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C 觀點 : 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8046.aspx

之前介紹了易經的乾卦首爻與次爻,今天續談乾卦的第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乾卦以龍作比喻,後人更為六爻中的龍分別命名為:潛龍、田龍、惕龍/勤龍、躍龍、飛龍、亢龍;為何第三爻變成以君子為喻?概君子乃君主之子,幼龍也。再者,卦的首二爻屬地,三四爻屬人,五六爻屬天。第三爻處於人位,故以君子喻之。

 

君子終日乾乾。「終日」指整天不停,而「乾」指「健」的意思。乾卦的象辭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以「健」去比喻天道運行的模式,即無時無刻都在發生作用。一如地心吸力,何曾有一刻,世上的物體可以不受地心吸力的影響?其健可知。

 

因此,君子的作為,除了要有利於大多數人(利見大人)外,還得終日以至終身都不斷這樣做。很多君主,在打天下的時候,願意利見大人;但在得天下之後,就只顧一己或一個家族的私利,最終為人民所唾棄。

 

毛澤東早年曾告誡自己的黨員:「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這已成了中共自己的寫照。在革命初期,中共何嘗沒有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拋頭顱,洒熱血;但執政之後,卻把國家視為一黨的天下,口頭上雖仍掛著「為人民服務」之類的詞句,但黨員都在弄權營私。所以在打擊貪污時,往往一抽就抽出一大串,一撩就撩出一大窩;真正能做到終日乾乾的黨員已所餘無幾。

 

這種故事,在第三世界,其實一直都在不斷重演。卡斯特羅、卡達菲等,起初何嘗不是靠革命上位,上台後就逐漸變臉,難保現在推翻本阿里、穆巴拉克的人,將來會否走上同一條路。

 

因此,君子除了要「終日乾乾」之外,還得要「夕惕若厲」。夕指晚上,惕指警惕,厲指危險。「夕惕若厲」的意思,就是到了晚上,仍得自我警惕,一如隨時會有危險一樣。

 

坊間的易經版本,多不作「夕惕若厲」,而是把「厲」字,標點給下句,變成「夕惕若,厲無咎。」我覺得這種標點方法不妥,無咎一詞單獨已能成意,前面無需有個厲字,但夕惕若甚麼呢?若字後面必須有字,厲字放在這裡非常合適。若有危險一樣去警惕自己,符合前文後語。

 

一般人在遇到逆境時會比較警惕,但在遇到順景時就會麻痺大意,甚至會不可一世,失去警惕能力,以至陷入險境也遲遲未能察覺。所以老子提醒我們要「寵辱有驚」;即是說,不管是受到恩寵,還是受到侮辱,都要懂得驚。識驚,才會在日間勤勤懇懇地工作,晚上「三省吾身」,不容易重犯過失,達到無咎的結果。易經裡的占辭,如凶、吉、無咎等,都是有前提的,不是無條件的。

(轉載自2012131am730C觀點)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C 觀點 :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8013.aspx

上文介紹了易經乾卦的首爻——潛龍勿用,今天介紹乾卦的次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幼龍原先潛藏於深淵,戒急用忍,在不受干預的環境下,健康地成長。待積累起足夠的力量之後,自知不會輕易被加害的情況下,才爬上地面。這是龍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見龍在田。

 

「見」在這裡是「現」的意思,與「潛」的意思剛剛相反,潛的目的就是要不現。所以「現」是一種進步,顯示成長已踏入一個新的階段,頭角已可為人所見。

 

但為何龍選擇見之在田呢?易經成於周初,當時中國尚是以農立國,田是從事生產的地方,乃民生社禝所繫。龍出現在田間,表示龍從淵出地面後,首要的工作是要關心社禝民生。

 

所以,在這個第二階段,還不可以見龍在野,因為野外是打仗的地方。坤卦的第六爻是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可見龍出現於田間好過出現於野外。

 

龍非牛,不會在田裡從事耕種活動;龍的強項是呼風喚雨,只要呼喚得恰當,就可以風調雨順,這是人民最渴求的,是豐收的最佳保障。

 

龍為國家人民工作,若要成效大,就不會停留在牛的水平;直接去耕田,雖會有人得益,但得益的人不會多。龍要締造的是一個有利於廣大人民生活的「環境」——風調雨順。所以,一個好的領袖,不會單靠派發免費午餐去造福人民,而會締造一個環境,讓人民都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這樣,人民就不會覺得自己成了社會的依賴者,往後非要靠政客來打救不可。人民期望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生活,這樣生活才有意義,人才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至於「利見大人」一詞,很多註者都把它解釋為,龍在成長的第二階段,尚需要大人扶持。大人包括權勢較大,德行較高的人。如能得到這樣的「貴人相助」,以後發展的路就會更為順利。

 

我不認同這種觀點。以龍的本性,是不應會去尋求大人扶持的。即使是作為大夫身份的屈原,他也覺得「送往勞來」,靠「遊大人以成名」,有損尊嚴,龍又怎會肯做這種不光彩的事?

 

所以,我把「利見大人」的「大人」,理解為大眾,即廣大人民群眾。龍在田裡所作的事,其產生的利益,最終都得在人民身上顯現出來,才能稱之為「利見大人」。這種解法,與小象傳「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的說法相符。

 

此外,乾卦的第五爻,其實也是以「利見大人」作結語的。其時,「飛龍在天」,已成九五之尊,又何需去見一般註者所說的那種「大人」?因此,我認為把大人理解為大眾與社禝,可能更為恰當。大禹能登上王位,就是因為治水的利益能見於大眾。中國歷代新朝,能登上龍位者,大都得先「利見大眾」。

(轉載自2012130am730C觀點)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C 觀點 : 潛龍勿用 以待時機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982.aspx

今年是龍年,且湊熱鬧與讀者談談易經乾卦的龍。
我不懂占卜,亦不太相信占卜的功用。原因可能是上中學的時候讀了屈原的卜居,知道屈原曾在「心煩意亂,不知所從」的時候,「往見太卜鄭詹尹」問疑;但面對"To be or not to be”式的疑難,太卜亦只能叫屈原:「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人生是一條不歸路,決定我們怎樣行這條路的,是我們的心意;問卜只是為了行得心安一點吧了。歷史上的帝王,若真的想打仗的話,則不論占得甚麼卦,仗最終還是會打成的。
此之所以,古人學易,首重研究卦象所作的比喻,而非占辭的結論。「凶」、「吉」、「無咎」等幾個單詞,如不與卦象結合,很難引申出具體意義,與其貪一時之方便去問凶吉,不如細味卦象背後的價值取向,並以此去指導人生。有了正確的理念,我們的心意才不會出錯。孔子學易,大體上亦是這樣取態。
乾卦為易經的首卦,六爻皆陽。爻是組成卦的六條橫線,連貫的屬陽,中斷的屬陰。坤卦就是一個全陰卦。透過六爻不同的陰陽組合,形成易經的六十四卦。屯卦為,蒙卦為。易經的主要內容,就是為卦與爻作註釋。
乾卦以龍的成長作比喻,其六爻分別為:(一)潛龍勿用;(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四)或躍在淵,無咎;(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六)亢龍有悔。由於乾卦是全陽卦,卦辭以「群龍無首,吉」作總結。
由於專欄的篇幅有限,本文先談談我對首爻「潛龍勿用」的理解。
龍是中國文化裡至高無上的神獸,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龍作象徵。因此,稱得上龍的話,遲早會飛黃騰達,掌有權勢,可以呼風喚雨。但即使是龍,在成長的初段,也只能選擇做一條潛龍,藏於深淵,不為人所見。
不為人所見,才能減少受外力干擾的機會,默默地進行修練,待成長起來之後,再成大用。若然未能「戒急、用忍」,太早展露實力,顯出對其他人的潛在威脅,很容易被人加害。所以潛藏還可以起保護作用。
因此,做人亦應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評估自己的實力,在羽毛未豐之前,最好隱藏自己的實力,做一條潛在深淵的龍。
此外,「勿用」才能把力量積累起來,將來才可以一鼓作氣,一鳴驚人。太早把精力外洩,不但不利於聚力進行內修,還可能招來挫折,令自己失去銳氣。
再者,世上好的機會不多,「勿用」才能保存實力,時機真的來到的時候,就不會措手不及。因此,等待時機得以「勿用」為基礎。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C 觀點 : 崇尚奢侈品 破壞社會和諧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910.aspx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日前公布的數字顯示,去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的消費總額已達126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私人飛機、遊艇與豪華汽車),佔全球份額的28%,是全球佔有率最高的奢侈品消費市場。

 

中國的人口佔全球20%,卻消耗了全球28%的奢侈品,反映中國人對奢侈品的偏好比其他國家高。如果考慮到中國的人均收入的排名,在全球只排第127(2010年數字),那中國人在奢侈品方面的消費就更不成比例。

 

中國有句話叫做「一闊臉就變」;肉體的臉不容易變,能變的是搽上面的化妝品、穿上身的服裝、戴上身的首飾;為了充闊,唯有靠人人都知道貴的名牌作裝點。有條件的還會買私人飛機、遊艇與豪華汽車。勞斯萊斯汽車廠就說,中國購買這款名車的數量已超英超美,成了全球最大的買家。

 

中國政府似乎不想鼓勵人民買奢侈品,所以對奢侈品賦以重稅,因此在中國買奢侈品一般都比國外貴三、四成,但中國人還是趨之若鶩。在內地的大城市,到處都可以見到專賣名牌的店舖,普通文員上班的時候也拿名牌手袋裝身。她們節衣縮食,也要把微薄的薪金儲起來,找機會進貢給外國名牌。

 

外國向中國購買的產品,大都是日常生活必須用的東西,如成衣、玩具、家庭電器等。生產這類商品,需要大量原料、能源與勞動力,但中國作出這麼多的付出後,換了些甚麼回來呢?原來只是一些僅可用作滿足虛榮心的名牌。

 

中國尚有很多落後的地區需要投資,尚有很多農民需要扶持,把錢拿去買奢侈品實在有點不值得。但最近濰柴動力的母公司竟動用3.74億歐元(37億港元),收購意大利豪華遊艇製造商法拉帝(Ferretti)75%股權,反映內地企業在資金短缺的市場環境下,仍不惜向名牌下巨注。大陸媒體在報道這項消息時多引以為榮,看來此風尚在長。

 

中國政府經常強調要盡量令社會和諧,但任由窮奢極侈的風氣到處蔓延,只會令貧富懸殊的矛盾更加激化。「路有凍死骨」的情況雖然已不會在中國出現,但買不起名牌的人,很容易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平,容易產生仇富心態,對促進社會和諧沒有好處。

 

最近香港發生的D&G事件,亦可能同內地人在香港買名牌,買得太意氣風發有關。據說,不單香港人有這種感覺,歐美地區的人民也有這種感覺。內地人應自我檢討。

 

日本剛富起來的時候,人民外遊之前,政府有提供培訓課程,教人民出國購物要謙卑低調,切忌財大氣粗。日本人大體受教,但當年仍有日本人在外受襲。中國政府亦應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以防仇中情緒蔓延,導致世界不和諧。

(轉載自2012120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C 觀點 : 港出生率低 唯有靠內地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896.aspx

昨文提出了一些短期裡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方法;但我並不贊成禁絕內地人來港產子,原因是香港的出生率太低,沒有外來的新一代補充,我們的生產力會倒退,香港這個大都會將無以為繼。

 

香港女性平均只生一個孩子,但女性起碼要生2.1個孩子才能保持人口平衡。如果沒有外來人口補充,香港每一代人口就會減半。將來,社會上有工作能力的人會愈來愈少,需要供養的人會愈來愈多。人口老化後,社會將不勝負荷。

 

反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人,常以內地孕婦從未在港交稅為理由,反對他們享用香港的資源。這種說法表面上有點理由,但想深一層都不成立。有沒有交過稅從來都不是分配社會資源時的一種考慮,否則香港的公立醫院豈不是不應服務那些沒有交過稅的香港人?

 

有些人甚至指內地人質素有問題,容許內地人來港會劣化香港人的質素。這種說法很明顯帶有歧視,而且與事實不符。

 

初生嬰兒的天賦差異不大,都是人類祖先經過幾百萬年進行的積累所得。希特拉自以為日爾曼民族最優秀,但偏偏是他認為最劣質的猶太人對人類有驕人的貢獻。非洲未開發地區的黑人,到了美國之後,所生的孩子一樣可以成為醫生、律師,甚至當總統。香港的很多成功人物,很多都是來自內地。因此,不能說內地孕婦所生的子女會劣化港人質素。內地人所生的子女,只要有機會受教育,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他們一樣可以成才,為香港作出貢獻。

 

因此,除非香港自己的人口出生率可以提升,否則我們就不宜禁絕內地人來港產子。現時的問題是內地有十三億人口,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不可能容得下所有想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毫無節制地任她們衝過來,只會造成混亂,既損害本地人的利益,對內地人也沒有保障。

 

特區政府應按照香港的承受能力,訂定一個配額,分階段放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未準備好之前放少一點,準備好之後就可以多放一些。此外,在分配配額時也可以有所挑選。外國移民很多都有計分政策,香港也可以參考。我雖然認為內地人所生的孩子在天賦上沒有問題,但如果他們的父母有教養,經濟能力高,他們成才的機會就會更高。社會需要更多的貢獻者,而非依賴者。

 

香港人在香港產子,我們只能接受現實;但內地人來港產子,我們應該有所選擇。政府宜及早制定有關政策。

(轉載自2012119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C 觀點 : 如何處理內地孕婦問題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874.aspx

上星期日有近千名本港孕婦與她們的支持者冒雨遊行,抗議內地人湧來香港產子。這個問題已擾攘多時,惜政府尚未採取果斷措施予以解決,徒增加了本地人與內地人的矛盾。

 

大部分文明國家都會讓在該國境內出生的人成為該國的公民。這種以出生地而成的公民,其權利往往比非該國出生,後來才按移民法宣誓入籍的人多。在美國,只有前者才能當總統;前國務卿基辛格,既有民望,又有實力,但因為非美國出生,連參選總統的資格也沒有。

 

從這個角度去看,要修改基本法,令在香港出生的內地人沒有香港公民權,是有違普世接受的道理的。香港有些政黨雖主張以修改基本法去解決問題,但我懷疑他們目的只在挑戰基本法的權威,而非想把基本法修改成「在香港出生的內地人不可以直接成為香港人」。因為,按他們的政綱與以前的行為,他們是應該支持在香港出生的人的基本權利的。否則,他們就會有信念與言行不一致的矛盾,在政治上會備受攻擊,以後難以立足。

 

不過,西方的文明國家雖然在法律上會讓在該國出生的人擁有該國的國籍,但要到這些國家生子並不容易。美國就連大肚婆想踏上往美國的飛機也不允許,遑論讓孕婦去衝急症室。因此,香港亦可以不用修改法律,單用行政手段就可以減少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機會。譬如︰透過入境處拒絕接近預產期的內地孕婦入境。這樣雖會增加入境處的工作壓力,但訓練入境處人員應快過訓練醫務人員。

 

其次,所有公立醫院皆以港人為服務對象,內地孕婦即使入了境,也只能去私家醫院產子。這在道理上應說得通,內地孕婦尚未成為香港公民,當然不可以享用香港的公立醫療設施。不過,現時香港的公立醫院一樣有服務遊客與外傭等非本地人士。如果公立醫院以後不招待內地孕婦,就得同時拒收其他非本地人士,否則就會予人歧視的話柄。

 

如果公立醫院真的可以集中力量只服務本地人,本地孕婦就不用擔心自己的權益被攤薄。現時,本地孕婦連排期作產前檢查也常遇到困難;她們眼見身邊皆是內地孕婦,又見醫生忙得暈頭轉向,怎不擔心自己會被怠慢?因此,她們要出來示威抗議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那些強闖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內地孕婦,公立醫院只要一律按私家醫院的標準來收費,內地孕婦一定會自覺地轉投私家醫院。因為收費一樣的話,內地孕婦沒有理由不選擇服務較好的私家醫院。

 

這樣,先透過入境處以強制的行政手段攔阻了一批,再透過私家醫院的高收費攔走了一批,剩下來的就不至對現有的機制造成太大的衝擊。

(轉載自2012118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C 觀點 : 聚眾行「義」 不利法治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839.aspx

D&G於尖沙咀的分店,早前因阻途人在店外拍照,引起網民不滿,群起而攻之。有報道指,阻止拍照的保安員只許內地人拍照,卻不准本地人影相,冒犯了香港人的尊嚴。

 

有人在網上號召不滿者齊齊去D&G的舖前影相以示抗議();結果有上千人響應,把廣東道阻到水泄不通,連鄰近的店舖也生意難做。部分示威者不但在D&G的櫥窗上寫標語,還辱罵途經的內地遊客,令本來維護港人自由的活動,演變成狹隘的排斥內地人的活動。這樣的發展有損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美譽。

 

以常理推測,公司的管理人員不會訂出明顯歧視港人的拍照政策。事件很可能只是個別保安人員水平不高所引起。可惜,D&G的公關人員未能及時出來澄清,以至群眾情緒失控。

 

一般而言,零售業的經營者對自己櫥窗陳列的商品被人拍攝都會非常敏感,擔心被人抄襲,搶走生意。事實上,行家之間確經常己所不欲,勤施於人。不過,行家會識做,一受干預,就會自覺退讓,很少會起衝突。

 

一般店舖只會干預刻意對準他們貨品拍照的人,不會干預在馬路上拍街景的人。正如我們不想陌生人未得自己同意就拍自己的大特寫一樣,貨品的主人有理由不喜歡自己的貨品被拍攝。這並不等同剝奪了別人的拍照自由。

 

傳媒在報道今次事件時,並沒有說清楚,究竟D&G是阻止途人拍他們的貨品,還是連途人在街上拍照也不允許。相反,有傳媒在報道時刻意強調D&G賣的是貴價貨,顧客大都是內地人,而被阻拍照的卻是香港人。這種報道手法很容易令香港人感到自己被看不起,受到不公平對待,群情很容易洶湧起來。

 

有報道指,群眾在圍舖拍照的時候,有人罵內地遊客為「蝗蟲」,對西方遊客則豎起大拇指,這豈不是變了另一種歧視?這種情緒過度偏頗,不值得鼓勵。

 

內地的經濟近年才發展起來,難免出了一些暴發戶。香港人對他們的行為或許會看不順眼,但應該以有教養的行為去感染他們,而不是以他們的出身去歧視他們。有這種包容,才能突顯香港社會的文明。

 

香港近年有一股風氣,就是凡是「群眾」搞出來的東西都是好事,一律予以支持。但現實往往是群眾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失去理性,一句煽情的說話,就可以令群眾上綱上綫地去推行「公義」,做出過激的的愚蠢行為,甚至上演悲劇。

 

香港最可愛的地方是有法治,不用靠人多勢眾去解決問題,今次只是個別事件,不存在着香港人普遍被欺負的情況。因此,不滿的人示威遊行一下沒有問題,不一定要用圍堵的方法,非要對方低頭不可。動不動就訴諸群眾,並非文明的方法,對建立法治精神沒有幫助。

(轉載自2012117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C 觀點 : 馬英九勝出的關鍵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797.aspx

台灣大選,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擊敗了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馬英九連任總統,國民黨在國會亦奪得逾半議席。

 

選前的民調雖顯示馬英九略為佔優,但估計他得票未必過半,贏蔡英文約3%左右。但結果馬英九得6,891,139票,比蔡英文的6,093,578票,多近80萬票,得票率多6%,成績比國民黨預期的還要好。

 

馬英九與蔡英文皆以清廉形象作標榜,大部分政策亦差異不大,唯一有分歧的是在兩岸關係的定位上。

 

馬英九接受「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在具體表現上則是「不統、不獨、不武」。這個定位,以「不統」去區別北京的「早統」、「快統」;以「不獨」去區別民進黨的「應獨」、「試獨」;以「不武」去爭取兩岸和平,促進經濟合作,改善民生。

 

而蔡英文則不承認有兩岸共識,指控馬英九為了經濟上的利益放棄了台灣的主權,認為台灣若果太熱衷於搞兩岸經濟合作,就會喪失主體形象,以後會成為北京的附庸。

 

現實是馬英九上任以來只是在經貿上與北京合作,在政治上卻一點不含糊,在捍衛台灣的主權上立場非常堅定。因此,台灣人大部分並不覺得在經貿上與大陸合作會危害台灣的主權,他們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並不抗拒。

 

但另一方面,由於民進黨一直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予好評,又對兩岸直航及讓大陸遊客來台自由行表示憂慮,認為應該先進行公投才可以推出這類政策;所以有很多台灣人(尤其是一些企業家)都擔心蔡英文一旦當選,兩岸的經貿合作就會倒退。這勢將會影響很多人的生計。

 

此之所以,在大選前夕,一些傳統上支持綠營的台灣企業家,也高調站出來支持「九二共識」。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就表示:「在九二共識之前,從來沒有甚麼平和的兩岸關係。」(之前,台灣宣稱要反攻大陸,大陸則宣稱解放台灣)。她又說:「對一個創業的人來說,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是必要條件。」

 

事實上,不少台灣的企業,如康師傅、旺旺、富士康等,近年業務能發展得那麼快,無不依靠兩岸有良好的和平合作關係。

 

據一些外資的投行分析,若然蔡英文當選,股市會最先有反應,單日就可能要跌近5%。隨後樓價亦會跟着跌;受到負面影響的人會相當廣泛。這是民進黨今次選舉失利的關鍵原因。

 

相信經此一役,民進黨必須重新定位,以照顧一般人經濟利益上的考慮。台灣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時間才能演化出解決的條件;無論大陸要統,還是民進黨要獨,現時都未具備足夠的條件。然而,在這段期間,人民一樣要生活,所以還是先發展兩岸經貿合作關係最合乎實際。

(轉載自2012116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C 觀點 : 又見大額盈餘怎麼辦?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767.aspx

據稅務學會預測,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個財政年度又會錄得約有500億元的大額盈餘,這個數目遠多於財政司原先預計的39億。

 

當歐美紛紛出現債務危機的時候,特區政府仍能有大額盈餘,本應值得慶幸,但市民對此早有預期,一點都不感到雀躍。

 

在這個財政年度,樓價創了新高,加上政府又主動推出土地,所以賣地的收入創了歷史紀錄。此外,香港的經濟又受惠於內地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商業機構大部分都有利可圖,令政府在利得稅方面有可觀的增長。

 

特區政府的財政政策承繼自殖民地時代的港英政府,其特色是低估入息,高估開支,結果自然是收入比預期多,支出比預期少,所以經常都出現盈餘。

 

這樣的理財策略,雖嫌有點保守,但總好過像歐美那樣先使未來錢,結果政府債台高築,禍延子孫。然而,要這樣年年有餘,社會不是沒有代價的。

 

政府低估了收入,導致政府本應可以減稅也沒有減,增加了市民與企業不必要的負擔。政府高估了開支,令政府本應可以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也不去提供,這樣做對市民不公平。

 

在殖民地時代,市民逆來順受,不敢對港英政府諸多要求。如何制訂預算案的問題,一般小市民甚少關心。自從回歸之後,中央許諾港人可以治港。故先是政黨紛紛就財政預算問題各陳己見,繼而各種利益團體亦紛紛要求多分一杯羹。這種情勢令政府不能偷偷把盈餘撥入儲備算了,而得向市民有所交代。

 

通常,政府的做法是派糖,而不是增加經常性的開支。政府覺得,香港有時雖有財政盈餘,但都來自一些非經常性的收益,譬如賣地收入及印花稅等,政府沒有把握明年一樣有得收,所以不敢以一時的收入去增加經常性的開支。因為經常性的開支,如醫療、教育、綜援、以至公務員的工資等,一旦提升,就不容易再削減,否則社會就會上落動盪,市民就會感到生活不安穩。

 

因此,政府的所謂派糖,大都是一次過的安排,如退稅、免差餉、代交電費、綜援派雙糧等;去年更學澳門,人人皆獲派定額現金。

 

這種做法被想多分盈餘一杯羹的團體譏為不懂理財,有推卸責任之嫌。但對普通小市民而言,這種分配方法,簡單易計,人人都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收多少,好過拿去作「合理分配」之後,錢就不知去了哪裡,自己可能一無所得。因此,如果拿去公投,一定是支持派錢的人多。

 

可惜,政府上次派錢被傳媒猛轟,今次是一定不會再派錢了;但增經常性開支,政府又怕順得哥情失嫂意;所以,政府最可能會做的,是找一些新的名目去施些小恩小惠。

(轉載自2012113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C 觀點 : 內地要嚴控金融投機不容易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739.aspx

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剛於167日期間在北京舉行,制定了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就是要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這樣才能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膨脹,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會議的這種提法,可謂刺中了西方金融經濟的根本弊端;但斷症容易,要把病治好卻不容易。

 

西方的經濟學者與財金官員,怎會不知道金融市場的理想功能是把社會上的閒資重新引導回實體經濟,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商品與服務,這樣才能改善國民的生活。但由於社會上的財富分配不公平,廣大的民眾根本缺乏消費能力,令到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與商品都不容易找到銷路。當社會上的生產能力早已過剩的情況下,資本根本沒法流入實體經濟。

 

據說,中國積累的資本已多達10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16萬億美元,比美國一年的GDP還要多,這麼多的資金,以中國的經濟規模能吸納得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這筆錢就只能脫實向虛,留在金融市場裡以錢炒錢,或流入房地產市場,吹大房地產泡沫。

 

美國出現金融海嘯,就是因為錢流入房地產市場後,房地產的價格就會大幅上升,這些漲了價的房地產又可以透過信貸,化成新的資本,重新回流到金融市場。這種情況令金融市場可以透過槓桿作用,不斷自我循環,不斷膨脹,變得比實體經濟還要大很多倍。所以,金融市場一出現風暴,就可以令實體經濟桅斷船翻,造成災難。

 

今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是要防止中國的金融業重蹈西方的覆轍。這就是需要中國的金融業重闢新的路綫,要中國的金融業支援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提升經濟科技含量與能源效益,而不是提供炒家以錢炒錢的平台。

 

然而,中國原先根本沒有金融業,現有的一套基本上是從西方抄回來的,因此在體制上根本就是西方那套。再者,現時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工作的一些重要人物,很多都是西方的投資銀行培養出來的,他們的思路跳不出西方的那一套。

 

資本只有一種行為準則,就是唯利是圖。因此,資本不會自發地去搞環保,或支援弱勢社群。即使是中國自己成立的主權投資基金也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投入去的資本無法全數收回;如此,負責管理基金的官員就會被追究,甚至會丟職。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資金的管理者一定不會去做只有社會貢獻沒有金錢回報的投資。

 

因此,政府想細緻監控金融市場的運作並不容易。中國政府與其在這方面吃力不討好,不如調節新生財富的分配方法,令廣大的工作人員都可以分享勞動成果,有更多的消費能力。當社會有足夠的新生需求之後,資金就會流入實體經濟,不會留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了。

(轉載自2012112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C 觀點 : 豬肉零售商競爭失勢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722.aspx

豬肉零售商開記者招待會,指控超級市場企圖以低價趕絕小零售商,進而壟斷市場,市民將來可能要被迫買貴價豬肉,任超級市場魚肉。

 

豬肉零售商的指控,好像有點道理。市民的確擔心市場被大財團控制的超市會壟斷市場。然而,市民不想市場被壟斷的原因,是不想市場沒有競爭,以至市民失去擇平而買的機會。可惜,今次豬肉零售商出師雖有名——反壟斷,但實際上卻是要超市不與他們競爭;變成一旦他們得逞,市民立即要捱貴豬肉;市民對此當然不會認同。

 

單憑超市減價並不足以證明超市想壟斷,否則超市豈不是連減價也不可以。這只是陰謀論。

 

現實是豬肉的批發價去年11月已下調,跌幅接近兩成。在這種情況下超市調低零售價是很正常的舉動。商人在減價仍有錢賺的情況下,當然會嘗試以減價去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正正就是市場競爭,市民全靠商人之間這種競爭,才有平豬肉買。豬肉零售商企圖以集體力量及輿論壓力不許超市減價,才是想操控市場。因此,他們的行為很難得到市民的支持。

 

現時,豬肉的批發價不到十四元一斤,但零售價都要超過四十元,差不多貴了三倍。如果以零售價與批發商向豬農收購生豬的價錢相比,差距可能更大。這種差距,顯示整個由生產者至消費者的流程效益並不算高;有辦法的商人,只要能夠簡化這個流程,就可以減低零售價,一樣有利可圖。

 

超市能夠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它能有效地管理好整個供應鏈流程。外國的一些大超市,已發展至自定商品標準,直接向生產商訂貨,藉此省卻了出口商、入口商與批發商的中間利潤;所以他們往往可以用較低的零售價去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令一些小商小販的經營愈來愈缺少空間。

 

在這個角度來看,超市的出現確起了一定的壟斷作用。但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新的經營模式無可避免會取代舊有的、效益較低的模式。這是消費者的選擇。現在連北韓也有超級市場了,正好說明這是大勢所趨。

 

小商小販的街坊生意,只能在城市發展初期、交通不方便、人均收入較低的情況下,才有較多的生存空間。香港的環境已經轉變,街邊豬肉檔無可避免會日漸式微。

 

我雖然對豬肉零售商的處境很同情,但我還是認為,他們應另謀出路,才會有前途。現時雖有一些保育團體傾向支持小商販,但他們只能保持一小部分當樣板;很難全部都保得住。以前賣豬肉的,都得懂得殺豬,而今還保得住嗎?

(轉載自2012111am730C觀點)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C 觀點 : 老二最危 不可當頭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701.aspx

奧巴馬日前高調宣布,美國會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區,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制衡中國的崛起。

 

奧巴馬餘下的任期已不足一年,仍要作這麼重大的轉變,顯示這種需要的迫切性,以及這樣做關乎美國的根本利益,無論下一任總統屬於哪個政黨,都不容作出太大的修訂。

 

美國需要這樣做,是中國在GDP方面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開始威脅美國的一哥地位。

 

據一些在野外研究靈長類動物行為的學者觀察所得。族群中的首領對老二最為敏感,經常留意老二有沒有越軌行為(譬如試圖染指牠的後宮,偷吃牠的食物,對牠表示不服等),並會無緣無故地把老二虐打,以顯示自己的一哥地位。

 

而作為老二的,一定要識做。平時要樂於替老大梳毛、抓癢。遇到老大時,不可直視,並得展露身體最軟弱的部分任老大攻擊,以示自己絕對臣服。這是老二謀求自保的唯一策略。

 

然而,即使老二很懂得安份守己,牠在族群中的客觀地位,仍會令牠的處境極為危險。很多老二都會在未足以威脅老大前就被老大殺死,而且死得很恐怖──睪丸被扯脫,眼睛被挖掉,喉嚨被咬斷。

 

此之所以,鄧小平在生前經常強調,中國要韜光養晦,不可當頭。鄧小平死後,中國的領導人雖仍說「韜光養晦」,但已不強調「不可當頭」,而是改為要「有所作為」。這很明顯與「韜光養晦」有矛盾。

 

為了展現中國已可以「有所作為」,中國主辦了08年的奧運會,10年的世博,又送太空人上天,還打算建立可長期運作的太空站。這些雖不屬於軍事行為,但屬於企圖「當頭」,會刺激老大,不但美國的當權者對此非常敏感,美國民間亦有黃禍重臨的說法。

 

這種發展對中國非常不利,中國為了避免猴群老二早死的命運,必須切實執行鄧小平所提出的「不可當頭」的策略,盡量「不為天下先」。凡快成為世界第一的地方,都要暫緩發展,把力量放在落後得比較多的地方。先補自己的薄弱環節,也不要爭取世界第一。

 

在軍事發展上,就更加要克制;不要花錢去搞隱形戰機與航空母艦;待經濟與科技搞上去之後,才去搞這些東西也未遲。至於與鄰國的領土糾紛,應保持現狀算了。現時不是修正歷史錯誤的時候。中國不但要減少與美國的爭拗,亦應減少與鄰近國家的紛爭。

 

中國雖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但以人均生產力計,我們與美國仍相差很遠,我們根本沒有「當頭」的能力。中國應該盡量謙卑,埋頭發展經濟,把財富與能量都藏在民間,才不至招來老大的猜忌。

(轉載自2012110am730C觀點)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C 觀點 : 美國誓保一哥地位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671.aspx

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聯同國防部長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召開記者招待會,高調地向全球公布美國最新的戰略部署。

 

奧巴馬的講話內容清楚表示:美國雖然有財政壓力,但美國仍有足夠能力,保持軍事上絕對的壓倒性地位。

 

未來十年,美國的國防開支將削減近4,500億美元,美軍的規模將會減少,所以美國將放棄同時打超過一場戰爭的部署,但由於美軍在科技上的優勢,加上有需要時可調動大量國民警衛軍及後備軍人幫手,美軍的一哥地位仍無容置疑。美國完全有能力威懾及擊敗外來的挑釁,以非常規戰爭展開反恐,以及為阻止別國介入美國的行動而展示實力。但美國會把戰略重點從歐洲轉向亞太地區,目的很明顯是針對正在崛起的中國。

 

奧巴馬的演說一開始就解釋美國為甚麼要保持軍事上的壓倒性的優勢:是為了保護全世界的自由與安全。然而出動武力去保護自由與安全是否有點自相矛盾?軍事力量是強制性的,是不予對方有自由的,是令對方感到不安全的。因此,武力只應用在自衛上,而不應隨便加諸他國的身上。美國在全球都有軍事基地,七大艦隊四海巡弋,已遠超自衛所需,所為何事呢?

 

說得好聽一點,是保護普世價值。但美國的普世價值很明顯與伊斯蘭的普世價值不一樣,所以小布殊曾說漏了嘴,自比為十字軍。因此,美國的軍事優勢就是把美國自以為是的一套,放諸四海,行之全球。

 

美國除了要強銷美國的精神價值外,還要保護物質利益。美國要確保全球各國都與美國貿易,接受美元換取他們的產品,並確保這些產品可以安全運抵美國供美國人享用。此之所以,美國會宣稱,在南中國海美國也有重大利益。

 

奧巴馬在競選時雖把自己扮演成和平使者,承諾要從伊拉克撤軍。但他上台後就立即意識到,美國是絕不能放棄軍事霸權的,否則美國就沒法保住已得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鑄幣的紅利(Seignorage)──美國只要印鈔,就可以去全球予取予攜。歐洲會有債務危機,美國沒有,亦是因為美元是全球貨幣。

 

現時,最能威脅美國一哥地位的是中國。歐洲雖有實力,但四分五裂。伊斯蘭力量更不成氣候,只能搞恐怖襲擊,難傷美國根基。唯有中國,可以在全球與美國搶市場,佔用了美國人享用慣的資源。

 

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美國已擋不住,現在只能在軍事上壓住中國。因此,美國必須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廣結盟友,圍堵中國。美國要讓世人看到,中國仍未有能力對抗美國,世人才心甘情願繳交美元的鑄幣紅利。

(轉載自201219am730C觀點)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C 觀點 : 有為領袖 害苦人民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37652.aspx

有退休高官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下屆政府應摒棄「回應式領導」,改為以長遠的規劃領導社會前進。他認為:「如果政府完全無計劃,(面對經濟波動)只會手足無措,有計劃反而可因應轉變做調節。」

 

我聽到這類意見感到恐懼。人真的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嗎?如果沒有,我們又怎能期望領袖能為我們作長遠規劃?海耶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醒我們,人類所犯的嚴重錯誤,皆因對自己的無知認識不足。所以老子說:「知不知,尚矣!」

 

一個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領袖,才會謙卑,才會尊重人民的意願,才能及時回應客觀環境的改變。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原有的社會運作系統已明顯出了問題,誰也看不準今後會怎樣演變。因為,參與這場演變的力量既多元又複雜;有來自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民族的、自然環境的因素;它們之間又互為影響,各自轉變;人類根本沒法預期這場轉變的路線與結果,又憑甚麼去預先作好應變的計劃?

 

香港在這場演變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小,我們很難有主導能力。因此,我們能夠回應得快已很好,pro-active簡直是狂妄自大,一個自以為是的領袖,只會堅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計劃,把社會視作他的實驗室,把人民視作他的「白老鼠」。出現「偉大領袖」的日子,人民都會很苦。

 

香港的傳媒,一方面把政府說得一無是處,另一方面又期望政府大有作為,這是否自相矛盾。如果我們的政制真是那麼糟糕,我們應該叫政府做少些,留多一些空間給我們自找出路。引導人民把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會有好結果嗎?

 

特區政府或許真的「無能」,但如果「無能」也可以令失業率低到3.4%,經濟增長超過5%;還可以每人派6,000元,那「無能」一下有甚麼所謂?

 

世上有不少政制比香港完美,領袖比香港英明,政府比香港有為的地方,其管治成果都不見得比香港好。

 

現實一點來看,香港現在已經不錯,變的「值博率」不高,變壞的空間比變好的空間更大。不見得出了一個有為領袖之後,香港一定會變得更好。退休高官認為:政府又派錢,不策劃,令人。但派錢起碼人人會有得益,而策劃卻可能把錢浪費,屆時市民可能更

 

政治領袖都喜歡向人民許諾,如果社會肯把更多的錢供他去策劃,他就可以讓人民生活得更好。不過,我們只要看看大部分公共開支比香港高的地方的情況,就知道這句說話的真實性有幾高了。香港人已越來越不願意去看這個客觀現實;這只會為政治野心家提供機會。把更多的資源交給政府去策劃,人民就更難掌握自己的命運,甚至會踏上「通往奴役之路」。這絕非是香港人想見到的景象。

(轉載自201216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