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C 觀點 : 讓子女受點壓力與挫折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5856.aspx

總覺得現時的年輕人比上一代容易自殺。考試成績差了一些,被師長責罵了兩句,都可以跑上天台跳下來,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年輕時成績也不太好,亦經常捱駡,但我從來未想過要死。即使有時在報紙上也會看到類似的新聞,但都是隔幾年才有一遭,沒有今天發生得那麼頻密。

 

人類的DNA轉變得很慢,照道理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人天生不會有甚麼分別,他們的自殺傾向應是後天才養成的,究竟是甚麼環境導致他們比上一代更容易走上自毀之路呢?我想,如果能夠讓子女在年輕時承受多些壓力,蒙受多些挫折,對防止他們走上自毀之路應有好處。

 

我年輕的時候,生活上的壓力遠比這一代大。當時流行一句話,叫做「手停口停」,意思是沒有工作做,就沒有飯吃。不像今天的年輕人,工作有點不如意,便索性辭了份工,躲在家裡做隱蔽青年。我當年是工廠工人也先做著,然後才騎牛搵馬,不敢讀完書仍要父母添加負擔。

 

可能就是因為知道自己身上有擔子,故不敢輕易言棄。要死,也得安排好父母的生活;不像今天那樣,社會已有安全網,父母可以交給社會去照顧;子女即使想先走,也可以無後顧之憂。此之所以,我不希望把家庭責任全部推給政府。

 

儒家主張:「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生的時候,走遠一些地方旅行也不應該,更何況是放下父母,自己先行找死?我相信鼓吹孝道,對減少青少年自殺應有幫助。為人父母的,不但要教育子女要負起供養父母的責任,更要經常陪伴父母,讓父母活得開心、放心,當他們把自己的生活與家庭的前景連繫在一起的時候,他們要想死的時候,就必然會三思。

 

然而,現代的父母很多時都受西方的所謂心理學家的意見影響,覺得子女在年幼的時候,最好不要給他們太多壓力,不要讓他們受太多的挫折。這樣,子女就可以有一個愉快的童年,為人會較為樂觀,做事會較有信心。我覺得這些意見有失偏頗,並不一定完全正確。

 

我見歐美的學校,打分打得很鬆,拿A以至A+都極之容易,老師一般只會找學生做得好的地方去肯定學生,從不挑剔學生的失誤。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學生,自信心當然「爆棚」,但他們一出到社會,環境卻180度改變,上司一點不如意就責怪下屬,市場上輕微地被對手比下去就得被淘汰,失敗者沒有人會可憐,休想有人會來安慰你。

 

因此,我傾向讓子女自小就面對「天道不仁」的現實,讓他們自嘗失誤的後果。子女跌倒後,不要立即去抱起他們;只要沒有跌傷,他們不難自己爬起來,自小就習慣受點挫折,就知道如何去療傷,知道即使是精神上的創傷,也是會復原的。這樣,他們將來就不會動不動便去找死。

(轉載自201067am730C觀點)

 

 

 

 

 

 

1 則留言:

haode2010 說...

我在昨天的博文也有寫及. 內容如下:

永保希望 / 自杀 / 人生风险管理

"世俗的目标很容易被证伪而使人绝望,但宗教信仰却因为无法证伪而使人永保希望。"--杨支柱--富士康80后的问题主要是“超生子女”问题. 原文(link)

准确的说, 自杀的人是感觉不到有其他希望. 事实上, 世俗的目标还是很多, 要是调整一下心态, 把目标完成的时间延长, 就不会容易感到绝望. 谚语: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 不要把所有愿望放在同一个目标上, 是人生风险管理方法之一.

能不能达到目标也不是最重要, 在过程中是不是有益才是重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