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C 觀點 : 從殺校反思生育問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7636.aspx

早前小學面對的殺校問題,現在終於輪到中學了。這其實是香港社會生育不足的必然結果,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縱有小班教學,也解決不了「無學生可教」的根本性問題。

 

根據統計,香港的女性平均一生只生0.97個孩子。由於男性不會生孩子,加上有一定的夭折率,因此,女性平均要生2.1個孩子,社會的人口才能取得基本平衡;如果只生0.97個,那就等同每一代人口會少一半以上。這樣發展下去,教育界無可避免要面對殺校問題。

 

中國民間古訓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延續的祖先智慧,可惜我們的社會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蠱惑,已把祖先的智慧遺忘了。

 

按照西方的理念,身體是屬於自己的,個人有權如何處理自己的身體,包括是否生孩子。但實際上,我們的身體並非由自己的意念製造出來的。我們光是有了身體,然後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意念。按存在主義的說法,是存在先於意識。

 

然而,我們的身體是哪裡來的呢?中國人的說法是:「身體髮膚,受諸父母。」這種說法,有堅實的客觀基礎,並非只是似是而非的理念。我們的生命皆源自父母各自一個生殖細胞的結合,再在母親肚裡十月懷胎,經過艱苦痛楚的妊娠,才能來到這個世上。出生後,我們還得經過十多二十年父母的照顧與養育,才能獨立生活。因此,說我們的身體是受諸父母,是不容否認的。

 

我不是說,父母可以任意主宰我們的身體,但我們應該感恩圖報。我們欠父母那麼多,我們當然應該孝順父母。父母生我們出來,並非純粹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族的延續。

 

這是所有生物一出生就得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受諸父母的身體,亦不應逃避這個使命。因此,中國人認為,孝順父母的最高體驗,就是延續父母的基因。

 

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為了把個人從封建制度裡解放出來,故不得不強調個人自由的重要性。但人始終是社會動物,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們仍得對個體的自由作一定的遏抑。此之所以,社會需要人人都得尊崇道德規範。中國人長久以來,就是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去遏抑個人不願生育的自由。

 

若果純是為個人著想,很多人都可能不願意為了生孩子而承擔這麼多的金錢負擔,與精神勞累。只有當孝道成了至高無上的道德規範後,人才會接受個人身體從出生的一天開始,就肩負了祖先給我們的使命,這個身體已非百分之一百由己的。

 

然而,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已不再重視孝道,甚至把它視作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舊禮教。我們既然鼓吹人對自己的身體有百分之一百的自主權,那又怎可以要求下一代再生孩子呢?教育界在爭取小班教學的同時,是否還應檢討一下我們的德育內容呢?

(轉載自2010920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