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C 觀點 : 樓宇供應多少才夠?

http://hk.centanet.com/home/ArticleHandler.aspx?id=50409

長遠房屋督導委員會剛發表了諮詢文件,預期未來十年的房屋需求共470,000個,即每年為47,000個,並以此作為提供土地作建屋的目標。其推算的過程極複雜,貌似很科學,可惜得出的結果卻與常識有點不符。

我不知道十年後的房屋需求有多少,但我肯定現時的房屋需求不只47,000個。因為單是公屋輪候冊上的名單就有超過二十萬個。難道這些可以不算是房屋需求?

政府說這個數字不準確,因為輪候冊上的人,有時隨着時間的變化可能已不再符合申請資格;尤其是那些在求學時期已提出申請的單身人士,只要他們一開始工作,就很容易超越月入九千元的入息上限。

這或許是事實,但餘下來符合資格的人也應該不只十萬戶。再者,即使這批人不符合公屋的申請資格,亦不能視他們沒有房屋需求。現實是當這批人失去申請公屋資格之後,會轉而申請居屋,或轉而租住「劏房」,一樣會成為香港的房屋需求。由此可見,香港現時的房屋需求,絕對不只是47,000個。

其實,政府要知道公屋與居屋的需求一點不難,不用出計量經濟學去推算,把公屋輪候冊與申請買居屋的人加起來就是了。政府沒有採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數字加起來太龐大了,可能接近30萬,而現時每年的房屋供應量卻只有3萬個,落差這樣大,令政府難辭其咎。

然而,出現這種落差的責任並不能全怪現屆政府;現屆政府大可以突出這個落差,以讓社會感到有燃眉之急;這樣,社會就會更容易在土地供應的問題上達成共識;政府在提高市區地積比率,開發新界土地,以至填海造地方面,亦可以因而減少阻力。

現實是不增加土地供應,根本沒法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光是靠「辣招」去壓低樓價,只是令樓價在統計上好像平了,但不等如買到樓的人增加了,因為市場的交投不多。現時,每年新增的單位還比不上新增的住戶,壓低樓價有甚麼用?

私人市場對房屋的有效需要受制於樓價。樓價高本身就起着遏抑有效需求的作用,政府用「辣招」硬把樓價壓下來,或許可以令更多的人可以買得起樓,但如果買得起樓而發現沒有供應,一樣買不到,市民只會更加不滿。

私人市場的樓宇需求,牽涉的問題很複雜,既涉及價格問題,又涉及投資偏好問題,還涉及利率的趨向問題;如果社會不安寧,有能力買樓的人也不一定會買。政府很難預期每年有多少人會買樓。

因此,政府根本不用去推算私人市場有多少需求,政府只要把空置率維持在5%的自然空置率以上,想買樓的人就不難在二手市場上找到置業的機會。
(轉載自2013915am730C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