明,它基本上是一種普世價值。全世界在這方面的觀點都極為一致。即使在最開放的歐洲,除了在特准的地區,公開露體都可能會觸犯法律。

 

照道理,現代社會崇尚個人自由,為何連個人選擇裸露自己的身體的自由也不允許?如果說自己一個人裸露沒問題,但在公開地方為他人所見,就要考慮其他人想不想見。不過,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的話,回教國家不許女性露出眼睛以外的身體也不為過,因為其他人可能不想見到。西方人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吧了。

 

西方社會對露體的禁忌其實已愈來愈鬆,除了教堂仍墨守成規之外,衣服所用的布料已愈見愈少,只要有最後一塊三角布能遮蓋性器官,已可不受法律干預。

 

由此可見,裸露之所以被社會視為罪惡,應與性問題有關。按佛洛伊德的說法,人類文明建基於性遏抑之上。人類若不是以各種圖騰禁忌對性慾進行遏抑,人類就沒法維持現在的社會倫理關係。而這種對肉體生殖的遏抑,反而激發了人去作精神生殖,人類才有這麼多藝術上的創造與科學上的發明。不准露體,可令人不見所欲,不至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在性活動上。

 

低等生物,一生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繁殖。很多昆蟲在繁殖後就死去,三文魚亦如是。即使發展至哺乳類,雄性仍常為了爭取交配權而招殺身之禍,溫馴如食草類動物,也經常有這種情況。有一種地鼠,雄性首次發育成熟,就會不眠不休地找不同的雌性交配,直到精盡命絕。中國人養雞,會把公雞閹割,遏抑了公雞的性慾,牠才會長肉。

 

人類為了長智,為了發展文明,當然不能步地鼠後塵,故必須發展出不同的方式去遏抑性慾。這對人類是重中之重。所以聖經把它放在創世紀,在首卷就加以定調。

(轉載自2013221am730C觀點)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C 觀點 : 從蛇看繁殖方式的演進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978.aspx

按聖經的說法,上帝懲罰女人偷食禁果的一項主要方法,是大大加增女性在懷孕與生產時的苦楚。

 

無疑,在各類動物中,人類在這方面所受的苦楚的確比其他動物高。原因是女人很偉大,她想自己的子女長得大一點之後才離開母體。如果人像熊貓那樣,當胎兒才長得如拇指般大時,就把他生出來,那一定可以減少很多痛苦。但這樣會令嬰兒的夭折率變得很高,人可能如熊貓那樣,變成瀕臨絕種的動物。

 

低等動物多採用卵生的方式繁殖,雌性在水裏排出數量龐大的卵,讓卵在體外受精,自生自滅。珊瑚蟲、魚類等皆用這種方式。這樣,雌性雖不會太痛苦,卻沒法確保自己的卵的受精對象。雌魚雖會選擇強壯的雄魚來繁殖,而雄魚亦會趕走其他的雄魚,但水中可能已有其他雄魚的精蟲。有些雄魚還會男扮女裝或扮童裝,游近偷偷排精,比蛇還要狡猾。

 

後來,雄性為了競爭,在雌性的卵未排出體外之前,就爭取為雌性進行體內受精。我年輕時,曾在山坑捉過孔雀魚回家養,觀察過孔雀魚的交配方式。孔雀魚的雄魚性器官已長出體外,可以對準雌性泄殖腔射精。雄魚先是遠射,繼而爭取近射;以增加命中率,相信最終會發展至插入式射精。

 

不過,我觀察孔雀魚、紅劍、黑摩利等體內受精的魚類,皆未被發現展開插入式授精。動物要發展至爬蟲類(如蛇),才真正有插入式授精。雄蛇擁有兩條陰莖,長有倒鈎或尖刺,以防雌性在完成授精前變卦。

 

雄性體形比雌性大的蛇種,多採取強雄獨佔式的交配方式。強大的雄蛇戰勝其他雄蛇後獨佔雌蛇。但雌性體形比雄性大的蛇種,雌蛇會同時與多條雄蛇(可多至數十條)纏繞在一起,輪流交配。雌蛇會盡量接納雄性的精液,不同卵子會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精子。至於卵膜如何決定放那條精蟲進來,科學家尚在研究。雌蛇懂得把剩餘的精子長年養在體內,在找不到雄蛇交配時,一樣可以自行繁殖。

 

大部分蛇產卵後就不顧而去,能成孵化的卵不多;但亦有部分蛇種的雌蛇,會留守在巢穴內協助蛇卵孵化。蛇是冷血動物,體溫不足以孵卵,雌蛇會以摩擦生熱的方式來孵卵。亦有一些蛇種,進一步發展至卵胎生。雌蛇會把卵留在體內孵化,待變成小蛇後,才生出體外。雖然是直接生小蛇,但這不算胎生,因為小蛇孵化時的養料,仍是來自卵內早已儲存的養料,非由母體的胎盤提供。

 

最近,科學家發現某些蛇種,如紅尾蚺、森蚺,牠們的卵已沒有硬殼,母體的血管已包圍卵膜,並可向發育中的胚胎提供額外養料,讓幼蛇可以長得更大後才出世。這樣,所生的後代雖然減少,但存活率反而更多。這是高等生物皆選擇胎生的主要原因,而母愛亦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蛇是由卵生轉向胎生主要推動者,在生物進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女性的偉大本性,蛇也有份打造。

(轉載自2013220am730C觀點) 

 

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

C 觀點 : 甚麼是蛇的真本性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958.aspx

按聖經的說法,「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我捉過蛇,亦養過蛇,卻不覺蛇性狡猾。

 

我年幼時,家裡缺錢買玩具,喜上山捉金絲貓,鬥蟋蟀,時有機會遇蛇。當時,已知蛇毒足以致命,所以盡量敬而遠之。後來,從朋輩與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漸增,對香港能見的主要毒蛇,如飯鏟頭、過山風、金腳帶、銀腳帶、青竹蛇,以至海蛇等,已能一眼認出;知道其他的蛇毒極有限,對蛇已不再恐懼;不會見蛇即走;而是會乘機觀察。

 

在一般情況下,蛇會避人,絕對不會主動攻擊人。蛇並沒有如聖經所說,專與女性為敵,喜咬女性的腳跟。只要我們不是踩中牠,或是干預牠交配,蛇對人並無惡意。

 

蛇的智力不高,不會狡計騙人。唯一是蛇有保護色,人不容易在牠棲息的環境中察覺牠。蛇這樣做,不在於騙人,而在於保護自己。

 

朋輩中有經驗的常提點我們,對打蛇餅的蛇要小心;因為牠只要一伸直,身體就可以如箭般射出,可攻擊過丈外的敵人。此外,亦不要近距離去刺激飯鏟頭與過山風;因為牠們會噴毒,噴中眼會盲。

 

不過,我們平時遇到無毒蛇的機會比有毒蛇多。我曾在郊遊八仙嶺時,遇到兩條翠青蛇,很似青竹蛇,但頭不是三角型,不是毒蛇。這蛇的顏色翠得很可愛,我把牠們帶回家養。

 

本來翠青蛇動作十分敏捷,不容易捉,但牠們躲進石縫後,就自以為安全,才給我有下手的機會。我用樹枝勾出牠們的尾巴,輕手溫柔地把牠們拉出來;牠們沒有被弄痛,所以連回頭咬我的意圖也沒有。我可以輕易地把牠們放進膠袋裡。

我把牠們養在鞋盒裡,給牠們一條破毛巾方便藏身,間中餵些廚餘,牠們已沒刻意逃走。我閒時可拿牠們出來把玩,讓牠們在我的左右手之間不斷遊蜒來去。後來給母親看見,才著我把牠們放生。

 

我之前也捉過其他小動物回家養,大部分野生動物都不接受被囚困的生活,小鳥與海魚尤甚。牠們會拚命逃脫,不惜撞到頭破血流,甚至扯斷被綁的後肢,真是不自由毋寧死。唯獨蛇似乎對自由的嚮往程度最低。這或許是蛇性中最不值得欣賞的部分。

 

蛇這種性格,或許與懶有關。蛇吃飽後就睡覺,睡在爛毛巾裡或許比石縫中舒服,而且又不用覓食,伊甸園的生活或亦不外如是,所以很快安頓下來,不作他想。

 

中國人稱懶人做大懶蛇,想必經過長久的觀察。蛇除了在覓食時不得不有所行動之外,會一動不如一靜,以節省能量,這樣就可以延後下次捕食的時間。蛇為了減少捕食的次數,常不理會否撐破喉嚨,試圖吞下比自己身軀還要大的動物。蛇這種性格,很符合經濟學的原則。難怪蛇的適應能力這麼強了。

(轉載自2013219am730C觀點) 

 

 

 

 

2013年2月18日星期一

C 觀點 : 蛇原先有腳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937.aspx

按聖經的說法,蛇是因為引誘夏娃吃禁果才被上帝懲罰,之後要用肚皮行走,並終身吃土。我們現在看到的蛇,雖不吃土,卻真的全用肚皮行走。那蛇在未用肚皮行走之前是否有腳的呢?聖經對此並沒有明示。

 

有論者在他報,以出土的史前蛇化石無腳,試說蛇本來就無腳。但現實是:已出土的蛇化石中,既有沒有腳的,亦有有腳的。今年28的《古脊椎動物學期刊》,發表了任職巴黎國立歷史博物館何賽博士的研究報告,指有足夠的化石可證實,曾有真足蛇(Eupodophis descouensi)於白堊紀期間活躍於今天的黎巴嫩地區。

 

真足蛇有別於四腳蛇。四腳蛇是蜥蜴。蜥蜴的椎骨節數較少,顎骨亦不能張開,而蛇的腦殼則是密封的。考古學家不會弄錯。

 

不過,蛇極有可能是從某種古蜥蜴進化而來的。現時仍有一種叫石龍子的蜥蜴,由於長期生活在石隙中,腳部已接近退化,行走時不靠腳起作用。

 

考古學家相信,蛇之所以棄腳改「用肚皮行走」,與牠的覓食環境有關。蛇的食物,如老鼠與蜥蜴,多生活在地洞與石縫中,腳會妨礙進入較小的空間。這導致腳較短的蛇容易得食,進而導至有腳的蛇漸被淘汰。

 

蛇棄腳不用之後,發展出兩種行走的方法,一種是蜿蜒式運動,另一種是履帶式運動。前者利用變曲的身段,以後段著地,借粗糙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前段向前。後者利用肋骨與豎起的腹鱗前後移動,一如坦克車的履帶一樣。蛇只能在粗糙的地面上移動,若在光滑的玻璃面上就無所施其技。

 

蛇由於長期生活在地洞與石縫之中,面壁的時間很長,沒有甚麼好看,視覺不斷退化,主要靠嗅覺。有一種蛇叫盲蛇(),牠不只沒有腳,連眼睛也沒有了。但盲蛇仍與其他蛇一樣,有一條開叉的舌頭。蛇舌的嗅覺功能比鼻孔還要厲害。

 

蛇曾有腳的說法,還可以從蟒蛇的身上體現。雄性蟒蛇尚保留後肢的殘餘,平時收藏在下腹,交配時用來固定雌性身體,及刺激雌性陰部,促進雌性受孕。於此這兩條殘腿仍有一定的功能,所以至今沒有完全退化。

 

有少數人有時會長出尾巴,科學家稱之為返祖現象。蛇有時也有返祖現象,所以至今仍常有生出腳的蛇被發現。由此可見,蛇曾有足的說法,並非如某些論者所說,純屬子虛烏有。

 

蛇從有腳變無腳,從不吐舌到吐舌,從眼明到眼盲,皆因為求生而不得不適應環境,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教會現時已不視進化論為異端邪說,而是會提醒聖經的讀者,不要視聖經為科學或歷史書籍,聖經所本的是宗教的觀點,其功能在於體現神的旨意。

(轉載自2013218am730C觀點) 

 

 

 

2013年2月15日星期五

C 觀點 : 人有今天 應感謝蛇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906.aspx

癸巳年屬蛇,本欄亦湊熱鬧談談蛇。去年談龍的時候,主要借助易經的乾卦;今年談蛇,轉借助基督教的聖經。

我沒有讀過教會學校,我對聖經的認識,緣自一位鄰居婆婆。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很想讀聖經,卻不識字,於是就找我讀給她聽。我當時尚在小學,識字不多,早年的聖經又譯得差,讀得很辛苦。但婆婆表現得很沉醉,還不時為我解讀聖經的內容。

這段日子持續了幾年。小孩子都貪玩,但我不忍心拒絕婆婆。她的眼神告訴我,她很需要我幫忙。這種感覺很奇妙,小孩子只感覺自己需要甚麼,很少有被需要的感覺。這使我首次感覺到:原來自己的存在也有價值,並且可以在他者身上展現出來。當時這種施比受更有福的感覺仍很模糊,但卻影響了我後來人生的很多重要選擇。

我沒有因讀聖經而加入教會,但聖經裏的故事卻給我不少人生的體會。其中創世紀人類始祖被蛇誘惑的故事,意義尤深。

中國的神話故事裏,天帝之女「感蛇而孕」,生伏羲,後再與其妹女媧結合,是為人類始祖。但在中國的神話中,蛇只給了人類肉身,而在聖經故事中,蛇卻賦予人類精神。

亞當夏娃原在伊甸園裏可享永生,但夏娃卻受不住蛇的引誘,吃了上帝吩咐過,吃了知善惡,但會死的禁果。她不只自己吃,還叫亞當也吃了。結果觸怒了上帝,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

夏娃為甚麼會受蛇的引誘呢?因為上帝賜予她自由意志,讓她可以自行選擇。一個有自由意志的人,一定想知善惡,否則他的自由將以甚麼做依歸?夏娃不惜冒死去吃禁果,就是人行使自由意志的最高體現,一如普羅米修斯偷天火落人間,屬蘇格拉底的選擇。

夏娃的選擇,令人類從此有了共同命運,就是「死路一條」。然而,正正因為人皆有一死,人才會珍惜生的價值,人才會只爭朝夕地去拼搏。西方個人主義的基礎是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意思就是說:人應在有生之年,盡力發揮天賦的創意與潛力,以在雪泥上留下鴻爪。沒有死期日近的威脅,人怎會做出這許多連神也感到驚異的奇蹟?

人受到神的咒詛要終身勞苦,但人並沒因此宿命而氣餒,反而藉此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立功)。人不但做,還把所做的上升為理論,到處宏揚(立言)。人不但會言道,還會有以自己的行為,去體現自己的價值信仰(立德)。中國人稱立德、立言、立功,為人生的三不朽,以對抗肉身必將敗壞的宿命。

其實,人類的偉大事業,無不是在被逐出伊甸園之後才建立起來的。如果人還留在伊甸園,我們除了不必汗流滿面也得食之外,還可能有甚麼建樹?因此,人類之有今天,應感謝蛇。
(轉載自2013215am730C觀點) 




2013年2月14日星期四

C 觀點 : 沒有炒家,用家有得益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882.aspx

時至今日,仍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香港樓價是被炒家炒起的說法。但現實是:自從20101120日實施額外印花稅以來,炒家已基本上在市場上絕跡。近兩年來的樓價上升,已沒法與炒家扯上關係,硬把樓價上升的原因歸咎為炒賣活動只是一種成見;企圖透過這樣成見去制訂房屋政策,只會誤中副車,對用家並沒有帶來好處。

 

自實施額外印花稅以來,用家想睇樓已愈來愈難,原因是經紀手上的「鎖匙盤」已愈來愈少。過去,我們分行的鎖匙箱都掛得滿滿的。有客進來想睇樓,隨時都有一些合適的單位,不用預約業主,就可以帶客去睇。現在經紀自己有鎖匙的盤少了,睇樓都得與業主預約。由於各業主有空的時間不一樣,約看的時間不集中,費時失事。

 

以前經紀手上的鎖匙盤,其實不少都是來自炒家。他們的市場觸覺比較靈敏,可以趁樓市未升,就入定「貨」。既然是「貨」,就不會自住,所以市場上會有較多的「吉」樓供應。炒家手上往往不止一件「貨」,他們沒有時間帶客睇樓,只能信任經紀,把鎖匙留在經紀處,交由經紀代帶準買家睇樓。

 

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炒家,放盤的都是業主自住的用家,吉樓盤很少。業主尚住在屋內,當然不方便把鎖匙放給經紀。即使業主已經搬出,但普通業主與經紀不太熟悉,不敢隨便把鎖匙放給經紀,每次都要預約,準買家自然覺得不太方便。

 

不但睇樓不方便,談判起來也不容易達成協議。用家賣樓,多是為了換樓,要價不會低,一定要貼近市價,否則就換不成樓,或換的時候會吃虧。再者,這類買賣的交易期通常都很長,業主要換到新樓,才可以遷出。如果大家都等對方先遷出,交易就沒法完成。因此,市場極需要炒家提供的吉盤,以方便流轉。

 

在市場尚有炒家的時候,情況往往是:樓多先由炒家買入,丟空一段時間後,待樓價升至炒家有利可圖的時候,炒家就會把樓賣給用家。表面上,炒家好像賺了用家的錢,但實際上,炒家所要的價錢仍是比市面上其他樓盤更平的,否則用家怎會選擇它?

 

通常,市場上的所謂「實」盤、「筍」盤,大都是炒家盤。他們的盤「實」,因為他們的賣意最堅決。他們的盤「筍」,因為他們要爭先賣出。炒家只要有錢賺,就會考慮賣;不似用家,還得考慮換樓的可行性,所以經常舉棋不定。

 

其實,炒家只是在樓價上升的過程上,中途乘了一段順風車,去終點站的仍是用家。因此,樓價最終可以升多少,還得由用家決定。炒家的參與,反而對市場有潤滑劑的作用,沒有炒家,有時反令用家不方便,不相信這套說法的,不妨現時出來睇下樓。就不難體會到,為甚麼沒有炒家盤的市會這麼令人沮喪了。

(轉載自2013214am730C觀點) 

 

 

 

 

2013年2月8日星期五

C 觀點 : 沒有炒家,用家有得益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829.aspx

時至今日,仍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香港樓價是被炒家炒起的說法。但現實是:自從20101120日實施額外印花稅以來,炒家已基本上在市場上絕跡。近兩年來的樓價上升,已沒法與炒家扯上關係,硬把樓價上升的原因歸咎為炒賣活動只是一種成見;企圖透過這樣成見去制訂房屋政策,只會誤中副車,對用家並沒有帶來好處。

 

自實施額外印花稅以來,用家想睇樓已愈來愈難,原因是經紀手上的「鎖匙盤」已愈來愈少。過去,我們分行的鎖匙箱都掛得滿滿的。有客進來想睇樓,隨時都有一些合適的單位,不用預約業主,就可以帶客去睇。現在經紀自己有鎖匙的盤少了,睇樓都得與業主預約。由於各業主有空的時間不一樣,約看的時間不集中,費時失事。

 

以前經紀手上的鎖匙盤,其實不少都是來自炒家。他們的市場觸覺比較靈敏,可以趁樓市未升,就入定「貨」。既然是「貨」,就不會自住,所以市場上會有較多的「吉」樓供應。炒家手上往往不止一件「貨」,他們沒有時間帶客睇樓,只能信任經紀,把鎖匙留在經紀處,交由經紀代帶準買家睇樓。

 

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炒家,放盤的都是業主自住的用家,吉樓盤很少。業主尚住在屋內,當然不方便把鎖匙放給經紀。即使業主已經搬出,但普通業主與經紀不太熟悉,不敢隨便把鎖匙放給經紀,每次都要預約,準買家自然覺得不太方便。

 

不但睇樓不方便,談判起來也不容易達成協議。用家賣樓,多是為了換樓,要價不會低,一定要貼近市價,否則就換不成樓,或換的時候會吃虧。再者,這類買賣的交易期通常都很長,業主要換到新樓,才可以遷出。如果大家都等對方先遷出,交易就沒法完成。因此,市場極需要炒家提供的吉盤,以方便流轉。

 

在市場尚有炒家的時候,情況往往是:樓多先由炒家買入,丟空一段時間後,待樓價升至炒家有利可圖的時候,炒家就會把樓賣給用家。表面上,炒家好像賺了用家的錢,但實際上,炒家所要的價錢仍是比市面上其他樓盤更平的,否則用家怎會選擇它?

 

通常,市場上的所謂「實」盤、「筍」盤,大都是炒家盤。他們的盤「實」,因為他們的賣意最堅決。他們的盤「筍」,因為他們要爭先賣出。炒家只要有錢賺,就會考慮賣;不似用家,還得考慮換樓的可行性,所以經常舉棋不定。

 

其實,炒家只是在樓價上升的過程上,中途乘了一段順風車,去終點站的仍是用家。因此,樓價最終可以升多少,還得由用家決定。炒家的參與,反而對市場有潤滑劑的作用,沒有炒家,有時反令用家不方便,不相信這套說法的,不妨現時出來睇下樓。就不難體會到,為甚麼沒有炒家盤的市會這麼令人沮喪了。

(轉載自201328am730C觀點)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C 觀點 : 不應任由排外情緒滋長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808.aspx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令世界的原有秩序必須重寫;位處中國邊陲的香港,怎能不受影響?特區政府有責任採取必要的政策,以免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受到過多的衝擊。這包括︰(i)醫院應優先服務本地人(不只是本地產婦),生活必需品(不只是奶粉)應優先賣給本地人;(ii)學位應優先派給本地學生;(iii)工作崗位應優先讓本地人來填補。

 

然而,無論政府的政策訂得如何周密,貫徹得如何徹底,但由於大環境仍在不斷變化,香港人受到的衝擊,仍會層出不窮。政府只能減少這種衝擊的力度,而無法完全令香港人的生活不受影響。

 

在這種情勢下,社會上很容易會滋長出排斥內地人的情緒,輿論應避免過分渲染,因為這種狹隘的心態,不但有違香港的核心價值,而且對香港的發展有害無益。

 

歷史上沒有那個地方可以搞保護主義而不自招損害的,唯一例外的是門羅當總統年代(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美國自身資源豐富,足以自給自足,加上又有拉丁美洲做後院,才能成功排斥來自歐洲的不良影響,令美國有機會休養生息,最終成為世界首強。但美國成為大國的過程中,只是初段行保護主義,後來仍得依靠全球的資源與人材,才能趕過英國。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有的只是地理位置。沒有鄰近地區的物資供應,香港沒法自給自足;而香港的地理優勢,必須透過對外的交往,才能發揮作用。因此,香港必須歡迎外來人材,接受外來資金,加強對外貿易,才有經濟發展。香港不宜向外展露排外情緒,以免招來同類回應,那香港就會得不償失。

 

讀者或許覺得我的說法太過功利主義,難道香港應該為了物質利益而忍氣吞聲?讓本地人處處吃虧?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本文一開始就肯定了港人的利益應獲照顧。況且利益亦非本文唯一的考慮,「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我不過是先小人君子罷了。如果要陳義夠高,我們不妨從國際的視野去看這個問題。

 

人類過往的苦難,大都源於戰爭;而戰爭的爆發,大都源於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因生活習慣、文化意識的差異,而引起的衝突。歐盟的成立,目標就是要消弭歐洲過去打過不停的戰爭,方法就是鼓勵溝通融合,減少歧視仇恨。歐盟各國間不設關稅,又容許人口自由流動,各自尋找最能展所長的工作。歐洲在二十世紀的頭45年,已打了兩場世界大戰;歐盟成立後,才出現較為持久的和平。歐盟對此貢獻不少。

 

歐洲是國與國之間也可以自由交流,香港與內地同文同種,我們有必要把我們之間的差異這麼強調嗎?香港人不是自比為地球村成員嗎?為何一時說人權無疆界,一時卻主張限制自由行?我們把內地人譏諷為強國人,間接就是視他們為非我族類。這對人類一起在地球村和平共處有幫助嗎?

(轉載自201327am730C觀點)  

 

 

 

2013年2月6日星期三

C 觀點 : 奶粉不足只�O剛開始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787.aspx

香港人看問題,往往只看表象,不懂得去探究事物內部的深層關係,以至在回應問題時,常流於魯莽與簡單化,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自知。

 

以內地人來港買奶粉為例,香港人只看到內地人奪去了香港媽媽輕易買到奶粉的原有狀態,直接的反應是把矛頭指向內地的水貨客,要求政府打擊走水貨的活動。有部分人甚至出現排外情緒,認為應限制內地人來港自由行。這樣做可真的對香港有利嗎?

 

香港出現水貨客,反映香港在稅制與商譽上仍有一定的優勢。這本是香港獨有的商機,如果我們不好好利用,只會令香港在全球競爭上沒法用盡自己的優勢,足以令香港在全球的資源競爭上失利,令往後會有更多的香港媽媽買不起名牌奶粉;而且將不只是奶粉,還有很多商品將來都輪不到香港人買。

 

本欄早已指出過,現時經濟增長得快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印尼等,都是一些人口眾多的國家。這些國家一旦經濟條件改善,人民就會吃更多的肉、喝更多的奶,開更多的車,住更大的房子,去更多的旅遊等,全球的資源都會不敷應付。原先早發展起來的地區,包括香港,都會備受壓力。

 

香港人真傻,以為不准他們來港,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實是他們不來香港,也可以去其他地方買,亦可以在內地買。內地人基本上都是在本地買進口奶粉,只是珠三角一帶的人,才來港買。只要內地人有經濟能力買,奶粉供應商是不會不賣給內地人的。

 

奶粉供應商當然亦不會歧視香港人,但會優先供應給出價高的買家。因此,香港的奶粉價遲早會被搶高。不但奶粉價會被搶高,豬肉、牛肉等一些沒法在短時間內作大規模生產的商品價格,都會相繼被搶高。

 

這將是未來十年的全球現象,不但香港要面對,其他發達地區都要面對,美國買不起,可以發債印鈔去買,必要時還可以靠軍力去威嚇。香港沒有這種能力,只能靠捕捉商機,賺錢去買。如果香港人賺錢不夠別人快,就會變成別人吃荷蘭奶粉、日本奶粉,香港人吃大陸奶粉、巴西奶粉。難道我們可以去包圍外國領事館,逼外國向香港供應平價優質的奶粉?

 

本來,香港的處境比其他早發展的地區優勝,原因是鄰近我們的中國大陸,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我們有機會分多一杯羹,令我們在全球的資源競爭上不會太輸蝕。但香港的某些意見領袖,卻不斷挑撥港人與內地人的矛盾,煽動港人仇視內地人。長此下去,兩地的合作基礎就會受影響,對香港沒有好處。

 

香港過去之所以能高速發展,一是靠地理位置,二是靠香港人勤奮靈活,三是靠自由市場及與其相適的制度。這三者之中,以利用地理位置最不花氣力。但香港人現在連地理位置都不懂得利用,變成要靠其他兩項,香港人今後一定倍感吃力。

(轉載自201325am730C觀點) 

 

 

 

2013年2月5日星期二

C 觀點 : 青年人要勇於進入社會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760.aspx

昨文把青年人容易向下流的原因,歸咎為福利制度過好,被朋友批為政治不正確。但這確是我自己的觀察體會,我無意收回自己的看法。一個人若不敢逆潮流,要獨立思考來幹甚麼?

 

我相信,若是社會提供的安全網是穿窿的,下流可能會流入火海,青年人當會有不同的選擇。現在我們的議員都這麼熱衷要為青年人打造一個安樂窩,青年人很自然會選擇隨波逐流,因為即使這樣也沒有多大風險。

 

我很早就告訴子女,不會把財產留給他們,就是不想他們誤會,父母早已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安樂窩;他們得憑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去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樣,他們自當會努力學習。

 

人一出世就背負一副臭皮囊。我們的DNA會促使我們不斷求生與繁殖。孟子說:「食色性也。」食以維持個體的生命,色以促進種族的繁衍。這是人生的原動力,佛洛伊德稱之為「本我」;與生俱來,沒法逃避。

 

上天給我們的是求生意志與繁殖意志,但沒有給我們甚麼生命權、工作權、住屋權、讀書權等,一切要靠自己爭取。能爭取到多少,全憑自己的意志。

 

意志雖是天生,但需要鍛鍊,安逸的環境只會令意志消沉,反是艱險貧乏才能使人奮進。正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才叫鍛鍊。

 

青年人未出社會之前,有父母照顧,要鍛鍊意志的機會不多。唯一要面對的是校內的學業上競爭。但近年社會太保護青年人,少許壓力也怕青年人受不了。老師不敢說學生錯,學校不敢說學生不及格。青年人被遷就慣了,還以為世界都得順着他們的。

 

當這樣子的年青人要踏足社會時,他們就會很難適應。真實的世界與他們想像中的世界,落差很大。

 

他們中有些人選擇做隱蔽青年,躲進電腦的虛擬世界,不用面對現實。有人不斷讀書,學了一門知識,又學另一門,就是不肯工作。亦有人投入社會運動,希望先把社會改造得理想一點,然後才投入社會工作。這其實只是一種另類逃避。

 

這些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出路。隱蔽、讀書、搞運動,都沒有收入,還得靠父母或社會照顧,非長遠之計。最實際的是及早在社會中找一份工作,這樣,青年人才有機會真正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否則,先按書本上的理念與自己的主觀願望去改造社會,是不切實際的。弄得不好,可能對社會及個人都帶來禍害,青年人只能在實際工作中,逐步認識「自我」,知道人需要為了現實,遏制一時的「本我」。人只有透過不斷碰壁,才可在現實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可行的出路。

(轉載自201325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