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C 觀點 : 梁振英做漏了甚麼?

http://hk.centanet.com/icms/article-tc-230-45441.aspx

房屋政策是今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卻好像與政府唱對台戲。這邊廂梁振英剛讀完施政報告,那邊廂買家就蜂擁入市,搶高樓價;地產股因而節節上升。這反映市場上認為梁振英的政府不會起作用的人,比認為政策有效的人多。

無論市場對政府政策的理解是否正確,市場的短期表現仍取決於市場的情緒,不管這種情緒的出現是否基於對政策的正確判斷。梁振英今次做得不夠的地方,是只顧做實事,而忽略了市民的情緒,沒有對市民的預期做適當的引導。

要解決實際的房屋問題,當然要靠增加供應。但樓宇建設需時,未來兩三年的供應,取決於之前賣了多少地,以及建築工程的進度,未來兩三年的供應,基本上已成定局,誰做特首都改變不了。

因此,過份強調要增加供應,只會令人們意識到政府在「短期裡」是無能為力的。這「短期裡」其實不短,起碼有兩三年。這也可以理解為,樓市的升勢還可以持續兩三年。那麼,人們就會選擇及早入市。

政府必須有實際的做法去改變人們在這方面的預期,否則就得等樓宇供應真的出來的時候,市場才會出現調整。起碼在眼前,人們會覺得政策無效,而市場亦會出現政府不願看到的現象。

政府手上其實並非完全沒地,勾地表裡就尚有30幅住宅用地未被勾出。政府大可以公布,今後會主動賣地,不再等有地產商勾才賣。這樣,政府就可以借短期的集中供應,去遏抑地價,進而達到為樓市降溫的目的。

過去,政府每年才賣三幾次地,每次只推出兩三幅土地。今後,政府可以每兩個月就賣一次地,第一次先推十幅。地產商第一幅買不到,還可以等二、三、四‥‥‥幅,沒有必要出高價去爭。這樣,地價就會回落,進而影響人們對未來樓價的預期。

此外,政府還可以把手上的商業用地與酒店用地也一併拿出來拍賣,以攤薄地產商為住宅用地出價的能力,確保拍賣的結果可對樓市起冷卻作用。

現時對高樓價最為不滿的,是一批未能置業的年輕人。政府應利用批地條款,確保未來一半的私人住宅供應,只能賣給尚未置業的香港人(以後再轉讓也得這樣做),以照顧他們的逼切需要。等首置的需要得到紓緩之後,才依次照顧換樓人士與投資者的需要。

由於這類樓宇有銷售對象的限制,地產商在投地時,就只能按初次置業者的負擔能力來出價。屆時,只能興建這類樓宇的土地的地價,可能只及正常住宅用地的一半左右。地價如果能夠先跌,尚未置業的人心中就會踏實一點。
(轉載自2013121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