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很容易令人以為,愈是激進的候選人愈受選民肯定。掟蕉、搶咪、不守會議程序的社民連與人民力量,不但高票獲得連任,還可以送新人入局,被指拖延港珠澳大橋興建,協助外傭居港的公民黨,所得的議席已與民主黨(一向是泛民的最大黨)並排。新成立,但取態同樣激進的工黨,一樣戰績彪炳,出三個,贏三個。反而在政改時採溫和路線,不積極參加拉布的民主黨,好像受到選民懲罰,新界西兩席不保,新界東又失一席,主席何俊仁亦得為此而辭職。然而,走向激進真的在整體上對泛民有好處嗎?
今次選舉最大的得益者其實是建制派。地區直選從來都是建制派的弱項,但今次卻在反國教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仍能取得比上屆更好的成績。上屆地區直選有30席,泛民有19席,建制派只有11席。今屆地區直選多了5席,共35席,但泛民的得席不加反減,跌至只有18席;而建制派則從11席增至17席,追得已十分接近。在五區中,建制派在港島七取其四(勝),在九龍東五取其三(勝),在九龍西五取其二(輸),在新界東九取其三(輸),新界西九取其五(勝),合共三勝兩負。
有人可能覺得:建制派之所以能夠勝出,全靠手上有可供支配的鐵票,令建制派可以在某些地區,總得票雖比泛民少,但所得的議席卻比泛民多。配票策略成功的確是建制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配票成功的前提是必須有票可供分配,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現實是建制派的總得票率已比前大為提高,傳統的六四比(泛民六,建制四)已被打破,變成泛民55,建制45。在超級議席的爭奪上,更已接近「五五波」,泛民的優勝已不明顯。
這種現象顯示:激進派只能在泛民自己的陣營中拉到票,而未能在社會層面上爭取到更高的支持率,甚至可能把自己陣營中的一部分溫和派推去了建制派。這樣發展下去,只會令泛民變得愈來愈激,但整體的支持率卻愈來愈低。
大眾傳媒的通病是喜歡報道刺激受眾的新聞,現實是愈激進的行為愈有新聞上的刺激性,結果傳媒上充斥著的卻是激進的言行與評論。久而久之,受眾就會誤以為激進才是社會的主流;一些年輕的,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就會不自覺地激進起來;以為激進才代表有原則,才能站在道德高位;卻不知不覺地與廣大的相對中庸的市民的取向相脫節。
無疑,社會的貧富懸殊與向上流動的空間減少,的確為激進派的冒頭提供了客觀基礎,但激進路線多流於空想,只能用來號召人們參與社會鬥爭,卻無法為社會帶來實質改善,最終沒法爭取多數人的支持。人民力量支解了民主黨之後,只能吸收了它的左翼,卻把它的右翼送給了建制派。長此下去,泛民的整體力量,只會被激進派一刀一刀地削弱。
(轉載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