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C 觀點 : 中國應增加進口而非出口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082.aspx

近日遇到一些在內地設廠的朋友,都慨嘆生意難做。歐美經濟不景氣,人民的消費能力下降,入口商都不敢落單,即使肯落,價錢也壓得很低,而且交貨期限緊逼,累他們要四處撲原料,加班趕工,做得非常辛苦。

 

另一方面,內地政府給他們的優惠也在減少;沿海的發達地區,已不像以前那樣歡迎港商,刻意在勞工問題與環保問題上為難他們,好像想逼他們離開一樣。加上銀行的利息高企,經營成本大升,他們已做得意興闌珊,有意在年終結業,回港退休算了。

 

種種跡象都在顯示,中國有意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中國政府可能有這樣的心態︰既然歐美國家埋怨中國傾銷,中國又何須硬把人民辛勤勞動生產出來的商品廉價輸往外國呢?不如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增加內部需求,讓自己的人民可以享受多一點經濟增長的成果。

 

為了增加人民的消費能力,中國政府多方設計去增加工資的增長,包括帶頭加公務員人工,提升最低工資,令東部沿岸地區的工資,每年都有雙位數字的增長。令那些勞工密集,但增值比重低的工業都沒法經營下去。廠家若果沒法轉型,就得遷往一些內陸地區經營。一些年紀大的廠商,既沒有能力轉型,又不願冒搬廠的風險,於是只好選擇結業。

 

此外,中國政府又收緊了環保的要求,以免為了出口而付出太多污染河山的代價。雖然我們在新聞中仍經常看到內地環境被污染的事件,但對於廠家來說,他們是實際感受到政策的確是收緊了,他們在這方面付出的成本已遠比之前大。

 

這些政策雖會令廠商的成本上升,但亦可以逼廠商轉型,利用更多的科技與創意,以提升生產過程中的附加值,不至長期依賴低增值的勞工密集行業。這樣,人民的生活才有機會得到真正的改善。

 

此外,歐美國家將很快發現,中國的出口產品不會如以前那麼便宜,沒有中國的傾銷,他們的日子將更不好過。

 

中國政府應把對歐美的出口,調控在貿易平衡的水平,寧出現貿易逆差,也不要出現順差。這樣,西方國家就沒有口實,去逼人民幣升值。

 

保持對歐美貿易平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要歐美國家有足夠的產品賣給我們,我們才把等值的產品賣給他們。不然的話,我收到的只是一些注定會貶值的外匯,他們遲早會賴帳。

 

中國手上已經有太多外匯,無需再拼命出口去賺外匯;相反中國應盡快把手上的外匯用掉。買一些真正對中國有用的東西。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裏,我們寧願看到中國在外貿上有赤字,也不想中國繼續有貿易順差。不斷有順差,就是表示中國仍在不斷受騙;出現逆差,才表示損失的程度減少。

(轉載自20111130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C 觀點 : 美國為何要逼人民幣升值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064.aspx

長期以來,美國都有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政客與學者,都不斷地催促中國提升人民幣的匯率。金融海嘯後,再把危機爆發的原因歸咎中國,認為中國刻意壓低人民幣的匯價,並藉此讓中國貨可以向美國傾銷。另一方面,他們還埋怨中國不斷地借錢給美國──利用貿易順差的收入買美債,誘使美國胡亂消費,變成債台高築,最終爆發危機。

 

這是世上最荒謬的指控,完全不合情理。中美貿易是雙方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美國覺得這樣做對美國沒有好處,隨時可以不再幫襯中國。中國並沒有用軍事力量去逼外國非買中國貨不可。

 

現實是美國的消費者覺得中國貨抵買,才會選擇中國貨的。世上的買家,只會怨貨品的售價貴,哪有怨貨品的訂價低的。美國想中國貨覺得貴一些,很明顯是一種政治上的考慮,而不是純為了經濟利益。

 

中國能把產品以一個低廉的價格出售,是要付出代價的。為此,中國人付出了血汗,中國的河山受到嚴重的污染,若非中國的經濟底子差,在自己的人民消費能力有限的時候,不得不依賴出口去帶動經濟。有條件的話,中國怎會不想把自己產品售價訂得高一點?

 

現實是在每一單貿易談判中,中國的廠家都在試圖賣到好一點的價錢,壓價的是美國的入口商;現在美國卻反過來惡人先告狀。美國為何不設法令自己的入口商出價高一點,中國作為賣方,一定不會反對。

 

自從中國產品大量輸美後,美國的通脹一直處於偏低水平,而美國人的物質生活亦相對比以前更豐裕,那美國為甚麼還要不斷指控中國呢?原因是美國作為世界的一哥,他最不想看到有另一個國家可崛起,逐漸威脅他的地位。誰想做老二,美國就不讓他好過,非要他自覺地與老大保持一段距離不可。鄧小平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告誡中國應韜光養晦的。

 

鄧小平原先是叫中國不要當頭的,但中國後來卻想有多點作為,又辦奧運,又辦世博,只以新發彩的氣勢去四處旅遊,買名牌,掃紅酒,自招妒忌。

 

美國指中國產品的傾銷打擊了美國本土的製造業,這只是一種藉口吧了。美國自八十年代開始,已進行產業轉型,不再依賴低增值的製造業,改為發展高增值的服務業。沒有中國貨的競爭,美國一樣敵不過日本、南韓、印尼,以至墨西哥的競爭。

 

由此可見,美國要人民幣升值,根本不是為了挽救自己的製造業,而是要拖累中國對全球的出口貿易。人民幣的匯價一旦按美國的標準大幅上升,中國的產品就會一下子變得不便宜,那中國過去那種依賴出口作經濟推動的發展模式,就必然會受阻滯。如果中國一時找不到新的發展模式,變成走日本的老路,那中國的崛起就不能對美國造成威脅。

(轉載自20111129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C 觀點 : 中美今後難再衷誠合作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039.aspx

當初奧巴馬說要從伊拉克與阿富汗撤兵的時候,人們還以為美國的國策將會以發展經濟為重,在軍事上可能會採取守勢。但真正的情況是美國想抽調更多的力量來圍堵中國。

 

希拉莉在《外交政策》發表文章說:美國正處於關鍵的時刻,今後十年,要加強對亞太地區的外交、經濟、戰略等的投入,因為這裡已經成為驅動全球政治和經濟的關鍵地區;美國對這個地區的承諾,顯得十分重要。

 

為甚麼亞太地區這麼重要?因為在這裡將出現一個有機會與美國匹敵的大國—中國。為甚麼今後十年這麼重要?因為只要任由中國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可以幹多十年,中國已有機會強大至不怕外來干擾,美國再沒可能遏抑中國的崛起。因此,美國必須立即在亞太地區重建自己的實力,重新聯繫冷戰時代的盟友,向中國展開圍堵。

 

中國與亞太地區的鄰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著不少領土與領海的糾紛。中日之間有釣魚島問題,中韓之間有捕魚區的問題,而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汶萊等,都有南海諸島的領土糾紛。這些都為美國提供挑撥離間的機會。

 

中國本已清楚表明,願意與有關國家直接協商,不希望第三者加入,把問題弄得複雜化。但美國卻偏偏要插手,說南海有美國的利益,美國一定要重回亞洲。

 

美國說要重回亞洲,並非講講算數,而是有實際行動的,上至總統、下至中央情報局的人員,最近都加強了在東南亞的活動。東盟開會,美國也要參加,還想起主導作用,意圖把東盟諸國都變成美國圍堵中國的棋子。

 

在軍事上,美國與日韓早簽有安全條約,美國在日韓都有軍事基地,美國駐當地的指揮官,並有統一調動當地日韓軍隊的權力。最近連澳洲也讓美國在達爾文港駐軍,其意圖已十分明顯。澳洲並無受到任何軍事威脅,美國在澳洲的駐軍當然不是用來保護澳洲,除了以中國為假想敵之外,在澳洲的駐軍還可以有甚麼用途嗎?

 

東南亞諸國,過去曾淪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很多都是二次大戰後才獨立的。他們對南海諸島提出領土要求,是獨立後才意識到的,但中國自鄭和下西洋以來,已把這些島嶼視為中國的版圖。現時,中國並沒有動用軍事力量去威嚇東南亞諸國,並願意與他們展開談判。但美國卻以軍事力量去撐東南亞諸國,慫恿他們不要對中國讓步。

 

美國的這種策略已取得一定的成績,東南亞諸國都傾向投靠美國,令中國處於相對被動狀況,中國的領導人對此一定感受深刻。美國既然處處以中國為敵,就很難期望中國會和美國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衷誠合作。溫家寶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一定會待時機成熟時還以顏色。失去中國的衷誠合作,歐美的債務危機,勢將更難解決。

(轉載自20111128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C 觀點 : 商舖更不宜收空置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016.aspx

由於多了內地自由行的消費,近年香港的零售業十分興旺,連帶商舖的租金亦被大幅搶高。對那些以服務本地人為主的零售業經營者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他們的生意及不上那些自由行的受惠者,沒法承擔這麼高的租金,只好搬離遊客區,到第二線的商舖區尋找生機。但當第二線的商舖需求增加的時候,租金難免亦隨之上升,經營變得愈來愈困難。

 

因此,當有議員提出向商舖業主徵收空置稅的時候,這批小商戶是舉腳贊成的。他們遇過業主寧願空置也不把舖租給他們的經驗,所以覺得應增加業主的空置成本,以逼業主及早接受他們的條件。

 

如果香港真的出現大量店舖因此而空置的情況,那或許需要引入空置稅;但現在只是業主知道哪類租客付租能力高,所以揀客出租。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令店舖空置一段時間,但這段時間不長,業主最終還是能夠把商舖以較高的租金租出。我們應容許業主有揀客與要租的權利,正如我們不能硬性要求租客接受業主的條款一樣。自由市場的特色是雙方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不可勉強。

 

如果業主的商舖最終都能以較高的租金租出,社會沒有權硬要他們把舖租給一些付租能力較低的租客,這不但對業主不公平,對那些付租能力高的租客亦不公平。沒有理由他們付得起租,反而租不到舖。

 

通常,付得起租金的租客,其生意的增值能力會比較高,可以提供更受顧客歡迎的服務或商品,否則他們憑甚麼去長期付較高的租金,不容許業主揀這類高質租客出租,會令香港的商舖資源沒法充分利用,對消費者也不公平。

 

以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的「蘋果店」()為例,每月租金三百萬元,相信不少行業都付不起,賣家庭電器的肯定付不起,但蘋果公司賣iPhoneiPad,就負擔得起。業主有這麼好位置的舖,當然想找到蘋果公司這類租客,消費者亦會歡迎業主這樣選擇。

 

現時,香港的商舖空置率約為7.9%,看來雖比住宅的4.7%為高,但住宅的空置量分布得比較平均。商舖則比較集中在次一級商場及設在樓上的非當街的商舖。這些店舖空置的原因,絕對不是業主要租過高才租不出,而是這些商場從一開始就設想錯誤,難以做生意。業主為了招徠,已是頭半年免租,後半年半租,兼有裝修補貼,只是一樣無人問津。相信作為租客的,也不想社會訂立法例,強行要他們租這類商場。另一方面,要向這類商場的業主收空置稅,他們一定群起作激烈抗爭。

 

一般而言,商舖要找到合適的租客比住宅困難,業主及租戶都希望社會留有空間讓他們可以作自由選擇。因此,商舖空置率比住宅略高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不存在著資源大量浪費的情況,現階段不宜向商舖業主收空置稅。

(轉載自20111125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C 觀點 : 空置不多 無需抽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987.aspx

有議員建議政府對物業徵收空置稅,以防止業主囤積居奇。空置稅如果能夠在恰當的情況下推出,或許有助資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但現時香港樓宇空置的情況並不嚴重,未宜實施這類單方面針對業主的,帶有懲罰性的稅項。

 

或許會有人見過街頭街尾有個別舖位空置多時仍未有出租,或見過某些屋苑入伙後晚上仍然烏燈黑火。但這只是個別現象,不宜以偏概全。我們要判斷一個地方的空置情況是否嚴重,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感覺,而是要看統計數字。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數字,香港住宅物業在2010年的空置率僅有4.7%,比正常的自然空置率5%還要低。環顧世界其他的大城市,能有這樣低的空置率的並不多見,可見資源浪費的情況在香港並不嚴重。

 

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前,長期缺乏建設,人口卻不斷增加,結果樓梯底、冷巷都要住人,空置率幾近零。但這是不正常的,沒有人希望香港也會變成這樣的情況。

 

香港雖有個別地產商,要價不合理,以至樓宇入伙後,仍有單位久久未能賣出,造成長期空置;但這並不普遍,香港的主流發展商都採取貨如輪轉策略,會爭取在入伙前就把樓宇悉數售清。香港的樓花市場相對活躍,發展商囤積居奇的情況並不嚴重,發展商在取得政府的預售同意書之後,大都立即開盤。出問題的反是有人想偷步,同意書未到手,就預先展開銷售活動。可見政府根本不用以抽稅的方式去逼他們賣樓。

 

不過,香港的樓花買家,很多都是投資者,他們並非買來自用的,要等用家來承接(或租或買),這就需要等一定的時間,但這個過程,通常在新樓入伙後半年至一年內就能完成。所以,以整個城市計,香港的空置率仍處於相對低的水平。

 

有人可能覺得,市場上有投機者透過轉讓圖利始終不是好事,最好沒有炒家,也沒有空置。但在現實世界,樓很難互換;想買你間屋的人,可能很想把他間屋賣給你,但你不一定喜歡。因為你賣樓的時候,只會考慮買家所出的價錢,而不會理他是用家還是投資者,更不會隨便接受他原先的居所。你一旦套現後,就可以自由地去市場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單位。

 

然而,若果世上沒有投資者,沒有空置單位,你就只能遇到想把樓賣給你,而沒有別處可搬的人。那豈不是你們先得互相看中,然後約好在同一天,你搬進來,我搬進去,想裝修一下也沒有機會。

 

由此可見,房屋市場不能沒有自然空置率。至於這個空置率可以壓多低,不能憑主觀去判斷。根據世界各大城市的經驗,能降到5%已很不錯。如果跌到接近3%,社會上的人早已叫苦連天,覺得非常不方便。香港人不一定喜歡處於這樣的境況。

 

香港現時的住宅空置率只有4.7%,如果還想進一步往下壓,難度很高,亦沒有必要;硬要去做,代價很大,結果也不一定好。

(轉載自20111124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C 觀點 : 要防止樓市硬着陸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967.aspx

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向立法會作經濟簡報時表示:受外圍因素影響,香港經濟可能會持續放緩;香港樓價可能會向下調,但希望樓價不會跌得過急,以免樓市出現硬着陸,造成負面的連鎖反應。

 

現實是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股票市場已大幅回落,連帶樓市的投資氣氛也變得消沉。即使是有實際需要的用家,也採取觀望態度。因此,近日樓市的交投量已跌到只有高峯期的三分之一。

 

首先受到傷害的是地產代理,如果交投量短期內無法回升的話,這一個行業勢將沒法養活這麼多的從業員。現時,全港的持牌經紀約有三萬多人,以目前每月六千多宗的成交量,相信連一半人也養不活。相信不用等到明年春,裁員潮就會迅速開展;街頭街尾的地產代理舖亦會迅速消失。這種情況,應有助紓緩舖租上升的壓力,對零售業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本來,隨着交投量的大幅減少,樓價理應跟着回落才是。但現時樓價的跌幅仍不足5%,未與交投量的跌幅同步。或許,這是因為人們對貨幣系統更沒有信心,擔心一旦把物業轉為鈔票之後,可能更容易受金融動盪的衝擊,手上的財富會蒸發得更快,所以仍覺持有實物資產更有保障。

 

不過,由於宏觀經濟有二次探底的機會,現時樓市的好淡爭持,由淡友勝出的機會較高。未來樓價的跌勢,雖不一定很急,但幅度會愈來愈大。政府若不想樓市硬着陸,必須有所行動,而不是聽天由命。

 

曾俊華說,樓價尚未跌到政府心目中的水平,所以政府不打算修訂之前訂下的調節樓市的政策。不過,由於宏觀的形勢已出現根本性的變化,政府根本不用擔心樓價不再繼續向下調整;現時更值得政府擔心的是:若然宏觀環境繼續惡化,政府是否還有能力避免樓市硬着陸。

 

調較政策最好走在形勢的前面,才容易產生功效。一旦跌勢形成,政府可能要加倍落藥,才能透過矯枉過正的手法去扭轉局面了。那就一定有後遺症,有損經濟體質了。

 

要避免樓市出現硬着陸,政府起碼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作政策上的修訂。

 

第一,減少土地供應,避免麵包價被麵粉價進一步拖低。土地資源始終是香港珍貴資源,政府不應賤賣手上已經有限的土地。應把土地留在儲備庫裏,待將來有需要時,才拿來遏抑樓價。這總好過在不適當時間推出,引發一些社會不想看到的局面。

 

第二,政府宜規定銀行需要有一定比例的貸款放給房地產交易,以防止香港的錢都給大陸公司用高息借去。現時樓市交投萎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偏借,這種情況很不健康,必須迅速扭正。

 

第三,政府可以暫停額外印花費措施。因為現時市場上根本不會有炒家,何必多此一舉,損及無辜?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更需要有投機者出來承受風險,打擊炒家已不合時宜。

 

以上做法,好像與原有政策大相徑庭,但客觀形勢已出現變化,政策當然亦得跟着改變。

(轉載自20111123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C 觀點 : 金融業在香港的位置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951.aspx

美國有「佔領華爾街運動」,香港也有「佔領中環運動」,但規模上比不上美國。原因可能是香港人大部分都很清楚,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是香港未來最有條件繼續高速增長的行業,若把金融業癱瘓了,香港大部分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

 

2010年的統計數字,金融及保險業佔香港生產總值的14.6%。佔GDP比重最高的是進出口貿易,佔整體的20.3%。其次為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佔整體的16.5%,再其次為地產、商業及專業服務,佔整體的10.3%。至於其他行業,大部分都不及香港生產總值的5%

 

金融業佔整體生產值的比例雖高,但佔整體就業人數的比例卻相對低,只有5.6%因為金融業並不是一個人力密集的行業,它提供的職位不多,卻都是高增值的職位。因此,金融業提供的職位都是高收入的職位。沒有金融業,香港的人均生產值就會被拖低,而人均收入也會被拖低。

 

同樣理由,香港人若要不斷改善收入,提升生活質素,就必須發展金融業。若果真如某些政客所說,香港可以不用依賴金融業,而應該發展一些可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的勞力密集行業,那香港的人均生產值就會下降,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就會倒退。

 

由於金融業提供的職位較少,因此,金融業必須增長得比其他行業更快,才能提供足夠的職位,以補償其他可提供較多職位的行業的萎縮。過去10年,金融業的增長的確比其他行業都要快,佔整體增長的26.7%。能有這樣相對高的增長率,香港的失業情況才沒有惡化。

 

然而,金融業對從業員的質素要求較高,並非人人都可以從事金融業。因此,香港人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努力跟着社會一起轉型。否則,就沒法在高增值的崗位上找到工作,只好與很多人一起去爭取那些低增值的工作,永遠處於社會的底層,很難找到翻身的機會。

 

金融業的出現,令打工一族的收入,朝兩極分化,變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有人因而把問題歸咎金融業,要求政府限制金融業的發展,把更多的資源投放給其他行業。

 

這種意見很不成熟,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其他行業都會很快出現競爭對手,香港的地價高,人工貴,生意很容易被其他發展中地區搶走,唯有金融業需要的軟件較複雜,其他地方不易複製。

 

中國大陸已搶走了香港製造業的生意,將來還可以搶進出口貿易,以及運輸物流;唯有金融業非依賴香港不可。內地積累起來的財富,需要香港作資產管理,內地的公司需要來香港上市,內地資金需要通過香港去世界各地投資,人民幣需要香港作為離岸中心,以作為走向國際化的踏腳板。

 

如果香港真的能在以上的幾個方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可以在中國走向富強的路上記一大功。這是一定有豐厚回報的。年輕人應研究怎樣令金融中心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而不是阻止香港成為金融中心。

(轉載自20111122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C 觀點 : 金融改革阻力重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930.aspx

金融業的貪婪與自私,被視作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要求改革金融業的呼聲在全世界此起彼落。然而,人們只能指出金融業有些甚麼不好,卻不懂得怎樣把這些不好的東西切除,因為金融業已如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系統一樣,牽一髮動全身,不知在哪裏落刀才好。

 

現時社會上提出的很多改革要求,要不是太表面,改了也改變不了本質;就是太簡單,一刀切下去就連好的部分也被犧牲掉,甚至足以致命。

 

純看表象的人,覺得金融業賺錢多,就要求政府向金融交易抽稅,並立例規定從業員的分紅上限。但由於各國政府並不齊心,大家都擔心有人不跟大隊,結果金融交易都轉到這些不抽稅的地方進行;而人才亦會轉移到沒有收入上限的地方去工作。因此,全球最大的金融國──美國,就最不想帶頭這樣做。

 

之前,香港為了做好金融業,取消了遺產稅,有人甚至建議政府最好連印花費也不要收,因此,可以預期,香港也不會支持向金融交易徵稅,也不會為金融業的從業員設收入上限。金融業始終對G.D.P.有重大貢獻,沒有地方想看到自己的金融業務被別的地方搶走。再者,金融業的禍害,源自金融業對社會所起的實際功能,限制金融業從業員的收入,只能醫好某些人的「眼紅症」,卻阻止不了金融業繼續遺害人間。

 

因此,社會上有一種激進的想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要設法把金融業癱瘓,以阻止金融業對實體經濟起破壞作用。有人甚至說,即使沒有金融業,人類一樣可以進行生產,一樣可以生活下去。但這只是少數人的意見,大多數人在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後果後,都不願意去冒這種風險。

 

現時各國已有共識的做法是:(i)把投資銀行的業務與零售銀行的業務分割開來,以免投資銀行的高風險業務拖累接受普通百姓存款的零售銀行。(ii)增加銀行的資金充足率,降低銀行的財務槓桿的比例。(iii)不准銀行利用客戶的錢去坐盤炒賣,要炒就自己出本才可以炒。然而,單要落實以上幾點已不容易,因為金融海嘯後,有些投資銀行剛被併入零售銀行,他們根本沒有條件獨立。美銀吞下美林之後。現在又要把美林的業務出售,賣不出的可能被迫要暫停,或縮小規模,造成不少損失。

 

此外,銀行為了符合新的資本充足率,要麼就得集資,要麼就得出售部分業務;這就會抽走市場上的資金,令資產價格下跌,現金變得吃香。對急於看到經濟復甦的政府來說,這些都不是他們樂於看到的現象。

 

因此,各國政府雖然明知金融業有需要改革,也不想操之過急。所以大部分政府都不想看到「佔領華爾街」分子出來打亂他們的改革步伐。有些政治領袖及宗教領袖,只在口頭上認同運動的部分訴求,但當政府出動防暴隊去清場的時候,卻默不作聲,令警方在使用「適當」的暴力時,可以肆無忌憚。

(轉載自20111121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C 觀點 : 佔領華爾街會有成效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884.aspx

紐約警方終於星期二凌晨採取清場行動,把盤據在祖科蒂公園內的「佔領華爾街」的示威者驅趕離開;行動中有70人被警方拘捕。示威者指警方利用深夜行動,以免太多人看到警方的手法。有傳媒投訴,警方連記者採訪也加以阻撓。

 

若這種事情發生在香港,輿論一定會對警方的行為群起而攻之,但在美國卻看不到有這種情況。原因是相信靠「佔領華爾街」行動會產生效果的人在美國只佔少數。或許,全球有99%的人都是金融制度異化的受害者,他們都覺得金融制度有需要全面檢討。在這方面向政府施壓也是應該的;但以佔領公眾地方的形式去進行抗議,只能偶一為之,以達喚起群眾之效,若變成一個長期行動,則會妨礙日常生活,而且看不到會有甚麼成效。因此,民眾雖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情示威者,但亦覺得警方的行動是有需要的。

 

其實,在紐約警方採取行動之前,丹佛市、鹽湖城、波特蘭市、奧克蘭市等的警方,都已在一兩日前先行採取行動,測試民眾的反應;執法當局察覺問題不大,才直搗運動的發源地紐約。看情形,今次清場行動是一次全國性的行動,不似是各城市分頭行動的偶然巧合,幕後的策劃者是奧巴馬政府。由此可見,奧巴馬政府雖然曾利用「佔領華爾街」行動向共和黨施壓,但本質上仍是要維護華爾街的利益的。美國能維持在世界的一哥地位,除了靠軍事上的優勢之外,還得依賴在金融業上的領導地位。因此,美國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都不會容許華爾街被反資本主義者佔領的。佔領華爾街附近的公園也不可以,更何況想癱瘓金融業的運作?

 

現實是不只執政者不會容許這樣做,連大多數美國人都不會容許這樣做。美國的投資銀行,在全世界都非常活躍,他們在冰島教漁民玩carry trade,在希臘教希臘政府以book cooking的方法入歐元,在香港趕絕華資經紀行,教富豪玩accumulator,教小市民炒warrant,炒牛熊證,為美國賺了無數的財富;美國人難道可以靠種棉花過今天這樣的高消耗的生活?

 

美國人可以用次按住大屋,可以用信用卡先使未來錢,可以用從中國借來的錢買中國的產品,不靠金融業靠甚麼?若然華爾街真的被反資本主義者癱瘓,美國人連發幣紅利都收不到,亦沒法自印銀紙去還外債。美債危機可能變得與歐債危機一樣嚴重。這些都是美國人不願看到的,因此美國人會下意識地支持政府鎮壓「佔領華爾街」運動。美國人是美國推行「金融霸權」的得益者,怎會真的去反金融霸權?「佔領華爾街」的示威者自誇代表99%人民的利益,實際上他們的支持者連1%的人民也沒有。

 

金融霸權的受害者不在美國,而是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捷古華拉革命的時候,是去剛果、去玻利維亞;如果在最有革命基礎的地方革命也沒法成功,那不湯不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更難有結果了。

(轉載自20111118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C 觀點 : 來年加薪知多少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865.aspx

每年這個時候,僱主協會與勞工團體都會出來叫陣,希望為明年的加薪幅度定調。香港推行自由經濟,僱主與僱員可以私下協商新一年的工資水平,只要不低於法定的最低工資,其他人都不得干預,故大部分企業與個人都不太理會這類利益團體的叫陣,而是各自盤算自己的競爭能力,然後私下展開討價還價。

 

香港的打工一族,比較安份,很少會主動向僱主提出要求,他們會等僱主先開價,如果認為還可以接受,就繼續做下去。如果覺得難以屈就,亦不一定會還價,多數會設法搵過第二份工算了。

 

在失業率低,勞工市場緊張的時候,一般僱主都不敢太過刻薄,有條件的話,都會把加薪幅度訂在通脹之上,以免員工流失,令公司得不償失。因為,連同員工流失的,無可避免還包括公司的客戶關係,知識積累與內部默契。這不是一個新員工可以輕易在短期裡替代的。不明白這一點的僱主,生意很難做得好。

 

在經濟不景氣,失業情況嚴重的時候,香港的員工亦很識做,他們會選擇做生不如做熟,明知公司賺錢困難,收少一點也願意遷就。因此,香港的勞資關係,長期以來都維繫得不錯,甚少出現大規模的工潮;海外投資者都樂意來香港做生意。

 

能成功地與香港經濟一起轉型的打工一族,工資基本上都可以憑市場機制而水漲船高,無需依賴工會利用集體力量去爭取。需要靠工會力量去討價還價的,主要是公務員、教師、社工,與醫療工作者等。不過,勞工團體今年的開價似乎高了一點。他們要求加薪8%,如果在歐債危機爆發之前提出,人們還可以理解;但現在全球經濟已開始放緩,香港經濟無可避免會受拖累,大部分生意明年都會比今年難做。因此,不會有太多公司承擔得起這麼高工資增幅。

 

打工一族如堅持以這個標準向僱主談判,很難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尤其是那些今年剛得到最低工資的員工,僱主一定會趁今次例行調整,在公司內部重新作出平衡;之前因最低工資而加多了的,明年未必有得加;之前因下屬拿了最低工資,而與下屬工資差距不足的上司,可能會多加一些;很難一概而論。至於僱主團體提出的加薪3%4%,也不切實際,因為香港的通脹也有近5%,如果加薪水平連5%也不足,等同要僱員生活水平下降。這勢必引起僱員的不滿,繼而失去工作的積極性,公司的業務可能因而進入惡性循環,不利的局面更難扭轉。因此,我認為仍有賺錢能力的公司,明年應該加薪5%或以上;而盈利多的公司,更應讓員工分享成果,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好讓明年的香港經濟多一點內需的動力,這對做生意的人也有好處。

(轉載自20111117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C 觀點 : 樓價為何沒有大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841.aspx

歐洲危機令世界經濟重現二次衰退的機會,全球股市都因而大幅回落,香港亦無法例外。股市回落令人們的情緒轉向悲觀,有人因而把這種情緒投射到房地產市場,認為本港的樓市已經見頂,今後會進入蕭條期,跌幅會有三至四成,要到2014年才有機會緩慢復甦。

 

這種預測相當嚇人,如果情況真是這麼惡劣,投資者理應立即拋售手上物業,將來再找機會補回也有著數。然而,市場擁有物業的人似乎還未完全接受這種觀點。他們大部分都按兵不動,寧願觀望一段時間之後再算。

 

另一方面,未買樓的人也不願冒風險在這個時候入市,所以這個時候的交投非常少,只及高峰期的三四成左右。

 

雖然大部分業主都惜售,但市場上總會有一部分人因各種原因而需要賣樓套現的。在這種現勢下,要套現的人是非減價不可的。但他們似乎並不用減價太多,已找到承接。報紙上的所謂大幅劈價,只是個別案例而矣。按政府的統計,第三季的住宅樓價跌幅,只是2%。而按中原城市指數,由高峰期至今,樓價的跌幅亦不足5%。樓價在一個月裡的波動,也不及股市一天的跌幅。可見這兩個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把股市的反應直接投射去樓市,會很容易出錯的。

 

香港的樓市,經過97金融風暴的洗禮,投資者已變得十分謹慎,大都量力而為,不作過度的借貸,所以不容易出現因財務壓力而產生的拋售潮,業主堅守陣地的能力很強。

 

在住宅市場,統計數字顯示,有一半業主早已供完樓。這些小業主,有換樓的需要,而沒有賣樓的壓力。他們眼見市場上供他們換樓的單位很少,而且價錢高據不下,所以他們也不肯輕易把自己手上的單位賤價出售。

 

現時樓價雖有微調,但租金卻依然高企,以至賣樓之後轉為租樓住並不化算。再者,在主權債務也出現危機的時候,由國家印發出來的貨幣根本不可靠。樓宇是實物資產,供應量有限,持有物業總比持有可以大量印刷的貨幣安全。

 

現時,通縮的威脅與通脹的威脅同時存在。政府救市失敗,市場會擔心通縮;一旦救市成功,又會擔心通脹。兩種情況會交替出現,而不是一面倒的只會通縮。如果一擔心通縮就賣樓,一擔心通脹就買樓,結果只會左面吃一巴掌後,又到右面吃一巴掌,令自己的財富不斷蒸發。

 

現時各國政府救市的方法,不外是增發新債去贖舊債;每次爆發新危機,就得加大救市的力度,最後一定會出現一次超級大通脹。此之所以,連沒有利息收的黃金也有人買。

 

金價自21世紀初的低位上升,升幅已逾六倍;但同期本港的樓價只升了三倍半。對很多有閒資的人來說,與其持有沒有利息收的黃金,不如持有有租收的物業。此乃在歐債爆破的威脅下,本港樓價仍沒有大跌的原因。

(轉載自20111116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C 觀點 : 明年經濟的變數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819.aspx

特首作出預警,明年的經濟將不如今年。這是大部分有留意新聞的人都會感覺到的事,股市是經濟的寒暑表,股價大幅波動,而且升多跌少,港人早已意識到形勢不妙。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歐債危機有進一步擴散跡象,叫投資者怎不擔心?然而,我不相信大國真的會讓歐債危機發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對全世界都沒有好處,如果歐洲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中美等大國最終亦得施以援手。

 

美國有隨意印鈔的能力,最有條件借錢給歐洲,其代價最終會由全球分攤。因為美元的發行量大增,可導致美元貶值,全球以美元作儲備的國家、企業、個人,都得因此而付出代價。但既然救歐洲的目的是為了救世界,那全世界一起承擔代價也是應該的。

 

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曾大舉援助歐洲,協助歐洲作戰後重建。美國如有意繼續當世界領袖,今次亦不能袖手旁觀。

 

歐債危機已燒至意大利。意大利可不比雷曼兄弟,真是大到不能讓他倒。因此,無論眼前的形勢怎麼嚇人,最終都會峰迴路轉的。以意大利倒下為基礎而作的悲觀預測,只是一種可能性,並非必然性。

 

香港的經濟是外向型的,世界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可能不波及香港。但香港近年受大陸經濟的影響已多過歐美。因此,要看明年香港的經濟,關鍵要看中國大陸。

 

中國的經濟本身不是沒有動力,只是中央怕經濟過熱,所以施以宏觀調控。這些調控的政策,原先只是針對內地,並非針對香港。但由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實在太密切,這些調控政策,一樣可以對香港產生重大的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中央大幅收緊銀根,令大陸的息口大升。港元與美元掛勾,港息應追隨美息才是。但香港很多由內地來的上市公司,他們在內地缺錢,就盡量在香港籌錢,以至港息也因而被抽高。銀行的優惠利率雖沒變,但貸款利率(包括按揭利率)卻連番提升。

 

我從事地產代理業務三十多年,從未見過銀行這麼不想做按揭生意。香港的按揭貸款者,即使成了負資產,也一樣繼續供樓,本是銀行最喜歡的客戶,但現在內地公司願意付出的利率,往往是按揭利率的幾倍,叫銀行怎不動心?

 

不過,由於歐債危機,中央已有放寬銀根的傾向。這種放寬,在起步時,只會惠及中央想扶助的行業,但錢一旦放出市場,就會滲透至其他行業,令整個經濟都恢復動力。

 

在歐債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已經放緩,起作用的是中央調控政策;因此,只要中央放寬調控,中國的經濟應有條件重現生機。這對香港的實質影響,將大過歐洲危機。因此,來年香港的經濟不是沒有變數,我們在作最壞打算時,仍應保持希望。

(轉載自20111115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C 觀點 : 及早相救 代價較少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789.aspx

早前特首在紐約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經濟有機會在第三季出現技術性衰退。幸好,統計數字顯示:香港的經濟在第三季仍有一定的增長。相比去年同期,第三季的增長仍有4.3%;但相比第二季,則只有0.1%

 

然而,由於歐美的債務危機至今未算徹底解決,時不時還會威脅市場的信心;因此外圍的經濟普遍不會有好表現,香港難免會受拖累。市民宜早有心理準備。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各國聯手救市成功,市場相信危機可以延後;二是強國不肯拯救,危機進一步擴散。

 

如果出現前者,市場會擔心通脹;因為危機之所以得以延後,是強國協助問題國借到新債,而不是問題國可以憑自己的生產力去還舊債。即是說,世界並沒有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只是印發了更多的鈔票。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就無法避免,資產價格就會上升。

 

如果出現的是後者,市場就會出現通縮。因為,如果連意大利這類國家也出現債務違約時,銀行之間的信心就會大失,大家都不願意借錢給對方,只希望減少自己的損失。企業要借錢做生意就十分困難;即使有幸借得到,也得付很高的利息。一些經營上遇到困難的公司,甚至會給銀行「逼倉」,要求償還舊債。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就會步入衰退,物價就會全面回落,原因是通縮令大家都沒錢買。

 

09年中,大家相信可靠印銀紙救市,故擔心會有通脹;近月大家又擔心大國無法聯手救市,故不敢投資,轉持現金。有人對現況持較悲觀的看法,認為歐債危機會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可能會出現一次如上世紀三十年代一樣的大蕭條。

 

誰也沒法排除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但出現這種情況對強國也沒有好處。強國為了不想被弱國攬住一齊死,唯有吃點虧也要去援助弱國。兩害取其輕罷了。

 

但要吃虧的事大家都不願做,起碼強國的人民不願意自己的政府去援助別國。德國人不願意去救比他們懶的希臘人,中國人也不願意去救比他們富的歐洲人。但如果不施予援手的話,全球的經濟運作系統就會崩潰,強國自己也沒有好日子過。因此,強國最終還是不得不出手相救的。只是大家都想自己承擔少一些,讓別的國家承擔多一些,所以拖得就拖,希望其他國家先出手。

 

我原先也不贊成中國去救歐洲,但現在眼見香港的經濟也受到威脅,取態就開始轉變。相信當更多的人感到沒法獨善其身的時候,強國的領袖才會獲得足夠的民意支持去援助弱國。

 

有遠見的政治領袖,應及早讓人民認識這一點,因為愈遲出手相救,要挽回的難度就愈高,強國要付出的代價就更大。這筆代價遲早都要付的,不是強國來付,還有誰來付?肯作承擔的,將來才可以作世界領袖。

(轉載自20111114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C 觀點 : 公民黨的外傭定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766.aspx

區選失利後,公民黨終於調整對外傭居港權的立場與定位。既然之前是定錯了,唯一的方法是加以修正,轉彎抹角地去詭辯,只會進一步損害自己的形象。

 

其實,以公民黨素來標榜的信念,市民不難理解他們會認為外傭應該也有居港權的。在我的理想世界裡,人人都應該可以自由遷徙,去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對這個信念,我會至死不渝;但我不會在現階段就付諸行動,去鑽基本法的空子,為外傭去爭取居港權。因為這與社會上大部分人的想法不一致,勉強去做,只會挑起社會矛盾,亦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本來,公民黨只要敢於承認自己的信念,並且言行一致的話,是一樣會贏得支持者的。過去,民主派在為港人在內地的子女爭取居港權的時候,也曾與主流民意脫節。但這並沒有對民主派的選情影響太大。因為,民主派當年是光明正大地去爭取的,不會連自己的信念也不敢面對。

 

可惜,今次公民黨一見形勢不利就「縮沙」,先是推說這是黨內個別律師生意上的決定,與黨的取態無關。後來還說謀殺犯也有律師代表啦!把為理想的追求,降格為謀殺勾當,實令原先認同外傭可以有居港權的人失望。

 

現實是接這單生意的公民黨律師,平時對黨務十分熱衷,推掉的生意應該不少,今次肯接這單生意,應該有政治上的考慮,亦可能已與黨內其他人商量過,所以市民才會認為公民黨可能是幕後的操控者。碰巧,港珠澳大橋環評案的原訴人婆婆又公開承認,她是受了別人唆擺才出來打官司的。市民因而相信申請居港權的外傭,背後也有人在推波助瀾的。這些在背後策動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公民黨。事實上,公民黨事後的多方辯解,都起著此地無銀三百両的作用,令市民對自己的判斷更加深信不疑。

 

公民黨的領袖安撫市民,即使外傭打贏了這場官司,入境處仍可以用其他理由拒絕外傭入境。但現實是其他理由能否成立仍是未知之數,若將來法庭判入境處不可橫加阻撓,那香港豈不是中門大開?很難拒絕在港工作七年以上的外傭申請做香港的永久居民。香港的社會福利一般都比外傭的原居地好,一定會有不少外傭樂於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她們會預先部署,以符合法例的起碼要求。

 

在區議會競選期間,公民黨一方面指對手借外傭問題抹黑他們,另一方面又拼命解釋「申請權」有別於「居港權」。這等同默認了他們有協助外傭爭取申請權。但有了申請權之後,就不難有居港權;市民不想打開這個漏洞。

 

公民黨今次在外傭問題上被建制派咬住不放,不能怪人,只能責己。現在,公民黨雖已在這個問題上重新定位,但今次這麼差勁的表現,已令人對他們的政治智慧感到懷疑。大律師可能很會打官司,但不一定懂得管港。

(轉載自20111111am730C觀點)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C 觀點 : 建制派要感謝黃毓民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6744.aspx

雖然黃毓民承認,由人民力量發起的票債票償運動失敗,但這只表現在個別議員的投票結果上,黃毓民對泛民的破壞力卻是整體性的,他已使泛民的統一戰綫分崩離析。建制派長期做不到的事,黃毓民憑一己之力,已大功告成,建制派應好好地感謝他。難怪有地產商也願意捐款給他了。

 

黃毓民先是成功地把泛民的政治光譜大幅地向左拉闊,令泛民之間原先存在的聯繫被撕裂。各政黨之間已沒法溝通合作,只能各自為政,盡力維繫自己光譜內的選民。泛民已沒有共同的政治目標,統一戰綫已名存實亡,已沒法發揮團結的力量。

 

今次泛民在區選中落敗,原因是事前沒法協調,一起部署配票,反而互相勾心鬥角,互揭瘡疤,鷸蚌相爭,自然漁人得利。泛民的輸,是輸在整體,不應只看民主黨的票有多少給人民力量搶走。很多傳媒以民主黨候選人的票與人民力量候選人的票加起來,仍不及建制派候選人的票多,去證明狙擊失敗。

 

這種分析實在太表面化。因為有些處於游離狀態的選民,可能因對泛民整體上覺得失望,改把票投給了建制派。因此,要計的不只是人民力量搶走了民主黨多少票,更應計民主黨流失了多少票給建制派。

 

上次立法會選舉,黃毓民領導社民連成功狙擊了公民黨。不單只令一些本來有機會的公民黨候選人沒法進入立法會,更起了一個極壞的榜樣,就是一到選舉,泛民之間也無情講,一切都只能為自己黨的利益著想。為了黨員可以入立法會,甚麼行為都可以做。這樣一來,泛民還有甚麼可能在選戰中合作?

 

到政改方案角力期間,黃毓民又成功策動五區總辭,陷民主黨於不義,令民主黨與公民黨分裂,以後都不容易合作。即使民主黨自己內部,也出現了不同意見分子,最後以分拆告終,力量因而被削弱。司徒華的死,不能說完全與此無關。

 

經此一役,社民連本有機會坐大,但黃毓民連自己的政黨也不放過搞分裂的機會,遂與陳偉業一起自立門戶,另組人民力量。自此,泛民再沒有統一戰綫可言。

 

綜觀香港現時的政治人物,以黃毓民最有政治識見;他口才了得,又懂得把握機會,常以出位的言行吸引社會關注,傳媒都樂於為他鳴鑼打鼓,以致他影響力大增,以一人之力已可以牽著泛民的鼻子走。司徒華逝世後,泛民中已沒有人可以抗衡黃毓民。

 

可惜,黃毓民的言行,大部分市民都不太認同。由於他一度被視為泛民的一分子,有部分市民會把對黃毓民的不良印象,投射到整個泛民身上。以至市民對泛民的整體印象也被扣分。建制派幾經辛苦無法完成的任務,黃毓民都做到了。難怪民主黨內有人懷疑,黃毓民是建制派潛入泛民的無間道。

(轉載自20111110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