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星期四

C 觀點 : 從暖化問題看全球民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901.aspx

為解決全球暖化問題而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最終達成了一個普通人不大了解的協議,但基本上予人一個印象,會議是失敗的;因為佔世界人口超過一半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都對這個協議有保留。

 

發展中國家認為先進國家對自己的要求太低,願意承諾的減排太少,又不肯撥出足夠的款項去協助發展中國家解決污染問題。先進國家則懷疑發展中國家的承諾是假的,要求可以派人監督承諾的落實情況。總之是爭論不休,很難令人相信,暖化問題可因而得到解決。

 

我察覺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些經常把民主說成是普世價值,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方法的先進國家,在全球暖化的問題上,卻絕口不提透過民主的方式去解決紛爭。為甚麼不來一次全球公投?看看全世界的人多數持甚麼意見。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一些泛民的朋友,他們第一個反應是認為我的問題不切實際,在現階段根本沒有進行全球公投的條件。我說,我當然明白現時條件仍不成熟,我不明白的是為何全球民主這個理念連提也沒有人敢提出來?若然真的相信民主有普世價值,為甚麼不先行鼓吹一下,那將來才會有更好的落實條件。近年常聽人說「地球村」的概念,我很想知道「地球村」會如何選「村長」,「村民」會有甚麼權利。

 

可惜在現實世界裡,「地球村」內有不同的氏族,有些富有,有些貧窮;富有的氏族雖人少但力強,貧窮的氏族雖人多但力弱。若果在全村搞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的選舉,選出來的村長很有可能會來自貧窮的氏族,由這樣的村長制定出來的村規,很可以會對窮族有利,對富族不利。於是富族就懷疑每票等值的公平性,要求先算一算每票背後所代表的生產力與財富。此外,富戶還會對功能組別的選舉特別有興趣,覺得這才符合實際。

 

「地球村」的富族是歐美國家,他們平時雖說民主有普世價值,但一涉及利益尤關的普世問題時,就露出了狐狸尾巴。在一些全球性的組織裡,他們都不贊成一人一票或一國一票。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強國有否決權;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以國民生產總值去分配會籍與每籍可以有多少票。中國的生產力低的時候,連出席的機會也沒有。

 

我提出這麼多的疑問,目的不在於否定民主這個人類的理想,我自己在自己的公司裡就盡量貫徹民主精神,我把工作人員也視作公司的持份者,並認為員工的訴求亦應在公司的管理上得到充分的反映。我想指出的,是在推動民主的過程中,不能不考慮客觀條件的可行性,尤其是對既得利益者的取態不能視若無睹,簡單地把既得利益者的視作反動力量,非打倒不可的話,只會妨礙民主的早日到來,不是正確的戰略。

(轉載自20091231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C 觀點 : 生活應該簡樸一點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881.aspx

市場由需求帶動,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產力已不難滿足我們在生活上的不足;我們現時的經濟問題,很多都是源於需求不足,而不是生產力不足。因此,為了推動經濟可以持續增長,生產商往往需要投放比生產成本更高的資源去做廣告,以刺激新的需求;而我們的社會文化,亦傾向崇尚潮流,甚至不惜鋪張浪費。

 

我的衣服穿破了,仍不肯丟掉,太太就勸我穿在裡面,另加一件外套,結果還是給同事察覺了,把我笑了一頓,更指控我妨礙經濟增長。幸好,我是一個慣於我行我素的人,我一點不會因此而感到難受,更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信念與行為。

 

香港人每當看到香港的天空灰濛濛的一片時,就會埋怨珠三角的環保工作做得不好,禍及香港。人們好像並不理解,中國之所以會變成世界工廠,跟我們喜歡過高消耗的生活模式,有莫大的關係。世界若真的有公義的話,清理環境的責任,消費者作為產品的最後得益者,應更加責無旁貸。在哥本哈根的會議上,中國要求發達國家撥款協助發展中國家去清理因生產商品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不是沒有道理的,聯合國應向消費國徵收環境稅,這才符合用者自付的原則。

 

以今次哥本哈根會議的進度,全球暖化的問題看來仍不易解決。因為,世人至今仍以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為時尚,一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國家,已急不及待地去學習過西方人那種虛耗性的生活方式,試問我們這個地球怎可能承擔這麼重的壓力?

 

就我所見,香港人買回來的東西,不管是衣飾、家具、手提電話,甚至是汽車,大部分都是未用壞就被棄掉的,主因是用趕不上時髦的東西是會給人笑話的。

 

現時,發達地區的人的心態是:我們的競爭力比他們(指尚在發展地區的人)強,應該有條件生活得好一點,我們既然買得起,當然有權去追趕潮流。要不是我們肯大量消費(實是浪費),你們那來這麼多的發展機會。因此,你們應該學習更環保一點的生產方法,沒有理由要我們去承擔你們的清理費用。

 

另一方面,尚在發展地區的人的想法卻是,你們(指發展國家)在發展初期,不是一樣只顧生產發展,一點不顧環保,倫敦與底特律有個時期不是一樣搞到污煙瘴氣,沒有理由你們現在發展得好了,不用依賴工業生產了,就對我們諸多要求,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仍比你們低很多呢?為甚麼處處限制我們,難道我們沒有權像你們一樣生活嗎?

 

這樣爭論下去,地球一定等不及了。我們這個世界根本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過這樣的生活。因此,發達國家的人應帶頭過一些更簡樸的生活。但這必然引致經濟衰退,我應該怎麼辦?

(轉載自20091230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

C 觀點 : 推銷豪宅有助財富再分?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859.aspx

有同事看到我穿的毛衣在肘角位穿了一個不小的洞,笑著提醒我,叫我要注意形象。我說:「肘角位穿個洞,不會影響毛衣的保暖功能,我習慣凡是能用的東西都會繼續用,不隨便丟棄。地球的資源有限,如果人類不懂得珍惜,我們的下一代將無以為繼。

 

同事聽了不以為然,說如果人人都學我這樣節儉,不要說下一代生活會有問題,我們這一代的經濟已可能因需求不足而出現衰退。她說,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靠鼓勵消費(實質上是鼓吹浪費),去帶動經濟增長的,最好是人人都熱衷於趕潮流,不時不著,未壞就換,這樣社會才會繁榮。像我這樣穿洞的衣服還繼續穿著,新產品一定滯銷,貨倉裡的存貨一定愈積愈多,社會的產能就會過剩,很多人可能因而失業。

 

這個道理我當然明白,但我覺得我們的問題是分配不公,而不是消費不足。由於公司的盈利只分給出錢的股東,而不分給參與增值創利的廣大工作人員,其結果必然是需求不足以支持經濟增長。因為廣大工作人員拿到的只是工資,工資很多時不及GDP30%。故即使廣大的工作人員把所有的收入都拿去消費,都不足以支持經濟持續增長。這個世界的有錢人有限,即使他們窮奢極侈地生活,也花不了多少錢,因為個人的消耗能力始終是有限的。

 

我這位同事是負責房地產市場的推廣工作的。她說富人的吃喝玩樂能力當然有限,最好是引他們作地產投資。他們可以東買一間,西買一間;東住一會,西住一會,甚至丟空不住,只用來炫耀一下;那就已經可以替社會帶來好處。因為,有錢人的錢早已沒法流入實體經濟,讓這些錢四處流竄,遲早會變成金融風暴,不如引他們去買豪宅,反而可令這筆錢流入社會,讓更多的人可以因而得益,間接起著財富再分配的功能。

 

有富人喜歡買豪宅,地產商就會高價去搶地,政府賣地收入多了,就不用加稅,也可以搞基建、添福利。豪宅在建設階段,建築師有則劃,建築工人有工開,鋼筋、水泥有銷路。到樓宇落成前後,地產開發商就得找代理賣樓,找銀行安排按揭;而小買家則要裝修,買傢俬,買家電,令很多行業都可以分到經濟增長的好處。

 

同事說,她是用這種想法去安慰自己,才可以全情投入豪宅的推銷工作。否則,她也不明白,叫那些已有不只一間樓的人繼續多買幾間樓,還有甚麼意思。所以,當她見我的毛衣穿洞的時候,就順口叫我應買件新毛衣。我告訴她,我省下來的錢不會沒有出路,我會把它放入我的慈善基金,到貧窮地方去助人自助,不用靠浪費去作成效不高的財富再分配。

(轉載自20091229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C 觀點 : 港人創業意欲不及內地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846.aspx

過去,經常聽到新加坡的官員羨慕香港人創業意欲比新加坡人強,並鼓勵新加坡人應多向香港人學習,否則新加坡很可能在國際競爭上輸給香港。但我覺得近年香港人的創業意欲已開始衰退,尤其是與內地的年輕人相比,真是非常輸蝕。

 

以我們公司為例,我經常聽到內地的分公司有要員辭職,不久之後,就發現他們在外自立門戶,與我們公司進行競爭。但在香港卻愈來愈少看到這種現象。香港人為甚麼有毛有翼都不敢出去闖一闖呢?

 

有人說,香港的創業環境差了,很多行業都已從春秋戰國時間發展至半壁江山已為三數強雄霸佔。要在這種環境下找生存空間絕不容易。然而,過去創業也不見得容易,過去創業的夭折率一樣是十分高的,只是當時香港人不怕死,輸完又會爬起來再戰江湖。現實是當時的環境遠比今時差,很多人是走投無路,非出來搏殺不可。

 

創業肯定比打工辛苦,不肯付出額外代價,休想脫穎而出。香港的新一代,家庭環境已不會太差,父母多少有點積累;何況香港已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於會餓死。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去創業,有些人連打工也嫌辛苦。再者,現時受教育的機會多了,讀書時肯努力的,不難拿到某些專業資格;這樣,職業與前途就變得早已定檔,中途轉向就變得成本太大了。不似我創業的時候,工作本身沒有太大的發展機會,放棄也沒有多大損失。此之所以,既有的環境愈好,愈不敢創業。

 

內地的環境沒有香港好,尤其是那些離鄉別井,從農村出城市找機會的鄉下人,他們在外面無依無靠,非搏殺不可。當他們看到有些鄉里創業成功、命運因而改變的時候,自然顧不得那麼多的風險了。我常見路旁的商店,不斷的在換招牌,一雞死,一雞鳴。要不是有創業者肯前赴後繼,那些店舖可能租不出,那些商品可能還存在倉庫裡,那些店員可能一直找不到工作。因此,創業者或許最終是失敗了,但他們創業的過程中,社會是有得益的。香港就是因為少了人出來創業,大家都不肯犧牲,結果社會整體的機會都少了。

 

我作為老闆,若果短視一點,當然樂於看到下屬不敢隨便自立門戶;但宏觀的一點去看,則公司有人離開亦不一定是壞事。每次有人離開都予我機會重組人事安排,令分工可以更為合理化。此外,高層有人離開,亦會給下層帶來機會,令公司多點生氣。再者,市場上不斷有競爭者加入,對原有的經營者也有促進作用。新公司為了求存,常會設法搞點新意思;而舊公司則傾向沿著過去成功的老路因循,沒有新的挑戰,原有的公司可能很快就老化。

(轉載自20091228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C 觀點 : 監管過嚴「長尾」難用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815.aspx

「長尾」理論是一種有關銷售策略的理論,是互聯網出現後,才有條件加以發揮的理論。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一般商品需達到一定的受歡迎程度,才有條件在市場上立足。只受小眾接受的商品,根本沒有商業上存在的價值。因為,愈是受大眾歡迎的商品,生產商就愈願意花錢做廣告,而零售商亦樂於把它們放在當眼的位置。這樣,就容易產生良性互動的效應,愈賣愈好。相反,愈是冷門的商品,生產商就沒有條件作宣傳推廣,零售商甚至不願意安排這類商品上架,於是就更難賣得出,慢慢地這類商品就會墮後在銷售曲線的「長尾」部分,沒法產生商業價值。(見下圖)

 

有了資訊科技後,互聯網上可以陳列的商品接近沒有限制,而且搜查方便,令很多位處長尾的商品亦有出售機會,亞馬遜和eBay就藉此做了很多生意,於是愈來愈多人想在「長尾」裡尋找商機。

 

中原地產的網站,在提供顧客方便與提升營銷效率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分別曾在美國、新加坡、內地以及本地獲獎,我們的資訊科技部常以此為榮。他們認為中原網站沒有理由不可以發揮「長尾」中潛在的商機,故非常熱衷於協助營業部做好冷門盤的生意。可惜,營業部的反應相對冷淡,因為地產代理是受立法監管的行業,不能隨便把樓盤放上網頁。在把樓盤上網之前,代理必須先與業主簽妥監管局指定的標準委託書,並須先作查冊,以便向查詢者提供準確的樓宇資料。這樣做是需要花精神及有成本的。

 

一般地產經紀,收入大部分來自佣金,底薪佔收入的比重不高。他們習慣於自行判斷那些盤值得做,那些盤不值得做。那些冷門盤,如果在放上網之前,不用花這麼多的功夫,他們或許願意試一下,但現在要先做那麼多的功夫,那他們就只好放棄,把功夫做在熱門盤身上,否則只會得不償失,令自己的收入減少。

 

有人以為,公司裡總有一些生意不太好的經紀,他們做熱門盤的生意,可能競爭力不足,或許會願意在「長尾」裡找機會。公司可在網上設冷門盤專頁,任由他們無限量登廣告,只要搜索引擎設計得好,或會遇到對冷門盤情有獨鍾的買家。可惜,樓宇買賣不是光看資料就能成交的,還要經過討價還價才有成交的機會。由次一級經紀去處理冷門盤,成功機會就更加渺茫。但要好經紀也有興趣去做冷門盤,監管局就得放寬限制,讓網上資訊更易流通。要求簽妥文件,查清楚資料才發放資訊的結果,只會令冷門盤更難曝光,故在嚴格監管下,「長尾」理論很難在地產代理行業發揮作用。

(轉載自20091224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23日星期三

C 觀點 : 擔心2017也未能普選特首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795.aspx

泛民對五區總辭雖有分歧,但對2012的政改方案卻是意見一致的──聯合起來加以否決。以泛民現時的思路,我擔心2017年的普選特首方案,也一樣有機會被泛民否決,令香港的民主進程無法向前跨進一步。

 

我之所以估計泛民會否定這個普選方案的原因,是因為中央會接受的方案多數與泛民的理想中的方案有距離,很容易被泛民定性為假普選。由於雙方卻不肯妥協,結果方案就被否決,而香港的民主又得原地踏步。

 

中央與泛民的主要差異,我估計將出現在特首候選人的提名方式上。中央最不想看到的,是香港選出了一個無法與中央合拍的特首,弄到中央非拒絕任命他不可,這會造成香港的憲政危機。因此,中央希望對提名委員會保留一定的影響力,最好由認同北京意向的人在提名委員中佔穩定的多數,那就可以保證由提名委員會選出來的特首候選人,皆是中央可以接受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才會讓港人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普選特首。

 

但從泛民的角度來看,這種先經中央篩選的普選就不算真正的普選。因此,他們要求降低成為候選人的門檻,只要拿到一定數目的提名委員會的支持,就可以成為特首候選人,毋須經過提名委員會先進行一次選舉。這樣,泛民的成員就有較大的機會成為特首候選人。

 

不過,門檻過低會出現候選人太多的情況,一般而言,有兩至三名候選人就最實際,超過五個就會把選票太過分散,可能要多輪投票,才能選出得票過半數的特首。因此,候選人需要經過第一輪的篩選,在西方也是常有的安排。

 

如果預選候選人的工作真的交給提名委員會的話,那泛民一定會在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問題上,與中央的意向有嚴重的衝突。以泛民今天擺出來的姿態,他是不肯讓步的。我很懷疑,他們的立場能否真正代表一般香港人的取向?

 

現實一點來說,香港能有多少民主,主導權並不在泛民手裡。香港能在2017年有篩選後的普選,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果;如果中國尚在文革時代,中央可能連差額選舉也不接受。泛民早已宣稱不會進行革命,那香港人還能做些甚麼?

 

其實,讓香港人可以一人一票地去選特首,即使是候選人曾經篩選,也是一個不小的進步。為何不可以先讓香港人前進一步,待踏穩腳後,再去爭取提名委員會的合理化?

 

泛民若是真的想替港人爭取更多的民主的話,應調整自己的策略,減少中央對自己的猜疑,這樣中央才會鬆手一些。若是動不動就行使否決權,只會令民主無法寸進。我有時真懷疑,泛民是否為了可以永遠高舉爭取民主的旗幟,以吸引選民支持,才樂於看到香港的民主停滯不前。

(轉載自2009)1223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C 觀點 : 認清形勢停止說教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776.aspx

香港民主進度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的所謂民主派,長期以來奉行教條主義,只懂說教,不曉得學習;死板地以僵硬的理念去「模塑」不斷變化的客觀現實。這樣怎會不撞板?但他們撞板之後,一樣不曉得檢討原因,仍是學唐吉柯德那樣去戰風車。他們不但自己瘋癲,還想把香港人捆綁上他們的戰車,與他們一起去做烈士;香港人沒有理由任他們胡來,而不作自己的選擇。

 

西方近年在經濟發展的速度上不及中國大陸,就是因為中了教條的毒;只曉得以固有的理念按規範去發展,不敢超越規範去學習新生事物,作新的嘗試,令社會發展停滯不前。

 

日裔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在柏林圍牆倒下之後寫過一本書,叫做《歷史的終結》。這本書可謂誤人不淺,因為福山在書中把西方的民主社會視作人類社會演變的最終階段,是政府管治模式的最終形式,並把這種模式所衍生出來的意識形態視作人類的普世價值。這樣,西方國家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要求所有其他國家都遵循這套西方的價值觀去發展,不管這些國家原先已有自己獨特歷史背景下演變出來的價值觀。有這種想法十分危險,因為當有人把某種政治制度視作人類終極的制度時,就會把別人的價值觀視作異端邪說,硬要向別人說教,非要別人接受自己的一套不罷休;發展至嚴重的,還可能用武力去強迫其他國家與人民改行他們自以為最好的政治制度。

 

西方這種心態,不但會令自己變得富侵略性,還令自己失去了學習能力,難再取得更大的進步。相反,中國雖然不肯全盤接受西方的一套,卻從不否定西方有值得借鏡的地方。近年到過中國的西方人,都不得不承認,中國學得很快,變得也很快。中國人不但在物質生活上大有改善,在生活的自由度下也多了很多選擇的空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都有期盼,願意冒風險去創業;生活得既有信心,亦相當愉快。

 

但香港的民主派無視這些現實,依然用三十年前的成見去看中國,還妄想帶領香港人跟隨他們去與中國對抗。以他們的心態,根本沒法認識中國現時出現這樣的政制的歷史原因與社會局限。他們沒法明白,要排除中國的參與去自行塑造香港的政制是不切實際的。

 

香港的民主派,這些年來,都只曉得拿西方所標榜的一些價值觀去說教,就是不理客觀環境的改變。其結果只會令一小部分人愈來愈激進,而大部分人卻因為看不到現實的可行性而對政改愈來愈冷感。要走出這個困局,不能單靠批評中共罔顧港人的民主渴求,還得了解中國的大環境,才能找到香港政制發展的空間。不願尊重中央政府作為主要持份者的取向,香港的政制發展就難有寸進。

(轉載自20091222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C 觀點 : 以中國一城重新定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750.aspx

在策略發展委員會的一個會議上,有成員擔心,香港快淪為中國的一個城市,失去原有的國際身份。有官員亦說,即使是出席一些香港有獨立會籍的國際會議,其他成員國也不願意花心思與香港交往。他們會以為,香港已回歸中國,有甚麼需要,與北京政府商討已經足夠。在這種環境下,香港已愈來愈邊緣化,不容易令國際協議,照顧香港的特殊需要,以致在與新加坡競爭時,處於不利的位置。

 

香港人對自己的特殊身份的消失,或許心有不甘;但這種趨勢卻是自然不過的、無法逆轉的。香港人與其徒勞無功地去對抗這種趨勢,不如重新定位,融入這種趨勢,利用這種趨勢,可能更容易另闖一片新天地。

 

以前香港有這麼特殊的地位,是因為中國尚未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差不多都經香港進行。香港的貿易總額比中國還要大,香港的外匯儲備比中國還要多,香港的國際交往比中國還要強,世人怎能不對香港另眼相看。

 

然而,中國已經強盛起來,在世上已舉足輕重,連美國也要重新定位,香港人又怎能沿用舊有的心態去制訂自己未來的發展策略呢?香港人只能立足於自己是中國的一分子,與中國的發展共命運,才能在中國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惜,香港有些意見領袖,至今仍未意識到自己的願景與現實的發展不符,還妄想帶領香港逆歷史的潮流而行。他們一味強調香港原有制度的優越性,並以此作為香港應盡量與中國隔離的理由。他們視與北京的交往會帶來病毒的入侵,要香港人嚴加防範。他們更把自己打扮成勇於抗拒北京影響的鬥士,要香港人誤以為,要支持他們抗爭,香港才有前途。

 

這種思潮已令香港無法順應歷史潮流,作出恰當的定位,如果香港不是經常對配合中國的發展呈現出抗拒的態度,而是主動地去尋找自己的角色,那北京在選擇香港還是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時,就較有機會選擇香港。但香港人卻把迎合北京的需要視作政治不正確,那北京只好將任務交給上海,香港的金融業的發展,因而沒法獲得更好的政策傾斜。

 

金融業是國際勢力交鋒的主戰場,每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會有自己的議事日程,需要物色合適的對象去完成任務。香港的客觀條件遠比上海好,原應是北京的理想對象;但香港在主觀上所擺出來的姿態,就是不想配合,怕因此而被北京操控,於是就把機會送給了上海。香港落入這樣的境地,就是因為香港恥為中國的一個城市,而要強調自己的特殊性、獨立性。香港人要看清楚,這樣的想法還有客觀存在的條件嗎?香港只有在中國的發展中去尋找自己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功能最大化,強要自搞一套,只會令可走的路愈來愈窄。

(轉載自20091221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C 觀點 : 收營業稅無助樓市降溫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720.aspx

一如本欄早前所料,中央收緊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政策陸續有來。日前,中央又宣布,取消去年推出的二手樓轉讓營業稅減免措施。去年,政府為了鼓勵投資,曾一度把二手樓要交營業稅的期限,由五年內轉讓需繳交,降低至兩年內轉讓才需繳交。近日,政府又再恢復原狀;即是說,五年之內再次轉讓的物業,都得繳交營業稅,稅率為成交價的5%

 

這個措施,只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對減少房地產市場的泡沫性卻作用不大,甚至可能有反效果。

 

內地房地產市場,基本上由賣方主導。買方為了競爭(盤少客多),很多時都得遷就賣方所提出的苛刻條件。因此,交易中需付的稅項大部分都是由買方承擔的。新措施的用意,就是要增加買方的負擔,以降低他們入市買樓的能力,希望藉此為樓市降溫。

 

不過,以近期一些大城市樓價的上升速度去計,5%的營業稅實在沒有太大的阻嚇作用。由於二手市場上好盤難求,業主經常一有客問津。就立即反價,幅度常達5%10%,但買家有時都肯追,故加多5%的營業稅,只能起一時的作用,不需半年已會被樓價的升幅抵銷。因此,收營業稅的實際效果,並不會令買家入市的數量大幅減少,而是增加了他們入市時的怨氣。

 

另一方面,於賣方而言,他們的目標是食盡買方的購買力。他們眼見買方仍有購買力交稅,就想把稅款變成樓價的一部分。

 

這樣,他們就可以把這筆錢落入自己口袋裡。因此,他們會傾向延遲賣樓,待五年後避過了徵稅期才賣樓。屆時,買家已不用交營業稅,賣方就有機會加價5%,而買家也不會感到格外辛苦。

 

現時,內地的小業主都不急於放盤,遲點賣可能賣得更好價,已成了業主的普遍信念。因此,恢復徵收營業稅的措施一出,就會促使部分業主收盤,實質上減少了市場上可供出售的盤口,令供不應求的形勢進一步惡化,令樓價的上升勢變得更快。這可不是中央推出這項措施的原意。

 

其實,要為樓市降溫,不能單靠阻礙買家入市,還得增加市場的供應,那施壓的對象就應該是開發商。

 

向開發商施壓,可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要他們加快建設。凡是拿了土地遲遲不開工的,便要罰款。過了期還未完成建設的,便要收回土地。這樣,市場上就會有更多的新盤推出,讓買家可以有多點選擇。二是要促使他們減價。現時,有部分開發商,樓宇落成已超過一年,仍在待價而沽,賣不出的原因疑訂價偏高。為了促使他們減價,政府可考慮對落成超過一年尚未賣出的發展商貨尾徵收空置稅,要他們為持貨付出代價。這樣,他們就會主動減價,以免得不償失。

(轉載自20091218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C 觀點 : 人之患「好為主人翁」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702.aspx

孔子認為︰「人之患,好為人師。」意思是說,人普遍都會患一種弊病,就是喜歡教訓別人,把自己看作是別人的老師。這並非純是古人之患,今人一樣如是,且更而進之,變成「好為主人翁」。

 

好為人師的病因,是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因此,對別人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說,一概看不過眼,非跳出來教訓別人一頓不可。這類人會在不適當的場合,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錯誤,目空一切地指導你該如何按他的想法去行事。這類人實在非常討厭。

 

對於好為人師的人,其實不難對付。興緻好的時候,可搶白他兩句,讓他自討沒趣;沒有興緻理他的時候,大可以一笑置之,然後我行我素,他也沒法奈何。最怕是那些好為主人翁的人,自以為在為大眾ㄆ想、然後把他們主觀地構想出來的一套強加在大眾的身上,要大家都按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準則來行事。你不依他們的,他們就來示威,就來搗蛋。總之,他們不認同的事,他們不但自己不做,連你也不准做。他們自比為世界的主人,世上所有的事,他們都要管,直到一切皆由他們來主控為止。

 

以中大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社會名流為例,作為中大的學生、校友、或教職員,當然有權表示不認同。但表示不認同的方式,最多只能去到在會場外拉橫額,或在會場門口示威的程度,沒有理由在畢業禮進行的時候,衝上會台,干擾頒授儀式的進行。要知道,並非所有中大成員都認同這樣做法;不能因為你們自比是中大的主人翁,就自以為有權要大學按你們的方式去運行。

 

大學向權貴獻媚的行為,向來都不會有好評,但全世界的大學都在這樣做,當然有其客觀的需要。如果按那些有主人翁精神的激進派的理念去辦大學,未必真的會對大多數在大學裡工作與讀書的人有好處。不喜歡向權貴獻媚的人,不一定喜歡每天都與權貴搞鬥爭,他們可能覺得,如果透過頒授一些名譽學位,有助大學獲得多點資源的話,偶一為之也沒有多大所謂。現時頒授的對象,雖有人不認同,但仍在多數人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如果為此就去畢業禮上搗亂,很難獲得大多數畢業生與家長的支持。

 

我其實一向都贊成青年人應該有主人翁精神,但這種精神應表現在關心國家大事,與願意為社會承擔責任之上,而不是自以為成了社會的主人,可以主宰其他人的選擇。令我感到不安的是,香港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自以為自己佔領了道德高地,只要高舉起一些泛道德的旗幟,其他人就得匍匐在地,順從他們的標準行事。這種發展,對沉默的大多數不公平,希望激進派懂得適可而止。

(轉載自20091217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C 觀點 : 從為理想到各為其黨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681.aspx

20091213的民主黨特別大會,已成了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個日子之前,泛民的各個政黨基本上都願意為了理想而放棄個別政黨的利益,甘心接受捆綁以一致行動。今次民主黨的選擇卻背離了泛民的統一戰線,標誌著今後各黨都會有自己的政治路線,並以強調差異去爭奪不同的選民。各黨勢必分道揚鑣。

 

過去,立法會已有過兩次補選,分別是為了補程介南與馬力的空缺。當時民主黨是願意犧牲小我的。為了空缺不會落在建制派的手裡,民主黨寧願支持黨外的民主派參選,亦不支持黨內的「親兄弟」。這種選擇無可避免損害了民主黨自身的利益。

 

在補程介南的空缺的時候,民主黨強壓黨內的少壯派,硬要支持余若薇。結果導致君行等少壯派的離去,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君行現在成了社民連的副主席,今次更為五區總辭而公然在電視節目中與司徒華唱對台戲。

 

另一方面,余若薇在出選程介南的空缺時,卻公開表示不會加入民主黨,暗示自己對民主黨的所作所為並不完全認同。不過,民主黨為了大局卻一點沒有計較,依然全力支持她出選。其結果是催生了公民黨,成了政治光譜與民主黨最接近的競爭對手。今次五區總辭,公民黨選擇站在社民連的一邊,令民主黨的處境非常被動。其後,在馬力空缺補選一役,民主黨又順從泛民統一戰線的需要,全力支持陳方安生。結果把陳方安生捧成香港民主之母,令她可以與其他幕後大佬一起,對民主黨指指點點,要民主黨跟著黃毓民的指揮棒起舞。

 

以司徒華的性格,當然不甘心接受這樣的安排。在他心目中,這批所謂幕後大佬,只不過是一些忽然民主起來的投機者,他自己才是三十多年來香港社會運動的領導者。他一定會不惜一切,也要把這面旗幟奪回來。

 

不過,現時的形勢對民主黨非常不利,因為社民連已佔領道德高地,一向支持泛民的傳媒似乎都傾向支持社民連。如果五區總辭成為事實,則無論輸贏,民主黨都得捱批。贏了,顯示民主黨錯估形勢,不相信民眾;輸了就要背負害死泛民的大罪。

 

民主黨唯一可以扭轉敗局的方法,是要令五區總辭胎死腹中。要社民連放棄五區總辭,機會渺茫,唯一可爭取的是公民黨。如果民主黨能夠以贏面小而成功勸得公民黨中途退出,起碼可以減少自己的孤立。再者,一旦公民黨退出,社民連就更沒有機會在補選中取勝。屆時,錯估形勢的就變成了社民連。

 

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期望民主黨在今次公投中站台是不切實際的。為了民主黨自身的利益,他們只好選擇從中作梗。經此一役,泛民將很難再建立起有互信基礎的統一戰綫。今次變相公投,竟令泛民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真令人有點意想不到。

(轉載自20091216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C 觀點 : 民主黨員有獨立思考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659.aspx

民主黨開特別會員大會,以229票對54票否決參加五區總辭。這個結果既在我意料之內,又在我意料之外。

 

在我意料之內的,是這個議案會被否決。當司徒華隨口列出一份總辭的分擔名單時,我已在本欄指出,民主黨只是虛晃一招,毫無誠意。當時我已意識到,民主黨在骨子裏是不支持五區總辭的,因為這樣做等如把泛民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了社民連。

 

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反對一方竟能以這麼高的比例勝出。原先,一般估計是二百對一百,結果卻是二百對五十。在大會召開之前,有消息說,主流派在爭取代為投票的授權書(proxy)時遇到不少困難。因此,人們估計,那些不肯交出proxy的黨員,屆時可能會投支持五區總辭的票。但結果卻是出席特別會員大會的人不見得特別多,部分原先支持五區總辭的人最可能轉投反對票。

 

如果純看民主黨的信念與一向的行為,民主黨是應該支持五區總辭的。在司徒華明確表示反對意見之前,黨內私下表示認同的人很多,連主席何俊仁也表示過支持。誰知道民主黨的黨內文化與中共差不多。中共是在位的趙紫陽話語權不及在野的鄧小平,民主黨是在位的何俊仁話語權不及在野的司徒華。兩黨都是人治多過法治,只要精神領袖一揮手,黨員都會乖乖地跟著走,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何俊仁在會後表示,民主黨這個選擇不會導致泛民的分裂,因為大家的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將來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今次只是在具體策略上有點不同罷了。這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因為民主黨這個抉擇,勢必令民主黨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在政治行動上與公民黨及社民連分道揚鑣。

 

民主黨說補選不等同公投,但公民黨與社民連兩黨都卻要全力把補選搞到變公投。若果公投取得成績,等同民主黨枉作小人;民主黨為了證明今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一定不會全力支持公投,下意識裡甚至希望公投失敗。試問帶著這樣的取態,公、社兩黨的成員會感覺不到嗎?

 

民主黨已公開表示,沒有這麼多的資源去搞這次補選,在黨員大會有決議之後,更不會有組織地為別黨的候選人站台、拉票。有民主黨的立法會議員甚至表示,即使自己出來站台,他的支持者也不一定會聽隨他的意見。他這種說法,實質上在告訴他的支持者,他出來站台只是迫不得已下的一種姿態,大家可以不用跟著這種姿態投票。這樣發展下去,民主黨與公、社兩黨之間不萌生仇恨才怪。民主黨的黨員在今次黨員大會上投票時,可曾獨立思考過,他們今次的抉擇無可避免會導致泛民分裂;他們是否值得,為了個別領袖的意氣,去承擔如此沉重的歷史責任?

(轉載自2009)1215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C 觀點 : 我為何容忍冗員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625.aspx

有離職的同事問我,知不知道公司裡有很多冗員;他就是實在看不過眼,覺得對他們這類真正做事的人不公平,才選擇離開的。

 

我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是事實,但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不公平的事情甚麼地方都有,只是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吧了。我有我自己的選擇,如果他不適應我們公司的文化,選擇離開是明智的。我建議他轉往美資公司工作,他們會較注重人才與機構的運作效率。

 

我是一個喜歡隨緣的人,珍惜上天替我安排的,在人生路上碰到的每一個人。我既然有幸做了老闆,便應遵照老子所說「常救人,無棄人」的教誨來用人。公司有負擔能力的時候,就給員工多一些機會,希望他們慢慢可以找到可以發揮自己功能的位置。可能有人會把一些才能不如自己的人看作冗員,覺得他們會拖累公司,甚至妨礙自己的工作表現,所以選擇離開。這我也沒有辦法。

 

我也見過有些重視人才的公司,他們一遇到比現有崗位上更好的人,就立即作新的人事調配,結果反把同事間不易建立起來的工作默契輕易破壞,要下屬不斷去適應新上司,實質上破壞了公司整體的營運效益。

 

再者,由於公司喜歡唯才是用,員工之間就會掀起才能大比併,進而爭寵搞內部鬥爭,反而消耗了公司對外的戰鬥力。在我們的公司裡,由於大家知道我傾向盡量不變,知道要升職只能等機緣,安天命,故只好一心一意在自己現有的崗位上去發揮自己的才能。

 

我發覺,世上一樣會有人喜歡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我們公司的整體競爭力並不因而比行家差。我們既然在市場佔有率與盈利能力方面都不輸蝕給行家,為甚麼不可以照顧一下相對處於弱勢的員工?運動員會刻意負重練習,以逼出自己的潛力,所以我也會讓我們的公司在環境好的時候,養些「冗員」,以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間冗員多的公司,正好反映它有不錯的負重能力。去年金融海嘯之後,我碰到一位在某大機構工作的朋友。他向我訴苦,他老闆要他削減10%人手,他卻無處下刀。因為他公司裡的每個人,都早已用到盡,既不可叫他們不做,亦不可把工作安排給其他人做。我慶幸我公司裡還有些「冗員」,要削走一些肥膏,應不會影響整體的運作。

 

從積極一點的角度去看,公司裡平時養些「閒人」,危機來臨的時候,可能別有用場。有些人的才能,平時不一定有用,偏偏又會在危難時起到作用。

 

不過,我在這方面的容忍能力並非毫無限制的。如果公司在競爭上遙遙領先,公司內有些冗員當然沒有問題。但當公司備受競爭對手威脅時,我是十分明白「天道不仁」的道理的。

(轉載自20091214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C 觀點 : 加薪難靠集體叫價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599.aspx

每到年尾,勞動團體與僱主協會都會為來年的加薪幅度,高調地作出預期,並互相指責,批評對方的估計,不切實際;希望藉此為自己所代表的團體爭取更大的利益。這種做法,在經濟平穩的時候,或會有點作用。因為,當僱主有能力加薪的時候,通常就傾向「跟大圍」:即是說,其他公司大都加多少,他就加多少。這樣才能減少僱員的怨言,減少決定「跳槽」的僱員人數。

 

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團體與僱主協會的高調叫喊,或許還能起一定的作用。因為,公開的言論多少對社會共識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曾參殺人」,只要多講幾次,連他母親也會信以為真。不過,可能這類團體的叫喊方式實在太過樣板化,兼偏離實際,所以,即使是所屬成員也會覺得,他們的叫價沒有甚麼參考價值。人們寧願參照大機構的具體案例,也不參考團體的集體叫價。成交價永遠比叫價更有參考價值。

 

金融海嘯後,實體經濟尚未完全復原,部分甚至還在為生存而掙扎,僱主並非都有同樣的加薪能力,不可能沿用「跟大圍」的策略。因此,必然會有一批公司的加薪幅度會比「大圍」少,甚至要凍薪或減薪。需要這樣做的僱主,很多時都是礙於環境所迫,而不一定是藉金融海嘯乘機剝削僱員。勞工團體若因為有僱主加薪未達他們的指標就發動工潮,其結果只會促使這些本身已經相對虛弱的公司提前倒閉,造成更多工人的失業。

 

以捆綁方式進行集體談判,雖然有助爭取更佳條件,但常有後遺症。單一化的加薪幅度,不但不適用於公司,亦不適合所有僱員。因為每個人的才能與努力程度都有差異,劃一的加幅,對有突出表現的員工不公平。

 

當然,有條件的公司可對這類員工進行特殊照顧;但當公司需要按集體的要求劃一作全面加薪時,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削減了加薪給個別有突出表現員工的能力,令他們失去工作的積極性;結果只會令公司走向平庸化。此外,當報酬劃一化的時候,公司亦會設法更替一些表現低於標準報酬的員工,令某些天資較弱的人更難有工作的機會。此之所以,我樂於見到市場上有不同運作方式的公司,僱用不同水平的員工,讓不同的公司與個人都可以各適其適。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非在於協助僱主可以不按勞工團體的要求加薪;我之前一樣也曾批評僱主協會企圖以集體行動進行壓薪;我主張的是,社會應讓不同的公司與個人有自由選擇的空間。集體行動會妨礙市場機制的運作,不利於社會的整體改善。

 

所以,《am730》的加薪並不參照勞工團體的要求,我們加得比他們要求的還要多,平均加了8%

(轉載自20091211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10日星期四

C 觀點 : 中央可如何遏抑樓市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577.aspx

金融海嘯後,中央曾一度扶持樓市,希望透過樓價的上升,去維持人們對經濟前景的樂觀精神,以刺激內需,減少通縮的威脅。至年中,內地的樓價已升上歷史的高位,中央原先的目標基本上已達到,中央已沒有必要進一步推動樓市上升,以免製造泡沫,讓杜拜式的危機在中國重演。

 

然而,近月內地樓市又有過度活躍的跡象,樓價又再屢創新高。因此,市場預期中央將會推出新一輪的政策去遏抑樓市。由於中央只是想樓市不再上升,而不是想樓市掉頭回落,因此中央在調較政策時會非常小心,以免落藥過猛,「一收就死」。由於實體經濟仍未完全恢復動力,因此中央已多次重申,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會改變。但不排除只針對性地提升樓宇的按揭利率。之前中央已提升了買第二套房的按揭利率,不排除連首次置業的按揭利率也有可能被要求提升。

 

我估計,若是樓價的升勢未能自行放緩的話,中央有機會在明年第一季就開始加按揭利率,幅度不會大,但若果不見效果的話,加完還會再加,直到投機者知難而退為止。

 

前一階段,中央曾寬免或減收一些房地產交易中的稅費,但現在中央已沒有必要再去刺激樓市;因此,這類優惠政策將陸續被取消,甚至會進一步提升徵收比率,以增加入市的負擔。

 

此外,中央還可以全面收緊銀行提供按揭的成數,把買豪宅與商用物業的按揭比例降至五成,把自用物業的按揭嚴限在七成,全面提升入市的門檻。

 

以上的措施主要是在於壓抑需求,但若果一時未見成效,中央還可以推出增加供應的措施,包括促使拿了地的發展商要盡快興建,按批地條款把樓宇交付市場,違規者一律嚴加懲處。

 

此外,中央亦可加快資助性的限價房的興建,讓社會上收入較低的階層也有機會置業,以減輕民怨。藉此,中央政府還可以調較私人市場的需求,令地產商沒法奇貨可居。

 

由於內地投資房地產的熱潮已經形成,民間起動的力量非常龐大,政府即使有冷卻措施,短期內亦不易有明顯的成效。因此,我估計明年上半年,內地樓市仍會十分暢旺,樓價仍會有兩成以上的升幅。在這種情況下,以上的措施將會陸續推出,而且力度會不斷增強。如果到明年下半年都未見成效的話,中央甚至會指令銀行減少對地產商的貸款,以逼使地產商在資金的壓力下趕快推出新盤,讓他們為了競爭客源,不得不自動減價。

 

內地雖行市場經濟,但政府調較市場的能力依然比其他地方大。因此,我們不宜低估政府措施的效力。

(轉載自20091210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C 觀點 : 內地樓市有泡沫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557.aspx

雖然內地的房貸政策有開始收緊的趨勢,但近月內地的樓市卻日趨活躍。自10月份開始,各大城市的交投量都大幅增加,令樓價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不斷有人提出疑問,內地樓市是否已有泡沫?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因為有泡沫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只要不是在蕭條期,市場多少有點泡沫,關鍵是泡沫有多大?是否已有爆破的危險?

 

樓市出現泡沫的形式,主要表現在樓價急劇上升,升得與廣大用家的購買力脫節,但投資者與投機者依然盲目看好,不惜傾力入市,令樓價依然可以升個不亦樂乎。於是地產商繼續高價搶地去發展,銀行不顧風險去增加房地產有關的貸款,令樓宇的供應量遠超市場可以吸納的水平。結果,樓宇的空置量愈來愈高,投資者沒法得到合理的租金回報。當市場上的資金被耗盡的時候,樓價就無法持續上升,感到失望的投資者就會選擇離場,一時間樓市就兵敗如山倒那樣出現惡性循環,樓價有如插水一樣直落,大量投資者因而被套住,投資變成了資不抵債,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市場才能恢復元氣。

 

以上的情況美國與杜拜都發生過,但中國的情況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是自己積累不足,仍拼命貸款去發展;但中國人卻知慳識儉,有良好的儲蓄習慣。近月,人們在房地產方面的投資雖然增加了,但是銀行裡仍有大量未耗盡的存款。通常在泡沫爆破前,都不會有這樣的現象。

 

由於中國經濟正在迅速轉型,農村人口正不斷流入城市,房地產的剛性需求很大。所以,即使有時房屋的空置量高了一點,但因為不斷有新生的需求補充,資源不會長期被浪費。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生產力仍在不斷上升,人們的收入亦在不斷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樓價與購買力脫節的情況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因此,中國的房地產投資者比其他地方的投資者都對後市有信心,往往傾力堅守陣地,不肯退讓。所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很多時都只反映在成交量的萎縮上,甚少表現在價格的大幅回落上。很多時,樓價在高位徘徊一段時間後,購買力就會慢慢地追上來。原先偏高的樓價,亦會逐步合理化。

 

此外,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之類,它們的資金收集區很大,以至當地的樓價所反映的,並非只是當地人的購買力,還得反映全國先富起來的人的投資偏好。在這類城市,無可避免會出現樓價與購買力脫節的情況。而投資者在這類城市投資的時候,亦早有心理準備,要接受比較低的租金回報率。這種情況一樣出現在其他國家的大城市,並不足以導至地產泡沫爆破。

轉載自2009129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C 觀點 : 內地樓市 出現第二波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531.aspx

年初,內地樓市復甦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今次復甦的根基不夠鞏固。原因是當時實體經濟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還未有起色,樓價上升的動力主要來自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所以大家都說,這次升市屬政策市,擔心政策一變,市場就會失去動力。

 

上半年,內地的新增貸款,高達七萬多億。由於實體經濟仍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對貸款的需求不大,一定無法吸納這麼多的新增貸款。結果,這些貸款中的不少部分都流入了股市與房地產市場,令股價與樓價都出現了強烈的反彈。

 

至年中,內地的樓價大部分都升上了歷史的高位,幾乎所有擁有物業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財富大增。內地城市擁有自住物業人口高達八成,樓價上升自然皆大歡喜,民間普遍呈現出一遍樂觀的情緒,對通縮的憂慮亦因而一掃而空,實體經濟因而重獲生機。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對房地產的政策開始有所轉變,由全面放寬變成適量收緊。一些學者與官員在談及房地產問題的時候,都認為樓價升得太急,發展下去,會令樓價與市民的購買力脫節,影響民生,甚至會形成泡沫,一旦爆破,可能會拖累整體經濟。因此,政府對房地產的政策,開始朝收緊的方向微調。買第二套房的人,可獲的貸款比例被削減,利息被提升,入市已不及上半年容易。

 

八、九月期間,內地樓市的交投量曾明顯出現萎縮,不過樓價仍在高位徘徊。當時大家都擔心,若是政府對房地產政策進一步收緊的話,年初以來的樓市上升浪可能要告一段落。由政策推動的上升浪,自然會因政策的逆轉,而無法持續。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至十月份,內地的房地產市場,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又開始活躍起來。至十一月,更發展至近乎瘋狂的狀態。來自四方八面的資金,都一窩蜂地湧入房地產市場,樓價又屢創新高。地產商在開新盤的時候,不管訂價多麼進取,都一樣找到買家承接。

 

這種發展,令很多行內人士都有點意想不到,為甚麼政策收緊的時候,樓市的動力反而增強了?那麼今次的樓價上升就再也不能說成是政策推動的了。不是政策市,那動力一定是來自民間。

 

中國已行市場經濟,一旦民間起動,其力量不可低估。因此,即使政府繼續推出壓抑性的政策,也不易把這匹脫韁的野馬叫停。我估計,起碼在明年上半年,內地樓市仍會是一遍好景。

 

香港的樓市,近年愈來愈受內地的氣氛影響,內地樓市好的時候,通常流入香港的資金都會增加。因此,我估計,近日香港樓市的調整,很有機會在十二月內完成,農曆年後,又會是一遍興旺。

(轉載自2009128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C 觀點 : 普世價值與人民自決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500.aspx

美國在攻打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時候,除了指控他們窩藏恐怖分子之外,還指控他們的政權專制愚昧,欺壓婦女,限制宗教自由,不尊重人類的普世價值。這樣,美軍就可以自比為替天行道的解放者一樣,為阿富汗與伊拉克人民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從此可以加入文明社會的大家庭。

 

美國的傳媒曾一度非常積極地為美國的侵略行為歌功頌德。在電視畫面上,世人可以看到兩國人民夾道歡迎美軍的到來;看到阿富汗的婦女可以自由地穿己喜歡的衣服;阿富汗人可以恢復足球比賽,上電影院;阿富汗的孩子,不論男女,都有機會接受教育;還可以看到美軍為當地人民修橋築路,改善衛生環境。可惜這樣的畫面,很快就被一連串的爆炸事件所代替。美軍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濫捕可疑分子,用盡各種不人道的手段對他們嚴刑逼供。當地人民在生活上的限制,比原先的獨裁者當權的時候還要多。美軍還經常因為惶恐而殺錯路經美軍哨站的婦孺,炸錯沒有恐怖分子的村莊。無需進行公投,美軍也自知不受當地人民歡迎。

 

美國原先的策略是「清剿、佔領、建設」;軍事、經濟、政治並舉。但反抗力量愈剿愈多,美軍控制的地方愈來愈少,愈來愈不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條件進行建設。我曾有機會與進駐過伊拉克的退役美兵接觸過。在開始交談的時候,他還比較謹慎,只是埋怨美國政府個別技術上的失誤,進而認為伊接克人根本不配過文明生活,思想裡滿種族歧視。他認為,美國政府想用自己的一套拿去伊拉克實施,是完全不切實際的。美國人所相信的普世價值觀與回教徒的價值觀根本格格不入,無法獲得當地人的認受。他認為管治伊拉克,應該用侯賽恩的那套,而不是用美國的那套,美國的那套並非普世通用的。

 

現實可能真是這樣,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與成長過程。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不同的國家會產生出不同的價值觀。很難簡單地說那一種價值觀比別的更為正確,更為優勝。若果硬是認為自己的一套更有普世價值,就很容易想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別人的頭上。這樣就很容易產生對抗,釀成人類的悲劇。

 

阿富汗人、伊拉克人喜歡過怎樣的生活,讓當地人自己去選擇好了。如果當地有獨裁者,就讓當地人民忍無可忍的時候去把他推翻算了,別的國家不宜自告奮勇橫加干預,尤其不可用軍事干預。

 

現時資訊流通得很快,世上不同的文明不愁沒有機會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人民就自然懂得去比較,去嘗試、最後作出自己的取捨。當大多數人作出某種取捨的時候,社會就會因量變出現質變。這種由人民自決的演變模式,勝過由外來者替天行道的模式。

(轉載自2009127am730C觀點)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C 觀點 : 出兵目標應簡單明確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22478.aspx

9.11之後,美國先後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表面上雖打了勝仗,但實質上並沒有達到原先出兵的目標,反弄到泥足深陷,無法自拔。究其原因,主要是把出兵的理由與出兵想達至的具體目標也混淆了。

 

要人民犧牲自己的子弟出外打仗,當然要有理由。為了動員更多的人這樣做,很容易將理由愈找愈多。但到了真正要打的時候,就不能簡單地把出兵的理由轉為出兵的目標。因為目標太多、太複雜的結果,是任務永遠無法完成。打下去,就勞民傷財;不打下去,就意味失敗。美國在越戰時期已犯過類似錯誤,想不到一犯再犯,難免又要自取其辱了。

 

9.11事件令美國人驚覺,美國本土也有機會遭到襲擊,而且可以死這麼多人,連象徵美國強盛的世貿雙塔也倒了下來。美國人覺得不能沒有回應,政府必須有所行動。孫子說︰「將不可怒而興兵。」美國今次出兵,受情緒推動,但事前卻計算不足,忘記了孫子所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美國認為9.11恐怖襲擊是阿蓋達組織領袖拉登策劃的,正當的做法是通緝他,要他接受司法審判。如果他在美國,可以拘捕他,如果他在外國,就只能與外國商討,把他引導回國受審。外國不肯,只能說服,或與他絕交。但美國錯估了自己的實力,把與他意見不一的國家視為「邪惡勢力」,要去之而後快。小布殊還錯把這場戰爭喻作「十字軍東征」,變成與整個回教世界為敵。

 

本來,如果只是為了反恐,那就應把戰爭的目標集中在殲滅阿蓋達組織算了。即使捉不到拉登,只要把他們的基地炸個稀巴爛,也可以向國民有所交代。但美國卻想乘機擴張自己在中東的勢力,想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建立聽命美國的政權。結果在阿富汗要與塔利班為敵,在伊拉克要與侯賽恩的支持者為敵。其實,塔利班與侯賽恩,原先都不想與美國為敵,他們只是想奪回政權吧了。美軍一日不走,他們就殊死與美軍對抗。現時,他們已被當地人視作勇於對抗外敵的民族英雄,支持者愈來愈多,美軍的日子已愈加不好過。

 

回想當初,美國初來的時候,還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的解放者,要為當地人民帶來民主政制、宗教自由、婦女解放、以及兒童受教育的機會。把這麼宏大的理想也視作出兵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政治現實;美國再強,也難把這個艱巨的任務擔在自己的肩上。

 

經過八年的努力,美國人也只好面對現實,把這些漂亮的目標一一放棄。奧巴馬現在想做的,只是盡快培訓當地人來接替美軍,連清剿塔利班力量也不敢提了。這場戰爭,耗費了這麼多的資源,犧牲了這麼多的生命,為的原來只是想脫身,真是何必當初呢?

(轉載自2009124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