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

C 觀點 : 羅姆尼失言 傷選民感情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3114.aspx

羅姆尼()在一個面對自己支持者的閉門籌款活動中,被隱閉的攝錄機拍到一段侮辱奧巴馬選民的講話,引起輿論譁然。即使是美國的右派,也認為羅姆尼的定位失誤,可能會把近半選民嚇走,招致共和黨在總統大選中失利。

 

羅姆尼在該次講話中,指控奧巴馬的支持者(民意調查顯示約佔47%),正是美國社會中那批不用交薪俸稅的人(資料顯示佔美國家庭46.4%)。這類人依賴政府,以為自己是社會的受害者,政府有責任照顧他們。他們不用交稅,所以共和黨的減稅建議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其實,美國不同香港,人人都得交稅,他們不用交薪俸稅也得交銷售稅,而且細算起來,窮人交稅佔入息的比例比富人還要高,怎可以說47%的美國人沒有向國家負起責任,只依賴政府照顧?

 

羅姆尼認為這類選民會被奧巴馬的社會福利政策所吸引,不會支持共和黨。如果這是事實的話,共和黨在今次大選中勝出的機會接近零。奧巴馬只要在餘下53%的選民中再爭取到略高過3%的支持,就可以在大選中勝出。哪有總統會蠢到自己定位不代表47%的全國人民,他還想做美國總統嗎?

 

實際的情況是羅姆尼並非在向全國發表演說,他的講話對象是共和黨的捐款者,他為了贏取這批人在金錢上的支持,必須表示自己的反對立場十分堅定,對只懂得伸手向政府拿福利的人非常不滿。

 

以共和黨為首的美國右派,對奧巴馬把美國的醫療社會福利化非常不滿,認為會破壞美國社會長期以來認同的個人承擔理念。美國的右派認為,社會福利只是一種對不幸者的救濟,而不能視作人人應有的權利。他們認為歐洲國家就是因為把福利當作人民應有的權利,導致拿福利的人不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會認為拿得不夠,政府沒有保護他們該得的權利。

 

美國的右派把社會上的人分做兩類,一類是貢獻者,一類是依賴者。在一個健康的社會裏,貢獻者應該比依賴者多。這樣,政府只需向貢獻者收取比例不太高的稅,就可以照顧依賴者。但若果依賴者愈來愈多,貢獻者要負擔的稅務就會愈來愈重,最後連工作的積極性也會失去。結果人人都加入依賴者的陣營,弄到經濟失去動力,國家沒落為止。所以他們對把福利視作權利的觀念深惡痛絕,認為這只會誘使人民都去做依賴者。

 

美國的右派認為,美國的依賴者已多到接近臨界點,現在已接近一半,一旦超過一半,國會就會被這類人控制,總統就會代表這類人的利益,政策就會向社會主義傾斜,國債就永遠沒有機會償還,美國將淪落為三等國家。

 

右派的擔憂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羅姆尼要做的是令支持奧巴馬的47%選民也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是鄙視這批選民,把他們趕給奧巴馬。按民意調查,絕大多數選民仍認同自食其力的理念。

(轉載自2012928am730C觀點) 

 

 

 

 

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C 觀點 : 新界可發展農業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3092.aspx

有關新界東北該如何發展的爭論,引起人們關心久被遺忘的香港農業。香港還有農業嗎?香港的農業有多大的產出?香港該為農業發展付出多大的代價?

 

據政府漁農自然護處署的資料,香港現時約有2,500個農場,佔地約734公頃,直接僱用了約4,600個工作人員,佔總勞動人口只有0.13%2010年香港的農業生產總值約6.15億港元,佔香港生產總值的0.034%,數字顯示,農業的產出能力,遠不如香港的平均生產力;當農民的收入只及一般行業的四分之一左右。

 

農業的增值能力不及工業,更不及服務行業,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現實。因為農業生產主要靠陽光、雨水與葉綠素,靠天多過靠人。由於農業的增值低,人可以發揮的作用有限,全世界的人都在棄農從工,遷往城市生活。純靠農業的收益,根本沒法維持現代化的生活水平。

 

很多發達國家仍能維持基本的農業,全靠政府的補貼,這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食物靠農業提供,如果一個國家連食物也不能自給自足,打起仗來就會受制於人。所以歐美國家都會用公帑高價收購農民的產品,以鼓勵農民不要轉行,繼續維持自己國家的農業。

 

香港政府沒有這樣做,是因為補貼也沒有用。香港的地方細,耕地只有18平方公里,即使全面復耕也養不起香港這麼多人,最多只能養十萬人。所以,香港無法不依靠糧食進口,政府早已放棄了糧食自足的努力。有些主張恢復在香港發展農業的團體,認為政府不應只偏重金融業與服務業的發展,而應該撥出更多的資源去發展農業,令香港的產業多元化。但這只對他們一小部分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有幫助,對香港的整體經濟卻沒有多大好處。

 

在香港大力發展農業,不但不能解決食物自足的問題,而且會拖低香港的整體生產力,香港人就沒法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沒有高增值的金融業與專業服務業,香港的基層只會收入更差。大家都是做清潔、當信差,在香港做一定好過在沒有金融業的城市中做。此外,如果香港的整體產出下降,政府亦沒法維持現有的社會福利,基層的生活會更困難。屆時,即使政府肯補貼農業,也缺乏財政資源。

 

香港大力發展農業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解決雙非孕婦和住屋問題,因為內地人來港產子,絕不會是希望他們的子女將來可以當農民。如果香港不重點發展一些高產出的行業,香港的經濟就會落後,香港就吸引不住那麼多的人才,有部分人就會離開香港。屆時,香港的住屋不足問題亦會逐步減輕,需求下降會令樓價回落。買樓雖然會容易一些,但生活可能會更艱難。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是不應該為了保育農業,而放棄在新界發展新市鎮的。少數人不應把他們的選擇強加於整個社會的頭上。不遷不拆,不接受賠償,並非理性的做法。

(轉載自2012927am730C觀點)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C 觀點 : 香港還要解決住屋問題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3057.aspx

香港的戶均居住面積只有五百多呎,該是同等生產力地區中,居住環境最差的城市。不要說新加坡,就是與內地的城市比,香港的戶均居住面積,也只及人家的一半左右。

 

出現這種情況的基本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而不是樓價過高,因為只要供應增加,地產商就得減價爭客,堅持高價就沒法賣得出。董建華推八萬五政策的時候,就證明過地產商是無力在高供應下操控樓價的。

 

因此,要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就一定要增加香港的土地供應。如果香港人要住得與新加坡人一樣好,戶均面積超過一千呎,就得把現有的住宅面積增加一倍。香港現有的住宅樓宇,是過往近百年裡建出來的,如果我們只按過往的發展速度去建設,可能要一百年後,我們的人均居住面積才能追上新加坡。由此可見,很多香港人儘管等到死,都未必有機會住進一個像樣一點的單位。

 

擺在眼前的問題,不是建築需時,而是連可供發展的土地也不足。政府勾地表裡的土地,只可建一萬三千多個單位,即使不等地產商來勾,政府一次過推出也解決不了問題。因此,政府必須另覓途徑去增加土地供應。以過往的經驗,最能夠大幅度增加供應的方法,是在新界開拓土地發展衛星城市。捨此別無更有效的方法。

 

可惜,今次政府發展新界東北的方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反對。其中尤以要求「保育香港的農業」的聲音,最能佔領道德高地。但若果站在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來看,這些反對的理由仍是站不住腳的。

 

我個人十分支持在新界恢復一定的農業發展,每當或看到新界有很多農地被荒廢,我都覺得十分可惜。何不拿來種一些有機蔬果,以供應港人在這方面的新需求。我自己亦很想有機會當農民,嘗一下真正自食其力的滋味。我相信在耕種的過程中,人最能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可以一登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名下基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中國協助農民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在香港,我也有在經濟上支持一些試圖在新界復耕的團體。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農業並不足以支持香港人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香港的農產品亦養不活七百萬香港人。香港不能為了小眾的選擇,而放棄發展新市鎮,住屋的需要;相對復耕而言,應有更大的社會迫切性。

 

政府在新界徵地,是為了解決住屋問題,絕不是為了消滅農村,或為富豪建別墅,否則法庭怎會容許政府去侵犯私有產權?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產權神聖不可侵犯,法庭只會在公眾利益的考慮下,才會容許政府徵收私人土地,而且得作出合理的賠償。如果因為某些人喜歡耕種,就剎停新界土地的重新規劃,香港還要解決住屋問題嗎?

(轉載自2012926am730C觀點) 

 

 

 

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C 觀點 : 訴諸群眾違法治精神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3032.aspx

社會的正常運作,需要一套大眾都遵守的遊戲規則。這套規則必須有凌駕性,任何人(包括官員與民眾)都得遵守。這樣,社會上才會有一套大家可以信任的法則去依從。

 

在殖民地時代,香港雖沒有民主,卻有法治。香港人覺得在香港生活很安心,因為在香港做甚麼事都有一套既定的程序,不會因人而異,大家都會得到同樣的對待。

 

法治為香港人提供的,是一套程序的公義;它雖不能保障結果的公義,卻提供了一套尋求公義的程序框架。法治就是保證事情會依足程序去做,完成所有程序之後,大家就得接受它的結果。

 

不過,近年香港人已變得愈來愈不尊重法治,只要覺得自己有道理,就可以另行一套,去尋求自己心目中的公義。人人都說按自己的良心來辦事,把個人的價值判斷凌駕於社會的法律之上,結果反令到社會失去了一套大家都得依循的準則,令生活在社會裡的人失去了安全感。

 

以發展新界土地為例,政府辦事都有一套既定的準則。政府在決策前會進行諮詢,這種諮詢並不保障每一個人都會被諮詢,只能保障法定的諮詢程序已經做足;譬如,要刊憲,要張貼告示,要收集及研究市民的回應,要把方案交城規會通過等。

 

城規會最後怎樣決定,社會管不了。社會只可決定,城規會的成員怎樣組成,開會有甚麼程序,決議須如何達至。只要一切已按既定的程序去辦,社會就得接受城規會的決定。

 

但現在社會上有一幫人,覺得自己「真理」在手,可以不遵守既有的程序。他們甚麼時候心血來潮,就可以高舉他們信奉的理念作旗幟,喚召他們的信眾,進行程序外的抗爭。

 

他們自有一套標準,可以判斷甚麼才是公眾利益,要多長的時間作諮詢才算合理。在新界東北的發展問題上,他們更連政府要進行諮詢也不允許,非要政府立即撤回方案不可。他們這種心態,豈不是自視為香港的太上皇?

 

凡是他們不認同的東西,他們就判以莫須有的罪名。他們把新界發展新市鎮的方案,說成是政府想滅村,無視香港社會的整體需要,他們把鄉村成為發展用地,說成是需為內地富豪建別墅,無視鄉村發展的多樣性,為了迫政府撤回方案,他們表明不會再與政府溝通。

 

不再溝通,又不肯罷休,是否意味著,要圍立法會?要佔領政府總部?以激昂的群眾情緒去迫政府退讓?

 

這類訴諸群眾的方式,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偶一為之,總不能成為社會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難道香港真是要讓激進派當政一段時間後,香港人才會明白此路不通?

(轉載自2012925am730C觀點)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C 觀點 : 不遷不拆 如何進步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3007.aspx

發展新市鎮是二次大戰後香港市區擴展的主要模式,先有荃灣、觀塘,跟著有沙田、大埔、粉嶺、上水,以至屯門、天水圍。其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要經過土地用途重新規劃,政府收地拆遷,賠償業主,安置居民,配備基礎設施,興建各類樓宇。然後居民才能逐步遷入,開展生活,一個有機的新市鎮才能逐漸形成。

 

過去,新界居民大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被政府選中作新市鎮發展。因為,這代表政府將大量在該區投資,改善交通,供水、電力,居民的生活可得到實質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土地的價值會因有新發展而大幅提升,政府未收地,已有地產商爭先收購。很多新界原居民都因賣太公地而分了不少錢。即使是租戶,也樂於有機會提前入住公屋,棄農重工。

 

不過,近年香港的民情有變。有人主張在新界復耕,要保留新界原有風貌。他們不認同「發展是硬道理」的說法,認為沒有必要逼新界也現代化。現實是這批人大都不是農民出身,他們大都先在城市裏賺了錢,才有條件選擇當農民。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他們是不可能憑務農去養妻活兒的。

 

他們主張的生活方式,雖很難獲普通香港人追隨;但他們反對發展新界的抗爭模式卻十分高明。他們知道市民大都不喜歡官商勾結,就把發展新界說成是政府想借此向地產商輸送利益。他們知道市民對中共有猜疑,就把發展新界說成是中共在背地裏規劃香港,要把香港與深圳融合,從此香港將失去自身的特色。

 

然而,香港並非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新市鎮時怎可以沒有地產商的參與?不讓地產商起樓,難道是要政府自己起?地產商的社會功能就是要為社會興建樓宇,政府賣地給地產商,不等同官商勾結。這樣上綱上線,等同叫香港以後不要發展。

 

此外,要做城市規劃,怎可以不考慮周邊的情況;深港之間每日都有這麼繁忙的人流、貨流,怎可以在規劃時不予考慮?按現時有些狹隘地方保護主義的想法,這些往來是對香港無益的,最好制停;難道這樣才對香港有好處嗎?

 

現實是:香港若要有新的發展;必須善用新界的土地;必須建立更多的新市鎮;必須在規劃時,把鄰近地區的發展一併考慮;必須借助地產商的財力、人力,一齊去發展。這是香港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應隨便加以否定。

 

新界東北的發展方案,並非最近才提出來的,2007年已納入十大基建項目,怎可以連諮詢也不容政府諮詢,非要政府立即撤回方案不可?這麼極端的意見是代香港大多數人的想法嗎?當社會還在討論的時候,就號召村民不遷、不拆,對抗爭到底的人,是否也應考慮一下社會的整體利益?

(轉載自2012924am730C觀點)

 

 

 

 

 

 

 

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C 觀點 : QE3未令本港樓市瘋狂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959.aspx

QE3推出前,我曾預期本港樓市有機會在第四季,甚至在九月份,就開始交投放緩,價格亦會作一定的調整。QE3推出後,市場預期又會有新錢流入,我所說的調整當然不會出現。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之前的估計出了差錯,以近日樓市對QE3的反應相對平淡來看,香港樓市自身的動力已被消耗了不少,如果沒有外力的刺激,調整已是無可避免。

 

如果純看報紙的報道,人們可能誤以為QE3對樓市的推動力的確很大,樓價好像在全面暴升,處處都在創歷史新高。但如果去了解一下地產代理的生意,就會知道市場的交投並不如報章描述中那樣活躍。

 

以中原作為本港最大的代理公司而言,九月份的佣金收入,只屬中規中矩,比不上今年的二三月。以利嘉閣在市場排第三位的公司而言,九月份的生意,在今年屬於偏低水平,一點驚喜也沒有。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似是因為我系內的公司競爭能力特別差,而是報章的報道有所偏頗。自七月梁振英任特首後,有幾份不喜歡梁振英的報章就刻意唱好樓市,以凸顯梁振英的房屋政策無效。有份老牌財經報甚至提點讀者︰可以用齊齊買樓的方式,去反對梁振英。這豈不是要讀者拿真金白銀,為該報的政治取向當彈藥(弄得不好,可能變炮灰)

 

當然,在現時全球都行QE的情況下,讀者投入房地產的資金是不會變炮灰的,但樓市自今年初以來升幅已有15%,在實體經濟後勁不繼的情況下,很難期望今年餘下的時間,樓市會有甚麼石破天驚的表現;能先行調整一下,應對後市的健康發展更為有利。

 

再者,今次美國的QE3,資金流出美國的比例會比上兩次少。因為QE3只能買按揭證券,資金會被引導回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助美國人做按揭買樓,益不到香港人。加上,今次香港的金管局反應十分快。美國一宣布QE3,翌日金管局就推出措施,阻止投資性的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要求銀行對買第二次樓的投資者與非本地投資者進行限按。這多少破壞了部分投資者的原有計劃,令市場沒法有突出的表現。

 

QE3推出後,內地股市的表現十分差勁,欲升無力。因此,現時很難估計,來港投資的資金會否增加。以現時本港零售業的情況來看,自內地經濟失速後,內地人來港消費的能力也在消退。這種現象亦有在房地產市場反映,原先最多內地人投資的西九龍,最近交投就異常淡靜。一葉知秋,在內地經濟恢復高速增長之前,香港樓市只會小好,不會大好。美國QE對香港樓市的影響,應不及近在身邊的中國經濟。

(轉載自2012921am730C觀點)

 

 

 

 

 

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C 觀點 : QE3利美國樓市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923.aspx

美國聯儲局不避嫌,在總統大選前推出QE3。今次QE與上兩次最不同的地方,是買債的對象有限制,只限買以樓宇按揭組成的證券( 以下稱按揭證券)

 

聯儲局之所以有這樣的決定,是基於上兩次推QE的經驗。聯儲局推QE的目的,是想救經濟,尤其是想降低失業率。但上兩次聯儲局放出來的錢,大都滯留在銀行系統,被拿來套息,而沒法流入實體經濟,對改善就業情況作用不大。

 

事實上,經過金融海嘯一役,美國人在消費上已大為審慎,不敢再胡亂借錢去買東西了,甚至有傾向想增加手上的積蓄。這種新取態遏抑了美國社會的內部需求,導致產能過剩,原先的設備都使用不足。在這種情勢下,銀行都不敢借錢給人做生意。有錢的人亦傾向購置現成的資產,而不願意冒險作新的投資。此之所以,上兩次QE在改善失業方面,效果皆不甚理想,只能阻止失業情況惡化,卻沒法增加太多的新工作職位。

 

針對這種情況,聯儲局決定QE3只能買按揭證券,這將有助於把資金引入實體經濟,而不是滯留在銀行系統。

 

聯儲局買按揭證券的得益者,首先是房利美、房地美,這類專為房地產市場提供按揭的公司。這類公司為買樓人士提供按揭後,就會把所做的按揭打包,證券化,然後拿到市場出售,把套回來的錢,再借給新一批的樓宇買家。現在,按揭證券有聯儲局撐腰,就不愁賣不出。這樣房地產市場就可以不斷有新錢流入,有助美國樓市早日復甦。

 

香港人嘗過八萬五的滋味,知道樓市低迷對經濟的破壞力。處於資產不斷貶值狀況的人,是不願意消費,更不敢投資的。美國經濟復甦無力,正正與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有關。今次QE3先救樓市,可謂對症下藥。

 

過去的QE,得益的都是大銀行,老百姓分不到一杯羹。今次QE,規定資金得流去房地產市場,就可以令普通的小業主也可以得益。如果樓價因QE3而上升,人們就會覺得自己比以前「有錢」,就會較樂意去消費,社會的內部需求就會被釋放出來。有需求,才能吸引新的投資,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今次伯南克沒有為QE3設定時間與金額上的限制,目的就是要市場沒法評估QE3的力度,以對市場起震懾作用。伯南克已清楚表明,QE3會行到就業情況改善為止。市場已收到這個訊息,人們很快會按自己的理性預期行事。

 

不難預期,在下一階段,美國的新屋動工量與物業市場的成交量都會進一步回升。如果美國的消費能力亦能因而好轉,全世界的出口國家,包括中國,都會有所得益。

(轉載自2012920am730C觀點)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C 觀點 : 美國的北非政策受挫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880.aspx

一齣在美國拍攝、刻意侮辱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引發全球回教徒的強烈不滿,紛紛舉行反美示威()美國駐當地的使館成了示威者的發洩對象。其中美國駐利比亞大使以及多名使館人員更遇襲身亡。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發表講話時,表示無法明白為何利比亞人會如此對待協助解放他們的朋友。她介紹被殺的大使史蒂文斯,年輕時已關心利比亞,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到當地教書,立志服務當地社會,卻換來這樣的下場,實在令人悲哀。

 

然而,希拉莉忘記了,在史蒂文斯為利比亞人民服務的同時,美國政府做了很多令利比亞與阿拉伯民族深惡痛絕的事。美國偏幫以色列,長期霸佔阿拉伯民族的土地,剝奪巴勒斯坦人的權利。美國支持阿拉伯國家內不受人民歡迎的獨裁者,賣軍火給他們,協助他們騎在人民頭上。最令他們不可接受的,是美國試圖以美國自己的那套價值理念,去取代回教徒的信仰,把回教徒的信仰視為愚昧,要阿拉伯人像美國人那樣生活,才算文明。

 

希拉莉雖表示不同意那齣影片的觀點,想與影片劃清界線,但對回教徒來說,他們都是一丘之貉,他們最終都是想美國文明主導世界,容不下穆斯林文明。一齣沒法在商業影院放映的影片,也能激起回教徒這麼強烈的回響,正好反映阿拉伯民族對美國的不信任。

 

奧巴馬上任之後,其實一直想修補與阿拉伯人的關係。他批評過以色列的一些不人道的做法,亦認為以色列最終得歸還從戰爭中奪來的土地。但他的言論立即受到國內右派圍攻,認為是出賣了美國的利益。

 

在茉莉花革命期間,奧巴馬政府為了堅守自己倡導的民主理念,改站在革命群眾的一邊,而放棄了長期在外交政策上配合美國的當地獨裁者。美國政府的這種取態,明顯有別於美國的一貫做法。歷史上,美國政府常肆無忌憚地支持第三世界的獨裁者,只要他們在國際政策上肯隨美國的指揮棒起舞。

 

美國曾支持南越的吳庭琰,南韓的李承晚與朴正熙、智利的皮諾切特——又不管當地人民是否受到獨裁統治。在茉莉花革命之前,美國仍在支持埃及的穆巴拉克,巴林的王室,當地人民怎會對美國有好感?

 

因此,希拉莉雖以為美國在茉莉花革命中協助阿拉伯人民獲得解放,但在阿拉伯人民心目中,卻是美國政府長期阻止阿拉伯人獲得解放。北非與中東的獨裁者倒台後,新上台的,並非美國所期望的,懂得用Facebook的青年知識分子,而是那批堅信可蘭經的回教原教旨主義者。美國的中東與北非政策,事與願違,奧巴馬在大選中,可能會在這個問題上備受右派攻擊。

(轉載自2012919am730C觀點)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C 觀點 : QE3令資金追逐資產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853.aspx

本欄原先以為伯南克會等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後才推QE3,想不到伯南克會不避為奧巴馬助選之嫌,上周四就急不及待推出QE3或許,伯南克擔心:奧巴馬不一定可以連任,那他作為聯儲局主席的職位就會不保,他已開展的挽救美國經濟計劃就會功虧一簣,所以他不得不趁在任期間大力再推QE,為美國經濟打多一口強心針。

 

QE3的主要內容是:(i)0.025%的超低息期延至2015年中,(ii)每月採購400億美元按揭證券,(iii)原先的扭曲操作不變。這等於說聯儲局每月會向市場提供850億美元的資金。

 

過去,聯儲局()向市場提供的資金,大都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做生意不易賺錢,銀行不敢亂借。結果,資金只是留在投資市場炒賣,令資產價格暴升。

 

今次美國推QE3的時間,剛巧碰着歐洲央行亦推QE—承諾會無限量買歐元區問題國家的債券,以及中國放寬銀根救市。全球三大水喉齊齊放水,資金勢將泛濫。

 

全球資金突然增加,但資產卻不會因此而同步增加,其結果必然是每份資產都可配得更多的資金。以過去的經驗,QE一出,股價、金價、樓價都會齊齊上升;其中尤其以金價最為受惠。

 

歷史上,世界各國都一度以黃金作貨幣,QE令人對現有的貨幣系統失去信心,黃金於是成了資金的避難所。黃金是實物,不易產生化學變化,可以長期儲存,世人又多肯接受,是對抗QE的最佳工具。

 

至於股票,由於實體的經濟未好,公司的盈利無可避免會受制約。再者,股票是可加印增發的,供應不像黃金那樣,受到天然的藏量與開採成本限制。其吃香的程度應不及黃金。以現時恒生指數的水平,升至二萬三千點水平,應不算太進取的估計。

 

物業雖也是實物,而且生產需時,但物業屬不動產,不可隨身攜帶,在戰禍及政治不穩的地區,不受投資者歡迎。香港近年激進勢力冒頭,投資前景難免蒙上陰影;加上樓價之前已升了不少,市場的購買力已被消耗了不少。再者,金管局已第一時間推出限制投資者貸款的措施,令今次QE3對樓市的影響,不似會是爆炸性的,走勢會落後於金市與股市。

 

我原先預期樓價會在第四季出現調整,現在有了QE3,我不得不修正我的看法。在資金泛濫的情況下,無可避免有一部分資金會流入房地產市場。因此,樓市的升勢雖不及金市與股市,但升仍是主流。在今年餘下的日子裏,樓價還可以再升5%8%,但交投將及不上今年的二、三月份。現時已買不起樓的人,只能寄望政府早日推出專為首次置業者而設的港人港地。

(轉載自2012918am730C觀點)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C 觀點 : 過度激進削弱泛民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826.aspx

今次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很容易令人以為,愈是激進的候選人愈受選民肯定。掟蕉、搶咪、不守會議程序的社民連與人民力量,不但高票獲得連任,還可以送新人入局,被指拖延港珠澳大橋興建,協助外傭居港的公民黨,所得的議席已與民主黨(一向是泛民的最大黨)並排。新成立,但取態同樣激進的工黨,一樣戰績彪炳,出三個,贏三個。反而在政改時採溫和路線,不積極參加拉布的民主黨,好像受到選民懲罰,新界西兩席不保,新界東又失一席,主席何俊仁亦得為此而辭職。然而,走向激進真的在整體上對泛民有好處嗎?

 

今次選舉最大的得益者其實是建制派。地區直選從來都是建制派的弱項,但今次卻在反國教運動風起雲湧之際,仍能取得比上屆更好的成績。上屆地區直選有30席,泛民有19席,建制派只有11席。今屆地區直選多了5席,共35席,但泛民的得席不加反減,跌至只有18席;而建制派則從11席增至17席,追得已十分接近。在五區中,建制派在港島七取其四(),在九龍東五取其三(),在九龍西五取其二(),在新界東九取其三(),新界西九取其五(),合共三勝兩負。

 

有人可能覺得:建制派之所以能夠勝出,全靠手上有可供支配的鐵票,令建制派可以在某些地區,總得票雖比泛民少,但所得的議席卻比泛民多。配票策略成功的確是建制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配票成功的前提是必須有票可供分配,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現實是建制派的總得票率已比前大為提高,傳統的六四比(泛民六,建制四)已被打破,變成泛民55,建制45。在超級議席的爭奪上,更已接近「五五波」,泛民的優勝已不明顯。

 

這種現象顯示:激進派只能在泛民自己的陣營中拉到票,而未能在社會層面上爭取到更高的支持率,甚至可能把自己陣營中的一部分溫和派推去了建制派。這樣發展下去,只會令泛民變得愈來愈激,但整體的支持率卻愈來愈低。

 

大眾傳媒的通病是喜歡報道刺激受眾的新聞,現實是愈激進的行為愈有新聞上的刺激性,結果傳媒上充斥著的卻是激進的言行與評論。久而久之,受眾就會誤以為激進才是社會的主流;一些年輕的,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就會不自覺地激進起來;以為激進才代表有原則,才能站在道德高位;卻不知不覺地與廣大的相對中庸的市民的取向相脫節。

 

無疑,社會的貧富懸殊與向上流動的空間減少,的確為激進派的冒頭提供了客觀基礎,但激進路線多流於空想,只能用來號召人們參與社會鬥爭,卻無法為社會帶來實質改善,最終沒法爭取多數人的支持。人民力量支解了民主黨之後,只能吸收了它的左翼,卻把它的右翼送給了建制派。長此下去,泛民的整體力量,只會被激進派一刀一刀地削弱。

(轉載自2012917am730C觀點)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C 觀點 : 「購島」令中日矛盾激化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765.aspx

本欄一向的立場是現時並非解決釣魚島的最佳時機,因為釣魚島現實是在日本的有效控制之下,中國要奪回控制權,除了使用武力外,並無他法。日本並不會因為中國有人示威,或有人登上島上插旗,而放棄釣魚島的。一涉及國家的領土主權,就算國際法庭有裁決,聯合國有決議,利益受損的一方也不會輕易就範。然而,現階段值得與日本開戰嗎?

 

戰爭的成本龐大,不但經濟上要付出代價,還要人民犧牲性命。開戰前,必須衡量是否有必勝的把握,否則就可能付出了代價,也達不到預期的政治目的;這豈不是叫人民白白犧牲?

 

七十年代初,美國剛把釣魚台的管轄權授予日本時,中國的海空軍實力都不如日本,美日私相授受,中國也沒有辦法。今天,中國軍力雖沒有壓倒性優勢,但仍有機會戰而求勝。可惜,美國明顯偏幫日本,才令日本肆無忌憚,不顧中國的取向,在這個時候搞「購島」把戲。

 

本來,一個國家對自己領土的主權是無需透過購買去體現的。希臘即使把他的一些小島賣了給法國人建別墅,這些島仍然是希臘的領土,並不會影響希臘的主權。因此,日本今次的「購島」行為,實際需要不大,目的是要挑釁中國,令中國不得不有所回應。中國的海監船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被派往釣魚島海域以宣示主權的。

 

過去,中國的海監船很克制,只在釣魚島12海里之外巡航;今次會否駛近一些,還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今次擦槍走火的機會已比前大增。

 

形勢朝這個方向發展,對日本也沒有好處。日本政府之前阻止東京都「購島」,就是不想事件擴大,現在日本政府竟赤膊上陣,把「購島」事件從地方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所為何事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民主黨內地位並不穩固,為了角逐連任,必須有點政績。但日本的經濟十多年來都沒有起色,可吃的藥已試過了,野田佳彥自知無能為力,唯有借「購島」做文章,為自己臉上貼金。()香港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後,日本國內民族情緒高漲,日本政府不能沒有一點表示。()美國要重返亞洲,需要亞洲有緊張的形勢,才出師有名。不排除美國有派「定心丸」給日本,否則日本應不會有這麼大的膽量。

 

至於中國方面,中央政府亦受到民間反日情緒的壓力,過度忍讓會被視為領導無能,在黨內權力鬥爭時吃虧。在當前經濟失速,民情不穩的形勢下,執政者很容易傾向以對外矛盾去轉移人民的視線,以換取迴旋的時間。

 

現在表面上劍拔弩張,但由於打仗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應該可以在雙方都擺過姿勢後,就可以平息下來。不過,有時戰爭也會因某些偶然因素所觸發,中日人民都不應推自己的政府走向戰爭。

(轉載自2012914am730C觀點)

 

 

 

 

 

 

 

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

C 觀點 : QE3會很快推出嗎?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2739.aspx

近日投資界最熱門的話題是美國會否再推QE3。有調查顯示:預期QE3快將推行的可能性已超過一半。投資者紛紛增持股票及商品期貨,希望可以分一杯羹。上兩次QE的經驗,已令投資者相信,不管QE3是否真的有助於實體經濟,但QE(貨幣量化寬鬆)一定有助於資產價格的上升。

 

今次投資者對QE3預期的上升,始於伯南克在Jackson Hole聯儲局大會上的發言,他充分肯定了上兩次QE的功能。他認為全靠QE,美國經濟才能從崩潰邊緣拐過彎來;不然,美國經濟可能已進入衰退,失業的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投資者見伯南克這麼相信QE,又見美國非農業職位增長疲弱,覺得形勢會逼使伯南克推QE3,因為上兩次QE的成效已消耗得七七八八,不推QE3就無以為繼。今次伯南克大讚QE的功用,就是要為推QE3作輿論準備。

 

再者,美國將在11月舉行總統大選,奧巴馬選情告急,很需要讓經濟出現一點起色,才可以扭轉局面。伯南克作為聯儲局主席的職位是奧巴馬委任,他或許會趁大選前推QE3為奧巴馬競選造勢。

 

美國政界流傳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在任期間失業率高的總統多沒法連任;另一種說法認為:選舉期間股票上升有利於在任總統連任。

 

按第一種說法,奧巴馬多沒法連任,因為QE3亦不足以很快把美國的失業率降下來。但按第二種說法,奧巴馬仍有機會,因為QE3一定可以刺激股市上升,奧巴馬現在只能寄望後者。

 

出現這種現象實在弔詭。奧巴馬屬民主黨,民主黨一向代表基層民眾,現在卻要去討好投資者以爭取連任。香港的司馬文,寧願因不夠提名票而放棄選立法會的超級議席,也不接受由建制派提供的提名票。奧巴馬卻連這點政治原則也沒有了,實在可悲。不知道他可以如何向上次選他出來做總統的基層選民交代。

 

不過,聯儲局在理論上應是一間獨立機構,伯南克沒有責任為在任總統助選,伯南克在這個敏感時刻推QE3,一定會招來非議,影響他的清譽,所以我不認為他會在競選期間就推QE3

 

然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做了一件錯事,一早已表明,若他當選,他將不再委任伯南克當聯儲局主席。這叫伯南克怎想看到羅姆尼勝出。在這種情況下,伯南克為了繼續當聯儲局主席(他未表示想退),就只好暗助奧巴馬。

 

如果伯南克本周就推QE3,他就會失去手上的籌碼;對他最有利的做法,是先讓投資者聽到樓梯響,但要等到奧巴馬勝出後才正式推QE3。這樣投資者才會投奧巴馬一票,以讓伯南克也有機會連任,可以推QE3在奧巴馬獲連任之前,伯南克只會讓大家希望,而不會真的出手。

(轉載自2012913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